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国新势力,吹破天也比不过中国车企

2024-01-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美国新势力,吹破天也比不过中国车企”。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美国新势力又推出“重磅”车型了。

前段时间,美国新势力Mullen Automotive亮相了一款纯电SUV,名为Mullen Five RS,号称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强大的车型,不仅采用双电机四驱,Mullen估计其可以在2秒的时间内从零加速到60英里/小时。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换算得知,60英里约等于96公里左右。除此之外,该车还拥有100kwh电池、快充、L2+级辅助驾驶等功能。

该消息爆出后,有许多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的回答是用手机看,然后顺便想想晚上吃什么。

朋友笑着问我:“难道不应该是纯电车型,重新定义未来汽车,或者是美国即将诞生下一个特斯拉吗?”

我想了想美国新势力们的现状,笑着对朋友说:“你太年轻了。”

以上并非玩笑,笔者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在过往的案例中,美国新势力已经逐渐透支了信任度。

换句话说,美国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像特斯拉这样的车企,甚至美国的新势力们也很难超过中国车企了。

正在上演的“狼来了”

本文的主角Mullen Automotive,在美国新势力中是当之无愧的画饼高手。在漫长的造车生涯中,Mullen也曾发布过诸多利好消息。

例如在2022年该公司表示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即将进行商业化落地。不久之后,该公司又表示将为大客户大规模生产电动面包车,并在官网放出了图片。

然而,在2022年4月,做空机构Hindenburg Research曾表示这些所谓的固态技术、车型、订单都是虚构的。

要知道,固态电池被公认为纯电动车电池的“终极形态”,中国企业、外资车企研发多年,仍然存在着诸多技术瓶颈,更别说量产落地了,Mullen的固态技术当然也是遥遥无期,而其所谓的电动面包车也被扒出是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

最后是所谓的大规模订单,更是被做空机构调查得知,客户只在德克萨斯州经营了一个零售点。

经历了一系列骚操作之后,该公司的股价也迎来暴跌,更是在去年被纳斯达克要求退市。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对本次号称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强大车型的Mullen Five RS持怀疑态度?

要知道,在《伊索寓言》中一个名为“狼来了”的故事,在笔者看来,Mullen或许就是如此,早就在一次又一次操作中透支了市场的信任度。

事实上,早期的中国新势力也不乏画饼天才,骗补、PPT造车的新势力也有很多,饼画的又大又圆,然而连量产都成问题,但好就好在除了这些浑水摸鱼的新势力之外,还是有一些踏踏实实造车的新势力存在的 。

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就连已经倒下的威马、爱驰,也实现了规模化的量产,车型产品力的问题我们不讨论,但起码人家都在踏实量产造车。

换句话说就是,别管饼好不好吃,但都能让大家吃到。

难产的美国新势力

当然,像Mullen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美国也有许多踏实造车的新势力存在,但事实证明,即使是踏实造车,美国也很难诞生下一个特斯拉,甚至新势力们是连量产交付都很难。

以美国新势力Lucid为例,在2016年,该公司正式公开第一款汽车Lucid Air的技术细节,开启了造车之路。

彼时的Lucid,不仅被资本市场所看好,就连造车阵容也是十分强大。

前特斯拉汽车系统采购总监彼得哈森坎普在Lucid担任供应链副总裁,前特斯拉员工埃里克在Lucid担任硬件工程副总裁,前奥迪、大众员工德里克·詹金斯在Lucid担任设计副总裁……强大的阵容和充足的资金,更是让Lucid被称为“特斯拉杀手”。

然而,在漫长的造车生涯中,Lucid却一度困于供应链问题,2022年的实际交付量仅为4369辆,2023年的交付量仅为6001辆,还不及特斯拉的一个零头。

资金缩水、市值下跌、裁员等消息频发,远不及当初的盛况。

而像Lucid这样的美国新势力也不在少数。Proterra身后曾站着宝马、通用汽车等众多投资方,一度被称为“大巴界的特斯拉”,却在去年申请破产保护;

Lordstown Motors市值曾一度高达百亿,被视为特斯拉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却迟迟无法量产交付,最后申请破产重组;

与Lucid同为美国造车三兄弟的RIVIAN、Fisker也同样面临着交付惨淡、资金紧张、前途堪忧的情况。

由于有特斯拉珠玉在前,众多美国新势力在成立之初也曾发表过豪言壮语,并被诸多资本所看好,上市之后的市值动辄百亿千亿。

然而泡沫褪去之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这些新势力也是死的死,伤的伤。

对于Mullen这样的PPT“画饼”企业,其业绩惨淡或许还可以理解,但为何踏踏实实造车的美国新势力企业,也难以成功呢?

美国新势力,为何成功不了?

美国新势力,为什么很难成功?

答案就在于,美国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要知道,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从研发到零部件,再到制造、销售,有着完整的产业链,而美国的思路一直都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掌握智能化技术、芯片等高科技优势,大规模的制造业本身就十分薄弱,如通用等车企也将一部分制造转移到了墨西哥。

这就导致在汽车领域,新诞生的美国新势力很难拥有大规模制造的优势,就连如日中天的特斯拉,曾经也一度因为量产问题濒临倒闭,直到与上海市合作,才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迎来新生。

中国则不同,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国具备十分完善的产业生态,长三角范围内就拥有无数个汽车相关的大型产业园,覆盖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各个领域。

像天津、吉林、河北、重庆等等地区也在大力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已有的汽车产业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优秀的产业生态。

因此,对于中国的新势力来说,即使是跨界造车,也用最好的产业生态兜底,即使是用最笨的办法买买买,也能实现量产。

而对于美国新势力来说,即便是建厂顺利,也是独木难支,因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诸多零部件都不在美国。以动力电池为例,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企业TOP10中,有6家企业都在中国,3家在韩国,1家在日本,请问美国有几家?

另一方面,马斯克的背后是美国硅谷科技圈,集合了美国最顶尖的科技实力,paypal、SpaceX、solarcity、openAI(早期)等科技公司都是马斯克的杰作,马斯克要搞技术,自然有无数资本和精英涌入,也就意味着特斯拉拥有顶尖的技术优势,但是对于其他新势力呢?

就比如本文的主角Mullen Automotive,创始人在造车之前是搞音乐的,相比起跨界造车,或许搞个“美国好声音”更加合适。

最后,美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也十分魔幻。早在2021年,拜登就公布了两个计划,一个1000亿美元的电动车补贴计划,另一个是单车补贴12500美元的税收优惠计划,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终的补贴微乎其微。

再看的,明显更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购车补贴、企业补贴不计其数,还有众多“国家队”亲自下场,出钱、出人、出,就是一个目的:把新能源汽车搞好。

最终的结果是,不仅催生了众多造车新势力,也催生了众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巨头,这是美国新势力们无法复刻的。

由此可见,无数家估值百亿千亿的美国新势力倒下了,只能怪自己生错了地方。

结语

所以,你问我怎么看待Mullen Five RS?

我只能说:“看看就好,认真你就输了。”

在产业生态落后的情况下,就连众多想复刻特斯拉成功的美国新势力都伤亡惨重,更何况是Mullen这种过去所有乘用车项目都没有实现量产的企业呢?

像什么零加速到60英里/小时加速不到2秒、超大马力、100kWh电池、快充、具备辅助驾驶……在量产之前,一切参数都可以理解为画饼。

就像电影《龙城岁月》里,串爆的一句台词:

“打进尖沙咀?进去再说吧,我还想打上月球呢!”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通讯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