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琴琴人介绍 古今古琴名家大全

2024-07-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春秋战国

师涓

春秋时期卫国著名音乐家,活动于卫灵公(前534-前492年)在位期间,以善弹琴而著称,尤其擅长搜集和弹奏民间乐曲。记忆超群,听力非凡,曲过耳而不忘。

同时,师涓也善写列代乐谱、善造新曲以取代古声,曾创作大量新曲,有四时之乐,如表现春天的《离鸿》、《应苹》,表现夏天的《明晨》、《焦泉》、《朱华》、《流金》,表现秋天的《商飙》、《白云》、《落叶》,表现冬天的《凝河》、《流阴》,《沉云》等。这些歌曲和乐曲风格新颖,曲调轻快活泼或细腻深沉,脱离了雅颂旧声,广受喜爱。

师襄

亦称师襄子,鲁国人,春秋时著名乐官。师襄善于击磬,尤长于弹琴。相传孔子曾向他学弹琴。《列子•汤问》还记述了郑国乐师师文远离家乡,到鲁国向他学习弹琴的故事,成语“得心应手”典出于此。《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之事,师襄赞扬孔子“君子圣人也”,并传授《文王操》一曲。

邹忌

(约前385---前319),齐国人,战国时琴家兼政治家。其主要事迹见于齐桓公至宣王(前374——前301)时,邹忌以琴游说于齐威王,极力强调音乐对治国的作用。曾说:“琴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于五音者”,又说:“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助威王虚以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选荐能臣良将坚守四境,一时燕、赵、韩、魏诸国皆朝于齐。

伯牙

相传为战国时 (前 475——前 221)的琴师,《荀子•劝学篇》记有“昔者瓠巴鼓琴,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其用夸张的笔法,把伯牙精湛的琴艺和琴声的感染力描述到一定境界。《列子•汤问》则记载了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则曰:“善哉,洋洋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以为世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他们的友谊作为“知音”的典范,被世人广为传颂。《乐府题解》还载有伯牙“海上移情”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来到东海蓬莱山,望海水澎湃,听群鸟悲号,心为之动,于是弹琴歌唱,作成《水仙操》一曲,天下绝伦。后世传说琴曲《高山流水》也为伯牙所作。

师旷

(前572—532),春秋后期著名的晋国宫廷乐师。名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历事悼公、平公(前572——前532年在位)两代。双目失明,自称“暝臣”,特别精通于审音调律,据《淮南子•汜论训》说,他调校琴瑟“靡不中音”。《吕氏春秋•长见》记载,晋平公曾新铸大钟,乐工都说钟音已“调”,即符合音律要求;只有师旷说“不调”,请平公重新铸钟。后经师涓校验,果知钟音“不调”。其精于音律的特长,因此为人所神化。他所提出的“乐以致灾”的理论,为后世人长期尊奉。师旷的音乐思想,成为后世正统音乐观的滥觞,历代不乏褒颂之辞。相传明、清琴谱中的《阳春》、《白雪》、《玄默》诸琴曲均为师旷的作品。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琴家。有关孔子在琴学方面的言行,主要可见于《论语》。其事迹大多载入《史记•孔子家语》。

孔子一生与音乐、尤其是琴乐有着不解之缘。他曾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会鼓瑟、吹笙、击磬,并根据它们表情状物。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鉴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钻研夏、商、周古乐,整理周朝民歌,从3000首诗歌中精选了305篇,辑成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经》。孔子曾“皆弦歌之”,可见《诗经》实为古代一部琴歌总集。这些珍贵的古代歌曲实例借这部经典性著作得以传世,是其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的重要见解。孔子音乐思想,散见于《论语》、《礼记》等书籍,后经孟子、荀子等人整理,形成了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在2000余年的封建文化中成为音乐、美学理论的主流,影响极大。孔子还曾编过一部《乐经》,但已失传。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等,相传为其所作。

二、秦汉魏晋

司马相如(汉)

(前179——前118),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著名辞赋家。不仅文采出众,而且琴艺卓越。据《史记》载,他的琴艺得到了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的爱慕,以致文君不顾父亲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后人据此创作了《文君曲》、《凤求凰》等琴曲。传说司马相如后来亦打算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愤而作《白头吟》以示决绝,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企图。司马相如对于琴的挚爱在他的作品中均有反映,如在他写的诗歌《琴歌》,《美人赋》中提到的《幽兰》、《白雪》这些琴曲,在他的骚体作品《长门赋》中还有对古琴演奏的描绘:“援雅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其意指运用左右手的指法,奏出乐音“流徵”,音乐由弱变强,情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后人还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桓谭(汉)

(约前23——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人,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哲学家、琴家。其父为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精通音律,擅于弹琴。光武帝时,被大司空宋弘举荐为宫中的掌乐大人,后被陷害罢官,死于流放途中。桓谭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他反对当时僵死的“雅乐”形式,主张音乐的新创造,故遭到当时推崇雅乐的文人官僚的反对。他的主要著作有《新论》,其中的“琴史”部分主要介绍师旷和雍门周等琴人,“琴曲”中则介绍了《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这七首作品。《琴道》中的不少观点对后世琴论仍有较大影响。

蔡邕(汉)

(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琴家。汉灵帝时为议郎,董卓专权时为侍御使,官左中郎将。邕博学多才,并善琴艺。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期间,创作著名琴曲《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相传音乐著作有《琴操》2卷、《琴赋》1篇和《琴经》1卷。《琴操》是我国早期最丰富的琴学专著,中含50首琴曲的解题及歌词。而《琴赋》除言及右手弹琴姿势外,还提到《鹿琴》、《梁甫吟》、《别鹤操》、《越裳操》、《楚明光》等曲名。相传蔡邕有很好的听觉辨识能力,《后汉书•蔡邕列传》就载有“焦尾琴”故事。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曲亦传为其所作。

蔡琰(汉)

(约174——约239),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汉音乐家蔡邕之女。蔡琰博学而多才辩,妙于音律,初嫁河南卫仲道,夫亡归居母家。适逢乱世,被董卓部将掳入匈奴,为左贤王妃12年,生2子。后曹操感念蔡邕无后,以金璧将文姬赎回。蔡琰文笔出众,著有《悲愤诗》及骚体各一首,叙述流亡异域后思乡之苦,还归故乡后思子之痛。相传她有敏锐的听音能力,能根据声音辨别断的具体弦数。据说著名琴曲《胡笳十八拍》也为她所作,该曲以她思念故乡和痛别稚子为主要内容,采用匈奴族游牧生活中所用管乐器胡笳和汉族古典弹弦乐器古琴相结合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中极不寻常的优美实例。唐宋后人,常以其遭遇为诗作、琴曲的主要题材。如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别胡儿》、《忆胡儿》等即是。后人亦托为蔡琰之作。

阮籍(晋)

(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南)人,魏晋名士、诗人、音乐家。阮籍为阮瑀之子,阮瑀(?——212)是当时文坛 “建安七子”之一,曾师从蔡邕,家族皆喜音乐。魏末政治斗争错综复杂,阮籍“叹道之不行”,借酒醉来逃避,琴曲《酒狂》,传为其所作,乐曲素材简练,描绘酗酒后佯狂步履颠踬的醉态。后人辑有《阮嗣宗集》,其中《乐论》主张,音乐是天地的本体、万物的本性,音乐协和,就能使万物和谐。音乐只能由圣人(统治者)创造,下民只可接受,不可更改。故其竭力推崇古代圣人之乐,这与其酗酒抚琴作《酒狂》的行为是矛盾的。

嵇康(晋)

(223-262),字叔夜,谯郡銍(今安徽宿县西南)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诬陷被杀。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世说新语•雅量篇》载“稽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所撰《声无哀乐论》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名篇。其说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作品深入探讨了音乐美学上的各种问题,如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及其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之关系等,许多为儒家音乐思想未能及者,具开创意义。所著《琴赋》,介绍了琴的起源,制琴材料、制琴方法、演奏技巧,并有当时一些琴曲名及作者的评价,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所作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即“嵇氏四弄”,与蔡邕五弄合称“九弄”。另有《玄默》、《风入松》、《孤馆遇神》等曲相传亦为其所作。

三、隋唐盛世

贺若弼(隋)

(544——607),又称贺若别,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名将,琴家。年轻时会文精武,颇有名气。得北周齐王宇文宪器重,用为记室。不久,升任小内史。善攻战,多谋略。因灭陈有功,加位上柱国大将军,进爵宋国公,后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大业三年,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贺在琴曲方面作有宫声十小调:《石博金》、《不换玉》、《汪峡吟》、《楚溪吟》、《越江吟》、《孤愤吟》、《清夜吟》、《叶下闻蝉》,《三清》等。宋初人改《石博金》为《楚泽涵秋》、《不换玉》为《塞门积雪》。苏轼诗:“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称其曲趣含陶潜诗情。今《西麓堂琴统》尚存《清夜吟》

赵耶利(唐)

(563——639),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以琴艺冠于唐初,所传弟子均为一代名手。他撰有《琴叙谱》9卷、《弹琴手势谱》1卷和《弹琴右手法》1卷。现存唐代手录的《碣石调•幽兰》卷后的50多首曲目中,包括赵耶利所修订的《胡笳五弄》。这50多首琴曲,也很可能是他当年所整理的,并以当时的文字谱传录。他评述当时吴、蜀两派琴家特点为:“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在演奏技法上,他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这种奏法在后世仍广泛采用。

董庭兰(唐)

(约695——765)早年曾师从凤州(今属陕西)参军陈怀古,学得“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以善琴受宰相房琯赏识。其高超琴艺,常为诗人所赞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李欣《听董大弹胡笳声》)。百年之后,元稹尚有“哀笳慢指董家本”诗句咏叹。其弟子杜山人也被称为“沈家、祝家皆绝倒”(戎昱诗)。《乐府诗集•琴曲歌辞》有“后董生(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的记载。《神奇秘谱》有《颐真》一曲,传为其所作。

薛易简(唐)

唐代琴师,9岁学琴,12岁能弹《三峡流泉》及杂曲30首,17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后周游四方,以求名家指点。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琴艺大进。天宝(742——756)中以琴待诏翰林。后世琴家颇为重视的许多琴学规范,多有借鉴于他的《琴诀》。他认为琴 “可以观风教,可以慑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要讲究演奏技巧,但更应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

陈康士(唐)

晚唐僖宗(874——888)时琴家,曾作曲百章,每调均有短章引韵,类似诗的小序,这种体例,一直沿用至明代。辑有《琴书正声》10卷,内有《广陵散》、《蔡氏五弄》等琴曲80余首。曾根据屈原诗创作琴曲《离骚》1卷,颇得其原诗精神,世为琴家所珍。另撰有《琴调》17卷、《琴谱记》1卷、《楚调五章》1卷,均佚。唯《琴书大全》于《唐陈居士指法》题下收其弹琴指法30则,为研究古代琴学、解释古谱的宝贵资料 。

四、五代宋元

朱文济(宋)

北宋宫廷待诏、著名琴师。沈括的《补笔谈》说他在太平兴国(976——983)中号“鼓琴为天下第一”。性格刚直,淡泊名利。朱文济任皇帝琴待诏时,宋太宗别出心裁制九弦琴,命其弹奏,他坚辞不弹。

北宋的琴界,出现一个代代相传的琴僧系统。弟子夷中,尽得其琴学之传。其后知白、义海、则全等承袭其艺,名闻北宋。这些琴僧的琴学传统始于朱文济,在古琴音乐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另著有《琴杂调谱》12卷。

义海(宋)

夷中的另一个入门弟子琴僧义海,早年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学琴,用心专一,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技艺大进,闻名遐迩。据说天下从其学琴者无数,但没有真正学得其艺术真谛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义海的技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之故。他的弟子所撰《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还记载了他的“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则全和尚,为义海的学生。著有《节奏指法》。他发挥了义海琴学方面的论述,并在演奏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传授的琴曲在当时颇受欢迎。)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