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研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024-05-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听了两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我收获很多,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两个讲座,一个主要关于“教学写作”,一个主要关于“教研开展”,表面看来不相关,实质上相辅相成,无论是“好课写成好作品”,还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都需要我们思考、创新、总结,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一、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冯教授的报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该写了,该动笔了”,我们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有很多精心准备的思路;上课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上课中的灵感闪现,我们会觉得真好;教学的时间长了,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想给年轻老师的一些指导的想法;但是你要让我们说出个123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没有精心的去整理过我们的思路,没有归纳过我们的经验,没有随手把它记下来,也没有把他归纳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给我的主持的小课题结题整理所有的资料,课题研究的事我们都做了,资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结题总报告写流畅,还是觉得不知道怎么下笔,好像有一大堆的东西,要按照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写明白,让别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动中没有随手记下来把想法写清楚。

  原来为什么没写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懒,“不动笔”的懒,更是“思想上”的懒。那些专家教授,也是从我们的普通教师中走来,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榜样?关键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动当中去思考,去总结,听了冯教授的讲课,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够写,坚持写,把我平时的教学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总结归纳,说不定也会成为专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节课后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办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动。

  每次参加局里的教研会,郭局长多次提到教师要有写作的能力,现在看来,这是逼着我们不能不写了。我们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细节感觉好像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他们就是写出了我们想说,而没能说出来的话,那么,这些教育专家就是写出了我们的行动,并在行动的基础上深挖了一点,这些深挖,就是他们的思想总结,是他们在需要写出来的时候,进一步的思想创造。希望我们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讲座让我发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成就我们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写作”,把“好课”写成好“文章”。

  二、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

  反思: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学科中心的带头人,我如何带好我的团队?两年的学科中心团队教研能力开发了多少?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怎样才能真正成长。

  两年多来,学科中心执行主任的重担倒逼着我成长了很多。比如,我们成员都是优秀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尤其是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需要我来总结,那我总结什么呢?“我重复老师们的话?我推倒老师们的理论?我一句话总结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多次的想,我把话怎么说大家更明白,把这个事怎么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评课老师们研讨的时候,我思想飞转,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能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大家能够深入领会每次听课评课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成长是逼出来的。

  怎样带动团队教研能力的提升?张志伟老师的讲座真是“及时雨”。听了张教授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案例,我收获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从“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既能让大家有话可说,又能发现问题,展开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总结经验规律,这个方法我会马上运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创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动如何开展才能有效。不做流于表面形式的教研,只为所有教师通过教研有收获有提高。

  三、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觉得我们教书也要留印迹,在讲台上留下了几十年的足迹的同时,还能留下点什么呢?希望留下几篇好作品,留下一点教研成果,当我们离开讲台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回忆,为自己而骄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远!

  趁我们现在还站在讲台上,努力思考和总结,留下我们教学路上成长的印迹,这样也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