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外旅游时,常说“将下榻酒店”。这“下榻’’二字是出自何处呢?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句。其意思是说:江西灵秀的土地造就了俊杰的人才,徐孺子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佩徐孺子的才学和人品,喜欢与他畅谈,至深夜不止。为此专备一副床榻,供徐孺子留宿用,而且只有他才能用,别人不可,他一走,便将榻悬吊起来。“下榻”就出自这里。那么徐孺子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如此受人尊敬呢?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的景点是孺子亭,到那里以后我再向各位介绍。
我们现在来到了南昌老城区的西湖畔,西湖是南昌城的内湖之一,湖面不大,在一片繁华的闹市中辟出一块安逸的洞天,可谓是闹中取静。各位请看.西湖水一泓清碧,湖岸绿柳成行,在绿柳掩映中,一座八角亭台悄然而立,这便是始建于1700年前的孺子亭。此亭是为纪念东汉末年南昌名士徐稚而建,各位可前往观赏。这个亭子在建筑风格上很难说有什么独特之处,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它在提醒着人们,古代的南昌曾孕育过一位非凡的人物——徐稚。
徐稚(97~168年),字孺子,世居南昌,家境贫穷,自幼勤耕,兼事磨镜,求知好学,熟读《春秋》、《易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兼通天文、星象、算历、河图、七纬、推步等经籍。他学问渊博,见识深远,而且品行高尚;他曾游学长安,师从黄琼等名儒,广交学友,声名远播海内,时称“南州(江南)高士”。
东汉延熹二年(159年),陈蕃向桓帝推荐徐稚登“三事”,即出任三事大夫,陈疏表称赞他能“左右大业”,如若启用,必能“增光日月”。桓帝准奏,征召徐稚为官,但徐稚不肯出任。桓帝在位时,徐稚曾五次拒聘到宰相府任职,四次拒受荐举为孝廉,朝廷征聘他为太原太守,他也坚决辞谢。汉灵帝刘宏初登基时,欲以蒲车迎聘,但那时他已在家病逝,终年72岁。
徐稚一生隐居务农、执教。他弟子众多,且多属贫寒子弟;他发明了用竹筒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创造了家禽棚养的方法,为农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徐稚为人谦和,乐于助人,邻居无不敬仰他的品德。陈蕃知道徐稚清贫,常派人送去衣物和粮食,但他只收下粮食,衣物则悉数退回。原来他把全部粮食转送给贫苦人家,自己“非自力而不食”。
徐稚虽有旷世之才,但拒不出来当官,是不是说他不愿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为百姓效力呢?其实这除了与他淡泊名利的思想有关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他看透了当时政局的混乱和朝廷的腐败,在他看来,自己无力回天,与其出来做官,还不如从教、务农对老百姓的帮助大。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郭泰,一次他来到郭泰府上,正碰上郭泰在磨斧子,准备砍掉庭院中的一棵大树。徐稚问起砍树的原因,郭泰说:“我的房子是一个四合院,中间长了一棵大树。四合者,口也;树者,木也;口中一木,岂不是一个‘困’字,我要砍去口中之木,为解困也。”
原来郭泰和徐稚同是当时儒林泰斗黄琼的学生,郭泰还是太学生的首领,他反对朝廷宦官专权,指责朝纲失控,痛恨官场腐败,因而屡遭排挤,为此他思想极为困惑。今天他借物抒情,想以砍树之举排解愁闷。徐稚看出了他的心境,于是劝他说:“你去掉庭中之木,人却仍在庭中,口中一人,岂不成了‘因’吗?”郭泰听了,想了好大一会儿,大声说道:“我郭泰宁为困,不为囚!”撂下斧子,令家人摆酒待客。席间徐稚进一步开导说:“大厦将倾,一绳岂能维系?你们几个书生,徒劳无益。重要的是百姓,我等以一己之力,重教兴学,让黎民自强足矣!”
时局果然被徐稚言中,公元166年至169年,东汉朝廷相继发生“党锢之祸”,宦官挟持皇帝迫害异己,陈蕃、李膺等一百多位“党人”被下狱,最后被处死,他们挽救汉室危局的希望彻底破灭。郭泰却因听从了徐稚的劝告,隐居乡里,不就征召,以执教著述为业,弟子多达数千人,不仅躲过了“党锢之祸”,而且造就了一批有用之材。
徐稚还是一个极重慵义的人,他“磨镜吊恩师”和“万里吊郭母”的故事广为流传。
东汉延熹七年(164年),朝廷大臣黄琼去世,安葬在他的家乡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黄琼是徐稚的授业恩师,官至太尉、司空,曾推荐徐稚去朝中为官,被他婉言拒绝。黄琼在朝中官居高位时,徐稚与他没有交往,但师生之情却深藏心中,得知老师去世,他悲痛万分,立即动身前往江夏吊唁。江夏离南昌有千里之遥,而且徐稚是步行而去,其艰辛可想而知。他按照乡俗,杀鸡一只,烘烤干熟,再用丝絮渍酒紧紧缠裹,作为祭品;又装干粮一袋,草鞋数双,作为旅途之需;另外,还带上一块砺石。原来徐稚有一手祖传磨镜绝技,砺石是他磨镜的工具。他沿途走村串户,替人磨制铜镜,以解决食宿,在无人烟的地方,才用干粮充饥。这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到达江夏安陆。到达后徐稚没有去黄家,而是直接到黄琼墓地哭祭,最后连名也没有留下,就匆匆返回。黄家人还是事后才猜测出是他,于是派人追赶,追上后,他也不肯回转,来人只好在路上用酒菜招待一番。
还有一次是他的好友郭泰的母亲病逝,徐稚得知后,经过上万里路的长途跋涉,来到太原介休(今属山西)凭吊。在墓前置青草一束,不等主人来就走了。众人见此,议论纷纷。郭泰得见后深感道:“《诗经·小雅·白驹》有言:‘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此乃徐孺子所为,受此重礼,我何敢当啊!”急忙派能言之士茅容追至半途,置酒款待。
徐稚的崇高人品博得了后人的高度景仰,真可谓是名垂千古。在他辞世后约90年,人们在南昌他的西湖旧居遗址建了一亭,表示纪念。这个亭子曾称为思贤亭、聘君亭、高士亭,现称为“孺子亭”。此亭在历史上曾多次毁坏并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30年重建并经多次维修保存下来的,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