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翻译的基本理论复习题

2024-02-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翻译的基本理论复习题

(一)列举至少三种翻译标准(中、西均可),并指出是由谁提出的。

中国的:严复,信雅达三字标准;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标准

傅雷,神似;茅盾:意境论;钱钟书:化境

秀明:韵味说

外国的:

泰特勒的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费道罗夫的等值论:等值即译文和原文等值,表现在读者看了原文和译文之后,其感受的等值性。

奈达的等效理论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提出“最接近的,自然的等效翻译”概念,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服务为中心,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译文作相应调整。

(二)翻译的主要方法有_直译_和_意译_。

“直译”就是忠实的再现原作思想容,并尽量保存原作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原文如

--

在形、义上与译语全同或是基本相同的可以直译,原语中的比喻或形象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有时也可以采用直译。

“意译”是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容而放弃原作形式。多强调译文的效果,不求表层次形式对应,只求语言在深层次中的对应。不是主观臆断,是以不背离原文为限度,注意翻译时对原文结构的调整,用规的译语表达。

(三)列举你所掌握的翻译技巧。

技巧是翻译的具体策略,在直译和意译两大类翻译方法之下,具体的翻译技巧有分切、转换、转移、还原、阐释、融合、引申、反转、替代、拆离、增补、省略、重复、重组、移植等。再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增、减、移、换四大策略。

(四)列举中、西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至少十位。

傅雷,季羡林,草婴,鲁迅,绛,朱生豪,谷若,诺思,查普曼,费洛里欧,何兰德,阿瑟伟利,弗兰茨库恩,玄奘、义净、徐寿、善兰、元益、卞之琳、叶水夫、黄龙、茅盾;乔叟、西塞罗、哲罗姆、阿尔弗雷德国王、波伊提乌、诺思

(五)谈谈翻译的困难(至少两点)。

首先理解的困难。汉语和英语都是很发达的语言,以表达丰富细致著称,要理解的准确必须处处细致。Eg:in the seventh heaven不可按表面译为“升天”本意是“非常高兴”: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另一困难。直译和意译的选择,翻译腔的消除,容与形式的统一都需要熟练的技巧。

--

(六)中、西语言的主要差异是:

语言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表意文字,句子有语调,有形态变化。英语属于印欧语言,是拼音文字,单词有声调,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是音节匀称,成双成对。于是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成了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句子差异:由于中西方思惟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的结合表现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序列。英语是开放式序列,在词的组合中,核心词一般居于首位,其限定成分可以随想随加。而汉语是闭合式序列,在词的组合中,核心词一般位于尾部,限定修饰成分在先,说到核心词,序列便闭合。

(七)一个合格的译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1.扎实的语言功底。~是保证译文质量的根本。译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本功,较强的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熟练运用本族语的写作能力。2.丰富的文化知识。译者应有广博的知识,对各学科有所了解。除专业知识外,应注意各学科相互渗透,尤其是文学翻译要增强修养。3.理论与技巧修养。译者应掌握基本翻译理论和方法,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4.专业修养。文章翻译,译者应熟悉所译文本所涉及的专业容。文学翻译的专业是审美,需要较好的文学功底,懂得艺术规律,运用艺术性语言译出有文学味的作品。

(八)中国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是佛经翻译。

--

(九)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有什么主要不同点?

文学翻译的专业是审美。需要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懂得艺术规律,运用艺术性语言译出有文学味的作品。

(十)翻译为什么要讲究修辞?

1.翻译的质量依赖于修辞的质量: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修辞问题,因为修辞就是讲究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如何斟酌词语,锻词造句。而译者建构译文,表达的完美,译出精品,完美依靠修辞。

2.译文之“神”源于词语之锤炼。

(十一)翻译是忠实主要还是通顺重要?或者两者都重要,为什么?

两者都重要,忠实即信守原作的思想容和语言形式。思想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所流露的感情等。通顺指译文语言通俗易懂,符合译语规。忠实和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年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容与风格,通顺也就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为杜撰甚至乱译。

(十二)翻译的过程是什么?

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从特定的翻译动机出发所进行的解读原作、建构译作的全部活动,这个过程包括理解、表达和修改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是相互循环联系的。理解要求译者根据一定的语境阅读全文,分析出袁文中的语言意义、言语意义和言语动机,以及各种修

--

辞信息和语境信息。表达时理解的深化和体现,是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通过语言组织的形式呈现出来。修改是对理解和表达质量的全面检查,是对译文错误的纠正和改进,也会上塑造翻译精品的保证。

(十三)你认为语境在翻译重要吗?为什么?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和意义生成的环境,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翻译时既要善于从宏观上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对语言运用做整体把握,整体分析,体现出一种语境通关的思想,又注意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词语的运用,行文及表现的手法,才能保证译文的成功。

(十四)翻译的灵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灵活的技巧是指技巧的运用在于圆活。在语法上注重语义结构,词语涵丰富,文句结构流洒自如,词语和句法组织重意合不重形合,句子的语法成分和语法意义也都不显在形态上,而是隐含在语言的总体结构中。

(十五)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中文化因素的传达吗?为什么?

异域文化适应本土文化打上文化印记。地域不同,要求语言表达者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之适应,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人,语言特点不同,在语音上,词汇上语法上都会形成一些差别。这种差别要求在语言环境表达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互相适应。

(十六)四字格的翻译要注意什么?

汉语的四字格历经锤炼,言简意赅,常常是已合法的佳作。翻译转换是,应注意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特色。

--

(十七)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什么关系?

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是通过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不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由于翻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译品的批评与赏析。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过节”。不容置疑,大凡理论总是具有一定难度,一般不如经验直观,与实践的“现实”联系也不紧密,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更不可能提供简单快捷的答案。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翻译函和性质不断被重新界定,理论非但没象设想和预期的那样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反倒使实践变得混乱不堪,亦难以用来评估实践的效果,甚至使实践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虽然如此,理论的作用及重要性仍不容抹杀。

(十八)翻译有不必要考虑读者吗?为什么?

(十九)翻译是理解重要还是表达重要?为什么?

(二十)翻译是传达容重要还是保留风格重要?为什么?

(二十一)理解原文,指的是理解原文中的什么?

首先解析原作有组织的言语系统,依其文序感知其字,词,句,段,章,篇,进而通晓文章独具的体式和风貌,即把握结构,辨明语体,识别文体,揣摩技法,贯通文气,品味风格,监审文风,欣赏气质,然后提取全文涵的信息,即抓住事料,概括意旨,体会情感,进入境界。

--

其次要跨越译者与作者的距离,双方只能以文字载体为中介来实现两个心灵的理解转换和情感交流。

再次是跨越译者与社会的距离。文章文学是作者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写出的,纵向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读者当时阅读,或隔代阅读,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必有所不同。

一、翻译定义:

1. 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 “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4. 前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5.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

--

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6. 纽马克“文本中心”论: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

7. Vermeer的“目的论”: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8. 其他翻译标准

重德:信达切许渊冲:信达优;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等化、深化、浅化;知之、好之、乐之;发挥译入语优势)

思果:信达贴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化境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

宁信而不顺 Vs 景深:宁错而务顺

林语堂: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三、翻译过程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须具有准确力和表现力,语言须具有生动性和形式美。

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位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理解和领会原文是从事无论何种翻译的基本功力。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理解—表达---校核三个阶段,或理解---表达两个阶段。

四、翻译分类:

1. 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族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2. 从涉及到的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解释一则新闻。)

--

3. 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明,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论著等)、文学翻译(翻译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和一般性翻译(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

5. 从翻译方式上来看,翻译可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

五、中西语言差异: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 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1982)。

“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梦之,2004)。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家晋曾说过,“西文像树上分出枝桠,中文如铜钿串在一起。”印欧语言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有人称之为线性的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为中轴线;如果有宾语或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构成分支线,并通

--

过关联词与主轴线相接。这种树状结构由于主谓结构形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宓庆,1990),因而各支的脉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桠桠都必有归宿。如果把句的结构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彼此关联、相得益彰,构成了密密挨挨的树林。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Fowler把汉语描述成流水型环性的语言:“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转引自连淑能,1993:45)。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话题—说明”(topic-ment)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从语法来看,汉语语法具有典型的“隐含”(covertness) 特点,表现为句子中词汇的词性同词的外形没有必然联系,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清晰,没有明显的语义标记词,而英语语法具有明显的“外显性”(overtness),具体体现在词性同词的外形密切相关,因此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很直观,句子中有明显的语义标记。

(Note: Roger Fowler (1939-1999) is a world-renowned and long-serving British Linguist and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works in Stylistics.)

六、中国翻译简史

福康在其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一书中,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

--

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1.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译场和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2. 中国近现代翻译

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当然其义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并提出了通行的翻译标准:忠实于通顺(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

瞿秋白论证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林语堂提出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傅雷的“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标准。钱钟书提出的“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和“化境”之说。哲学家艾思奇则总结说,“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东西,‘达’和‘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

3. 中国当代翻译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到了1990年,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七、西方翻译简史

1. 古代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当时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已经问世:七十二位犹太学者在自己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科用拉丁文翻译了《奥德赛》。

为了向犹太人宣传“上帝的法律”,公元四世纪末出现了类似今天口译的翻译形式,人们被召集到广场上,文士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法律书,讲明意思,是百姓明白所念的。”(So they read in the book in the law of God distinctly, and gave the sense, and caus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

公元四零五年,哲罗姆对照希伯来原文翻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the Vulgate),不仅使拉丁语读者有了标准的《圣经》译本,而且该译本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的至理名言“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句当字对,而是保留语言总的风格和力量。”他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或听众;翻译要传达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由于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翻译做到风格对等是完全可能的。(谭再喜,1991:24)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8)认为翻译应该“意义对意义”(sense for sense)。与此同时,他主再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哲罗姆(Jerome, 347---420)被誉为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不仅完成了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工作,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在翻译中应避免逐字对译。2、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3、否认《圣经》翻译中存在着“上帝的感召力”。 4、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以这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而且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与原作媲美。

2. 西方近代翻译活动

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德莱顿对翻译系统的研究,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的发表,阿诺德与纽曼围绕荷马史诗进行的论争,歌德、施莱尔马赫和洪堡从语言学及文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的深入探讨,以及俄国在翻译活动

--

与译论研究上的文艺学观点等,都极大的促进了对翻译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逐渐科学化的途径。

《圣经钦定本》与古希腊《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古罗马的安德尼科所译的《奥德赛》和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的四大译作,对译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德莱顿(Drydan)将翻译粗略地分为三类: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认为逐字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而拟作又近似于创作,脱离了原作的面貌,因此主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这样既可以避免随心所欲,又不至于过分呆板,以词害义。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泰特勒(Tytler,1748-1814)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在书中,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影响原文一样流畅(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position.)。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西方近代译论史上最著名的理论家。他将翻译分为顺从原作和顺从译作两种翻译途径,对二十世纪波斯盖特的前瞻设式(prospective)和后顾式(retrospective)翻译分类很有启发。

--

3. 当代翻译活动

二十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Peter Newmark, 1981),可概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西方的译论主要仍从古典文学的角度出发,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翻译方法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由意大利的克罗齐、德国的本杰明、英国的波斯盖特和俄国的楚科夫斯基。

波斯盖特从侧重原作或侧重译作入手,将翻译分为前瞻式(prospective)翻译和后顾式(retrospective)翻译。前瞻式翻译的着眼点是译文和译文的读者,目的是要读者毫不费力地弄懂译文的意义,译者的主要注意力在于表达,翻译方式以灵活多变、极其自由。后顾式翻译的着眼点是原作者,目的是不折不扣地反映原作的精神,译者不指望创新,只要紧贴原文,不必考虑译文的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古典名著一般需要后顾式翻译。前瞻式翻译重视的标准是读者的反应;后顾式翻译重视的标准是原作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日益广泛: 翻译对本民族语言的作用与贡献、各民族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可译与不可译的科学根据、翻译的目的、文本的类型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都成为议论关注的中心。

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页的翻译理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多元体系派(Poly-system)和结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穆南、威尔斯、费道罗夫等已成为世界围极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总结:从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和发展可以看出,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三条基本

--

主线:1)与文学和文艺学译论,其代表是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等;2)诠释学和语言学译论,其代表是奥古斯丁、施莱尔马赫、洪堡、卡特福德等;3)跨文化交际学译论,其代表是奈达、霍姆斯、巴斯奈特、斯尔霍恩比、尔曼等。这三种译论的彼消磁长、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构成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推动了世界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

八、常用翻译方法、策略与技巧

1.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容,又符合原文的语言与文体结构。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造成了两个民族独特的语言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时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基础有基本的认识,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言外之意。在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之下,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原作思想,但不可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风格。

注:在翻译界通用的方法是将“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任何一篇好的翻译作品,

--

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翻译方法贯穿始终,而是在保持原文容的准确性,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同一翻译作品中并用,相得益彰。笔者对翻译界的这种做法完全认同。笔者认为,两种翻译方法在任何一篇翻译作品中都能并用的话,一定可以译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

2. 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容。

注: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一、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翻译史

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着重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主要人物有:

玄奘,徐光启(古代);

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

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2. 翻译的标准

--

要求了解著名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主要有: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

鲁迅的有关论述;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

不符合翻译标准的几种情况:理解不当,漏译,“宁顺而不信”,表达不当,“欧式”句子,文体不对应。

3. 翻译的过程

理解的三个主要方面:语言现象,逻辑关系,文化涵。

表达的两个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4. 英汉语言对比

从五个方面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

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

5. 文化与翻译

--

四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地域,习俗,。

处理文化差异的五种翻译方法:直译,代换,增词,意译,注释。

6. 文体与翻译

两个基本概念:varieties, register

四种不同的专业文体(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Halliday 的“构成语境三要素”

Martin Joos 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

如何区分同义词的正规程度

显示语言正规程度的“语域标志”

7. 翻译方法和技巧

六种主要方法:词类转译,增词,省略,重复,反译,长句拆译。

8. 处理习语的英译汉方法

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3)意译法。

--

二、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