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潍州乡土文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潍城区于河实验中学 王效科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境富裕,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有的孩子开始不愿吃苦受累,只图享受,有的甚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浮华生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老一辈人留下的艰苦奋斗历史遗迹和记忆,无从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怎么让孩子们读懂祖辈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学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成长自己呢?我们充分依托农村传统资源,深入开展农村消退生产生活器具的搜集整理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农村传统器具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一、基本做法
(一)发动学生全员参与,搜集农村消退器具
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几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了农村消退器具搜集整理活动。像老式的煤油灯、耙、木锨、碌碡、石磨等用具,都是搜集的对象。每次的搜集整理活动,学生都展现出无比的热情,快乐地参与其中:或以小组为单位,或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过去的痕迹,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主动向老一辈人询问、探究生产生活器具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使用年代,进而对祖辈几代人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情况有了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学生们看到了历史的转身,细细品味“逝去”的乡村时光,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悟历史变迁的点点滴滴,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新
内涵,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群策群力,搭建起农俗博物馆
对搜集整理到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设立专门的展室,按照耕具、管具、收具、泥瓦匠用具、木匠用具、铁匠用具、日常生活用具分类造册、有序摆放,并辅以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现,形象直观便于学生了解。同时展室免费开放、设有讲解员,为本校学生及社会有趣之士来校学习参观提供方便。
(三)加深传统认知,拓展素质教育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通过暑假、寒假的实践活动和开放式展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和认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的类型特点,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写感悟、谈体会,让学生学会写作
对于作文,大部分学生感到“畏难”,农村学生那就更不要说了。其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重积累、不注意观察和思考,写作时就缺乏材料,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来。我校自开展这次实践活动以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因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农村消退器具的搜集、整理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对祖辈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对搜集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写出了详实的笔记,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对于一些功能、用途不太清楚的器具,就通过走访、询问和调查,彻底搞明白。在活动过程中,孩
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锻炼了写作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所以写作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孩子们都写出了搜集过程的酸甜苦辣,文章写的有血有肉、感情真挚,一篇篇佳作不断涌现。通过此举,学生明白了要想写好作文只有深入观察,体验生活,不断积累素材,慢慢积淀自己的语文素养,写作才能水到渠成。
2.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学会感恩
现在部分学生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和他人缺乏关心、缺少感恩情怀,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应该拥有和应该得到的,存在情感力量缺乏,不注重感情、友情和亲情等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及时在活动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父母,应该心存感恩、心有回馈。在感恩中学会生活,成长自己,让其对未来生活产生新的憧憬与信心、增加新的生机与活力。
3.传承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学会节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企盼。但由于家境的富裕,有的孩子不愿吃苦受累,只图享受;有的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留下的历史痕迹和记忆,无从了解。我们通过开展农村消退器具的搜集整理活动,使孩子们更多地体会到祖辈们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的不易,唤起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共鸣,懂得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同时激发起他们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的进取精神,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主要成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立足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化素质教育,依托农村传统资源,使学生在传统的认知中了解过去,珍惜现在,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又让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切实要让学生真正在传承乡土文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