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 之 力

2024-06-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心 之 力

关于学生的教育,心的教育是最关键的。怎么才算是心?心不等同于知识,不等同于冥想,心应该是正而有力量的,是可以由内及外,并能兑现所想的一种素养。

其实关于心的学问,王阳明是一个集大成者。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中简单地把他归为主观唯心主义者,似有贬弃之意,我个人觉得有点偏颇,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容易让我们不认真看待王阳明,更不能探索王阳明心学的精华。实际上,我们的毛主席年轻时认认真真拜读过王阳明心学,并且有感而发写就了一篇在当时就很出名的满分作文——《心之力》。心学对伟人的成长尚且开智而有益,对普通也可能不普通的学生的影响更不容小觑。

心的教育,首先要修正心灵,舍弃私欲。王阳明的心学,无限放大了心的力量,认为心即理。当然这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谓只要是心里所想的就是有道理的,歪心邪心也成有理的了。其实他是秉承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人都有一颗正心、善心,只是这颗心被后天的私欲所蒙蔽了,如果我们能摆正心态,祛除私欲,那我们就可以心灵宁静,远离烦恼,并能惠及他人。所以心的教育首先是心灵的自我修正,他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肯定善,崇尚善,实践善,其实也是儒家、道家以及世界各大宗教所践行的。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人心似乎不够厚道了,每个人心灵上蒙蔽了多少私欲,推己而知人,窥事而知心。我们的教育不宜过度地放大自己,甚至堂而皇之自己的“钱程”。正义、善良一定要重视,教师不宜装作实在人,让学生只管自己的学习,其他一概不管;或者用将来挣大钱、当老板来吸引学生。当然,老子也说过“和其光,同其尘”生存哲学,作为教育者也需要讲究方法,曲径通幽似乎比一味说教来得更艺术。

心的教育需要“致良知”。我们暂且不管我们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甚至是犯人心里都有良知,只不过这个良知还没有兑换成实际的行动,甚至以相反的方式出现了。我们说这就是被私欲所蒙蔽了,难道不对吗?没有私欲何来贪婪?没有私欲何来钩心斗角?没有私欲何来杀戮……可见良知虽有,私欲为祸,要想“致”——实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践行才是关键。

如何践行,践行和认知是两回事吗?王阳明心学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知行合一”。

王阳明本人曾受过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格物致知,按朱熹的说法就是从天地事物中探究道理,然后再去实践。但后来,王阳明在一次几乎疯狂的格致的事件中否定了这一说法。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如果我们不去探究“知”是良知还是笼统的认知,知行合一的提法还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理论和实践这一对我们熟悉的辩证关系。很多情况我们只是重视了“知”,而忽略了“行”,就像我们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一样。你认知了,而且能够把想法兑换成做法,那你才做成了事。想和做是一回事,想即是做,想便是做的开始了。所以,在学生苦学知识的时代,如果能让学生大胆践行想法,无论这个想法是幼稚的还是成熟的,学生的经历将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笔难得的财富。

关于学生心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它需要修正身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看一看商界巨子们,贝尔盖茨是个大胆践行自己想法的人,舍弃学历,践行理想,并且他本人也是一个慈善家。港台首富李嘉诚,诚信当头,很有儒商的风范,他的成功不是纯粹的私欲能换来的。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包括王阳明本人,绝非空想之人,绝非奸恶之人——行之无善,终落苦果;致力良知,心静业成。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那就从心的教育开始。

有感于王阳明的心学,我们的心之教育,务必要锻造学生强大的内心。内心的强大同时也需要靠心灵的震撼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典型的事例,以故事的方式传达心灵的体验。比方说这个故事:拳王阿里在一场争夺重量级冠军的决赛中,前12个回合一直被对手压制,被打得很惨,观众都认为阿里输定了。然而在休息的过程中,他反复想像着自己打倒对手时候的情景,想像千万人为自己欢呼的情景,他口中念念有词,不断告诉自己:“我最强。”奇迹就在第13个回合发生了,他又恢复了拳王的气势,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他一记重勾拳击倒了对手,取得胜利。身体素质有了,强大的内心帮助他克服困难,赢得胜利。赢,不是你可以打出多重的拳。而是在你承受很重的拳后,依然可以勇往直前。

强大内心的培养除了学生自信力以外,还需要自知力,这样才可以有效抵制盲目自大。芙蓉姐姐、仙女姐姐这些奇葩实际都是盲目的认知,但他们本人坚信自己的念想,但大家却是不认可的,也或许是他们超越了世人的认知,不得而知。强大的内心同时需要摆正心态之后的顽强毅力,大家的水平或许差不多,谁能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者。项羽武功高强,战绩卓著,但在垓下之围中,他丧失了斗志,哀莫大于心死,自刎江东。而刘邦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缠而复斗,穷且弥坚,终于斗困了项羽,夺取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人生不是等着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这态度正是我们强大的内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