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023-12-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廖晓明,张蓉

来源:《行政与法》2012年第11期

摘 要:深入研究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进程会发现,在我国网络民意表达上存在着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内容“原生态”、表达平台“零负担”、表达结果具有“冲击效应”等特点。未来我国网络民意表达有以下几大趋势:网络民意表达的主体范围继续扩大,网络民意表达行为日趋理性,与社会管理互动作用更为明显,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为紧密。由此会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关 键 词:网络民意表达;实践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11-0066-04 收稿日期:2012-09-11

作者简介:廖晓明(1957—),男,江西南城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张蓉(1982—),女,湖北武汉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民意表达与创新社会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SH03。

网络民意表达,是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特别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这些矛盾和问题就显得愈加突出,网络民意表达更是成为一股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通过网络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强调,“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网络民意表达的理论与实践,了解其发展特点,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对于健全网络民意表达引导机制,建立执政党与民众互动沟通的长效机制,推进党的执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界已有的网络民意表达相关问题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民意表达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张淑华、高煜、刘祖华等学者为代表的对网络民意表达本质与特征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质,包括对网络民意的概念界定和网络民意表达的特点概括和归纳等。第二,以马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茹、李华、张思嘉等学者为代表的对网络民意表达的功能与局限的研究。这些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并总结了网络民意表达的功能与局限,为推进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理性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三,以丁骥、丁建军、张善根等学者为代表的对网络民意表达实践效应的研究。这类研究多结合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是从网络民意对社会管理影响的视角进行的研究。第四,以陶文昭、匡文波、丁学圣等学者为代表的对推进网络民意表达理性发展路径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基于网络民意的特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探讨如何将网络民意表达纳入理性发展的轨道。

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对网络民意表达理论、实践、发展已做了系统的梳理,对推进网络民意表达理性发展的对策也展开了一些探讨。然而缺少的是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总结,即没有归纳出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难以对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趋势做出进一步的预测。这对于正确把握网络民意表达发展规律和趋势,健全网络民意表达引导机制的现实需要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因此,本文在梳理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理论和实践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特点及未来趋势做出具体的回答。 一、网络民意表达发展轨迹

(一)网络民意表达的蹒跚起步(1994-2002年)

自1987年我国引入网络技术以来,借助网络平台公开表达民意的局面逐渐被打开。早期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战场主要集中在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BBS)、聊天室等阵地。1994年,我国第一个BBS站——曙光站开通;2000年,搜狐网推出“我来说两句”新闻跟帖,这些表达意见或展开讨论的全新方式开启了网络民意表达蹒跚起步的初始局面。 (二)网络民意表达的崛起(2003-2008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民意表达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03年以来,在“孙志刚事件”、“黄静案”、“史上最牛钉子户”、“厦门PX项目”等事件中,都有数量众多的网民以不同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一时期,网民将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不公正的个案上,而网络平台上排山倒海的谴责和抗议所形成的极大的民意压力,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有所顾忌,最终改弦更张,[1](p51)从而使网络在表达与展现民意方面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民意表达的稳步发展(2008年至今)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开通的“网络民意直通车”,2009年的“网络问政”,2010年的“中国民意元年”,2011年的“两会微博直播”,都见证了民意表达的重要发展历程。同时,网络民意调查、即时点评和多渠道的参与方式,使得网民“人人握有麦克风”,与政府形成了良好互动的局面。尽管网络民意并不能代表民意的真实表达,公众还需要更加审慎和理性表达的情况下,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作为“言论广场”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至此,民意表达的演进迈向了一个新的稳步发展阶段。

二、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特点 (一)表达主体多元化

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为广大民意表达主体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表达主体可以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与内容而不受其所处的利益阶层、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限制。如微博民意表达,其发布微博的技术要求不高,只要会发短信就能发布微博。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到2.5亿。[2]在2.5亿的新浪微博用户中,除了官员、学者、专家等传统民意表达“代言人”以外,占据主要位置的还是广大“草根”民众。他们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并直接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关于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的评论,网络帖子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事件持续周期也由网民热度决定。因此,网络环境使民意表达主体的数量结构发生了改变,大量普通民众参与到意见表达中去,使“民意”开始回归“民”的本质。[3]

(二)表达内容“原生态”

多元化的网民结构为网络民意提供了全方位的声音表达,使得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更具“原生态”。网络具有的数据库技术优势可以突破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从而使网络环境下的民意表达较易形成大规模、大范围的对话或讨论。更重要的是,网络民意表达所呈现的是民意的真实、自然形态。网络民意不同于传统民意,传统民意可能要经过官方“过滤”与“加工”后才能呈现给公众,而网络民意虽然存在“过滤”,但没有“加工”。事实上,数据库技术使得海量信息得以共享且纵存,网络民意的“过滤”也在逐渐减少。例如:在网络民意调查中,网络上的受访者完成调查问卷后,点击提交,系统便会自动完成数据传输、甄别、统计,民调结论可以即时显现。传统民意调查的民调结论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很少,尤其是在涉及到政治问题的时候,只有一些正面的民意调查资料能够在报纸上公开发表。[4](p73)因此,在网络平台上,民意表达所呈现的民意信息更加自由、坦率、尖锐和深入。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了政府决策信息的来源,有利于提高政府行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表达平台“零成本”

网络平台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一个表达主体都是跳过所有的中间环节而直接面对网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的。例如:网上信访相对于传统信访,不仅更加便捷,而且表达主体的安全性也随之提高。传统信访方式特别是走访往往会耗费信访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同时还存在着安全问题。由于表达的对象与对方的强势,表达主体遭到打击与报复的事例不胜枚举。网上信访使信访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必“转圈”就可以“面对面”地向信访部门反映情况或提出意见,而网络平台的隐匿性也使得查证表达主体的真实身份需要克服大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技术性与许可性障碍。这对于表达主体身份安全有着客观的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民意表达平台也不断增多,目前主要的表达平台包括网上信访、网络民调、网站论坛、微博等,公众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地讨论、沟通、交流彼此对于时政大事、公共政策以及其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议题的看法和意见。相对于传统表达渠道的较大费用负担,网络民意表达几乎没有成本。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民意表达平台的这种零负担与便捷性为民意表达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表达结果具有“冲击效应”

网络民意表达结果的冲击效应借用的是物理学上“冲击波”这一概念,用以表达网络民意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强大影响。[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与调整,当前网络民意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权力监督和公共事务上,而网络平台带来的广泛公众参与和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加大了网络民意的冲击效应。成千上万的网友不分地域地对焦点问题进行热议或评论,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一种声势,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场,让被冲击的对象不得不站出来表态或说明真相。如在“郭美美事件”中,网友抽丝剥茧式的“人肉搜索”与持续不断的热议交相辉映,不仅一步步披露着后续的种种谜团和“证据”,更让相关各方受到压力。伴随着数亿用户集体围观并发声,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不仅在事发半月后开通了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质疑,更是兑现了其账目公开的承诺,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也于2011年7月31日上线试运行。[6]网络民意的冲击效应往往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纵然红十字总会捐赠平台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账目数据的真实性仍遭质疑,但其向公开透明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一步。网络民意表达平台已逐渐发展为舆论监督利器,民意结果对社会和权力的监督和影响力也更加强大。 三、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民意表达的主体范围继续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6.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已达到4.85亿。其中,手机网民数为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高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用户数量更是以高达208.9%的增幅,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7]尽管网民的构成与现实人群的结构存在差异,但网民的基数和普及率的增加为网络民意表达正确反映民众的呼声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通过民意表达来传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建议,以实现其利益目标。毋庸置疑,网络平台有着其它民意表达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着不同的年龄、经济状况、职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网民为了呈现其声音及意愿,都会参与到网络民意表达中来,这也使得网络民意表达主体的范围会继续扩大,使网络民意在虚拟空间的表达更能够代表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和意愿。

(二)网络民意表达行为日趋理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学者把网络的民意表达称为“广场政治”,认为网民仿佛是处在人声鼎沸的广场上,会产生一种孤单感。而人们会在一种茫然感中产生自己应该做点儿什么的冲动,并且倾向于跟随最能感染自己的声音来采取行动。这种倾向便导致了网民在“群体民主幻觉中造就混乱、盲从和非理性化冲动”。[8]然而,一方面,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网民的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公民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政治效能感也日益增强。盲从、非理性的网络表达方式将逐渐被有序、理性的网络表达行为所取代。如在北京私家车限行案例中, 新浪民调显示:54.16%的网友虽然反对这一政策, 但还是有近60%网友肯定了政府的政策预期效果。对于解决北京交通拥挤问题,54%的网友支持“发展快速公交体系”。汽车之家的网络民调显示,在反对理由中,“应该限制公家车,不该限制私家车”居首位,高达61%。对于限行法令程序上,人民网和汽车之家的调查一致显示,网友都认为政府应该先立法,然后实施。由此可见,网民并未简单地否定限行政策,而是建议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将限行推广到公车,限行要走法律程序,网民的这三个创议从内容、效果、程序上推动了限行法令的完善。[9]此外,党和政府要尊重和重视网络民意,注重引导网民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问题,培养网民识别谣言的能力,要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引导正确舆论,促进网络民意表达行为日趋理性。

(三)与社会管理的互动作用更为明显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仅在一年时间内,由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制造的全国舆论热点就从8000激增到90万。[10]正如喻国明教授指出的,“微博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种新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补正了过去对于来自社会、草根等多元话语平台的意见进行屏蔽的状态,能够有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来参与公共问题解决的互动”。[11]事实上,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载体,网络平台以其便捷性、经济性及草根性介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展现着越来越强的社会功能。自2011年6月30日江西省首个微博服务平台——“江西微博”(t.jxcn.xn)正式开通以来,广东、江苏、安徽、湖南等多个省、市都开通了网络问政平台。截至2011年7月12日,短短一个月间,新浪微博共有5114个政府机构注册官方微博,3432名政府公务人员、438名全国及地方两会代表开通微博。[12]政府机构微博在传递信息、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对公众评论中所提出的疑问给予了回应,对所反映出的新问题进行了及时解决,使得动态资讯快速“上情下达”且“下情上传”。如 “厦门警方在线”微博自2010年10月20日正式开通以来,小到向公安局局长咨询办暂住证,大到提议警务环节改革、举报犯罪集团,警民之间展开互动。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平台让官民平等对话成为常态,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表达平台实现了公众的广泛参与。而由这种广泛参与所形成的无形力量,将推动着社会管理朝着愈加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这样,便形成了民意表达与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这种互动效果会愈加明显。 (四)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为紧密

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新型媒体,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然而,清华大学金兼斌教授指出,作为专业的新闻生产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传统媒体一旦介入,对有关事件的真相披露进程将大大加快。传统媒体所积累的专业信誉和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得他们有能力对有关事件进行深入挖掘、跟踪和较全面地采访;同时,传统媒体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常常导致社会强力机构如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关注和干预,从而影响事件乃至舆论的走向。[13]以备受世人关注的“李刚门”事件为例。2011年10月17日,网友“河大义工”一篇关于河北大学车祸事件的帖子发布于网络之后,很快引起各方关注,肇事者“我爸爸是李刚”的这句话更是被网友疯传,引发了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该事件在网络广泛传播所形成的舆论声浪使得传统媒体介入其中,展开深度采访和相关调查。10月17日至22日,短短数日对于该事件的点击量超过50万,而在近15万条回帖中,几乎超过1/3的“精华帖”都直接转载或援引了传统媒体的报道。[14]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在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救援与调查中也有所体现。微博是该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在新闻传播、人员救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传统媒体的随后介入,特别是央视连续几天的追踪报道,更进一步推动了事故原因调查的深度推进和开展救援的速度。因此,借助传统媒体提供的助力,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实现更为深远的影响和轰动效果,而且这种强烈共鸣效果会使得网络民意表达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更为紧密。 (五)推动我国民主政治进步

据《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现象日益增多,从2003年的每年几起,到2007年的每月一起,发展到2009年以后的每月数起。[15]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今天的公民参与和民意表达已经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特征。公民参与意识更加积极,表达意愿更加主动,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表达渠道更加活跃。从中央到地方,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以及民众不断地放大自己的声音,同时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尊重与保障,这些放大的声音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等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以群众路线为宗旨,重视倾听群众意见,吸收并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和全党智慧,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尽管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之间不能划等号,但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现实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党和政府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会更加注重网络民意的表达和运用,从而形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景保玉.新浪微博Q3活跃度降三成 遇到发展瓶颈[EB/OL].IT168网,http://tech.it168.com,2011-11-14.

[3]张淑华.网络民意表达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EB/OL].网易,http://news.163.com,2008-12-1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邵道生.“网络民主”十三论:“网络民意冲击波”[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2009-06-09.

[6]张蓉,郑克强.试论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8-11. [7]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11-25.

[8]周晓杰,网络民意的意义[EB/OL].新闻与传播研究网,http://www.mediaresearch.cn/news/128331.htm,2010-9-15.

[9]刘力锐.论我国网络民意的特征与政府回应[J].求实,2009,(06):66-69. [10]党报四问“网络民意”[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0/25/c_111121053.htm,2011-10-25.

[11]陈娟.微博暗战与政治趋向[J].人民论坛,2010,(10):34-37.

[12]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2011年2季度网络舆情和微博问政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f9d0e34b90d6c85ec3ac697.html.

[13]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社会“减压阀” 哪个最有效[EB/OL].http://newspaper.jwb.com.cn/jwb/html,2009-08-14.

[14]张潇潇,杨寅.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基于舆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10-113.

[15]人民日报发文称网络民意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步[EB/OL].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bbd,2010-12-01. (责任编辑:牟春野)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Liao Xiaoming,Zhang Rong

Abstract:Within-depth study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we find that China'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e subjects,original content,“zero cost”,“shock effect”,ect.And it will also have several trends:the expanded subject range,the more rational expression behavior,the more apparen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management,the closer integration with traditional media and to promote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al progre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