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学校“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开展,政教处提出大胆构想,将教学楼卫生间交由学生打扫,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另一方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试点工作从我班开始。
走进教室宣布完这一决定,教室里立刻炸了锅,与我之前预料的完全一样,甚至有几个女同学还用手捂住了鼻子,满脸的不情愿。我拿起抹布要求大家同我一起走向卫生间,就在学生迟疑、面露难色、向后退缩时,我已经挽起衣袖在卫生间的墙壁上擦拭了起来,还没等我擦完二块墙砖,身后的身影一个接一个地都弯腰擦了起来„„第一次的大扫除干净、彻底而且迅速,以后每一天的清扫再也没有一个学生表现出懈怠或不情愿。
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使我又一次地体会到了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果我不是带头清理而是大声的讲道理,严厉地呵斥,或是硬性地派几名学生,效果会不会是这样的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来自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直接影响,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是教育者追求的育人的理想境界。
实际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无痕”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表现于教师的一颦一笑之中。
镜头一:一片废纸在洁净的走廊里随着微风在飘摆,李老师弯腰随手捡起它,扔到教室后面的垃圾箱里;
镜头二:王老师正在上课,一学生突然呕吐,难闻的气味充满教室。生病的学生脸色苍白,痛苦不堪,而其它同学却掩鼻埋怨,只见王老师一面拿出纸巾,帮这位同学擦拭干净口鼻和衣领,一面不停地询问、安抚这名学生,安顿好后,又不声不响地拿来簸萁和笤帚,清扫呕吐物„„
其实,教育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凝视、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目光,一次抚摸、一次鼓掌,都会让学生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它是期待、是信任,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赏识与激励。只有把教育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教师作为育人者,不仅要“授之以知,教之以事”,而且要“喻之以德”。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教育无痕需要宽容与理解,教育无痕更需要教师无私的爱„„“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相信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能唤醒学生的心灵,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