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非正式组织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
2022-02-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j-高校非正式组织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 杨连俊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 要: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并且 1.引言 对正式组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组 “9O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之前的大学生相比发生了很 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大学生中也存着各种各样的 大的变化,其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显著.对正式组织的认同感和 非正式组织(或者叫非正式群体),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高 归属感呈现出一种淡化趋势.而存在于其中的非正式组织的 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践过程 团体的特征与作用愈来愈明显。学生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 中.高校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正式组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 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对其的作用 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与利用。本文通过运用组织 逐渐显现出来。高校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将目光放在正式组织 行为学的理论,对高校非正式组织进行梳理,明确其内涵. 架构和制度建设方面,基础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等)也多是 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弄清楚其分类和作用,为正确引导高校 强调行政班级、团组织和党支部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中非正 非正式组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工 式组织群体的存在和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 作的开展。 合理利用了。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梳理. 关键词:高校非正式组织 正确认识 合理利用 让高校管理者能够充分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重要作用. 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作为继续任职辅导员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我院辅导员主要的工作模式 四、辅导员工作内容及模式的不足之处及工作建议 所谓模式,《魏书・源子恭传》载:“故尚书令、任城王…… 1.领导权利与考核权利不对等,导致工作无法有效接轨。 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而宋代张邦 在我院2006年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以来,辅导员的工作积极 基在《墨庄漫录》卷八中写道:“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 性逐步由热情向理智转变.有的甚至直接针对考核来进行工 为模式”;清代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汶滨遗书序》中曾描述: 作的开展,直接导致有考核权的系部及领导的工作可以安排 “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现 实施下去.而不具备考核权的相关部门安排的与学生工作相 代汉语认为.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 关的工作却无法直接下达到相关辅导员进行工作的开展与 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实施。 . 我认为 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具体是指辅导员工作中采取 首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职能部门要与系部畅通交流 的人员配备、工作分工和工作完成的方式。研究辅导员的工作 渠道.细化工作安排的流程,对每一位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工作 模式,有利于其从容面对繁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辅导员 内容的统一认定,做到权责分明,责任清晰到人;其次,要强化 工作模式化的意义在于,增强科学性;增强针对性;增强实效 系部考核的同时,兼顾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意见,并将其作为 性。…在国家、地方、高校纷纷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评优的重要依据。 的同时,对于辅导员工作模式的研讨逐步引起了重视,我结合 2.两种模式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工作弊端渐现。上述两种 在四年、两个系部辅导员和团总支书记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具 的工作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为我院的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立下 体总结并浅论我院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和基于流程管理的工作 了赫赫战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工作的不断深入、细 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对于工作中难题解决的作用发挥。 化,上述两种工作的模式逐步出现了弊端,如第一种容易导致 一般来说.每一个学校的院系从办学规模大小、招收的学 工作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而引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的挫伤,而 生层次、男女生的比例、生源的来源都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各 第二种则容易导致一个人承担的模块工作太多、太繁杂,不利 个院级在学生工作的原则、任务的分配、工作的重点上也都迥 于把工作做精做细。 然 我院几个系部主要的工作模式包括: 辅导员_T作是一项非常人性化的工作.具体表现在:它所 1.以分块工作为模块落实到相关辅导员,并结合年级辅 针对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符合年龄特征的心 导员开展工作 此种工作模式将学生工作细氛围团务、党务、 理活动的个体:开展工作的主体也是人,它在权责范丽内可以 实习、就业、奖惩助贷等模块,落实至相关辅导员,并结合工作 决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而哪些又可以做到一个什 内容配以相应的年级,使得每一项在整个系部开展的工作都 么样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处理对象主要都是人,无论是与同事 会有一个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进行指导,从而达到优 还是与领导,所要处理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工 化工作效率的目的。此类模式主要应用于系部较大而学生人 作中,我们要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放在重要 数又较多的系部。 的位置,更要把个人的修养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对辅导员个人 2.以年级为模块.将各模块工作都充实到年级管理工作 修养水平的提高,进而引导辅导员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通 中。此种工作模式将年级分块,将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落实到 过良好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通过工作的主动配 相应的年级辅导员的工作中去,从而使得每一名辅导员都能 合和互相帮助塑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其实,我们要进行经常的 够胜任每一项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有效加强工作的连贯性。此 工作的沟通、交流与研讨.细化工作流程和职能分工,从而优 类模式主要应用于人数较少而辅导员又配备较少的系部。 化丁作路径,最终达到方便学生、服务家长、建设校园的目标。 3.考核及奖惩模式。我院辅导员工作采用年度考核和任 期考核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年度考核由系部根据每一位 参考文献: 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评选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并上报学院 [1]李志强,杨壮来.论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卫生 人事部门进行审核通过。而任期考核,则具体由人事部门牵头 职业教育.2010.1. 组织,学工处和系部具体安排操作,由同事、班主任和普通学 [2]何本华.论高等学校办主任和辅导负工作定位.防灾技 生进行三方测评.并同时结合辅导员本人的述职来考核 将此 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198 并且通过对其的合理利用,进~步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 作的发展与创新。 2.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内涵 非正式组织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 提出的,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 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组织①。正式组织中 存在非正式组织。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指的是处于学校、院系、党团组织、学 生会等各类正式群体之外的,鉴于大学生们共同的爱好、兴 趣、志向、特长及其他共同因素,在感情和友谊的维系下自发 形成的小群体。② 3.高校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群体内聚力的一种最根本 的机制,“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情结,其本质就是这种认 同.它是以情感上的某些重要的共同品质为基础的”。认同表 示一种特殊的情结,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社会心理学认 为,群体内聚力的实质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 它对于群体的存在、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 于心理成长的高峰期,其主体意识表现在自我意识、民主意 识、平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友情与 理解、满足被尊重和归属感的要求强烈。其需求在自身随着内 外环境不断变更的情感、兴趣、爱好和利益的作用下也显示出 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根据不同的兴 趣爱好、时空和亲缘关系、职业导向而组织形成了各具特点的 非正式组织,同时,可通过在非正式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来 满足发展自我的需要。 4.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非正式组织分为地域型、爱好型和 情感型i种。④ 4.1地域型。一般指以老乡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学生群 体,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其形式多为“老乡会”、“同乡联谊 会”等,此类组织大多跨系和院校,活动空间大,讲究说家乡 话,重同乡情,成员较固定,活动亦较有规律,并具有一定的连 续性 4.2兴趣型。爱好型非正式组织是在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 基础上结合而成的,其形式多为学生自发组织的文体沙龙、爱 好者协会,以及具有学校背景的科技发明小组.等等。成员多 进行打球下棋、外出旅游、唱歌跳舞、科技制作等活动,具有活 动内容明确、活动时间有规律等特点,成员一般较固定,一般 以班、年级和院系为基础存在。 4.3情感型。即因个性、脾气比较相近而产生心理相容、有 共同语言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 并相互感染,以思想交流为主要活动内容。成员不太固定,且 范围较小,有一定的排他性.活动亦无规律。一般易演化成男 女学生之间的爱恋。 5。高校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5.1积极作用。 5.1.1满足需要 非正式组织是自愿性质的.其成员是自愿甚至是无意识 地加入的。一些大学生原来在中学是佼佼者,进人人才荟萃、 高手如林的大学以后.在班级等正式组织中容易为他人所忽 视,失落感、压抑感油然而生。为了摆脱这一窘境,他们转而参 加能提供施展才华舞台的非正式组织,帮助他们满足“自我表 现”的需要;大学生远离父母,在非正式组织中可以消除孤独 感,满足“爱”与“被爱”的需要。此外,加入某个非正式组织这 个事实本身,就可以满足他们“归属”、“安全”的需要。⑤总之, 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成员多种层次的需要,实现一定的社会 满足和心理满足。 5.1.2中介作用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可以起到联系社会与学校、学校与学 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作用。大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 活动的过程中,频繁交往和密切的接触使得其信息渠道更加 畅通,视野更加开阔,个性更加鲜明,性格更加完善。正式组织 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 正式组织的信息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渠道向学生传达。 5.1.3补偿作用 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要,倘若不能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 施中获得需要的满足,则非正式组织的结合就会增多 随着高 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学生管理模式也要作相应调整。 但目前学生管理力量薄弱,仅有的少数辅导员忙于应付日常 管理,难以有精力指导学生正式组织开展一些学生所喜闻乐 见的活动,导致学生工作效果大大削弱,于是学生纷纷通过参 加非正式组织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5.1.4自我教育作用 非正式组织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开拓了空 问.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充分合作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在非 正式组织中.每个学生都会下意识地将A己和他人进行比较, 自觉地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性,更容易在平等的氛围中评价 自己,在群体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自 我教育。⑥ 5.2消极作用。 5.2.1产生抵触情绪。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正式组织某些要 求、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时,或受到批评处分时,容易引起其内 部成员的同情和支持.引起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对立。 5.2.2降低工作效率。当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目标产 生矛盾时,或者正式组织的某些制度限制了非正式组织活动 时,非正式组织就会成为一股销蚀力量,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 力和工作效率,削弱正式组织的作用。 5.2-3产生帮派势力 非正式组织容易产生小圈子,成为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 的温床,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在评先评优等选举工作中,非正 式组织的成员会联合起来.影响选举的结果。有不良倾向的学 生容易勾结在一起,集体逃课旷课,甚至打架斗殴。⑦ 6.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高校非正式组织 6.1承认高校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在正式组织中必然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是无可争辩 的事实。高校也不例外。在高校中,大到院系,小到学生宿舍. 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忽视其存在, 同时也不应该对高校中的非正式组织采用敌对的方式。对非 正式组织要用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不能轻率地扣以小集团、小 圈子的帽子加以否定和打击,并为必要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提供条件。 6.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高校非正式组织 高校非正式组织存在着不同类型,其产生的作用也是不 同的,因此我们不能对非正式组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不 同类型区别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积极型非正式 组织,要大力提倡和激励,强化其在学生活动中的影响,引导 其他同学加入。比如说可以为这类非正式组织开展活动提供 场地、资金、时间等保障,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对待对抗型非 正式组织要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 法进行管理。对待这类非正式组织,应根据其思想实际认真研 究其对策。主要应抓苗头,防患于未然,坚持疏导的方针。要善 于发现他们的弱点,指明危害性,进行说服教育,加强思想引 导,促使他们转化,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向着积极 型群体发展。 6-3充分利用好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 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大都具有某种被其他成员所佩 服的能力或性格,相对于组织的其他成员来说.他们更具有较 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因 此,充分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弓1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方向。要经常创造机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尽可能让他们在没有 思想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有技 巧地向他们宣传正式组织最近的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 们也参与到正式组织的管理中来。 6.4促进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纽织的配合,促进共同 发展。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对正式组织的管理始终占据主导地 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正式组织的功能,用正式的制 度和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开展正式组织的活动时.要充分 考虑学生的特点,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99 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杨 敏 (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而传 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市场需求理 论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 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翻译教学应用型人才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0和北京2008奥运会、上海2010世博会 的申办及举办成功,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复合型、 应用型翻译人才亟缺已成不争的事实.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 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也早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2006年 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 一、译人才摇篮的各级、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丽,目前 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翻译课 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 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 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实用文 体的内容很少,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 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 体翻译相距甚远。国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市场需 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 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 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 需要。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翻译人 才。因此,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 的市场需求,地方高校应以市场理论为导向,探讨地方高校外 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及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地 方高校有许多共性,探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 养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理想翻译人才培 面,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在国内传统的翻译教学 中,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 人都会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由此可见。 翻译教学侧重了翻译理论的学习总结与思考.而忽视了实际 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语言转换基本功,而轻视了实用翻译 能力。 四、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人才培养的运作应符合市场规律。 翻译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首要阵地,采用什么样 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切实可行的翻译技能是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工作者深深思考与探索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以致用。然而,现在的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 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实用文体的 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 译相距甚远;翻译教学培养目的不明确,等等。分析表明。翻 译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理论基础,指导翻译教学实践,探讨 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略探讨 1.教学目的 养和最优化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意义 经济意义上的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几乎操纵了包括教育在 内的各个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各类行为都可能成 为商品。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 求,不仅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翻译人才的培 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市场需求理论为导向,以促 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 学模式.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实现翻译人才 培养的职业化。 三、教学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给予更多的关 注.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分析了翻译教学现 状、弊端及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不佳的成因。诸如,作为培养翻 判断教学方法的好坏最主要是看它在达到特定目标的过 程中如何调动各种因素取得最好的效果。生动的课堂教学会 让学生听之愉快、精神亢奋,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浓厚 的学习兴趣.以至于确定其终身追求的目标与方向。系统的教 学内容及授课过程设计会促使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一思考一 翻译”和“学习一翻泽一思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相长, 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 ( 王建武.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J].成都大学 学报(社版),2006,(4). 参考文献: 『1]邢介贤,颜斌,原宇.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在学 生管理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09,(12). [2]杨峰,陈重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及对策探析[J]. 中国商界.2008,(11). [3]全国13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 (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杨华.“非正式组织”及其时大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研究, 西安种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5]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 [6]王建武.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fJ].成都大 学学报(社版),2006,(4). 最终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同时我们也要利用非正式 的方式.用由感情纽带联结起来的关系网协调各方关系,促使 每个大学生都能在正式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我提 升的机会。比如,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把团支部、班委等学生 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充分利用非 正式组织在某些方面的长处。 注释: ①邢介贤,颜斌,原宇.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在学 生管理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09,(12). ②杨峰,陈重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及对策探析[J]. 中国商界,2008,(11). ③全国l3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修 订版)[M1.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④杨华.“非正式组织”及其时大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研究, 西安种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⑤⑦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