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与地域骈文流派

2024-06-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53卷第5期 2017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53 N。.5 September。2017 论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与地域骈文流派 张明强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清代文学的地域性非常显著,地域文学是清代文学的重要部分,从地理分布视角探讨清代骈 文发展是骈文研究的新方向。清初骈文作家地理分布特点有二: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以杭州府、松江 府、苏州府、常州府、绍兴府最多;二,以省治和府治籍贯者为多。经济富裕、交通便利和深厚的读书重文传统 是清初骈文家集中在江浙的主要原因。清初骈文家地域分布格局对清代骈文发展意义重大:清初骈文家主 要分布在江浙地区,是对六朝江左骈文文统的接续;深刻影响有清一代地域骈文作家群的生成,是清代地域 骈文流派形成的开端。清初骈文家地域特征体现清代文学浓厚的乡邦意识和文学生产的地缘集群性。 [关键词]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地域骈文流派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1001—6597(2017)05—0068—07 一、文学地理学:考察清代骈文的新视野 中国自夏商以来逐渐形成疆域广大的政治区域,由于行政系统的影响、交通的发展,人口流徙增多,这一 区域有较为一致的文化和心理诉求,但地理环境的差别并不因此消失,中国境内仍存在或隐或显的地区差 异。《诗经》所录十五《国风》即以各地歌诗结集,可能出于以诗系地便于整理。很明显,十五《国风》表现风格 各不相同,“《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9,E11273,孑L子称《周南》首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2330《周南》和《召南》的乐和诗是典型的“治世之音”。《郑风》和《卫风》多爱情缠绵之诗,不免溺于情、荡 于心,所以孔子称“郑声淫”_2 ,朱熹亦云:“郑卫之乐,皆为淫声。……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3366可 以说《诗经・国风》的编纂是基于文学的地理差异。《楚辞》更体现江汉地区楚文化的特征,黄伯思《新校(楚 辞>序》谓:“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E43在用词、声律、名物等方面皆 表现显著的楚地风貌和习俗,与《诗经》的总体风格大异其趣(章培恒《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 别》[5]、刘红红、张玉春《从(诗经)、“楚辞”看先秦时代南北文化的差异》[6 等从不同角度考察两部文集所代表 的南北文学的不同性)。唐初《隋书・文学传序》比较南北文学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 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 较也。, ̄[7]1 730之后宋元明清皆不乏关于文学地理的论述。 清代文学的地域性非常突出,蒋寅先生说:“文学史发展到清代,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 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 作上体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①蒋先 [收稿日期]2017-01—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之际骈文研究”(15XZWO24);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清初骈文与骈 文学建构研究”(社科博E201417号) [作者简介]张明强(1985一),男,河南禹州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骈文学。 ①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该文又载蒋寅《清代文学论稿》,凤凰出 版社2009年版,题名《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68 生主要探讨清代诗学的地域特征,申述清代人对地域传统的自觉和建构,给清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其实,2o世纪以来学人对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屡有论及,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师培发表《南北学派 不同论》嘲,程千帆先生依许文雨《文论讲疏》例,从中析出《南北文学不同论》(论文学与地域)载入《文论十 笺》[9] ,汪辟疆于1934年以《近代诗派与地域》①为题发表演讲,他们是20世纪上半叶文学地域研究的 代表。改革开放后,单篇论文和论著成果较丰,论著主要有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第三章《中国文学的地域 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 本)、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等②,其中袁、曾、梅三人著作均涉及清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但 都以有清一代为对象。 就清代骈文作家而言,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第九章第一节《缀语》对“清代骈文名家及其作品,作~ 详细之统计,俾知一代之菁华,犹能供吾人之探讨,至于作家籍贯,亦附见焉”⑧,此后他又在《骈文学》第九章 《历代骈文家之地域分布》口0]∞。 中对清代骈文作家的籍里分布有所论列。颜建华《清代乾嘉骈文研究》第 二章《乾嘉骈文发展源流论》第三节载附表二《顺治、康熙、雍正时期骈文作家作品一览表》nl_ 。 ,择取不精, 将毛际可、黄宗羲、王应奎、谈迁等不能称为骈文作家者阑人,且表中存在明显错误。为了解清初骈文地域特 征,有必要对清初骈文作家的地理分布作一详细考索。 二、清初骈文作家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中国骈文至南朝齐梁而极盛,唐宋继之,形成各具面目的“唐体”和“宋体”C _J12 。元明二代沉寂不 彰,至晚明开始复苏,清初承其绪出现众多骈文作家作品。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各地风俗、环境差别较大,文 学发展不平衡包括“地域的不平衡” ¨ ,即便是同一文体亦然。兹将清初骈文作家的籍里分布情况列表如 下(“清初”主要指顺治、康熙年间;“骈文作家”指有骈文专集或骈文专卷,或有骈文名篇传世者;“籍里”指作 家出生、成长之地): 表1 清初骈文作家地理分布④ ① 该文经过作者多次修改,收入程千帆先生编《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6年版。 ③ 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按:该书初版于台北,由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出 版。 ④该表部分作家生卒年参考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和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因出注繁琐,恕不一一注明。 69 续表1 ① 孙治生年,据《孙宇台集》卷三十一《迪躬诗》序云:“戊子三月六日为余初度,岁月如驶,倏已立年。”(《四库禁毁书丛 刊》集部第149册,第116页)戊子指顺治五年(1648),上推孙氏生于1619年。又《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康熙)钱塘县志》卷 二十二《孙治传》云:“卒年六十有五。”(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420页)知其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 年表》云其生于1618年,卒年未给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徐喈凤传》云徐瑶是徐喈凤之子,同卷《徐瑶传》云其有《爱古 堂俪体》(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南京图书馆藏《爱古堂俪体文》四卷。 70 续表I 表2清初骈文作家各地统计 地区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河南 江西 直隶 山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陕西 人数 15 14 4 3 3 2 1 1 1 1 1 1 r 从以上两表可知,清初骈文作家以江苏省所占人数最多,总15人;浙江省次之,计14人;安徽省居第三, 4人;山东省和河南省并列第四,各3人;江西省第六,有2人。江浙两省占清初骈文作家六成以上,是盛产 骈文家的区域,安徽在康熙六年从江南省析出,但仍与江苏省关系密切,徽商散布江苏扬州府、苏州府等地, 且重视文教事业,因此人才辈出。江西受宋元以来传统文化积淀,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格局与清代文 学家分布有一致性,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第一章《本土文学的地理变迁》第四节第三部分 《清代著名文学家的地域分布》云: 以此与明代相比较,明代居于前五名的省份依次为:1.南京(南直隶)467人;2.浙江省318人;3.江 西省173人;4.福建省97人;5.湖广省55人。明代南京(南直隶)地域相当于清代江苏省及安徽省部分 地区,湖广省相当于清代湖南、湖北两省。清代这两省分别为61、36人,合之为97人,比山东省多1人, 可以跻身于第五名。明清两代前五名中,江苏、浙江、江西不仅重合,而且同列于第一、二、三名,说明这 三省的地位无可动摇,非常稳固。尤其是江、浙二省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诸省。[143161 梅氏统计清代著名文学家中产于江苏、浙江者最多,这与该区域骈文作家的分布相一致,说明江浙地区经济、 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优越及重文风气有利于造就骈文作家。曾大兴亦云:“有清一代,有籍贯可考的文学家 1740人,其中江苏559人,居第一;浙江4l1人,居第二。 ̄151454两广、云贵、东北地区没有骈文家出现,与当时 整个文学家分布亦一致,这些地区至清代中叶之后才渐渐活跃,特别是清末,广东、广西出不少有全国性影响 的人物,但在清初仍较沉寂。 以各府排序,清初骈文作家占3人以上者,依次为:杭州府10人,松江府6人,苏州府4人,常州府3人, 绍兴府3人。梅新林云:“清代出现著名文学家的达164府州。其中拥有著名文学家2O人以上为22州府, 排序依次为:1.苏州府178人;2.杭州府173人;3.常州府134人;4.嘉兴府93人;5.扬州府64人;6.松江府6O 人;7.绍兴府58人。州“]】 两者相较,苏州府、杭州府、常州府、松江府、绍兴府之著名文学家与清初骈文家的 排序互有参差,盖因统计重点不同所致,不过苏州府、杭州府、常州府仍然在骈文作家排序中名列前茅,松江 府骈文作家人数占第二,主要因其承明末陈子龙和云间派余绪,在清初大放光彩。清代初期骈文家主要分布 于长三角流域,且以江浙为夥,江浙之中又以苏州、常州、松江、杭州为盛。 清初骈文作家多出现在省治和府治,是其地域分布的又一特点。如河南开封府有两名骈文家,福建福州 府、陕西西安府、山东济南府、湖南长沙府等各有一名骈文家。松江府有六人,其中四人籍隶松江府治所华亭 县,这与省治、府治处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教育文化集中的地方有关。 ①《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光绪年间修《丰润县志》卷一《建置沿革》云:“明仍为丰润县,属顺天府蓟州,本朝因之,康熙十五 年改属顺天府遵化,雍正三年改属永平府。”(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59页) ②南京图书馆藏《鸿雪斋俪体》六卷,康熙刻本。卷首沈涵序云:“彤本谓余日:‘……余有戚友汪子立夫者,新安俊才也, 占籍于楚。 知汪氏乃安徽徽州人,占籍湖北参加考试。据《鸿雪斋俪体》序跋和评语作者,汪卓交往人士以安徽籍为多,其成 长当在徽州。而卷一署名云:“颍川汪卓立夫。”此颍川乃汪氏郡望,非实际籍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该书的著录有误, 参见崔晓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指瑕十二则》(载《四川省图书馆学报))2Ol1年第2期)。 71 三、清初骈文作家地理分布的成因 清初骈文作家地域分布以江浙为中心,特别集中在杭州府、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等地,云贵、两广无此 类人才,此种情况的出现有诸多因素,兹从两方面略加申述。 首先,江浙一带为宋元以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富饶的经济基础给从事教育、文学提供物 质保障。南宋陈傅良云:“东南财赋之渊薮,惟吴越最为殷富。夫东南财赋之渊薮也,自战国、汉唐至于今用 之。”__l ]5 。明末崇尚繁华,南京、苏州、杭州是奢侈之风最为盛行的城市。这一区域为朝廷财赋重地,反映出 当地经济生产之发展,人口之密集。清初沈寓《治苏》云: 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苏为郡,地方方不过五百里, 粮三百万有奇,而盐芦关税、颜料杂色之征在外。郡城之户,十万烟火,郊外人民,合之州邑,何啻百万, 而缙绅士大夫肩背相望。[1 J6 沈氏认为苏州作为江浙一带最富裕地方,水利工程最为紧要,苏州人才甲于东南。经济发达、百姓富足,经济 基础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批文学家、学者的产生便是自然而然之事。 康熙南巡,曾撰诗勉励浙江、江南官吏,其《示江南大小诸吏》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1。 "他首 先肯定江南、浙江两地是国家经济根本,财政有赖于此。此地又是国家人才的主要来源,把两者并列,可见出 清初时人注意到江浙经济繁荣和人才涌现的关系,经济与人文相互促进,使这里成为有清一代坚固不易的经 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商业也非常活跃,以苏州为例,刘献廷(1648—1695)所撰《广阳杂记》卷四云: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191193苏州作为天下四聚之一,是东部的商品、人才 聚集地。沈寓所谓:“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商贾,骈肩 辐辏。”L1 ]6 又《(乾 隆)吴县志》卷二十三《物产》云: 吾吴虽云一邑,而四方万里,海外异域珍奇怪伟、希世难得之宝,罔不毕集,诚宇宙间一大都会也。 特非地之所产,犹不足为贵。若地利所生,五谷为民食之首,而昔也涂泥,今供上上之赋,其他物类,如洞 庭之橘柚、铜坑之杨梅、白沙之枇杷、龙井之薄荷,亦复甲于天下。地利之美,有非他邑可比者,可勿 志乎?[。。] 苏州附郭吴县聚集四方货品,海外珍异亦贸易其中,市镇之发达,其他县难以并肩,“当四达之冲,闽商洋贾, 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则杂处阊圃者,半行旅也。因镇成市,贸迁于是焉”[2 ,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 网,各种商品的集散,使苏州富甲天下。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多,书籍的流通使当地获取知识更为方便, 苏州地区藏书家辈出,与畅通的商业交通不无关联。书籍流通,人员的交际,促使该地区日益“国际化”,这些 都是人才孕育的关键因素。 其次,以江浙为中心的东南地区重视文化,士人尊崇文章,读书风气浓厚,形成读书重文的传统。因家 族、师友、地域等关系使文学传承得以顺利达成,出现作家的地域集聚。清代常州府是骈文作家最多的地区, 刘禺生云:“顾常州骈体文派,实足纵横中国。……常州骈体文派之殿后者,不能不数屠敬山(寄),真能守常 州骈文家法。常州骈体文录,本末俱在,敬山死,习骈文者,常州无的派矣。”L21]∞ 常州文人十分重视常州骈 文建设,形成常州骈体文派。这与其地士人读书重文风气有关,“士子多以读书世其家,故往往科目蝉联,数 代不绝。……国朝顺治丁亥会试,武邑取中二十一人,鼎甲吕相国宫与焉。壬辰会试中式巢震林一百六十二 名,磨勘钦革,乙未再试,又中式一百六十二名。……凡此皆科名异数也”_22] M ,陈耀南云:“三国以来,江 南繁庶,八代六朝,濡染独深,金陵临安,风流在日,积厚流光,其来有自。近代骈文名家,多产二省。譬如曾 燠《骈体正宗》,录四十三人,江占廿二,浙则十三;吴 《八家》,浙二江四I..…・常州府中,又以阳湖一县,作手 最众;清末武进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共四十人,而阳湖居半,燕函粤鳟,几于人而能之,实骈家之王 都也。” 。]2 扒常州骈体文派实际上是常州骈文作家代代传承而形成的地域骈文群。 一个稳定的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依照自然的山川河谷来划分。 汉唐时期关中和关外的区别,北宋时期科举选人中名额的南北之争,到明清逐步实行分区定额录取进士制 度,都与地域和地域文化差异有关。不同地域文化涵养人才所造成的“偏胜”性影响科举考试的名额分配。 一般说来,宋代以后,生活在山JII秀丽的南方人多情善思,为文清绮,长于写作诗赋;北方人刚劲质朴,为文以 72 表意为主,产经生之士为多,这是造成科举名额南北之争的地域文化因素。骈文这种讲究对偶、声律、辞藻、 典故等形式美和结构美的文学样式比较适合秀丽的江南地区,江浙一带因经济发达、居民富裕,并且尊崇文 章、读书重文,使得该地区成为清初骈文家的渊薮。从地域角度看,清初骈文家多来自江浙两省并不是偶 然的。 四、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和清代地域骈文流派 以上对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及其原因的揭示,有助于从一个新的维度审视清代骈文的一些问题,如中国 骈文史上骈文文统的接续、清代地域骈文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等都可以从地域视角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丰富 有关清代骈文复兴和演变的认识,有利于深入考察清代骈文流变和骈文生态。 首先,清初骈文家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是对六朝江南骈文文统的接续。自六朝以来,江南便是骈文作家 的主要产地,上文表2显示,清初江南(包括长江流域附近)骈文作家占八成以上。这不仅是六朝骈文传统的 延续,亦是地理环境使然,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云:“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 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243931征之清初骈文作家分布, 信然。 其次,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深刻影响有清一代地域骈文作家群的生成。如常州骈文派的形成与地区文 学传承关系密切。曹虹先生云:“常州的尚文传统至清代,因骈文贤才聚生辈出,持续地表现出整派依源、扬 葩振秀的活力。地域机缘一方面带来血缘地脉上天然遇合的怡然共鸣,促成了一些骈文家族和乡邑群落的 涌现;另一方面也铺展了择友励志、同气相求的舞台,形成了骈文发展风格上的有心追求,从而能够自觉地占 据文学的时代高地。”|2 5]地域经济的发达,文学名家的示范和承传,使后学以乡邦前贤为荣,自觉加以传扬和 学习。屠寄《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卷三十一《叙录》云:“日常作州,率唐詹今。……人握灵珠,家被文绮。裒采 众制,光我桑梓。, ̄'Ez63711正表达对乡贤的崇敬和珍惜,故常州骈文家在先贤的昭示下发奋创作,光耀后先。常 州如此,苏州、松江亦如是。 据表1“清初骈文作家地理分布”,清初骈文作家占3人以上者有杭州府、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绍兴 府等。张仁青在《骈文学》中统计历代骈文家地域分布后,认为:“在江浙两省之骈文作家中,以常州人数最 多,苏州次之,杭州又次之,绍兴又次之。要而言之,常州一府实骈家之王国,文苑之岜邓也。”Eio3 。 清后期出 现地方骈文总集,如姜兆狲编《国朝松江骈体文见》八卷[2 _j3阳,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三十一卷①,曹允 源编《吴郡骈体文征》二十四卷②,分别是松江府、常州府、苏州府的骈文总汇,说明肇自清初,讫于清末,该地 区骈文源流相承,成一代之大观。可见清初骈文作家群地理分布是清代地域骈文作家群形成的雏形和基础。 第三,清初骈文作家地域特征体现清代文学浓厚的乡邦意识和文学生产的亲缘集群性。清初骈文作家 的地理分布状况直接影响之后的骈文发展,终清一代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以常州、苏州、松江、杭州、扬州、 绍兴等府为基地的骈文格局,《国朝松江骈体文见》、《国朝常州骈体文录》、《吴郡骈体文征》等的编纂,亦可看 出骈文创作的地域性和清人的乡邦意识。 [参 考 文 献] [1]孔颖达,等.毛诗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3杨伯峻.论语译注EM3.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朱熹.诗集传EM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E43 吕祖谦.皇朝文鉴EM3.四部丛刊初编本. E53章培恒.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EJJ.中国文化,I989,(1). -163刘红红,张玉春.从《诗经》、“楚辞”看先秦时代南北文化的差异EJ2.广东社会科学,2009,(1). E73 魏征,令狐德椠.隋书EM3.北京:中华书局,1973. E83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l-J].国粹学报,19o5,第2、6、7、9号. E93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6卷EM3.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①屠寄辑《国朝常州骈体文录》三十一卷,有光绪十六年(】89O)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93册据以影印。 ②该书未刊行,见孙德谦《四益宦骈文稿》卷上《吴郡骈体文征》序,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73 ElO]张仁青.骈文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1]颜建华.清代乾嘉骈文研究[M-I.北京:光明Et报出版社,2011. [12]陈绎曾.文章欧冶:附《四六附说》[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2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EM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5]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6]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贺长龄,魏源,等.清经世文编:卷23[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光绪十二年思补楼刻本,1992. [18]张玉书,等.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9]刘献廷.广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03姜顺蛟,等修,施谦纂.(乾隆)吴县志[0].乾隆十年(1745)刻本. [21]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大好骈文派”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2]于昆,陈玉瑾.(康熙)常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3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3] 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M].香港:永安印务公司,1970. E2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E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5]曹虹.清代常州骈文集群形成的地域机缘[J].文学遗产,2010,(4). [26]屠寄.国朝常州骈体文录[M]//续修四库全书:16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宋如林,孙星衍,莫晋.(嘉庆)松江府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ianwen Writer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Pianwen Genre ZHANG Ming-qi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Regional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which has remarkable regional character.It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ianwen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view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ianwen writer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as two aspects:First,they mainly lived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and most of them settled in Hangzhou,Songjiang,Suzhou,Changzhou,Shaoxing;Second,the majority of them naturalized in the provincial or prefectural cities.Economic prosperity,traffic convenience and tradition of laying stress on the cultura1 achievement becom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and it plays a major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Pianwen in early Qing Dynasty.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of Pianwen writers,witnesse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Pianwen tradition of the Six Dynasties,which contributed tO regional writer—group of Pianwe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started regional Pianwen genre in Qing Dynasty.The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anwen writers also reflect the local awareness in litera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geopolitical clustering by literature. Key words:Pianwen writer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Guochao Changzhou Piantiwen Collection:regiona1 Pianwen genre [责任编辑 阳 欣]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