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玲
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8期
张玲
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湖北省恩施市从完善政策、压实责任、规范操作、资金管理、强化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构建起目标明确、政策完备、职责清晰、保障有力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高质量推进教育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护航教育公平。
一、以全面覆盖为目标,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深入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各项政策,制定《恩施市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实施细则》《恩施市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实施细则》,出台本级《恩施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交通费补助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资助范围、条件、标准、程序及部门责任分工,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应补尽补,不落一人”。具体工作中立足保底线、争上线、抓主线,全面实现资助育人目标。保底线,即将学前教育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及免学杂费、中职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大学生助学贷款等国家资助项目全部落实到位。争上线,即积极争取省、州配套资金,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州级层面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为残疾学生增加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1250元;市级层面从2016年开始,每年预算财政专项资金1159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助学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交通费补助、免中考和高考报名费等资助项目。2016年至2018年,全市非寄宿生助学金和交通费补助累计资助学生9.3万余人次,发放资助金3477万元。抓主线,即坚持学生资助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多措并举,激励贫困生勤学苦练早日成才,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以压实责任为抓手,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坚持把抓紧抓好“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切实强化责任担当。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恩施市“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组,明确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总协调,市教育局为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等12个市直部门为责任单位,负责全面领导全市教育扶贫工作,形成市委市政府主导、市教育局主力、12个市直相关单位协同、各学校和乡镇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组建“恩施市学生资助中心”,市政府专题研究解决编制4名,明确中心干部履行宣传员、服务员、管理员职责,并在教育局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和服务窗口,配齐办公设施设备,足额预算办公经费,确保全市学生资助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教育局作为牵头单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坚持每月召集责任单位召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组暨“教育扶智”资金整合平台责任单位联席会议,重点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是推行包保责任制。市教育局制定教育帮扶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按照“一校一对策、一生一责任人”原则,实行局领导包保5大片区(涵盖17个乡、镇、办事处)、117名局机关干部包保129所中小学、全市5515名教师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的目标责任制,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组成督查工作专班,强化督办、跟踪问效。
三、以阳光公平为导向,健全操作制度体系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恩施市《实施细则》要求,严格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实行“阳光操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编印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和《教育资助明白卡》《致家长的一封信》;开通“云上硒都教育”,及时发布各级最新资助信息;通过学生集会、主题班会、家长会、群众屋场会、进村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面对面解读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政策宣传不漏一户、不漏一生。二是建立基础信息库。通过摸底排查和大数据比对,摸清贫困学生底数、学籍及家庭实情,对每个贫困生身份进行精准识别,按学段分年级建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和孤儿、残疾学生信息库,并对档案信息进行精准统计、精细化管理和动态管理。三是规范贫困生资助认定程序。市级通过市扶贫办、市民政局、市残联共享信息数据与市教育局学籍比对,选出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并签字盖章,下发至贫困生所在学校组织申请、审核、认定、公示,确定受助对象后再上报市教育局,做到便民服务,“让信息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路”。四是建立资金发放反馈机制。每次发放资助资金后,及时采取公示、书面通知、手机短信提醒等方式,让受助学生和家长第一时间知晓情况。
四、以安全效益为基准,严抓资金管理体系
搭建“教育扶智”平台,加强资金整合,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资金保障。一是制定资金统筹方案。每年年初,市教育局主持召开责任单位协调会,确定资金分配计划,制定统筹资金项目库,编制统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整合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资金。二是建立财政专户。按照“专人、专账、专户”原则,严把资金审批关、资金拨付关和资金使用关。对改善办学条件的项目,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竣工验收实行专项审计;贫困生资助项目由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单位联合审核,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并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市财政局拨付资金,坚持转账发放直达学生或家长银行账户,确保扶贫资金规范管理、安全使用,有效防止资助金被截留、挪用、挤占。三是强化资助资金监管。组建教育扶贫大数据办公室,安排专人通过“恩施市互联网+精准扶贫监督平台”进行数据比对确认后,再发放相关资助资金,变“事后执纪问责”为“事前监督预防”,切实做到精准资助、精准监管。
五、以补齐短板为重点,夯实支撑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城区挤、乡村弱”、特殊群体学生入学难等突出问题,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保障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大力改善乡村办学条件。201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6376万元(其中本级财政配套19000万元)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其中投入资金35551万元实施土建项目378个,投入资金10825万元用于信息化装备和学生生活设备设施购置,全市农村学校规范化建设覆盖面达到100%。二是化解城区“超级大班”问题。探索“互联网+优秀教师”“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同步课堂、城区与农村学校结成共同体、中心城区与城郊学校实行“一校式”管理等特色做法,同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切实解决城区“超级大班”问题。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落实农村边远学校教师补充机制,2015年以来,全市共招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474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及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委培177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全面实施“国培”“省培”“精准帮教”等项目,通过名师引领课、送教送培下乡、支教等方式,大力培养年轻教师、农村骨干教师。积极开展“四名”工程、“四有好老师”“硒都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和违规补课、体罚学生、收受红包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四是全面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建立“4321”全面关爱工作体系。即“4项保障”保入学:按政策减免各类教育费用,保障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交通费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确保适龄人口全部入学;“3项管理”唤亲情:构建市级信息库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社会“爱心妈妈”三项管理机制,管好用好全市农村中小学“亲情小屋”134间,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聘请“爱心妈妈”80名,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建立“2对1跟踪帮扶”机制送温暖:“1名班主任+1名科任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不少于1名;实现1个目标促公平: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
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确保任何一名特殊群体学生不因家庭贫困、亲情缺失等原因而失学。2018年,全市2394名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残疾学生全部随班就读。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周吟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