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边城》第二课时导学案

2021-10-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山阳城区三中〝三自五环 〞高效课堂 课堂因展示更精彩

课 题 主备人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3 边城 陈 平 执教者 总第 课时 课 型 审 核 使用时间 新授 课 时 审签 第2课时 累 计 课 时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学法指导 “边城”经典语录: 2017年 月 日 知识目标:品味作品描绘的湘西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 能力目标:结合作品描绘的风俗民情探究并表述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目标:走进作者构建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其中的民俗风情之美 。 重点:领悟小说的主题。 难点:品味文中的风俗民情之美。 学习流程及内容 课堂随笔 1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3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4 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 一、自主学习(展标独学) 1、创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 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2、找出并勾画描绘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环境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心感悟。 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结合相关语段,说说“边城”的风俗民情之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中国当时社会状况如何,作者此时描绘如此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边城”有何目的。 - 1 - 山阳城区三中〝三自五环 〞高效课堂 课堂因展示更精彩 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5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6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三、自主展示(质疑点评) 四、整理学案(归纳小结) 五、自主检测(巩固提升) 知识链接 艺术特色: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收获感想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