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一: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一、如何正确认识当代文化产业
第一,经济文化化。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就是从经济走向文化的过程。我们经常用
一、二、三产业来区分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每一年的国民经济统计报表,在宏观经济里面,我们都可看到一、二、三产的比例,它标识了发展阶段的基本指标。实际上从国际近20年的发展趋势看,产业不断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成了明显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的划分已经远远不够,我已经把它定义到了第五产业,即我们通常理解的第三产业之后,出现了第四、第五产业。第一个发展阶段即农业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占
主导地位。经济学家认为,农业是直接依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如农林水牧。在这个发展阶段上,绝大多数居民从事生产劳动,大多住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工业化发展阶段,我们把它叫做制造业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根据经济学家的分类,它不是直接对资源生产的过程,而是对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过程,这包括冶金、纺织、化工、机械、电力、建材、食品,属于制造业的范畴。第二产业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
工业革命造成的结果是主要的劳动力进入了工业生产部门,大部分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现在一般认为,我们国家整体上处于第二产业发展后期。我们的城市化率约为40,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按比重排序为二、三、一。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阶段。现在一般有几种分类方式,有的把商业、饮食业、城市公共管理、教育、旅游文化服务等归入第三产业,有的除了一、二产业之外都归入第三产业。应当说,第三产业跟制造业有着巨大的差别,产业中心或者主要生产部门是由有形产业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业生产,这是第三产业的基本标志。第三产业进入了无形的服务业,国民经济主要来源是无形服务业,主要人口从事服务劳动,城市化水平相比工业化阶段进一步提升。我国处在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的阶段,但水平仍然较低。目前,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比重约占gdp的34,这个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目前我国人均gdp约为1300美元,从经济学上分析,超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国家,三产比重应该大大超过34,也就是说,我们的三产比重太低。我国从“八五”开始,就提出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第四个发展阶段是以知识型服务业为基础的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了新技术革命,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发展领域被称作新兴信息服务业。随着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崛起及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出现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区分。人们发现,在第三产业中,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到了90年代,知识经济成为特别引人注目的词汇,主要原因就是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发达国家组成),连续发布了几个报告,在第一个报告里,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依据就是在oecd所属的24个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70,在这些国家服务部门里,70已是脑力劳动,而且绝大多数从
【篇二: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心得体会】
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心得体会
我总是这样想,一个人,只要进了一个企业,往俗里说,那是你生存的基础,是你的饭碗。大锅里有饭,你的碗里才有可能装满;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至于干涸。没有见过哪个破产企业的下岗工人日子会过得很舒心。我们说,爱企如家,爱岗敬业,也就是这种道理。关键是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全身心的投入,即便是企业很小的事情,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干得漂漂亮亮;即便没人监督你,也要认真的坚守岗位,干好工作;即便别人冷嘲热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
“这是你的船”背后是强烈的责任和义务!
我是鱼,集体就是那渊源的水------凝聚力
有人曾问过一位哲学家这样一个问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富有哲理的小对话给我们太多的启示:为什么汹涌的波涛蕴涵着激荡一切的无穷力量,正是因为有那一滴滴海水的力量汇集;而那一滴滴水,也只有纳入大海的怀抱里,才能以多样的形态来证明和展示自己。
凝聚力对团体行为和团体效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团体关系融洽,凝聚力强,意见一致,团结合作,能顺利完成组织任务;有的团体成员之间意见分歧,关系紧张,互相摩擦,凝聚力差,个人顾个人,一盘散沙,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团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少团体常常用开展“厂服”、“厂徽”、“厂歌”、“厂日”活动,来培养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企望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记得在拓展训练的团体项目“过毕业墙”中,要求全队队员在不借助外力(物品)的情况下全部攀登上四米多高的毕业墙。在那次训练中,我真正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当我们顺利完成任务,并且打破记录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不难看出,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就如
一个个单列的珍珠,是相互间的协作把每一个环节整体的串联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串完美的“珍珠项链”。而大家的协作是以相互间的信任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信,使得最下面的队员甘做人梯,中间的队员敢于伸出救助之手,上面的队员勇于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梯”与“手”之间,“手”
与“手”之间的接触与连接所体现的正是团队的高凝聚力之所在。 同舟共济,力挽狂澜------共命运
在一次员工培训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大家“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给大家培训么?”员工大都积极踊跃的回答,答案很多,但有一个员工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企业培训是希望员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只有员工进步了,企业才会有创新和进步。员工前进的一小步,就是企业前进的一大步!”他的回答赢得了场上一片热烈的掌声,从掌声中反映出员工对他言辞的认可。那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改变了一些员工的命运,思想的高度决定你能走多远。
在企业工作的这些年里,我了解过很多企业老板、企业高层的经历。记得有一个企业的老总说:“能创业成功当上老板的人,他在企业里工作就一定是名好员工。”马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个当不好士兵的将军一定不是好将军。”他们的话有些类似,但是我所认识的这位老板之所以这样说也是结合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的体会。他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做职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做到的总经理助理的职位。在公司发展出现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不过与老板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在他百般的解释和劝说后老板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他不得不选择老板的路线。等公司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在市场上越来越不占优势,抢到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小,产品缺乏创新,成本居高不下。他常常连续几天不回家,在工作室拼命的工作,同事常常取笑他“野人”,头发油油的,胡子也很久没刮了。在公司即将倒闭的时候,他拿出自己之前计划的新方案,孤注一
掷。他成立一
个研发小组,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翻阅大量资料,依靠团队力量研发出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然后寻找供应商、加工厂,在市场、网络寻找客户资源,历尽周折,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挽救了公司的命运。同事们把“野人”的称号给他换成了“奇人”。与此同时,他的老板把公司49%的股份给了他,对其能力做了充分的肯定。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员工“责任感、凝聚力、共命运”的意识,和企业一起共渡难关。说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我觉得企业就像船一样与我们一起在瞬息万变的海上航行。我们要对这条船负责,更要对这条船充满信心。就像我们在企业工作,不管你是经理、主任,还是门卫、清洁工,我们都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企业这条船如果在风浪中倾翻了,船上所有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损害,这是一个共同体,“一荣惧荣,一损俱损”。可能目前我们只是企业里一名很普通的员工,我们会觉得管理企业,驾驶航船,那是领导和船长的事情,我凭什么与企业共命运?我又拿什么与企业共命运?这些话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岗位有高低,人格无贵贱。我们干一件事情,干一个工作,关键是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企业,要尊重自己的岗位,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则。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在此基础上去尽量帮助别人,为企业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足够了。
的确,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来说,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平时也许不善言辞,不说大话,从不认为自己能做出突出的贡献,按时上下班,遵章守纪,努力工作,非常的平凡,也非常的普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敬业奉献的执着追求,
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出金子般的光芒。企业的稳定、发展、壮大,归根结底是要靠这些人的,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中流砥柱。当这些普通人肩膀上的责任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汇
集成了整个企业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肩上,企业的发展就会非常的顺利,非常的稳定。就和船一样,只有负重航行,才能驶得远、驶得稳!
与企业共发展,与企业共命运,这是危机当前每位有责任感员工的心声,是我们共渡难关抱团取暖的精神砥柱。诗人艾青有这样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我是鱼,企业就是那渊博的水;如果我是鹰,企业就是那广阔的天;我与企业的关系,就是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我与企业的情意,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篇三: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三、一。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阶段。现在一般有几种分类方式,有的把商业、饮食业、城市公共管理、教育、旅游文化服务等归入第三产业,有的除了一、二产业之外都归入第三产业。应当说,第三产业跟制造业有着巨大的差别,产业中心或者主要生产部门是由有形产业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业生产,这是第三产业的基本标志。第三产业进入了无形的服务业,国民经济主要来源是无形服务业,主要人口从事服务劳动,城市化水平相比工业化阶段进一步提升。我国处在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的阶段,但水平仍然较低。目前,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比重约占gdp的34,这个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目前我国人均gdp约为1300美元,从经济学上分析,超过人均gdp1000美元的国家,三产比重应该大大超过34,也就是说,我们的三产比重太低。我国从“八五”开始,就提出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第四个发展阶段是以知识型服务业为基础的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了新技术革命,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发展领域被称作新兴信息服务业。随着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崛起及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出现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区分。人们发现,在第三产业中,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到了90年代,知识经济成为特别
引人注目的词汇,主要原因就是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发达国家组成),连续发布了几个报告,在第一个报告里,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依据就是在oecd所属的24个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70,在这些国家服务部门里,70已是脑力劳动,而且绝大多数从事信息服务业,oecd根据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分析,提出发达国家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大批研究人员提出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的新战略构想。第五个阶段是以艺术、文化知识服务业为基础的阶段。即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20世纪90年代,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知识性的服务业里面,服务于精神文化需求的部门发展得越来越快。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对这一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定义,其中有一个丹麦的未来学家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和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还有一种说法,知识经济后,人类社会就要进入体验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或者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不是说,这个知识只是指向自然科学知识,实际上,知识经济范围很广,主要是指人文和文化知识。也就是说,文化成为了产业开发的资源,只有开发了文化资源,生产了文化产品,才能满足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和心理需求。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向满足心理需求发展,整个产业发展的最快步幅是在知识产业。以上五个发展阶段,是越来越走向文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越来越走向下游化,直接满足需求的产业门类越来越大,中间加工这块越来越小,且满足直接消费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越是下游化,越是文化化。如现在服装没有品牌,餐饮没有主题,就吸引不了顾客,就没有市场。很多日常消费越来越具有文化消费的含义,甚至城郊的农业都已经走向了观光农业。从以上可以看出,经济越来越走向下游,越来越走向满足精神需求,这就是经济文化化。 第二,文化经济化。或者说从文化走向经济。我认为,文化的发展,同以上所讲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有五个阶段。最近几年,这五个阶段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第一个发展阶段,即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这是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前或进入工业化前,农业社会的文化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精英文化,只有很少的人在从事文化创作,消费文化产品;大众既不能参与创作,也不能参与消费文化产品,这是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为绝
大多数人住在农村,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创作精神文化产品和消费、欣赏、收藏精神文化产品的人群,只能局限在统治阶段、贵族和他们所供养的艺术家,所以说,前现代化、前工业化是个精英文化的时代。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商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文明造成大量的人口从农业转向工业,农民大量进入工厂,农业人口大量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旨在提高入城农民素质、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教育培训急剧增加。城市人口的集中和教育的普及,必然带来城市人口、受教育人口分享文化的需要。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受到教育后,具备了一定的精神文化消费能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仍然很少的文化艺术生产和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落差,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在这个阶段,催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市场,即在文化创作与消费之间出现了商业环节,出现一批文化商人,他们负责复制文化产品,并通过商业营销的模式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现代印刷术也是这样产生出来的,现代化的报纸、期刊、图书都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这首先要谈到商业文化的特点:一是产生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市场,有一批文化商人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易,使文化成为大众消费;第二是技术快速发展。以前文化传播主要靠传统印刷术,要达到产业化规模非常难,一本书要被50万人消费(阅读)已经很不容易了。但通过电子媒介就不同了,如最初兴起的广播业,一个国家只要建一个电台,就可以覆盖整个国家,受众只要购买了接收机,就可以进行精神文化消费。现代广播就是文化产业的第一种形态,随后产生的电影、电视,更容易被大规模的复制和传播,这就使文化真正具有了产业化的特征,美国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迅速发展的广播、电影业,正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出现的。在这一时期
也就出现了对美国文化工业的批判。由于美国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最新发展态势进行了批判,这个学派即法兰克福学派,他们认为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统治工人阶级的新形式,统治阶级垄断传播器,传播虚假信息,让工人阶级满足现状。本来工人觉得受得剥削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结果电影一出现,工人们回家一看电影就放松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进行统治的一种新形式。文化产业这个词最早就是这么来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内容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世界上很多
国家不仅用文化产业定义,还用内容产业来定义这个发展阶段。内容即容器。为什么叫内容产业?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最基础的技术是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它改变了迄今为止的传媒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最早是以计算机和网络出现的,后来发展到“三网合一”,“三网”即:互联网、广播网、通信网。我们所说的“三网合一”,其实就是用互联网统一广播和通信,互联网出现后已将数字技术变成了广播和通信统一的技术,从广播上讲,数字电视就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广播上的运用;从通信上讲,我们安装了电话,就可以接驳电脑,可以上网。因此,可以这样说,现代技术的三大基础——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欧洲人把这叫做传媒汇流,这是未来各个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广“三网合一”。xx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推出了数字电视5年计划,这是一个大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欧洲已经就在重点推广。“三网合一”的最终结果是以前制约广电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频段的稀缺”已成为历史。我们知道,广播电视是通过电波来传播,而电波所用的频段是稀缺的,世界各国都要控制通信和广电的发展,因为通信和广电所使用的频段必须由国家来控制和管理,不能随意让单位或个人使用频段,否则会导致频段冲突。而数字技术有压缩功能,在同样的频段上,可以至少增加10倍的传播内容,数字电视一旦全面铺开,我们至少可以同时看到500个台。也就是说,在相同的频段里面,可容纳的内容大大增加,结果是频段、频道过多,内容不够。由此,欧洲、日韩提出了目前关键是发展内容产业,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站在产业发展的高端。我国目前也正在研究内容产业,我去年参加了中办、国办关于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的文件起草工作,起草工作小组对信息内容产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信息内容产业涵盖了通信、网络等产业部门,且在信息产业中,70以上与文化有关。由此,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因为在全国推广数字电视需投资近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能提供好的内容,这一投资将成为巨大的风险。所以说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第五个阶段,即创意产业。现在的网络里面数字内容很多,但质量不高,有专家声称网络里90的资源是垃圾资源。xx年,我做过数字图书馆研究,曾看到美国总统信息顾问委员会给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新报告,其中谈到美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到今天,几个关键问题还没有突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网络资源搜索器技术太差了,最好的搜索器只可以搜到16的内容,即便搜到,也大多无
用,他们要求美国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突破,因为只有真正实现技术突破,才能实现内容产业的大发展。欧洲提出要发展有意义的内容产业。如芬兰,由于他在信息技术上的突破,一直稳居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的前三位,他也是欧洲第一个提出发展内容产业的国家。芬兰人在一份报告里谈到,芬兰只有300余万人,虽然说信息技术最发达,上网人数比例最多,但在网上只能看到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芬兰文化几乎没有。而要提供芬兰的文化,只有用国家或产业发展的手段,有意识地制造、提供与芬兰文化相关的内容,否则,下一代芬兰人将不知道什么是芬兰文化,因为他看不到,这样就会发生技术进步、文化消失的怪现象。目前芬兰正在加紧整理历史文化资源,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资料都变成数字信息资料输送到网络,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芬兰人提供有意义的文化内容。到了90年代,英国人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它的涵盖范围相比芬兰更为宽泛,因为芬兰人是从信息技术、芬兰文化的角度来提出的,而英国人则认为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并把它分为13类,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把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在一起。现在英联邦国家都在发展创意产业,并把设计业作为创意产业的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