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花灯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成的活动灯,如⽜郎织⼥、⼆⼗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巧,⼀展⼯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民族特⾊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三天;宋代⼜在⼗六之后加了两⽇,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到⼗⼋整整⼗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五这天叫\"正灯\",最末⼀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灯\"、\"⿁灯\"之说。⼗四⽇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五⽇夜叫\"⼈灯\",放在门窗、床笫、⼏案等处,⽤来避除蝎⾍;⼗六⽇夜为\"⿁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神⼈⿁畜,⽆所遗漏。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之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正⽉⼗五,⼜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西的县城⼀级城廓甚⾄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五晚上达到⾼潮。正⽉⼗五的\"观灯\"已经成为⼭西民间群众⾃发的活动。在正⽉⼗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挂,有宫灯,兽头灯,⾛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带,太⾕县的灯是很有名⽓的。太⾕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出名。
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种传统民俗⽂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活动。每逢农历正⽉⼗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迎合节⽇⽓氛,所以响应的⼈众多,⽽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灯谜增添节⽇⽓氛,展现了古代劳动⼈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活的向往。
舞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种《清⾓》的⼤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扮演的龙头鸟⾝的形象,其后⼜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见于⽂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动的描绘。⽽据《隋书·⾳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常精彩,龙舞流⾏于中国很多地⽅。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跷,是民间盛⾏的⼀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跷的是《列⼦·说符》篇:\"宋有兰⼦者,以技⼲宋元。宋元召⽽使见其技。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始于魏晋,盛于唐,⼜称\"狮⼦舞\"、\"太平乐\",⼀般由三⼈完成,⼆⼈装扮成狮⼦,⼀⼈充当狮头,⼀⼈充当狮⾝和后脚,另⼀⼈当引狮⼈,舞法上⼜有⽂武之分,⽂舞表现狮⼦的温驯,有抖⽑、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的凶猛,有腾跃、蹬⾼、滚彩球等动作。
吃元宵
正⽉⼗五吃元宵,\"元宵\"作为⾷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品。这种⾷品,最早叫\" 浮元⼦\"后称\"元宵\" ,⽣意⼈还美其名⽈\"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糖、玫瑰、芝⿇、⾖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糯⽶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是在糯⽶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团团圆圆。
猜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氛热闹⽽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虎难以被射中⼀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定的格式,需运⽤巧思才可以制出⼗分⾼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学艺术。
有⼀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群⽂武⼤⾂,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寻味。看到⾼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们也出谜联,让⼤家猜⼀猜。⼤学⼠纪晓岚稍思⽚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副对联:\"⿊不是,⽩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家畜,⼜⾮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武⼤⾂⼀个个抓⽿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揭了谜底:猜谜。
赏词曲
\"⼀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夜似昼\"。历代⽂⼈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丈,⾐以锦绮,饰以⾦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苏味道的《正⽉⼗五夜》诗云牶\"⽕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逐⼈来。\"描绘了灯⽉交辉,游⼈如织,热闹⾮凡的场景。值得称道的,还应⾸推唐代诗⼈崔液的《上元夜》牶\"⽟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锁彻明开;谁家见⽉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虽没有正⾯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马灯\"。⼤词⼈⾟弃疾曾有⼀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宝马雕车⾹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们带进迷⼈的元宵之夜。诗⽈\"有灯⽆⽉不误⼈,有⽉⽆灯不算春。春到⼈间⼈似⽟,灯烧⽉下⽉似银。满街珠翠游春⼥,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笑,如何消得此良⾠。\"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把、⽕球、⽕⾬,耍⽕龙、⽕狮等。阮元有⽺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蛮宾余物⼒,长年⽺德复仙灵。⽉能彻夜春光满,⼈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车夜正长。⼗⼆楼前灯似⽕,四平街外⽉如霜。\"更是⽣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与灯依旧;不见去年⼈,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的思念之苦。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