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2024-03-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五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年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5厘

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比如,—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一、二年级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赖感,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同时,要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的这种信赖感能够更加持久。

(二)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除大脑外,三、四年级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只在量上比一、二年的学生有所提高,基本没有质的飞跃,仍处于平稳发展之中。但是,他们的大脑却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9岁儿童的脑重量1350克,比7岁儿童的脑重量1280克相比,有大幅度的增长,大脑神经的机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大脑内的抑制蓬勃发展,使心理活动更趋稳定,明显的表现是,他们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他们的语言能力有—定的提高,但却正处在

由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转换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有话说不清”的情况。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他们在接触“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主要与次要”等概念时,尽管还有些模糊,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处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而且特别关注老师是否“公平”。

由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动荡”的过渡时期,不听老师话的现象开始出现,班级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此时,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动荡”中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三)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被称为第二发展期。此时,他们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长,而且肌肉骨胳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

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搜集物品、制作玩具、学习某种特长等,但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他们常常把某些脱离实际的幻想当作将来的人生目标,盲目崇拜某些明星;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比大人们还高明,因此爱自作主张,顶撞老师和家长。

此时,我们老师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特点,给他们做事的机会,帮他们成功,以此调动他们关心班级、为班级做贡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心理调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前提。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的许多心理问题,凭个体主观能动作用难以或不能自我调节,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引导和教育,就会呈现出持续性的不良心理症状,产生心理偏差、情感偏差、人格偏差和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小学生健康的发展。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 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儿童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集中,然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二)逃学与厌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落后,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好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是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是打瞌睡,有的干脆逃学、旷课。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人际交往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进入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缺乏自信心;交往中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导致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四)过度依赖问题

现在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就生成了依赖感。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四、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边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物质丰裕导致刺激的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二)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三)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四)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五)小学生能力普遍提高,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的真正的意思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五、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一)学校应采取的策略

1、组织机构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要保证心理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首先校长要高度重视亲自抓,要形成以校长、分管处室、教研组、班主任为纵向的心理教育体系,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对每个方面、每个层面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监控标准,确保心理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形成以学校、社会、家庭为横向的心理教育网络,全员参与,全面育人,使心理教育落到了实处。

2、教育阵地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为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应拨出专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专职心理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经验,精心设计建立标准高、实用性强的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创设温馨、幽雅的环境,为师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调节身心、解除烦恼的心灵家园。

3、教师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锻造一支心态良好、熟悉心理专业知识、乐意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配备、培训专职、兼职心理教师,通过专家讲座、体验式培训、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论文评比、优质课评选等多种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教育方面的营养,掌握心理学知识。不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运用适于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做到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为全面实施心理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主任应采取的策略

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3、巧用气质类型因势利导

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尽管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但作为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出适宜或不适宜的情况。例如,胆汁质的学生倾向于大胆、坦率、热情,但又有些易粗心、莽撞和刚愎自用;多血质的学生显得活泼开朗、机敏灵活,但往往不够踏实,心思多变;黏液质的学生比较稳定、踏实、有耐心,但不够活泼,比较固执、迟缓;抑郁质的学生细致、谨慎、多思多想,但怯懦、孤僻、易退缩。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每一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给他们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

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气质是不容易改造的,对于某一特定气质类型的小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他发挥长处,同时他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要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并考虑采取更策略的方法来对待。例如,黏液质的小学生比较固执,如果他表现出拒绝接受某个观点,教师不必强制他接受,而可以采取启发或感化等方式去说服他;对于抑郁质的小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敏感,因此,教师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指责;对于胆汁质的小学生,教师应注意不要针锋相对地去激怒他们。

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小学生的病态倾向的发展。抑郁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如果稳定性发展过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便会表现出一些病态倾向。通常,抑郁质的学生在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紧张、胆怯、恐惧、强迫等具有神经症焦虑倾向的障碍,而胆汁质的学生如果向极端化发展的话,则可能产生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教师要学会分辨出一些基本的心理障碍倾向,采取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

4、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着重学生心理层次的分析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的问题,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5、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可看作是班级团体辅导,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一种有效方式,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比较了解,在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各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求多,重质量。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每位班主任只准备好一

节课,但要在一个年级实施教学。一学期只准备一节课,对班主任来说,并没有增加过重的负担,同时也保证了课的质量。学校可举行心理活动课评比,以提高大家的授课水平,提高心理课的教育实效性。班主任要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选取课题,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6、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许多学生的问题,往往来自家庭,来自家长教育方法的缺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班主任要采取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一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改变家长会班主任讲,家长听的模式,以体验式为主,选取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充当各种角色,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自己教育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二是对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孩子取得进步。三是让一部分具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这些来自身边的案例,对家长来说,往往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任课教师学校应采取的策略

1、在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晏子使楚》一文固然是为了体现晏子的聪明才智,但也可结合当时晏子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

物来评评晏子勇敢面对挑战、承受挫折甚至侮辱,而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我想也不失为一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

(2)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地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数学、自然、社会等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引导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2、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科学课,在教学时,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或走进大自然。一位教师在教学蚯蚓的生活习性时,将全班学生带到了校外的小花园里,师生一同找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整节课上,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深入。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数学的应用题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不同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有些公式和计算规律也应该大胆放手,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来总结和归纳。如学生学会了加法交换律后,可以鼓励他们猜一猜乘法交换律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可以提给老师、同学或是自己。每节课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

题来学习。另外,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感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语文课上的续编故事;数学课上的一题多解;实验课上的从一个实验看到的多种现象等等,教师首先都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教学中抛开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学生自由主动地探索,兴趣高、印象深。

(2)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阻碍。这时教师除了在技术上给予帮助外,还要在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勇于挑战。如一道题解不出来时,我们先不要急于帮他找到答案,应该鼓励他再想一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力。

4、在课堂心理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民主化的课堂管理,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应尽可能地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执行,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处理要借助大家的力量来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

(2)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教师幽默的

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5、教学组织和评价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提供机会。课堂上,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其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关注。当一名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的学生举手要发言时,老师一定要给他机会,如果回答出错,同学们笑话他的时候,老师更应给予鼓励,启发、期待他讲出正确答案。可以想象一下,此时,这位所谓的学习困难生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都同老师的评价方式有关。评价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力,说出一句话,递出一眼神,做出一个动作,表示一种态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当我们决定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事之前,也应该想一想它给学生带去的会是什么,它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四)心理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1、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

专兼职心理教师分别间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让全校学生周周都有心理课,课上,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

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认识自己,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健康快乐地成长。

2、做好团体辅导工作。

团体心理辅导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讨论式、辩论式、座谈式、体验式、情景式、案例式……保证团体成员有共同的心理需求,是团体心理辅导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团体心理辅导。

(1)学习心理辅导:各年级有所侧重,低年级侧重于入学学习适应、学习习惯辅导,中年级侧重于学习自信心、时间观念的培养,高年级侧重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的辅导。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通过做情绪的主人、情绪调节方法、我就是我等有关自我意识内容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正确地评价他人,提高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善于认识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学会寻求帮助的能力。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会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学会与家长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一些交往障碍,

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备的心理品质。

3、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

校园内可设立“悄悄话”信箱,通过信件传递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内心世界的平台,便于及时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4、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知道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方法。

(1)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获得帮助。对于小学生来说,“知道”就不是要求掌握,不需要详尽的理论和大篇的道理,只要知道该如何做,行而后知。比如心理辅导室,带小学生参观比讲解它的作用更合适。

(2)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简单就是有效,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例如:

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

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5、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

心理教师要注重学习和研究,善于总结与反思,不断改进与创新,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使自己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的技巧与策略,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举办好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心理讲座,才能培养好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才能科学构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引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