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活中的语文”专题模块教学理念与规划

2021-02-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什么是“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最为流行的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简言之,语文即生活。 大师们的真知灼见和探索,既为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又为我们提供了直接实践经验。可以说,这些主张和经验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则。为此,初一语文备课组规划实施“生活中的语文”这一专题模块教学,以期培养学生“活”的语文能力,并在学生生命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有益的引领。 一、我们的教学理念

1、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中有生活、有社会、有自然;同样,生活、社会、自然中有语文,生活世界即是语文世界,要在生活世界中体味并学习语文。

2、语言是活的,是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力量的,语言可以表达生活、社会、自然,可以表达自我,可以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要认识这种力量,欣赏这种力量,掌握并且运用好这种力量。

3、在生活中不仅要具备鉴别、欣赏语言的能力,掌握语言的力量,还要做语言的运用者和创造者,用我们的语言精准、精彩的表达我们的内心,表达我们看到的世界,感动自己,感染他人,改变世界。 二、我们的模块目标 1、使师生关系生活化。

要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体味生活中的语文,首先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本专题模块的学习,我们期望构建一种生活型的师生关系。它将表现在: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自塑平易亲和的自我形象:穿着得体,仪表大方,言谈举止自然亲切。课堂互动时,教师合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习惯、思维方式乃至个性特点,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实施民主、平等式的交流。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称呼学生的“小名”或说些生活气息浓郁的俏皮话,营造出宽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变“师者”形象为学生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形象。

2、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的语文”这一主题,决定了我们的模块教学内容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在对本模块的学习中,我们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努力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从被动接受他人的经验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直接感知,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通过对本模块的教学实践,我们致力于使教师明白:语文教学在教一本小书的同时更要教一本大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只有放入生活这本大书才是有价值和有实效的。我们更致力于使学生明白:学语文,就是在学生活。因为语文现象是生活的常态。 3、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在他那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

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获得了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体验。 对于我们而言,在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下,我们能做的是:鼓励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之前细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上学前后多与人交谈,与人合作完成某个项目,作为“数字”原居民去自主网游、网搜。较之平时,这些教学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堂狭窄空间的限制,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此外,我们还将通过情境的创设、现代多媒体的辅助等途径,将家庭生活、班级生活、社会现象、自然世界引入专题模块的教学中,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总之,在对本专题模块的教学实施中,我们期望通过“体验--感悟--交流--再现或再创”的流程,使“教学方式生活化”具有实效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 三、我们的模块设计 刘国正先生说:“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赋予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追求。基于此,我们打破初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单元界线,尝试在“生活与语文”这一大主题的统摄下进行专题式模块教学: 1、祁文娟老师主讲综合性学习活动:《漫游语文世界》 2、欧沛瑶老师主讲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 3、张巧云老师主讲交流与表达:《抒写我眼中的自然之美》 4、拓展与延伸:佳作共欣赏 四、我们的预期成果: 1、达到或接近模块目标。

2、为“初一语文教学新模式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激发兴趣,挖掘潜能,使学生爱生活,更爱语文。 4、出现优秀课例;形成学生优秀作品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