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述 ..................................... 2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 5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 8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 .................................. 13 第五章 预测分析 ........................................ 20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 26 第七章 长期投资决策(上) .............................. 36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下) .............................. 42 第九章 全面预算 ........................................ 50 第十章 成本控制 ......................................... 52 第十一章 存货控制 ...................................... 56 第十二章 责任会计 ...................................... 58 第十三章 作业管理 ...................................... 62 第十四章 战略管理会计 .................................. 64
教 案
第一次课 第1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一) 管理会计的定义 1.狭义:狭义的管理会计,又称微观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本书主要讨论狭义的管理会计问题。 2.广义:广义的管理会计,是指用于概括现代会计系统中区别于传统会计,直接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等会计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内容的一个范畴。 (二) 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实践本身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内在功能。按照管理五职能的观点,可以将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的内容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工作内容,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其中,前两项内容合称为预测决策会计;全面预算和成本控制合称为规划控制会计。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二、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1.会计发展史的角度看,由传统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过渡形成了管理会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2.从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会计首先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 3.管理会计实践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管理会计学理论研究的繁荣 (二) 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 2.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3.在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 1.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在管理会计的发展史上,20世纪初~50年代期间被称为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2 管理会计概述(第 1、2、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熟悉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管理会计的含义、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2. 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50年代迄今被称为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3. 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三、管理会计假设与原则 (一)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所谓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范围,统一管理会计操作方法和程序,满足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现代企业环境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系列前提条件的统称。具体内容包括: 1. 多层主体假设 又称多重主体假设。该假设规定了管理会计工作对象的基本活动空间。 2. 理性行为假设 3.合理预期假设 4.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在明确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为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确定的一系列主要工作规范的统称。 1.最优化原则。它是指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管理目标的特殊性,按照优化设计的要求,认真组织数据的搜集、筛选、加工和处理,以提供能满足科学决策需要的最优信息。 2.效益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是指信息质量应有助于管理会计总体目标的实现;第二,是指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3.决策有用性原则。决策有用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必须符合相关性和可信性的要求。信息的可信性又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前者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后者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4.及时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时间,讲求时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信息传递,确保有用的信息得以及时利用。 5.重要性原则。贯彻重要性原则,必须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的重要保证。 6.灵活性原则。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原则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的关系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管理会计工作的必备前提,是实现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尤其是对其信息质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二次课 第1章 第2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述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现代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源于同一母体,都属于现代企业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两者都以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它们都必须服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分享部分信息。在实践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个层次,它既可以以整个企业(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为主体,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部区域或个别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如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作为其工作的主体。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往往只有一个层次。 2.工作侧重点(具体目标)不同。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而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 3.作用时效不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动地利用已知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 4.遵循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管理会计在工作中还可灵活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它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超出了传统会计要素等的基本概念框架;而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公认的会计原则”。 5.信息特征及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为满足内部管理的特定要求而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财务会计能定期地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和综合的财务信息。 6.方法体系不同。管理会计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财务会计的方法比较稳定。 7.工作程序不同。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财务会计必须执行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8.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目前管理会计体系尚不够完整;财务会计现在已经达到相对2 管理会计概述(第4节) 成本性态分析(第1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构成内容、特征及其类型。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成本按其可盘性分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成熟和稳定的地步。 9.观念的取向不同。现代管理会计更为关注管理的过程;财务会计不大关心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0.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一、成本及其分类 (一)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Cost)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二)几种主要的成本分类 1.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 成本按核算目标不同可分为业务成本、责任成本和质量成本三大类。 2.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分类 成本按其时态分类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两类。区分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有助于合理组织事前成本的决策、事中成本的控制和事后成本的计算、分析和考核。 3.成本按其相关性分类 成本的相关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是否有关的性质。成本按此分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两类。 4.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 成本的可控性是指责任单位对其成本的发生是否可以在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在事中施加影响以及在事后进行考核的性质。以此为标志,成本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类。 5.成本按其可辨认性分类 成本的可辨认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的归集对象之间的联系,又称可追溯性,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6.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生产成本又称为制造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非生产成本又称非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 7.成本按其可盘存性分类 按可盘存性进行分类,可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成本按可盘存性分类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企业准确进行存货估价,正确计算损益。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三次课 第2章 课 时 2 成本性态分析(第2、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熟悉成本性态和相关范围概念及其意义,明确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性态分类的异同 成本性态、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范围的意义、成本性态分析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特点、混合成本的细分、回归直线法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一)成本性态的涵义 成本性态(Cost Behavior)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Volume)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在最简单的条件下,业务量通常是指生产量或销售量。这里的成本总额主要是指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营业成本费用,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非生产成本。 (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结果 1. 固定成本 (1)定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2)固定成本的特点:固定成本总额(用a常数表示)的不变性;单位固定成本(以下用a/x表示)的反比例变动性。 (3)固定成本的进一步分类: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期改变其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 2. 变动成本 (1)定义: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2)变动成本的特点:变动成本总额(用bx表示)的正比例变动性;单位变动成本(用常数b表示)的不变性。 (3)变动成本的进一步分类: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其单位成本受客观因素决定、消耗量由技术因素决定的那部分变动成本;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单耗受客观因素决定,其单位成本主要受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影响的那部分变动成本。 3. 混合成本 (1)定义: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 (2)混合成本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混合成本的进一步分类:按照混合成本变动趋势的不同,又可分为阶梯式混合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低坡式混合成本和曲线式混合成本四种类型 (三)相关范围对成本性态的影响 1.相关范围的定义:在管理会计中,把不会改变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性态的有关期间、业务量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广义的相关范围,把业务量因素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狭义的相关范围。 2.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4.相关范围的意义:由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项成本的性态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的特点。因此不应该对成本性态作绝对的理解。 三、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一) 成本性态分析的涵义 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y=a+bx的过程。 (二) 成本形态分析与成本按形态分类的关系 1.联系:第一,两者的对象相同。不论是分析还是分类,都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第二,开展成本性态分析要以明确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前提。 2.区别: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同。成本性态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成本按性态分类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两者的最终结果不同。成本性态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成本模型, 成本按性态分类的结果是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三) 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 1.相关范围假设:在研究成本性态分析时,必须假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总是处在相关范围之中 2. 一元线性假设:假定总成本可以近似地用一元线性方程y=a+bx来描述 (四)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 1. 分步分析程序 分步分析程序又称多步骤分析程序,属于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的程序。 2. 同步分析程序 同步分析程序又称单步骤分析程序,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步进行的程序。 (五)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 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是指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必须采取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包括:技术测定法、直接分析法和历史资料分析法。 1.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又称工程技术法,是指利用经济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技术方法所测定的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析确定在实际业务量基础上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并揭示其变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2.直接分析法 直接分析法又称个别确认法,是指在事先已经掌握有关项目成本性态的基础上,在成本发生的当时对每项成本的具体性态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属于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两大类的一种方法。 3.历史资料分析法 历史资料分析法是指在占有若干期相关的成本(y)和业务量(x)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确定常数a和b的数值,以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1)高低点法 高低点法又叫两点法,是指通过观察一定相关范围内的各期业务量与相关成本所构成的所有坐标点,从中选出高低两点坐标,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2)散布图法 散布图法又称布点图法或目测画线法,是指将若干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数据标注在坐标纸上,通过目测画一条尽可能接近所有坐标点的直线,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3)一元直线回归法 一元直线回归法又称最小二乘法或最小平方法,是指利用微分极值原理对若干期全部业务量与成本的历史资料进行处理,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四次课 第3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一、成本计算分类概念简介 (一)成本计算的涵义 狭义的成本计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即归集和分配实际成本费用的过程;广义的成本计算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成本核算子系统、成本计划子系统、成本控制子系统和成本考核子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管理会计学中使用的是广义成本计算概念。 (二)成本计算的主要分类 1. 按成本计算的演化进程分类 以此为标志分类,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原始成本计算、主要成本计算、加工转换成本计算和传统成本计算。 2. 按成本计算流程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按批量不定期进行的分批成本计算和按加工步骤定期进行的分步成本计算。它们简称为分批法和分步法。 3.按成本计算时态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事先进行的估计成本计算、事后进行的实际成本计算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成本计算。 4.按成本计算对象的类型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业务成本计算、责任成本计算和质量成本计算。 5.按成本计算规范性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常规成本计算和特殊成本计算。 6.按成本计算手段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手工操作式成本计算和电算化成本计算。 二、变动成本法概述 2 变动成本法(第1、2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一般概念;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在现代管理会计的常规成本计算过程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分类,这就是成本计算按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的划分口径和损益确定程序的不同进行的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完全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计算。 (一)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 1.变动成本法的定义 变动成本法在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 完全成本法的定义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二)变动成本法的历史变革 (三)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管理会计理论认为:在进行成本计算、界定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时,必须摆脱财务会计传统思维定式束缚,重新认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本质。按照重新解释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定义,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这就构成了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五次课 第3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程本法的区别 (一)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二) 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则全变动成本法 2 第 3节 教学环境 变动成本法的内涵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两法产品成本的构成、两法期间成本的构成、两法损益的确定程序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部被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完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则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才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三) 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当期末存货量不为零时,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不可能转化为存货成本或销货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和销货之间进行分配,使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被期末存货吸收递延到下期,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被计入当期利润表,这必将导致分别按两种成本法所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及销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四)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完全相同 完全成本法下: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五)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区别不仅限于成本方面,它们还会影响到营业利润的计量程序。如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而在完全成本法模式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由于两种成本计算法的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又派生出如下三点区别: 1.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 2.编制的利润表格式及提供的中间指标有所不同 3.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 (六)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变动成本法是为满足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由于它能够提供科学反映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关量的变化规律的信息,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强化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职能,促进以销定产,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完全成本法是适应企业内部事后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种产品,反映生产产品发生的全部资金耗费,确定产品实际成本和损益,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它提供的信息在揭示外界公认的成本与产品在质的方面的归属关系,按该法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能刺激增产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六次课 第3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变动成本法 2 第4节 教学环境 变动成本法的内涵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差额简算法;理解两种成本法分析利润差额的含义及变动规律;熟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重 利润差额的简算公式、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点 难 两法营业利润差额产生的原因及简算公式的应用 点 讲授内容: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四、两种成本法分期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一)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差额的涵义 将某期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之差简称为该期两种成本法营业利润的广义差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 - (二) 导致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的原因分析 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 (三)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1.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一般规律 (1) 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等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为零,即它们的营业利润相等; (2) 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大于零,即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 (3) 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小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小于零,即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 2.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特殊规律 (1)当期末存货量不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为零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必然大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即广义营业利润差额大于零; (2)当期末存货量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不为零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必然小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即广义营业利润差额小于零; (3)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为零(又称为产销绝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即广义营业利润差额恒等于零; (4)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前后期固定生产成本和产量均不变,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期末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与单位期初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相等时,则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性质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或产销平衡关系) (四)广义差额简算法 两种成本法当期营业利润的差额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末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初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 = × 期末存货量 - × 期初存货量 完全成本法下单 位期末存货中的× 或= 固定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量 - 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 五、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及该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第一, 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第二, 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第三,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和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第四, 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核算工作 2.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第一, 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第二, 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采用变动成本法会对所得税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七次课 第3章 第4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五、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及该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资料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 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即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期末对需要按完全成本反映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以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 (三)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程序 1.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 2 变动成本法(第5节) 本量利分析(第 1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量利的相关概念,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本量利的概念 本量利的概念 2.期末调整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涵义 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简称为CVP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Analysis of Cost-Volume-Profit Relationship)的简称。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本量利分析所建立和使用的有关数学模型和图形,是以下列基本假定为前提条件的。 1.成本性态分析的假定 假定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已经被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有关的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建立起来。 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定 假定在一定时期内,业务量总是在保持成本水平和单价水平不变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于是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和变动成本单位额的不变性在相关范围内能够得以保证,成本函数表现为线性方程(y=a+bx) 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稳定的假定 假定在只安排一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找到市场,可以实现产销平衡;对于多产品生产的企业,假定在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产销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各种产品的产销额在全部产品产销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 4.变动成本法的假定 假定产品成本是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即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所有的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在内),均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5.目标利润的假定 在西方管理会计学本量利分析中的利润,通常是指“息税前利润”,在我国由于没有这个概念,只能从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或净利润三个指标中选一个,考虑到营业利润与成本、业务量的关系比较密切,在本书的本量利分析中,除了特殊说明外,利润因素总是指营业利润三、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三)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本量利分析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固定成本(用a表示)、单位变动成本(用b表示)、产量或销售量(用x表示)、单价(用p表示)、销售收入(用px表示)和营业利润(用P表示)等。 (四)贡献边际及其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在本量利分析中,贡献边际(Contribution Margin)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前所述,所谓贡献边际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相应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又称边际贡献、贡献毛益、边际利润或创利额。 (五)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内容 本量利分析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 2.盈利条件下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分析; 3.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关系图; 4.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二、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 (一)保本分析的基本概念 所谓保本(Breakeven),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相等、盈亏平衡、不盈不亏、利润为零。 (二)保本点的确定 1.保本点的涵义 保本点(Breakeven Point)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的业务量的总称。即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企业收入与变动成本之差刚好与固定成本持平。 2.保本点的表现形式 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保本点销售量(简称保本量),一是保本点销售额(简称保本额)。它们都是标志企业达到收支平衡实现保本的销售业务量指标。 3.单一品种保本点的确定方法 (1)图解法 图解法(Graphic Approach)是指通过绘制保本图来确定保本点位置的一种方法。该法的原理是当总收入等于总成本时,企业恰好保本。 (2)基本等式法 基本等式法又称方程式法(Equation Method),是指在本量利关系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根据保本点的定义,先求出保本量,再推算保本额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公式为: 保本量(x0)=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a/(p-b) (3)贡献边际法 贡献边际法(Contribution-margin Method)是指利用贡献边际与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关系直接计算保本量和保本额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方程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公式是: 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a/cm 保本额=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率=a/cmR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八次课 第4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 二、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 (三)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 1.安全边际指标 2 本量利分析(第 2、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熟悉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含义,掌握保本点和保利点的相关公式及应用 安全边际、保本作业率、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含义及其计算 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 许多企业在计算保本点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确定安全边际指标。 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是指根据现有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分别记作x1和y1)与保本点业务量之间的差量所确定的定量指标。 2.保本作业率指标 某些西方企业不考核安全边际率,而是利用“保本作业率”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 3.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的关系 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MSR+dR=1 (四)关于保本状态的进一步研究 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在一定时期内,若某企业不盈不亏、收支相等、利润为零、贡献边际等于固定成本、安全边际各项指标均为零、保本作业率为100%,则可以断定该企业一定处于保本状态。 三、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保本分析是特殊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讨论企业处于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关系,重点研究保利点、保净利点、保利成本、保利价格等指标的计算公式。 (一)盈利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意义 保本分析以利润为零、企业不盈不亏为前提条件。经过这样抽象处理,可以简化本量利分析过程,便于建立定量化模型。但是本量利分析不应当停留在如此简单的水平上。 (二)保利点及其计算 1.保利点的涵义 所谓保利点,是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确定情况下,为确保预先确定的目标利润(Target Profit,记作TP)能够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的统称。为此,保利点也称实现目标利润的业务量,具体包括保利量(记作x')和保利额(记作y')两项指标。 2.保利点的计算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可推导出保利点的计算公式如下: 保利量(x')=(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边际 保利额(y') = 单价×保利量=px'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边际率 =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 (三)保净利点及其计算 1.保净利点的涵义 保净利点又称实现目标净利润的业务量。目标净利润也称税后目标利润(记作TTP),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缴纳所得税后实现的利润目标。 2.保净利点的计算 在保利点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可推导出如下保净利点的计算公式: 保净利量( x″) =[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率)]/(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净利额( y″) =[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率)]/贡献边际率 3.保本点、保利点与保净利点计算公式的比较 从有关公式可见,不论是保本分析还是盈利分析,凡计算有关销售量指标时,均以单位贡献边际为分母;凡计算有关销售额指标时,则都用贡献边际率作分母(或可以用单价称以相关销售量),这是它们共性之所在;但这些公式的分子是不同的。 (四)保利成本及其计算 1.保利成本的涵义 保利成本是指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特定成本应当达到的水平,包括保利单位变动成本和保利固定成本两项指标。 2.保利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 保利单位变动成本(记作b'),又称为实现目标利润应达到的单位变动成本。 3.保利固定成本的计算 保利固定成本(记作a'),又称为实现目标利润应达到的固定成本。 (五)保利单价及其计算 1.保利单价的涵义 保利单价(记作p')是指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应当达到的单价,又称为目标单价。 2.保利单价的计算 (六)利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利润(P)=(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单位贡献边际×安全边际销售量 =贡献边际率×安全边际销售额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九次课 第4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 四、单一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其他问题 (一)有关因素变动对相关指标的影响 尽管我们假定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诸因素均不变动,但实际这种静态平衡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下面讨论有关因素变动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以便把握其中的规律,用于指导经营实践。 1.因素变动对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影响 (1)单价单独变动时 由于单价变动会引起单位贡献边际或贡献边际率向同方向变动,使得有关保本点业务量和实现目标利润业务量计算公式的分母改变,从而会改变保本点和保利点。 (2)单位变动成本单独变动时 2 本量利分析(第 4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等指标的影响,掌握几种主要的本量利分析图的特点。 传统式本量利分析图、贡献式本量利分析图、利量式本量利分析图的特点 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等指标的影响 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引起单位贡献边际或贡献边际率向相反方向变动,因而使得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变动趋势恰好同单价变动的影响相反。 (3)固定成本单独变动时 固定成本的变动会改变保本点和保利点业务量计算公式的分子,显然固定成本增加会使保本点和保利点提高,使企业向不利方向发展;反之则相反。 (4)目标利润单独变动时 显然,目标利润的变动,只会影响到保利点,但不会改变保本点。 (5)销售量单独变动时 销售量的变动既不会影响保本点,也不会影响保利点的计算。 2.因素变动对安全边际的影响 (1)单价单独变动时 由于单价变动会引起保本点向反方向变动,因而在销售业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会使安全边际向同方向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单独变动时 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会导致保本点向同方向变动,从而在销售业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会使安全边际向反方向变动。 (3)固定成本单独变动时 固定成本变动对安全边际的影响同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的后果一样。 (4)预计销售量单独变动时 预计销售量单独变动时,会使安全边际向同方向变动。 3.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1)单价的变动可通过改变销售收入而从正方向影响利润; (2)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可通过改变变动成本总额而从反方向影响利润; (3)固定成本的变动直接会从反方向改变利润; (4)销售量的变动可通过改变贡献边际总额而从正方向影响利润。 (二)本量利关系图 1.本量利关系图的涵义 2.本量利关系图的类型 本量利关系图包括很多类型,本书主要介绍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和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三种。 3.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及其特点 (1)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的涵义 (2)标准式本量利关系图的特点 第一,在保本点不变的情况下,如产品销售超过保本点一个单位的业务量,即可获得一个单位贡献边际的盈利;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盈利就愈多。 第二,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保本点愈低,盈利区的三角形面积就有所扩大,亏损区的三角形面积就有所缩小;它反映了产品的盈利性有所提高,即能实现更多的盈利或更少的亏损。 (3)金额本量利关系图的特点 金额式本量利关系图的横轴以销售额为单位,销售收入线与之夹角为45°,反映的是销售收入与保本点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记作y=x,总成本线记作y=a+bR·x。 4.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及其特点 (1)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的涵义 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是一种将固定成本置于变动成本线之上,能直观地反映贡献边际、固定成本及利润之间关系的图形。 (2)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的特点 在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中,销售收入线与变动成本线都是从原点出发,二者均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贡献边际,在贡献边际与固定成本相等处所对应的业务量为保本点。 5.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及其特点 (1)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的涵义 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是一种以横轴代表业务量,纵轴代表利润或贡献边际,能直观地反映业务量与贡献边际、固定成本及利润之间关系的图形 (2)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的特点 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中业务量既可以用销售量表示,也可以用销售收入反映。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次课 第4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 五、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本节在介绍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讲解各种具体方法的应用。 (一)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1.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意义 第二节和第三节所讨论的保本分析和保利分析,都是假定在单一品种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止生产经营一种产品。 2.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方法 在多品种条件下,可以运用的本量利分析方法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综合贡献边际率法、顺序法、联合单位法、分算法和主要品种法等。 (二)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具体方法的应用 1.综合贡献边际率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综合贡献边际率法是指在确定企业综合贡献边际率(以下简记作cmR′)的基础上分析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关系的一种方法。 (1)总额法 2 本量利分析(第5、6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权平均法;熟悉保本点的敏感性分析 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权平均法 联合单位分析法 总额法是指根据一定条件下全厂各种产品创造的贡献边际总额与销售收入总额之比来确定综合贡献边际率的一种方法。 (2)全厂贡献边际率总和法 全厂贡献边际率总和法要求先计算每一品种为全厂创造的贡献边际率(记作cmR\"),再求所有品种的该项指标之和,即可得到综合贡献边际率。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掌握每种产品本身的贡献边际率(记作cmRi)的基础上,按各项产品销售额占全厂收入的比重(记作Bi)进行加权平均,据以计算综合贡献边际率的一种方法。 2.顺序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规定的品种顺序,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贡献边际补偿全厂的固定成本,进而完成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任务的一种方法。 (1)列表法 在该法下,首先要根据有关资料编制顺序分析表。 然后根据具体的本量利分析任务按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2)图示法 该法需要利用累计销售额和累计损益数据编制以销售额为横轴的利润—业务量式本量利关系图,从而确定多品种条件下的保本额、亏损区和利润区。 3.联合单位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联合单位法是指在事先掌握多品种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对稳定产销实物量比例的基础上,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进行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4.分算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分算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全厂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对每一个品种分别进行本量利分析的方法。 5.主要品种法原理及其应用 主要品种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在多种产品中确定的一种主要品种,完成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任务的一种方法。 (三)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具体方法的比较 六、保本点的敏感性分析 本节在介绍敏感性分析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保本点敏感性分析的技术。 (一)敏感性分析的原理 1.敏感性分析的必要性 管理会计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必须依据一系列关键的定量指标。这些指标计算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预测和决策结论的可信度和有用性。 2.敏感性分析的前提 进行敏感性分析,通常以下列假设条件的存在为前提: (1)有限因素的假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相对重要的经济指标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大量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因素不相关的假定 因素不相关假定也叫因素单独变动假定。在实际情况下,影响指标的诸多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3)相同变动幅度的假定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不仅影响指标的各因素变动的可能性不同,而且它们各自变动的幅度也不一样。 (4)影响效果相同的假定 在影响特定关键指标的诸多因素中,即使它们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完全一样,对指标的影响也不可能相同。 3.敏感性分析的应用范围 从敏感性分析的原理看,在预测决策分析中,凡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影响的重要指标都可以进行敏感性分析。 (二)保本点敏感性分析 1.保本点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保本点敏感性分析是指在现有或预计销售量的基础上测算影响保本点的各个因素单独达到什么水平度时仍能确保企业不亏损的一种敏感性分析方法。 2.保本点敏感性分析的具体假定 保本点敏感性分析以下列假定为前提: (1)销售量为常数的假定 在进行保本点敏感性分析时,假定销售量是一个已知的常数。 (2)企业正常盈利的假定 在进行保本点敏感性分析时,假定已知的销售量大于按照原有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确定的保本点,企业安全边际指标大于零,能够实现盈利。 (3)因素单独变动的假定 在按照已知的销售量分别计算保本的单价、保本的单位变动成本和保本的固定成本时,假定其他两个影响保本点的因素不变。 3.保本点敏感性分析的公式 有关公式为: 保本单价 = 现有单位变动成本 +现有固定成本/现有销售量 保本单位变动成本= 现有单价 –现有固定成本/现有销售量 保本固定成本 =(现有单价-现有单位变动成本)现有销售量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一次课 第5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2 预测分析(第 1、2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定性和定量两种预测分析方法的特征,掌握平滑指数法和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在销售量预测中的应用 预测的方法、销售量的预测方法 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在销售量预测中的应用 第五章 预测分析 讲授内容: 一、预测分析概述 (一)预测分析的意义 预测(Forecast)是指用科学的方法预计、推断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为,即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由已知推断未知的过程。 (二)预测分析的特点 预测分析具有如下特点: 1.预见性;2.明确性;3.相对性;4.客观性;5.可检验性;6.灵活性 (三)预测分析的程序 1.确定预测目标 2.收集和整理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 4.分析判断 5.检查验证 6.修正预测值 7.报告预测结论 (四)预测分析的方法 1.定量分析法 (1)趋势外推分析法 趋势外推分析法是指将时间作为制约预测对象变化的自变量,把未来作为历史的自然延续,属于按事物自身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一类动态预测方法。 (2)因果预测分析法 因果预测分析法是指根据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函数关系,按预测因素(即非时间自变量)的未来变动趋势来推测预测对象(即因变量)未来水平的一类相关预测方法。 2.定性分析法 3.两类方法的关系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定量分析法虽然较精确,但许多非计量因素无法考虑。 (五)预测分析的基本内容 1.销售预测;2.利润预测;3.成本预测;4.资金预测 二、销售预测 (一)销售预测的意义 (二)判断分析法的种类和特点 1.推销员判断法 推销员判断法又称意见汇集法,是由企业的推销人员根据他们的调查,将各个顾客或各类顾客对特定预测对象的销售预测值填入卡片或表格,然后由销售部门经理对此进行综合分析以完成预测销售任务的一种方法。 2.综合判断法 综合判断法是由企业召集有关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那些最熟悉销售业务的销售主管人员,以及各地经销商负责人集中开会,由他们在会上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特定产品未来销售量进行判断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3.专家判断法 (1)专家个人意见集合法 (2)专家小组法 (3)特尔菲法 (三)趋势外推分析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1.平均法 平均法是指根据所掌握的特定预测对象若干时期的销售量历史资料,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处理,计算其平均值,以确定预测销售量的一类方法。 (1)算术平均法 该法又称简单平均法,它是直接将若干时期实际销售业务量的算术平均值做为销售量预测值的一种预测方法。 (2)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指在掌握n期销售量的基础上,按照事先确定的期数(记作m,m<n/2)逐期分段计算m期的算术平均数,并以最后一个m期的平均数作为未来n+1期预测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3)趋势平均法 趋势平均法是指在按移动平均法计算n期时间序列移动平均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趋势值的移动平均值,进而利用特定基期销售量移动平均值和趋势值移动平均值来预测未来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4)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掌握全部n期资料的基础上,按近大远小的原则确定各期权数,并据以计算加权平均销量的一种方法。 (5)平滑指数法 平滑指数法是指在综合考虑有关前期预测销售量和实际销售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事先确定的平滑指数预测未来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2.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 通过分析一段时期内销售量(Q)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来建立回归模型并据此进行预测的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回归法。 (四)因果预测分析法的程序及应用 1.因果预测分析法的程序 利用因果法预测销量的步骤如下: (1)确定影响销量的主要因素 (2)根据有关资料确定销量y与xi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因果预测模型 (3)根据未来有关自变量xi变动情况,预测销售量 2.因果预测分析法举例 (1)指标建立法的应用 (2)回归分析法的应用 (五)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原理 (1)萌芽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期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二次课 第5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五章 预测分析 三、利润预测 (一)目标利润的预测分析 传统的利润预测就是根据事先预计的销售量、成本、价格水平测算可望实现的利润额,其计算公式与事后的实际利润计算并没有本质区别。 1.调查研究,确定利润率标准。 2.计算目标利润基数。 3.确定目标利润修正值 4.最终下达目标利润、分解落实纳入预算体系 (二)利润敏感性分析 1.利润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利润敏感性分析(Profit Sensitivity Analysis)是研究当制约利润的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化时对利润所产生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2.利润敏感性分析的假定 (1)四个因素的假定 (2)因素单独变动的假定 (3)利润增长的假定 (4)变动率的绝对值为1%的假定 3.利润灵敏度指标的计算及其排列规律 (1)利润灵敏度指标的定义 (2)利润灵敏度指标的计算公式 任意第i个因素利润灵敏度指标=(该因素的中间变量基数/利润基数)×1% (3)利润灵敏度指标的排列规律 第一,单价的灵敏度指标总是最高; 第二,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不可能最低; 第三,单价的灵敏度指标与单位变动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即: 第四,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与固定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1%,即: 4.利润灵敏度指标的应用 (1)预测任一因素以任意幅度单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2)测算多个因素以任意幅度同时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3)测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利润变动率应采取的单项措施 (4)预测为实现确保企业不亏损的因素变动率极限 (三)经营杠杆系数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2 预测分析(第3、4 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练目标利润预测的程序,掌握利润灵敏度的分析。 目标利润基数的测算、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经营杠杆在利润中的预测 利润的灵敏度计算、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1.经营杠杆的涵义 2.经营杠杆系数及其计算 (1)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 经营杠杆系数(Degree of Operating Leverage,DOL)又称经营杠杆率,是指在一定业务量基础上,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计算经营杠杆系数,可分别采用理论公式和简化公式。 (2)经营杠杆系数的理论公式 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的理论公式为: 经营杠杆系数(DOL)=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3)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 按理论公式5.3.18式计算经营杠杆系数,必须以掌握利润变动率和产销量变动率为前提。这就不便于利用经营杠杆系数进行预测。为了事先能够确定经营杠杆系数,在实践中可按以下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经营杠杆系数(DOL)=基期贡献边际/基期利润 3.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 (2)在前后期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销量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产销量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所以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 (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5)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4.经营杠杆系数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1)预测产销业务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在已知经营杠杆系数DOL、基数利润P和产销变动率K3的情况下,可按下列公式预测未来利润变动率K0和利润预测额P1: 未来利润变动率(K0)=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K3·DOL 预测利润额(P1)=基期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 = P (1+ K3·DOL) (2)预测为实现目标利润应采取的调整产销量措施 在已知经营杠杆系数DOL、基数利润P和目标利润P1或目标利润变动率K0的情况下,可按下列公式预测销量变动率K3: 销量变动率(K3)=(目标利润-基期利润)/(基数利润×经营杠杆系数) 或 = 目标利润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 (四)概率分析法及其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1.概率分析法概述 2.期望值分析法及其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3.联合概率法及其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四、 成本与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一)成本预测 1.成本预测的意义 2.成本预测的程序 (1)提出目标成本草案 第一,按目标利润进行预测 第二,以先进的成本水平作为目标成本 (2)预测成本的发展趋势 (3)修订目标成本 3.成本的预测方法 (1)历史资料分析法 成本预测中的历史资料分析法是指在掌握有关成本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一定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建立有关成本模型,并据此预测未来成本的一种方法。 (2)因素预测法 因素预测法则是通过分析与定型产品成本有关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变动以及物价变动方向和经济发展前景,考虑上述因素以及预定采取相应措施对成本指标的相对影响,预测现有老产品未来成本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3)定额测算法 定额测算法指利用定型产品的各种消耗定额及成本价格水平等资料,预计测算现有产品生产成本的定量分析的方法。 (4)预计成本测算法 预计成本测算法一般用于新产品成本预测或改型产品成本预测。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三次课 第6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2 短期经营决策(第 1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了解决策分析的分类,明确生产经营能力的种类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决策按条件肯定程度的分类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第五章 预测分析 四、 成本与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二)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1)确定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率指标K。 (2)分析基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计算A与L。 (3)按折旧计划和更新改造计划确定可作为内部周转资金来源的折旧摊销额与同期将用于更新改造的资金数额,进而计算D。 (4)按照预计销售额和基期销售净利润率计算预期净利润,按计划期发放股利分配率测算预计发放股利,进而计算R。 讲授内容: (5)确定新增零星开支M。 (6)将K,A,L,D,R和M代入ΔF的计算公式,预测需要追加的资金额。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一、决策分析概述 (一)决策分析的涵义 所谓决策(Decision-making)就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人们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作出决定的过程。 (二)决策分析的特点 决策分析具备以下特点: 1.决策分析是人(个人或集体)的主观能力的表现。 2.决策分析并非先验的臆断或单纯的空想,而要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根据。 3.在进行决策分析之前,应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动方案可供选择,决策是有选择地作出决定。 4.决策分析是面向未来的,它只对未来实践有意义,对过去的实践并没有什么决策问题,但决策分析会受到过去实践经验的影响。 5.决策分析本身正确与否,可通过比较决策的主观愿望符合实践的客观结果的程度来评价。 6.决策分析不是瞬间的决定,而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过程。 (三)决策分析的原则 1.合法性政策性原则 2.责任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合理性原则 5.科学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四)决策分析的程序 1.调研经营形势,明确经营问题 2.确定决策分析目标 针对经营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确定经营的目标,即确定未来努力的方向。确定决策分析目标一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目标具体化。确定的目标不能过于笼统抽象,以免被误解。 (2)目标定量化。尽可能地用定量指标表达决策目标。 (3)明确约束条件。凡属有条件目标者,应充分揭示其约束条件。 (4)目标系统化。对于多目标决策,应首先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3.设计各种备选方案 4.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5.选择未来行动的方案 6.选择未来行动的方案 (五)决策分析的分类 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类 按此分类,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1)战略决策。它是指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大政方针的全局性重大决策。如经营目标的制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的扩大等问题。 (2)战术决策。它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战略决策目标,对日常经营活动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的局部性决策。 2.按决策条件的肯定程度分类 按此分类,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这类决策所涉及的各种备选方案的各项条件都是已知的,且一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这类决策问题比较容易,只要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2)风险型决策。这类决策所涉及的各种备选方案的各项条件虽然也是已知的,但表现出若干种变动趋势,每一方案的执行都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果,可以依据有关数据通过预测来确定其客观概率。这类决策由于结果的不惟一性,使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 (3)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不同,这类决策所涉及的各种备选方案的各项条件只能以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确定的主观概率作为决策依据。作出这类决策难度较大,需要决策人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按决策规划时期的长短分类 按此分类,决策可分为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 (1)短期决策。一般是指在一个经营年度或经营周期内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决策。主要包括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等内容。 (2)长期决策。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超过一年)才能实现的决策。 4.按决策解决的问题内容分类。 5.决策的其他分类。 二、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概念 (一)短期经营决策的定义及目标 1.短期经营决策的定义 2.短期经营决策的目标 (二)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及内容 1.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 2.短期经营决策的内容 (三)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设计及相关假设 1.决策方案的概念 2.决策方案的种类 (1).单一方案 (2).多方案 3.设计短期经营决策的假设 (1)决策方案不涉及追加长期项目的投资; (2)经营问题已经明确,决策目标基本形成; (3)所需预测资料齐备; (4)各种备选方案均具有技术可行性; (5)只有单一方案和互斥方案两种决策形式; (6)凡涉及到市场购销的决策,均以市场上具备提供材料或吸收有关产品的能力为前提; (7)销量、价格、成本等变量均在相关范围内波动; (8)各期产销平衡。 (四)短期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生产经营能力 (1)最大生产经营能力 (2)正常生产经营能力 (3)剩余生产经营能力 第一,绝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也称暂时未被利用的生产经营能力,它是指企业最大生产经营能力与正常生产经营能力之差,属于生产经营的潜力; 第二,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是指由于受市场容量或经济效益原因的影响,决策规划的未来生产经营规模小于正常生产经营能力而形成的差量,也可以理解为因临时转变经营方向而闲置的那部分生产经营能力。 (4)追加生产经营能力 第一,临时性追加的生产经营能力。是指通过临时性租赁而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 第二,永久性追加的生产经营能力。是指通过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而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显然,永久性追加的生产经营能力会改变企业未来期间的最大生产经营能力。 2.相关业务量 3.相关收入 课堂讨论 1.决策分析应遵循哪些原则 2.决策分析的程序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四次课 第6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二、短期经营决策的相关概念 (四)短期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4.相关成本 (1)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Increment Cost)又称狭义的差量成本(Differential Cost),是指单一决策方案由于生产能量利用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在成本方面的差额。 (2)边际成本 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对连续型成本函数中的业务量所求的一阶导数。 2 短期经营决策(第 2、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别损益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和成本无差别点方法在生产经营决策分析中的应用技巧 差别损益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和成本无差别点方法 差别损益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和成本无差别点方法 (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原是经济学术语。它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受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又叫机会损失。 (4)估算成本 估算成本(Estimated Cost)又叫假计成本(Imputed Cost),是机会成本的特殊形式。凡是需要经过假定推断才能确定的机会成本就是估算成本。 (5)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是指目前从市场上重新取得某项现有的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在短期经营决策的定价决策以及长期投资决策的以新设备替换旧设备的决策中,需要考虑以重置成本作为相关成本。 (6)付现成本 付现成本又叫现金支出成本(Out-of pocket Cost)。在进行短期经营决策时,付现成本就是动用现金支付的有关成本。 (7)专属成本 专属成本(Specific Cost)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 (8)加工成本 这里的加工成本是指在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中必须考虑的、由于对半成品进行深加工而追加发生的变动成本。 (9)可分成本 可分成本是指在联产品生产决策中必须考虑的、由于对已经分离的联产品进行深加工而追加发生的变动成本。 (10)可延缓成本 可延缓成本(Postponable Cost)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对其暂缓开支不会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那部分成本。 (11)可避免成本 可避免成本(Avoidable Cost/Escapable Cost) 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并非绝对必要的那部分成本。 三、短期经营决策的一般方法 (一)短期经营决策一般方法的涵义 (二)短期经营决策一般方法的类型 (三)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的原理 1.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的涵义 2.应用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的条件 3.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4.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四)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 1.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的涵义 2.应用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的条件 3.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4.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五)差别损益分析法 1.差别损益分析法的涵义 2.应用差别损益分析法的条件 3.差别损益分析法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4.差别损益分析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六)相关损益分析法 1.相关损益分析法的涵义 2.相关损益分析法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3.相关损益分析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七)相关成本分析法 1.相关成本分析法的涵义 2.相关成本分析法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3.相关成本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八)成本无差别点法 1.成本无差别点法的涵义 2.应用成本无差别点法的条件 3.相关成本分析法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4.成本无差别点法的适用范围 (九)利润无差别点法 利润无差别点法是指利用调价后可望实现销量与利润无差别点销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调价决策的一种方法,也有人称其为价格无差别点法。 (十)直接判断法 (十一)微分极值法 1.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2.对函数模型求一阶导数 3.根据y'=f '(x)=0的等式求极值点[x0,f(x0)] 4.根据决策方案的资料进行适当调整 (十二)线性规划法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五次课 第6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短期经营决策 2 第 4节 教学环境 短期经营决策的内涵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亏损产品、低价追加订货、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实例 亏损产品的决策、低价追加订货的决策 亏损产品的决策 四、生产决策(1)——是否生产的决策 (一)是否继续生产亏损产品的决策 1.亏损产品的涵义 2.是否继续生产亏损产品决策的涵义及方案设计 3.是否继续生产亏损产品决策的方法 (1)直接判断法在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无法转移条件下的应用 在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无法转移的条件下,应当首先考虑采用直接判断法。 (2)直接判断法在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可以转移条件下的应用 所谓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可以转移,就是指由于停产而导致的闲置能力能够被用于企业经营的其他方面,如用于承揽零星加工业务,或将有关设备对外出租等。 在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可以转移的情况下,应用直接判断法,需要根据下列结论作出决策: 第一,如果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大于与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转移有关的机会成本,就应当继续生产。在此情况下,如果盲目停产,企业将因此而多损失相当于上述贡献边际与机会成本之差那么多的利润; 第二,如果亏损产品创造的贡献边际小于与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转移有关的机会成本,就应当停止生产该亏损产品; 第三,如果亏损产品创造的贡献边际等于与相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转移有关的机会成本,则停止或继续生产该亏损产品都可以。 (二)是否增产亏损产品的决策 1.是否增产亏损产品决策的涵义及方案设计 是否增产亏损产品决策,是指围绕亏损产品所作出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一年内)是否按照扩大的规模组织生产而开展的决策,也属于接受或拒绝方案决策的类型。 2.亏损产品是否增产决策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类决策可以分别采用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差别损益分析法和直接判断法等方法。 (三)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的决策 1.相关的订货概念 这里的相关订货是指追加订货和正常订货。 追加订货通常是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由外单位临时提出的额外订货任务,即正常订货以外的订货。 2.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决策的相关概念 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的决策,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对于是否安排低于正常订货价格的追加订货生产任务所作的决策。它属于“接受或拒绝方案”的决策类型。 3.开展是否接受追加订货决策需要掌握的信息 4.追加订货量与剩余生产能力的关系 5.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决策的方法 6.直接判断法在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决策中的应用 (1)直接判断法的应用条件 (2)直接判断法的判定原则 7.差别损益分析法在是否接受低价追加订货决策中的应用 (1)差别损益分析表的格式 (2)差别损益分析法在简单条件下的应用 (3)差别损益分析法在复杂条件下的应用 五、生产决策(2)——生产什么的决策 生产什么决策,是指在生产决策中针对生产哪种产品的备选方案所作的选择。本节介绍进行下列决策的具体技巧,包括: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是否转产某种产品的决策、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联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和其他产品是否深加工决策。 (一)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 1.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的定义 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是指企业在利用现有的绝对剩余生产经营能力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多个新品种中选择一个最优品种的决策。 2.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的类型 (1)不追加专属成本条件下的品种决策 在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中,如果有关方案均不涉及追加专属成本,可以用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分析法直接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 (2)追加专属成本条件下的品种决策 当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方案中涉及追加专属成本时,就无法继续使用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分析法或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可以考虑使用差别损益分析法进行决策。 (二)是否转产某种产品的决策 这里所说的转产,是指在不改变企业经营方向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生产经营条件调整个别品种结构,停止某一产品的生产,将其生产能力用于开发其他产品或增加其他产品产量。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六次课 第6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五、生产决策(2)——生产什么的决策 (三)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1.半成品的涵义 2.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的定义及其方案设计 3.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的方法 4.差别损益分析法在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中的应用 (1)在简单条件下的应用 所谓简单条件,就是假定企业已具备将全部半成品深加工为产成品的能力,且无法转移,半成品与产成品的投入产出比为1:1。 短期经营决策 2 第5、6节 教学环境 短期经营决策的内涵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不同决策实例下的增量成本、机会成本和专属成本的计量,熟悉不同实例的决策方法。 半成品、联产品、零部件自制与外购的决策 联产品的决策、成本无差别点的应用 (2)在复杂条件下的应用。 (四)联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1.联产品的定义 联产品是指通过对同一种原料按照同一工艺过程加工,所产出的性质相近、价值相差不多的多种产品的统称。 2.联产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的定义及方案设计 联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就是围绕究竟是选择“深加工联产品”方案还是选择“直接出售联产品”方案而展开的决策。 3.联产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的方法 联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与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十分相似,也可以用差别损益分析法来完成,只是“深加工联产品”方案的相关成本中的变动性深加工成本称为“可分成本”,联产品本身的成本称为“联合成本”(属于无关成本) (五)其他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1.副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半成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的技巧同样适用于副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2.可修复废品如何处置的决策。 3.工业“三废”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再排放的决策。 六、生产决策(3)——怎样生产的决策 (一)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 1.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的定义 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是指企业围绕既可自制又可外购的零部件的取得方式而开展的决策,又叫零部件取得方式的决策。 2.企业已经具备自制能力,且零部件的全年需用量为固定常数时的决策 如果企业已经有能力自制零部件,则与自制能力有关的固定生产成本就属于沉没成本,在决策中,不应予考虑。 具体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1)自制能力无法转移时 在企业已经具备的自制能力无法转移情况下,“自制零部件”方案的相关成本只包括按零部件全年需用量计算的变动生产成本。 (2)自制能力可以转移时 在自制能力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自制零部件”方案的相关成本除了包括按零部件全年需用量计算的变动生产成本外,还包括与自制能力转移有关的机会成本,无法通过直接比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与外购单价作出决策,必须采用相关成本分析法。 (3)企业尚不具备自制能力,且零部件的全年需用量不确定时的决策 在企业尚不具备自制能力,且零部件的全年需用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可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进行决策。(二)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策 1.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决策的定义 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策,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围绕不同的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所作的决策。 2.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决策的方法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由于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强度低、材料消耗少,可能导致较低的单位变动成本,但往往采用较先进的设备装置,导致固定成本高;而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时,情况就会相反,因设备比较简陋,虽然固定成本较低,但单位变动成本可能较高。 (三)追加任务交给谁独立完成的决策 当公司下属的若干个分厂同时具备独立完成某一生产任务的剩余生产能力时,应将任务下达给哪个分厂呢?传统的做法是将其布置给单位成本最低的分厂。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七次课 第6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七、不确定条件下的生产决策 (一)概率分析法的应用 (二)大中取大法的应用 (三)小中取大法的应用 (四)大中取小法的应用 (五)折衷决策法的应用 八、定价决策 (一)定价决策的范围及相关因素 管理会计中的定价决策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起作用的,而并非适用于所有商品的价格确定。 企业定价决策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 1.商品的价值; 2.成本的消耗水平; 3.商品的质量水平; 4.供求关系与竞争形式; 5.价格的弹性; 6.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 7.定价目标的导向; 8.商品的比价、差价与价格体系; 9.国家的价格政策; 10.定价的方法与策略。 (二)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又叫按成本定价的方法。 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定价方法: 1.以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2 短期经营决策(第7、8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不确定条件下的短期生产经营以及定价决策 不确定分析法的应用、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利润无差别点法的应用 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当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时,可以采用以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按下面公式定价比较简单: 价格=(预计总成本+目标利润)/预计产销数量 2.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1)成本加成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全称为按单位成本加成定价的方法,即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加成率计算相应的加成额,进而确定商品的价格。 (2)按单位产品成本及相关收益比率定价 该法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及相关收益比率的基础上进行定价的一种方法,简称收益比率定价法。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方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又叫按需定价的方法,这种定价优先考虑的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企业必须研究确定什么样的价格才能使企业的产品销量不仅符合社会需要,又能给企业带来最佳效益。 1.边际分析法在最优售价决策中的应用 边际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不同特定价格与销售量组合条件下的产品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之间的关系,作出相应定价决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1)边际分析法的公式法 公式法是指当收入和成本函数均为可微函数时,可直接通过对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进而求得最优售价得方法。 (2)边际分析法的列表法 当收入和成本函数均为离散型函数,可通过列表判断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关系或考察边际利润的值来确定最优的售价。 2.利润无差别点法在调价决策中的应用 3.利润增量法在调价决策中的应用 如果调价不会直接涉及成本水平,而且最大生产能力能满足调价需要,又不能转移,则可通过计算调价后的利润增量来判断调价方案的可行性,这种方法称为利润增量法。 (四)以特殊要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方法 以特殊目的为导向的定价方法包括的保利定价法、保本定价法和极限定价法等。 1.保利定价法及其应用 保利定价法是指在已知的目标利润或目标贡献边际、预计销量和相关成本指标的基础上计算以保利为目的的保利价格的一种定价方法。 2.保本定价法 保本定价法是指在已知的成本指标和预计销量的基础上计算以保本为目的的保本价格的一种定价方法。 3.极限定价法 极限定价法是指企业把事先确定的一定单位成本标准作为定价决策的最低价格极限的一种定价方法。(五)定价策略 定价决策的策略是指企业在进行定价决策时,按照一定经验,最终作出特定价格定性选择分析所依据的原则或技巧,简称定价策略。 定价策略与定价决策方法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第一,性质不同。定价策略属于定性分析,定价决策方法属于定量分析; 第二,依据不同。定价策略主要凭经验,定价决策方法必须依靠定价模型。 1.新产品定价策略 2.系列产品定价策略 3.心理定价策略 4.分期收款定价策略 5.弹性定价策略 在经济学上,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可以反映出需求与价格变动水平的关系,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简称为弹性大。表明价格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可使需求量产生较大幅度的反弹。 (2)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简称为弹性小。表明即使价格变动幅度很大,需求量的变化幅度也不会太大。 (3)价格弹性的绝对值等于1。表明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的幅度完全与价格本身变动幅度一致。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八次课 第7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七章 长期投资决策(上) 一、 长期投资决策概述 (一)长期投资的涵义 凡涉及投入大量资金,获取报酬或收益的持续期间超过一年以上,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经营获利能力的投资,我们统称为长期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 (二)长期投资的分类 1. 长期投资按其对象分类 长期投资按其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种类型。 2.长期投资按其动机分类 长期投资按其动机分类可分为诱导式投资和主动式投资两种类型 3.长期投资按其影响的范围分类 长期投资按其影响的范围分类可分为战术型投资与战略型投资两种类型。 4.投资按其与再生产类型的联系分类 投资按其与再生产类型的联系分类可分为合理型投资和发展型投资两种类型。 2 长期投资决策(上)(第1、2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长期投资的涵义、长期投资的分类、项目计算期的构成、 长期投资的涵义、长期投资的分类 长期投资的涵义、长期投资的分类 5.投资按其直接目标的层次分类 投资按其直接目标的层次分类可分为单一目标投资和复合目标投资两种类型。 二、关于长期投资项目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投资项目的涵义 管理会计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对象是项目投资决策,而这类投资的具体对象则称为投资项目,简称为项目(Project)。 (二)投资项目的主体 投资主体是各种投资人(Investor)的统称,是具体投资行为的发出者。从企业项目投资的角度看,其直接投资主体就是企业本身。 (三)项目计算期的构成 项目计算期是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开始到最终清理结束整个过程的全部时间,即该项目的有效持续期间,通常以年为单位。 项目计算期、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之间有以下关系成立,即: 项目计算期(n) =建设期 + 生产经营期= s + p (四)原始总投资与投资总额的构成内容 原始总投资又称为初始投资,是反映项目所需现实资金水平的价值指标。从 建设投资是指在建设期内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建设内容进行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三项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是项目用于购置或安装固定资产应当发生的投资,也是任何类型项目投资中不可缺少的投资内容。计算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固定资产原值可能包括应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建设期内资本化了的借款利息。两者的关系是: 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起资本化利息 流动资金投资是指项目投产前后分次或一次投放于流动资产项目的投资增加额,又称垫支流动资金或营运资金投资。其计算公式为: 某年流动资金投资额(垫支额)=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截止上年的流动资金投资额 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该年流动资产需用数-该年流动负债需用数 三、现金流量 (一)现金流量的定义 (二)现金流量的作用 (三)确定现金流量存在的困难 1.不同投资项目之间存在的差异 2.不同出发点的差异 3.不同时间的差异 4.相关因素的不确定性 (四)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1.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 2.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 3.全投资假设 4.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5.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6.时点指标假设 7.确定性因素假设 (五)现金流量的内容 1.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量的内容 a.营业收入。 b.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c..回收流动资金。 d.其他现金流入量。 (2)现金流出量的内容 a.建设投资。 b.流动资金投资。 c.经营成本。 d.各项税款。 e.其他现金流出。 2、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量的内容 a.增加的营业收入。指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每年增加的全部销售收入或业务收入。 b.回收固定资产余值。指该固定资产在终结点报废清理时所回收的价值。 (2)现金流出量的内容 a.固定资产投资。 b.新增经营成本。 c.增加的各项税款。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1)现金流入量的内容 a.因使用新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业收入。 b.处置旧固定资产的变现净收入。 c.新旧固定资产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差额。 (2)现金流出量的内容 a.购置新固定资产的投资。 b.因使用新固定资产而增加的经营成本(节约的经营成本用负值表示)。 c.因使用新固定资产而增加的流动资金投资(节约的流动资金用负值表示)。 d.增加的各项税款。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十九次课 第7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2 长期投资决策(上)(第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内容、现金流量的估算以及净现金流量的确定 重 点 现金流量的内容、净现金流量简算公式的应用 难 点 净现金流量的确定 讲授内容: 第七章 长期投资决策(上) 三、现金流量 (六)现金流量的估算 1.现金流入量项目的估算 (1)营业收入的估算 (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估算 (3)回收流动资金的估算 (4)其他现金流入量的估算 2.现金流出量项目的估算 (1)建设投资的估算 (2)流动资金投资的估算 (3)经营成本的估算 (4)各项税款的估算 (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八)净现金流量的涵义 (九)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1.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1)建设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建设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NCFt)=-该年发生的原始投资额 (2)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如果项目在经营期内不追加投资,则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经营期净现金流量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 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该年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利息+该年回收额 2.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1)建设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建设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该年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2)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 = 该年应使用该固定资产新增的净利润 该年因使用该+ 固定资产新增的折旧 该年因使+ 用该固定资产新增的利+ 该年回收的固定资产净残值 3.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1)建设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如果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在建设期内投入,建设期不为零,且建设期末不发生新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涉及追加流动资金投资。 (2)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如果建设期为零,则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公式为: 因固定资产提前报废该年因营业利该年因更新改经营期第 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润增加而增加+ 造而增加的折+ 一年净现= 所得税额 的净利润 旧额 金流量 经营期其他各年净现金流量 该年因营业利润增加而增加的净利润 该年因更新改+ 造而增加的折旧额 该年回收新固定资产净残值超过继续使用的旧固定资产净残值之差额 = +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资料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 案
第二十次课 第7章 第8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2 长期投资决策(上)(第4节) 长期投资决策(下)(第1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 重 点 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终值与现值的计算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 难 点 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讲授内容: 第七章 长期投资决策(上) 四、货币时间价值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 货币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是长期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客观经济范畴,它所揭示的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运动中的货币具有增殖性的规律。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 (二)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制度 1.本金、利息与本利和的关系 以银行存款为例,开始存入的本钱叫本金,它是计算利息的基础,利息是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和存款期的长短,通过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存款报酬,一定时期后的本金与利息的合计数叫本利和。显然: 本金+利息=本利和 2.利息的计算制度 利息计算有两种制度,一是单利制,一是复利制。前者指当期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从而不改变计息基础,各期利息额不变的计算制度;后者指当期未被支取的利息计入下期本金,改变计息基础,使每期利息额递增,利上生利的计息制度。 (三)一次性收付款项的终值与现值的计算 根据已知的现值P和利率i,计算n期后的终值F的公式为: 时期n终值(F) =现值×(1+利率)=P·(1+i) (四)系列收付款项的终值与现值 1.系列收付款项终值的计算 FR= 2.系列收付款项现值的计算 PR= (五)年金的终值与现值的计算 年金(Annuity)是系列收付款项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隔相同时间(如一年)就发生相同数额的系列收付款项,也称等额系列款项。 年金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连续性;(2)等额性;(3)同向性。 1. 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 在n期内,从第一期起每期期末发生的年金为普通年金(Common Annuity),又叫后付年金,用A表示。 普通年金终值简称为年金终值,记作FA,它是特殊的系列收付款项终值。 FA=A·=A·(FA/A,i,n) 2. 年偿债基金的计算 年偿债基金又叫积累基金,计算偿债基金就是根据已知的年金终值FA求年金A(在此叫年偿债基金)的过程。显然,年偿债基金的计算是年金终值的逆运算。 3. 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 普通年金现值简称年金现值,它是等额系列收付款额现值的简化形式,记作PA。 PA=A·(PA/A,i,n) 4. 年回收额的计算 年回收额本身就是年金的一种表现形式,计算年回收额就是根据已知的年金现值求年金的过程。显然,年回收额的计算是年金现值的逆运算。 (六)其他种类年金问题简介 (1)先付年金的终值与现值的计算 先付年金(Annuity Due)是指在n期内,从第一期起每期期初发生的年金形式,又称预付年金或即付年金,记作A′。 根据已知的先付年金A′,计算先付年金终值F A′。 根据已知的先付年金A′,计算先付年金现值P A′。 (2)递延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所谓递延年金(Deferred Annuity)是指在n期内,从0期开始间隔s期(s≥1)以后才发生系列等额收付款项的一种年金形式,记作A"。显然,凡不是从第一期开始的年金都属于递延年金的形式。 根据已知的递延年金A″,计算递延年金终值FA″的公式为: FA″=A″·(FA/A,i,n-s) 根据已知的递延年金A″,计算递延年金现值PA″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需要利用n-s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和s期的复利现值系数。第二种方法需要利用n期和s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 (3)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 *所谓永续年金是指无限等额支付的特种年金,即是当期限n→+∞时的普通年金,用A表示。 由于假设永续年金没有终点,故不存在其终值问题,只能计算其现值。公式为: **PA=A/i (七)货币时间价值的其他问题 1. 货币时间价值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2. 货币时间价值系数表的利用 (1)计算利息率(贴现率)i (2)计算期间n (3)确定系数表以外的有关系数值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问题 课堂讨论 1.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 2.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制度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资料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 案
第二十一次课 第8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2 长期投资决策(下)(第2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分类,掌握静态评价指标的计算 重 点 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难 点 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讲授内容: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下) 一、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概述 (一)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概念 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长期投资项目可行性优劣、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是由一系列综合反映投资效益、投入产出关系的量化指标构成的。 (二)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分类 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主要有几种类型。 1.按是否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分类 这里所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与否,是指在有关指标计算过程中,是否利用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是否需要运用折现率来计算复利现值和年金现值。 以此为标志可将全部评价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大类。 2.按指标性质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全部评价指标分为正指标和反指标两大类。 3.按指标的作用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全部评价指标分为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和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 4.按指标本身的数量特征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全部评价指标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5.按指标在决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全部评价指标分为主要指标、次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三大类。 6.按指标计算的难易程度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全部评价指标分为简单指标和复杂指标。 二、静态评价指标的计算 (一)原始投资回收率及其计算 1.原始投资回收率指标的定义 原始投资回收率是指投资项目在一个正常经营年度净现金流量(NCF)或年均经营净现金流量()占原始投资(I)的百分比。 2.原始投资回收率指标的计算 原始投资回收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原始投资回收率=(年经营净现金流量或年均经营净现金流量/原始投资)×100% (二)投资利润率及其计算 1.投资利润率指标的定义 投资利润率又称投资报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记作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度利润(P)或年均利润()占投资总额(I′)的百分比。 2.投资利润率指标的计算 投资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 (三)年平均投资报酬率及其计算 1.平均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定义 年平均投资报酬率(Average Rate of Return,记作ARR)是指投资项目年利润(P)或年均利润()占年平均原始投资额()的百分比。 2.年平均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 年平均投资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 年平均投资报酬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年平均原始投资额)×100% 式中,分子与投资利润率的分子相同,分母()有两种算法,一种是简单平均投资额(1),等于原始投资的50%。 (四)静态投资回收期及其计算 1、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定义 静态投资回收期又叫全部投资回收期或投资返本期,简称回收期(Payback Period),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 2、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计算 (1)公式法 公式法是指在按一定简化公式直接计算出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的基础上,再推算出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的方法,又称为确定静态投资回收期的简单法或特殊法。 如果一项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满足以下特殊条件,即:投资均集中发生在建设期内,投产后前若干年(假设为M年)每年经营净现金流量相等,且以下关系成立。 M·投产后前M年每年相等的NCF≥原始投资合计 则可按以下简化公式直接求出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 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原始投资合计/投产后前若干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在计算出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的基础上,将其与建设期s代入下式,即可求得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 (2)列表法 所谓列表法是指通过列表计算“累计净现金流量”的方式,来确定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进而再推算出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的方法。因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静态投资回收期,因此此法又称为的一般方法。 该法的原理是:按照回收期的定义,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满足以下关系式,即: 这表明在财务现金流量表的“累计净现金流量”一栏中,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恰好是累计净现金流量为零的年限。在计算时,无非有两种可能: 第一,在“累计净现金流量”栏上可以直接找到零,那么读出零所在列的t值即为所求的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否则必须按第二种情况处理。 第二,由于无法在“累计净现金流量”栏上找到零,必须按下式计算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 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 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对应的年数+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绝对值/下年净现金流量 亦可按另一公式求得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即: 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第一次出现正值的年份-1+该年初尚未回收的投资/该年净现金流量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资料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 案
第二十二次课 第8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2 长期投资决策(下)(第 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中的动态指标的概念及其计算 重 动态指标的计算 点 难 内部收益率的计算 点 讲授内容: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下) 三、动态评价指标的计算 (一)动态投资回收期及其计算 1.动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定义 动态投资回收期又称折现投资回收期(Discounted Payback Period),是指以按投资项目的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折现经营净现金流量补偿原始投资现值所需要的全部时间。 2.动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计算 动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只能利用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即在该表下面增设“复利现值系数”栏、“折现的净现金流量”栏和“累计的折现净现金流量”栏。根据动态投资回收期PP"的定义,在计算时只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在“累计的折现净现金流量”栏上可以直接找到零,则零所对应的t值即为所求动态投资回收期P"。否则必须按第二种情况处理。 第二,由于无法在“累计的折现净现金流量”栏上找到零, (二)净现值及其计算 1.净现值指标的定义 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记作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行业基准折现率或其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2.净现值指标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 (2)列表法。 3.净现值指标计算的特殊方法 本法是指在特殊条件下,当项目投产后净现金流量表现为普通年金或递延年金时,可以利用计算年金现值或递延年金现值的技巧直接计算出项目净现值的方法,又称简化方法。 4.净现值指标计算的插入函数法 本法是指在EXCEL环境下,通过插入财务函数“NPV”,并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提示正确地输入已知的基准折现率和电子表格中的净现金流量,来直接求得净现值指标的方法。 (三)净现值率及其计算 1.净现值率指标的定义 净现值率(Net Present Value Rate,记作NPVR)是反映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的比率,亦可将其理解为单位原始投资的现值所创造的净现值。 2.净现值率指标的计算 (四)获利指数及其计算 1.获利指数指标的定义 获利指数(Profitability Index,记作PI)又被称为现值指数。目前学术界对该指标有三种解释。 (1)第一种观点认为,获利指数是指投产后按行业基准折现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2)第二种观点认为,获利指数是指投产后各年报酬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若全部投资在建设期内投入,那么该指标计算公式与上一种观点的计算公式没有区别,如果投产后还发生投资,则投产后的某年报酬应等于该年净现金流量与追加投资之和。 (3)第三种观点认为,获利指数是指项目计算期内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之和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之和之间的比率。 2.获利指数指标的计算 (五)内部收益率及其计算 1.内部收益率指标的定义 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记作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报酬率,即能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又叫内含报酬率或内部报酬率。 2.内部收益率指标的计算 (1)内部收益率指标计算的特殊方法 该法是指当项目投产后的净现金流量表现为普通年金的形式时,可以直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计算内部收益率的方法,又称为简便算法。 (2)内部收益率指标计算的一般方法 该法是指通过计算项目不同设定折现率的净现值,然后根据内部收益率的定义所揭示的净现值与设定折现率的关系,采用一定技巧,最终设法找到能使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IRR的方法,又称为逐次测试逼近法(简称逐次测试法)。若项目不符合直接应用简便算法的条件,必须按此法计算内部收益率。 (3)内部收益率指标计算的插入函数法 本法是指在EXCEL环境下,通过插入财务函数“IRR”,并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提示正确地输入已知的电子表格中的净现金流量,来直接求得内部收益率指标的方法。 (六)动态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动态投资回收期PP"与净现值NPV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 当PP"<n时,NPV>0 当PP"=n时,NPV=0 当PP"不存在时,NPV<0 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 当NPV>0时,NPVR>0,PI>1,IRR>ic 当NPV=0时,NPVR=0,PI=1,IRR=ic 当NPV<0时,NPVR<0,PI<1,IRR<ic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二十三次课 第8章 课 时 2 长期投资决策(下)(第 4、5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及投资决策,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重 点 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及互斥方案的投资决策 难 点 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讲授内容: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下) 四、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 (一)运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确保财务可行性的原则 3.分清主次指标的原则 4.讲求效益的原则 (二)财务可行性评价与投资方案决策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1.独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与其投资决策是完全一致的行为 2.评价每个方案的财务可行性是开展互斥方案投资决策的前提 3.在多方案组合排队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反复利用有关评价指标 (三)评价财务可行性的要点 1.判断方案是否完全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1)净现值NPV≥0;(2)净现值率NPVR≥0;(3)获利指数PI≥1;(4)内部收益率IRR≥行业基准折现率ic;(5)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PP≤n/2(即项目计算期的一半);(6)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PP′≤p/2(即经营期的一半);投资利润率ROI≥基准投资利润率i(事先给定)。 2.判断方案是否完全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1)NPV<0;(2)NPVR<0;(3)PI<1;(4)IRR<ic ;(5)PP>n/2;(6)PP′>p/2。 3.判断方案是否基本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某项目的主要指标处于可行区间(如NPV≥0,NPVR≥0,PI≥1,IRR≥ic),但次要或辅助指标处于不可行区间(如PP>n/2,PP′>p/2或ROI<i ),则可以断定该项目基本上具有财务可行性。 4.判断方案是否基本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 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某项目出现NPV<0,NPVR<0,PI<1,IRR<ic,的情况,即使有PP≤n/2,PP′≤p/2或ROI≥i发生,也可断定该项目基本上不具有财务可行性。 (四)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及投资决策 在对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过程中,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上述判定条件外,还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主要评价指标在评价财务可行性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利用动态指标对同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五)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1.多个互斥方案比较决策 互斥方案决策过程就是在每一个入选方案已具备财务可行性的前提下,利用具体决策方法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利用评价指标从各个备选方案中最终选出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 2.多个互斥方案比较决策的方法 项目投资多方案比较决策的方法是指利用特定评价指标作为决策标准或依据的各种方法统称。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和年等额净回收额法等具体方法。 (1)净现值法 (2)净现值率法 (3)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4)年等额净回收额法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资料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 案
第二十四次课 第8章 课 时 2 长期投资决策(下)(第 6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风险投资决策方法以及了解全面预算相关概念 重 点 全面预算的体系 难 点 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讲授内容: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下) 五、投资敏感性分析 (一)投资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投资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预测有关因素变动对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敏感性分析方法。 进行投资敏感性分析,有助于揭示有关因素变动对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敏感因素,抓住主要矛盾。 (二)投资敏感性分析的具体假定 1.多个关键指标的假定 2.有限因素的假定 3.因素单独变动的假定 4.10%变动幅度的假定 5.不利变动方向的假定 (三)投资敏感性分析的应用 应用投资敏感性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分别计算有关因素变动对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第二是计算有关因素的变动极限。 第九章 全面预算 一、全面预算概述 (一)全面预算的涵义 全面预算(Comprehensive Budget)是指在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按照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和程序,规划与反映企业未来的销售、生产、成本、现金收支等各方面活动,以便对企业特定计划期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作出具体组织与协调,最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附表展示其资源配置情况的有关企业总体计划的数量说明。 (二)全面预算的作用 1.明确工作目标。 2.协调部门关系。 3.控制日常活动。 4.考核业绩标准。 (三)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体系(Comprehensive Budget Systems)是由一系列预算按其经济内容及相互关系有序排列组成的有机体,主要包括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部分。 1.经营预算 经营预算(Operating Budgets)是指与企业日常业务直接相关、具有实质性的基本活动的一系列预算的统称,又叫日常业务预算。 2.专门决策预算 专门决策预算(Special Budgets)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的、需要根据特定决策临时编制的一次性预算,又称特种决策预算。 专门决策预算包括经营决策预算和投资决策预算两种类型。 3.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Financial Budgets)是指与企业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1)现金预算;(2)财务费用预算;(3)预计利润表;(4)预计资产负债表。这些预算以价值量指标总括反映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结果。 (四)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全面预算编制的一般程序为: 1.在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由预算委员会拟定企业预算总方针,包括经营方针、各项政策以及企业总目标和分目标,如利润目标、销售目标、成本目标等,并下发到各有关部门; 2.组织各生产业务部门按具体目标要求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 3.由预算委员会平衡与协商调整各部门的预算草案,并进行预算的汇总与分析; 4.审议预算并上报董事会最后通过企业的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 5.将批准后的预算,下达给各级各部门执行。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资料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 案
第二十五次课 第9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2 全面预算(第2、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章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各种预算的构成内容及编制方法,编制预算的具体方法及其特点。 重 点 编制预算的具体方法 难 点 全面预算的编制 讲授内容: 第九章 全面预算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 (一)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 企业的战略目标( Strategic Targets)主要有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和价格目标。 1.销售量目标的确定 2.利润目标的确定 (1)最佳利润率的排列顺序 (2)考虑阻力率指标 3.价格目标的确定 (二)经营预算的编制 1.销售预算的编制 2.生产预算的编制 生产预算(Production Budget)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生产量(Unites to be produced)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3.直接材料预算的编制 直接材料预算(Direct Material Budget) 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组织生产活动和材料采购活动预计发生的直接材料需用量、采购数量(Material to be Purchased)和采购成本(Cost of Purchases)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4.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的编制 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预计发生的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金额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5.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 直接人工预算(Direct Labor Budget)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人工工时的消耗水平(Direct labor required per hours)和人工成本水平(Direct Labor Cost per hours)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6.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 制造费用预算(Manufacturing Overhead Budget)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预算以外预计发生的其他生产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7.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 产品成本预算(Product Cost Budget)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每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项内容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8.期末存货预算的编制 期末存货预算(Final Inventory Budget)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末的在产品、产成品和原材料预计成本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9.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 销售费用预算(Selling Expenses Budget)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企业在销售阶段组织产品销售预计发生各项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10.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 管理费用预算(Administrative Expenses Budget) 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管理企业预计发生的各项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三)经营决策预算的编制 经营决策预算(Operation Decision Budget)是指与短期经营决策密切相关的专门决策预算。该类预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制定最优生产经营经营决策和存货控制决策来合理地利用或调配企业经营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四)财务预算的编制 1.现金预算的编制 现金预算(Cash Budget)是现金收支预算的简称,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由于经营活动和资本投资活动引起的预计现金收入(Cash Receipts)、预计现金支出(Cash Disbursement)、现金余缺和现金筹措使用情况和期初期末现金余额水平而编制的一种财务预算。 2.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 (五)预计利润表和预计利润分配表的编制 (六)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三、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 (一)固定预算方法与弹性预算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可分固定预算方法和弹性预算方法两大类。 1.固定预算方法 (1)固定预算方法的涵义 (2)固定预算方法的缺点 2.弹性预算方法 (1)弹性预算方法的涵义 弹性预算方法(Flexible Budgeting)简称弹性预算,又称变动预算或滑动预算,是指为克服固定预算方法的缺点而设计的,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按照预算期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能够适应多种情况预算的一种方法。 (2)弹性预算方法的优点 预算范围宽。 第二,可比性强。 3.弹性成本预算的编制 (1)弹性成本预算的基本公式 (2)业务量的选择 编制弹性成本预算首先要选择适当的业务量。选择业务量包括选择业务量计量单位和业务量变动范围两部分内容。业务量计量单位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弹性成本预算的具体编制方法 ①公式法;②列表法。 4.弹性利润预算的编制 弹性利润预算是根据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适应多种业务量变化而编制的利润预算。弹性利润预算是以弹性成本预算为基础编制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销售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贡献边际和固定成本。 (1)因素法;(2)百分比法 (二)增量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 1.增量预算方法 (1)增量预算方法的涵义 增量预算方法(Incremental Budgeting)简称增量预算,又称调整预算方法(Adjusting Budgeting),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的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2)增量预算方法的缺点 第二,滋长预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 第三,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零基预算方法 1.零基预算方法的涵义 2.零基预算方法的程序 3.零基预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三)定期预算方法与滚动预算方法 1.定期预算方法 (1)定期预算方法的涵义 定期预算方法(Periodic Budgeting)简称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不变的会计期间(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2)定期预算方法的优缺点 定期预算方法的惟一优点是能够使预算期间与会计年度相配合,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按照定期预算方法编制的预算主要有以下缺点:盲目性;滞后性;间断性。 2.滚动预算方法 (1)滚动预算方法的涵义 滚动预算方法(Continuous Budgeting)简称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永远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2)滚动预算的方式及其特征 (3)滚动预算方法的优缺点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参考资料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 案
第二十六次课 第10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十章 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概述 (一) 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Cost Control)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 成本控制的作用 成本控制 2 第 1、2、3节 教学环境 成本控制概述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构成内容、标准成本的概念及其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构成、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成本差异的计算 1.从控制的难易程度上看,在价格、成本、利润、资金等几大经济要素中,对成本的控制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讲,企业掌握的主动性似乎更大些; 2.从控制的难易程度上看,在价格、成本、利润、资金等几大经济要素中,对成本的控制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讲,企业掌握的主动性似乎更大些; (三)成本控制的分类 1.按控制的时间分类 2.按控制的原理分类 3.按控制的手段分类 4.按控制的对象分类 5.按控制的时期分类 (四)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控制的原则 2.讲求效益的原则 3.目标管理及责任落实的原则 4.物质利益的原则 5.例外管理原则 (五)成本控制的程序 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概述 (一)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涵义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即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 Cost System),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 (二)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 (三)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意义 三、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 标准成本的涵义 (二)标准成本的种类 1.理想标准成本。 2. 正常标准成本。 3.现实标准成本。 (三)标准成本的一般公式 (四)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材料价格标准的制定 2.直接材料耗用量标准的制定 3.制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举例 (五)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1.直接人工价格标准的制定 2.人工工时耗用量标准的制定 3.制定直接人工标准成本举例 (六)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1.制造费用价格标准的制定 2.制造费用用量标准的制定 3.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举例 (七)单位产品标准成本计算单的编制 四、成本差异的类型及其计算分析 (一)成本差异及其类型 1.按成本差异构成内容不同进行分类 2.按成本差异形成过程进行分类 3.按成本差异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分类 4.按成本差异是否可以控制进行分类 5.按成本差异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四)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五)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二十七次课 第10章 第11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十章 成本控制 五、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 (一)直接处理法 (二)递延法 (三)稳健法 (四)年末一次处理法 六、质量成本控制 (一)研究质量成本控制的意义 (二)质量成本的构成 1.质量的内涵 2.质量成本及其构成内容 (三)质量标准的选择 (1)传统质量观 (2)现代质量观 成本控制 存货控制 2 第4节 第 1节 教学环境 成本控制概述等 存货控制概述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了解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相关概念,以及存货的ABC分类法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 (四)在传统质量观指导下的质量成本控制 1.传统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 2.最佳传统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五)在现代质量观指导下的质量成本控制 1.现代质量成本控制内容 2.质量成本的计量 3.作业管理条件下的质量成本控制 七、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原理 (一)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涵义 所谓使用寿命周期成本也称使用成本,是用户为取得并实现所需产品或劳务的功能所付出的代价。 (二)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内容 (三)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生产者角度 (四)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使用者角度 第十一章 存货控制 一、存货控制概述 (一)存货控制的涵义 存货控制(Inventory Control)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和方法通过一定程序对企业的库存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的批量及成本所进行的控制。它属于日常控制的范畴。 (二)存货控制的内容 1.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2.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的控制 3.人工成本控制 4.制造费用的控制 5.在产品成本控制 (三)存货控制的ABC分类法 1.ABC分类法的涵义 ABC分类法又叫巴雷特控制法,是成本日常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按成本比重高低将各成本项目分为A、B、C三类,对不同类别的成本采取不同控制方法。这一方法符合“抓住关键少数”、“突出重点”的原则,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管理方法。 2.ABC分类法的用途 3.各类成本项目的特征及其控制方法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二十八次课 第11章 课 时 存货控制 2 第 2、3节 教学环境 存货控制概述等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情况下经济批量控制的有关模型及其应用、最优生产批量控制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技巧;了解材料采购批量控制相关概念、定量采购方式和定期采购方式下的材料存货控制的原理。 经济批量控制的有关模型及其应用 各种情况下经济批量控制的有关模型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 存货控制 二、材料的经济订货批量控制 (一)经济批量控制的内容 材料采购批量控制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是利用有关模型计算经济订货批量;二是计算全年最低相关总成本;三是在经济订货批量的基础上计算每年的经济订货次数。 (二)材料采购经济批量和经济订货次数的涵义 (三)经济批量控制的基本相关成本 1.经济批量控制相关成本的涵义 2.变动性订货成本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3.变动性储存成本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四)简单条件下的经济批量控制模型 1.简单条件的涵义 所谓简单条件是指假定在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品种单一,采购条件中不规定商业折扣条款(即没有数量折扣,采购价格不变),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每批订货均能一次到货。 2.简单条件下的经济批量模型 在简单条件下,经济批量控制必须考虑的相关总成本只包括相关订货成本和相关储存成本,据此所建立的经济批量模型被称为经济批量控制的基本模型。 (五)存在商业折扣时的经济批量控制模型 在基本模型中,假定没有数量折扣,价格与采购批量无关,因而没有将采购成本列作相关成本。但在规定了商业折扣条款的材料采购控制中,就必须将采购成本纳入相关成本,因为这时采购批量的大小直接决定采购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到采购成本水平。 (六)允许缺货条件下的经济批量控制模型 建立基本模型的前提之一是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因供货方或运输部门的问题导致所采购的材料无法及时到达企业,发生缺货损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缺货成本作为控制的相关成本之一来考虑。 (七)每批订货陆续到货时的经济批量模型 如果每次订货的货款都是一次支付,而货物又不能一次到达,则属于陆续到货的情况。 陆续到货会使材料年均储存量发生变动,进而使储存成本模型有所改变。 八、各种经济批量模型的比较 通过比较各种经济批量模型可以发现,无论是允许缺货还是陆续到货的有关模型,均可在基本公式的基础上稍加调整求出,故有人称为缺货时批量的调整系数、为缺货时相关成本的调整系数;称为陆续到货时批量的调整系数、为陆续到货时相关成本的调整系数。 通过比较基本条件、允许缺货条件和陆续到货条件下的相关成本,可选择出最佳的采购批量方案,但有商业折扣条件下的相关成本口径与其他条件下的相关成本不同,无法直接比较。 当企业采购材料品种较多时,分别计算各个品种的经济采购批量过于复杂,除应选择重点物资,抓住主要矛盾外,还可以采用金额式经济批量控制模型来解决这个矛盾。 三、不同采购方式下的材料存货控制 (一)材料采购的两种方式 企业组织日常材料采购可按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定量采购方式,一是定期采购方式。 (二)定量采购方式下的材料存货控制 1.定量采购方式的涵义 2.定量采购方式下材料存货控制的方法 3.定量采购方式下材料存货控制的特点 (三)定期采购方式下的材料存货控制 1.定期采购方式的涵义 2.定期采购方式下材料存货控制的方法 3.定期采购方式下材料存货控制的特点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二十九次课 第11章 第12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十一章 存货控制 四、最优生产批量控制 (一)最优生产批量控制的涵义 (二)最优生产批量控制应考虑的相关成本 1.相关的调整准备成本 2.相关的储存成本 3.调整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的关系 (三)单一品种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批量控制 1.边际分析法 2.列表法 3.图示法 4.边际分析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的比较 (四)几种产品或零配件轮换分批生产的最优生产批量控制分析 事实上,企业往往用同一种生产设备轮换分批生产几种产品或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分别按每种产品或零部件套边际分析法的公式直接计算有关控制指标,因为它们的最优批数各不相同,使企业无法据此在同一设备上安排生产。 存货控制 责任会计 2 第4节 第 1节 教学环境 存货控制概述等 责任会计概述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存货控制最优生产批量控制,以及责任会计的程序及内容 最优生产批量控制的原理、责任会计的程序、责任中心的种类 最优生产批量控制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技巧 第十二章 责任会计 一、责任会计概述 (一)责任会计的涵义 责任会计(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为适应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进行规划与控制,以实现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分权管理思想是责任会计产生的客观要求 2.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是责任会计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责任会计的内容 1.设置责任中心,明确权责范围 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 3.建立跟踪系统,进行反馈控制 4.建立跟踪系统,进行反馈控制 (四)责任会计的核算原则 1.责任主体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可控性原则 4.激励原则 5.反馈原则 二、责任中心 (一)责任中心的涵义及其特征 1.责任中心的定义 责任中心(Responsibility Center),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拥有相应管理权限和享受相应利益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统称。 2.责任中心的特征 (1)责任中心是一个责权利结合的实体 (2)责任中心具有承担经济责任的条件 (3)责任中心所承担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力都应是可控的 (4)责任中心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 (5)责任中心便于进行责任核算、业绩考核与评价 3.责任中心的类型 根据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权责范围及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可以将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大层次类型。 课堂讨论 1.标准成本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差异 2.实施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三十次课 第12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十二章 责任会计 二、责任中心 (二)成本中心 1.成本中心的涵义 成本中心(Cost Center)是指只对其成本或费用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它处于企业的基础责任层次。由于成本中心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因而不应当对收入、利润或投资负责。 2.成本中心的类型 按照成本中心控制的对象的特点,可将成本中心分为技术性成本中心(Engineered Cost Center)和酌量性成本中心(Discretionary Cost Center)两类。 (1)技术性成本中心 (2)酌量性成本中心 3.成本中心的特点 (1)成本中心只考评成本费用不考评收益 (2)成本中心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 (3)成本中心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 4.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三)利润中心 1.利润中心的涵义 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由于利润是收入扣除成本费用之差,因而,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负责,还要对收入负责。 2.利润中心的类型 (1)自然利润中心 (2)人为利润中心 3.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 (1)利润中心只计算可控成本,不分担不可控成本,即不分摊共同成本 (2)利润中心不仅计算可控成本,也计算不可控成本 4.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1)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其考核指标是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 (2)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主要是以下几种: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公司利润总额 责任会计 2 第 2、3节 教学环境 责任会计概述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责任中心的种类、特征和考核指标;一般了解责任预算、业绩考核与业绩报告的关系。 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的设置与考核 剩余收益的计算 (四)投资中心 1.投资中心的涵义 投资中心(Investment Center)是指对投资负责的责任中心。其特点是不仅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 2.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1)投资利润率 (2)剩余收益 (五)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与业绩考核 (一)责任预算及其编制 1.责任预算的涵义 责任预算(Responsibility Budget)是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其可控的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等为对象所编制的预算。 2.责任预算的指标构成 3.编制责任预算的意义 4.责任预算的编制程序 5.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责任预算编制程序的选择 (二)责任报告及其编制 1.责任报告的涵义 责任报告(Performance Report)亦称业绩报告、绩效报告,是指根据责任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责任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揭示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的内部会计报告。 2.责任报告与责任预算的关系 3.责任报告的形式与侧重点 4.责任报告的编制程序 5.责任报告编制举例 6.责任会计核算的双轨制和单轨制 (三)业绩考核 1.业绩考核的涵义 业绩考核(Performance Measurement)是以责任报告为依据,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差距,查明原因,借以考核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实施奖罚,促使各责任中心积极纠正行为偏差,完成责任预算的过程。 2.业绩考核的分类 (1)狭义的业绩考核和广义的业绩考核 (2)年终的业绩考核与日常的业绩考核 3.成本中心业绩的考核 4.利润中心业绩的考核 5.投资中心业绩的考核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三十一次课 第12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第十二章 责任会计 第四节 内部转移价格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内涵及意义 内部转移价格(Inter-company Transfer Price)简称内部价格,又称为内部转让价格或内部移动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而发生内部结算和进行内部责任结转所使用的计价标准。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用途 (一)内部交易结算的涵义 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地的业务活动,在管理会计中,将一个责任中心向另一个责任中心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服务而发生的相关业务称为内部交易(Internal Transaction)。内部交易结算是指在发生内部交易业务的前提下,由接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责任中心向提供产品或劳务服务的责任中心支付报酬而引起的一种结算行为。 (二)内部责任结转的涵义 内部责任结转又称责任成本结转,简称责任结转,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由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对实际发生或发现损失的责任中心进行损失赔偿的账务处理过程。 三、内部转移价格变动对有关方面的影响 四、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 (一)全局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三)自主性原则 (四)重要性原则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 (一)市场价格 1.市场价格的概念及应用的前提条件 2.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应注意的问题 3.按照市场价格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 4.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优缺点 5.市场价格的适用范围 (二)协商价格 1.协商价格的概念及应用的前提条件 2.对协商价格的干预 3.协商价格水平的上下限范围 责任会计 2 第 4、5节 教学环境 责任会计概述等 课堂教学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制定方法和适用范围;了解内部结算等,掌握作业管理的概念及实施,明确作业管理的产生。 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作业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实施 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及适用范围、作业管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区别 4.以协商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优缺点 5.协商价格的适用范围 (三)双重价格 1.双重价格的概念及应用的前提条件 2.双重价格的形式 3.双重价格制度的特点 4.以双重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优缺点 (四)成本转移价格 1.成本转移价格的概念 2.成本转移价格的种类及其特点 (1)标准成本。 (2)标准成本加成。 (3)标准变动成本。 四、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 第五节 内部结算方式、责任成本结转与内部仲裁 一、内部结算方式 在责任会计制度下,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发生经济业务往来,除了要以内部转移价格作为计价标准进行计量外,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内部结算。 (一)内部支票结算方式 (二)转账通知单方式 (三)内部货币结算方式 二、责任成本结转 (一)进行责任成本结转的必要性 (二)责任成本结转的目的 (三)责任成本结转的方式 (四)责任成本结转与内部交易结算的关系 1.两者都必须以内部转移价格作为计价基础。 2.对于内部交易“买方”或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来说,无论是内部交易成本还是责任成本都等于内部转移价格与相关业务量的乘积。 3.不存在内部交易的两个部门之间不大可能出现内部责任的结转。 三、内部仲裁 (一)内部仲裁的涵义 (二)内部仲裁的机构组成 (三)内部仲裁的工作内容 第十三章 作业管理 一、作业管理概述 (一)作业管理的涵义 (二)作业管理的相关概念 1.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概念。 2.成本、成本性态和成本性态分析的新解释。 3.成本动因和作业中心的涵义。 (三)作业管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区别 1.成本控制的对象不同。 2.成本控制的性质不同。 3.研究范畴不同。 4.分析内容不同。 5.成本改进的侧重点不同。 二、作业管理的产生 (一)作业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形成 1. 作业成本计算的概念 2. 作业成本计算的程序 (三)作业管理的产生 三、作业管理的实施 (一)作业管理的实施步骤 (二)作业价值分析 1. 资源动因价值分析 2. 作业动因价值分析 3. 作业链的连结价值分析 4. 增值作业的确认 (三)作业预算的编制 1. 作业预算的编制 (四)作业水平的分析评价 1.利用作业预算进行分析评价 2.利用约定能力预算进行分析评价 3.综合评价 (五)改善经营的具体措施 1.优化作业链 2.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3.推行适时生产系统 4.坚持全面质量管理 5.调动全体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教 案
第三十二次课 第13章 第14章 课 时 教学目的 2 作业管理(第 1、2、3节) 战略管理会计(第 1、2、3节)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本周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掌握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熟悉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重 点 难 点 讲授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征、战略管理的基本体系、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战略管理会计 一、战略管理会计概述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2.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完善促成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征 1.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 2.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 3.改进了项目及业绩评价的尺度 4.内部管理和控制方法不断创新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程序 1.确定企业目前的宗旨和目标 2.分析环境 3.分析企业的资源 4.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优势和劣势 5.重新评估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6.制定战略 7.组织实施 8.评价并反馈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 (一)战略管理的基本体系 1.战略管理的特点 2.战略管理的层次 (二)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 1. 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特定产业环境两个方面。(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 价值链分析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1. 价值链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企业的投资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最根本目的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 因为盈利能力是投资者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关键。 2. 利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零部件自制与外购的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修正和发展,他并未改变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只是决策时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决策标准,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所得结论,也可能与传统管理会计得出的结论相悖。 3. 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分析应用 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做到知己知彼。如果只关注自身的优化,而对市场目前及未来的动态不闻不问,特别是对竞争对手的动态不做任何反应,必将在竞争中失败。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应密切关注市场及竞争对手的变化,不断提供企业内外的经济信息,以便为企业高层领导及时调整竞争战略服务。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