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规格
摘要教育部1998年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意识形态所要求的规格指向,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从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掌握上的全面,人格构成中的丰富。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规格 中图分类号:g4
一、 大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结构上的全面发展 (一) 知识教育得失的关键
知识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呢?撇开学术史的讨论,会发现知识教育的理论依据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便已漏端倪,那种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膨胀了人类的自信,人们往往喜欢从正面思考古希腊阿基米德这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翘起来。”殊不知,这句话背后的”狂妄”和由这种”狂妄”所可能带来的人类自我认识的”非理性”结果,带来对知识的盲目崇拜,那种改变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至上性的种种幸福表象背后却有着更为隐秘的心里惶恐。这与人的幸福感有关,换句话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知识并不一定带来人类的幸福。人类的幸福并不一定必须系于
知识,但是却与价值观密不可分。价值观作为一种认识,不完全是科学能够解决的,现代化以来,知识与科学的关系导致了对”知识”的狭隘理解,而”人文知识”--如果认为”人文”是一种知识或知识类型的话,则与科学知识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 (二) 文理兼通的目的指向
面对知识教育的弊病而出现的种种现象,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角度创设的规格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培养”文理兼通”型的人才。”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这句话便是”文理兼通”这一规格的具体描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反思科技理性知识至上论的同时也不能否定知识的价值,那种单一化的”知识”要求或者”人文”要求都是存在的问题。从表达和追求的最高哲学层面看来,单一化的诉求背后是一种极端的思想,它不利于人的成长;从另一角度来说,”文理兼通”要求的目的指向其实不完全是从知识教育的角度出发的,其深层隐含的是”培养全面的人”的动机体现。 (三) 文史哲与艺术素质的幸福价值
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完善的诉求下,可以更完善的理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在”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这一表达中,可见对文史哲和艺术教育的特别强调。从人类文化的
发展中可以看到,文学、史学和哲学的功能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确认,是人类尊严感的某种唤醒,如尼采所说:”显然,天上地下最重要的就是长久的人手,并且是指着同一个方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天地上的某些值得经历的东西,比方说道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精神等等,这就是某种改变着的东西,某种被精心加工过的疯狂的或是富有神灵的东西。”从这段话中可以领悟到文史哲和艺术其实是人类在有限的时空中一种能力的无限展示,是一种自我尊严的确证,是幸福感的一种依存方式。 二、 大学生人文素质要素规格 (一) 文化品位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观点,作为一种符号的文化带有人类精神探索的烙印,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富有意味的形式,它的构件有两个:一是符号形式,二是符号意义得以实现的规则系统。
文化品位的判断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必然会打上时代的印痕。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的栋梁之材的大学生,应该自觉的构造健康、积极、阳光的文化品位。具体地说,在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传播、欣赏和创造方面,应有健康的趣味、积极的姿态和阳光的享受。同时要注意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的关系,没有高尚的思想,难以有高尚的行为。文化品位是在行为中展现的,故思想是文化品位的根本,没有高尚的思想,也就没有高尚的文化品位。而高尚思想的获得,一是需要学习,学习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二是需要实践,
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发展真理的重要途径,更是人们获得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才是使人信服,才能使人接受,才能成为信仰。 (二) 审美情趣
作为人文素质要素之一的审美情趣,是体现大学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在这一方面同样要有较高的的追求。较为积极的审美取向,无论是作为个人情趣,还是作为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的必要修养都是人文素质的内涵要义。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其他有目的性意义的活动。简而言之,审美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感受互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审美就是这种心理活动的升华。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审美感知程度不够高。很多大学生的感知程度不高,看问题比较肤浅,他们很少会进行理性深入思考问题,追风现象严重。第二,美感体验情趣不够强。美,其实就在身旁,可是当前比较明显的所谓的网络文化及生僻字的出现、谐音的新用法,给当打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能一巴掌拍死说是消极文化,但却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第三,审美理想不够充实。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动态结合,这种结合产生了审美情景。这种审美情景产生于审美主体的心境之中,但同时又是产生于主体的视界之中。 (三) 人文修养
人文修养需要借助一定的领域展现出来,如文史哲的至少和围绕这些知识理解出来的对人生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里,”成人”教育几乎就是教育目的,孔夫子围绕着这个目的,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教育弟子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人处事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也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它可能需要一个人花尽一生的时间去感悟。 (四) 科学素质
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建立在相关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见,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教书育人,树立在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会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更不会影响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明.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陈莎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
[3]贾春旭.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