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清综合高级中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23-06-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以生为本 开发特长 多元互补 和谐发展

——德清综合高级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从2012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深化课程改革实践,这场变革不仅直接改变着课程,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在更广泛意义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担负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此,坚定不移地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的相关精神,决定在全校开展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我校教学资源配置和师生教与学的现状为出发点;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分阶段、多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选修课程开发为实施原则;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需要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尊重、信任、指导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彰显学校特色,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通过实施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大力开展校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四)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通过课程改革实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我校深化课程改革实施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的原则。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标志着高中整个办学目标、课程内容、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转变。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客观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客观、科学地对待和处理课程改革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二)以校为本的原则。学校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单位,规划新课程必须立足于本地、本校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生源、师资、教学设备场地等情况,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本校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体现校本特色。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不断实

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实验人员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动力。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验的蛮干,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四)开拓创新的原则。课程改革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吸收、借鉴省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训,又要发挥学校在实施工作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做到“以校为本、开拓创新”。

(五)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我们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外省市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实施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六)协同推进的原则。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施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共同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以人为本原则。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深化学生评价改革,依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念、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四、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策略

(一)深化课改具体策略 1、加强学习与培训

(1)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校参与实验的全体行政人员和教师要按规定完成培训任务。

(2)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批参加省、市组织的统一培训。

(3)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工作面向实际,培训方法要多样,形成以培训促进教学、教研,在教学、教研中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2、构建新课程管理机制

(1)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全校高一课改工作。学校各科室做好相关职能分解和工作的协调配合。

(2)学校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充分利用、挖掘、扩展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实现资源的重组、优化和放大,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管理平台,努力实现课程开发、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评价管理信息化,教师教学研究与交流网络化,学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管理网络平台既要发挥管理职能,又要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阵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伙伴。

3、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新课程的实施

(1)学校要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课程申报制度及学校课程申报审核制度。结合本校的条件,发挥优势,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制定出反映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特长潜能发挥的课程计划表。

(2)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规划未来。在选课范围上要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和发挥资源效益。在选课程序上要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

2

在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要考虑效率原则和操作策略。选课指导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了解学生,并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主动的沟通,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

(3)学校要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要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解决好走班制教学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同时,要改进和创新年级组办公和学科组办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形式。要根据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班管理的特点,强化学科组建设,探索学科组办公的新形式。

(4)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探索适应学生选择,基于课程模块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帮助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职业习惯,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使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式鲜明的教学特色。

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呈现,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直接表现,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成为每一位教师备课的第一要务。

(2)经常组织教学观摩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经常组织各种观摩课,不断促进教师深度反思课堂教学,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校内公开课的形式有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学能手的展示课,新教师的汇报课,课堂改革的研讨课等,有计划安排教师跨学科,跨年级、跨校区听课,坚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创设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确立集体备课,深化教师合作精神。

,切实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研讨每一课的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落实,探究各科应延伸的内容,选编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训练题,并将上述内容形成各学科校本研修教材。

(4)把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

5、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的实施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不断成长,要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

6、狠抓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教师集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于一身,抓好师资培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就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在教师参加培训的基础上,要重视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要以学校为本位,让教师自主开发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学校和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在整合学生需求、教师兴趣和特长、学校条件和办学需求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愿景,明确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并公布学校课程开发的计划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专家的专业指导,但是教师才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力量,学生的需求则是课程规划关注的中心。 7、探索新课程体系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1)教师管理和评价

3

①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②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③学科组建设

学科组要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2)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①行政班管理

高一年级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在行政班进行。进入高二后,根据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不同,对行政班进行部分调整。行政班的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外,要注重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及时向各处室提供资料。

②教学班管理。

教学班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导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二)课程设置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由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分为八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专题教育)。所有课程编排的最小时间单位是学段,最小课程单位是模块。

学校课程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课和必选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由学生在学校编排好课程基础上自由选择。具体做法如下:

1、必修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在三个年级开齐开足。

2、拓展课程、技能课程、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的课程和课时设置:新学期开始前形成本学期面向学生的拟开设课程目录,并将拟开设课程目录在选课前一周向学生公布,公布拟开设课程目录时需详细介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等相关信息,拟开设课程中知识拓展课程不得多于20个课程、技能课程不少于6个课程、兴趣课程不少于6个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不少于6个课程。

在所有开设选修课程中分三类课程管理,侧重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同时在所有选修课中确立5-10个重点课程,作为学校的精品课程,由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监督实施,力求做到人有我精,人无我有。

五、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保障机制

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由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校原有的专用教室设备、器材、图书资源等不能满足要求。我校课改领导小组组织新高一任课教师、各教研组长及相关负责人对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进行一次教学资源需求调查,对新课程所急需的设备、器材做到急事急报、急购;

4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校长是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负责人,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责任是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及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学校课改工作小组,课程资源中心,专家指导组为课程改革提供决策执行,运行管理和专业技术保障。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的运行与管理,和负责新课程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总务处主要负责课程资源的建设,政教处主要负责新课程条件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主要负责学科课程拟定、及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检查、评估和反馈;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新课程教育与新课程环境下的年级与班级管理;备课组主要负责模块教学的实施与研究。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实施新课程的合力,确保新课程实验的健康、有序、稳步、积极地向前推进。

2、组织保障:成立学校新课程深化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及实施工作组统一协调和部署各部门工作,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保障新课程有序地开展。

3、制度保障:制定或修订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使实验工作有章可循。

①.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施的研究,组织协调和实施,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例会采用课改情况阶段分析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②.月报制度:学校对实施研究方案,培训计划,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存在问题于每月底报送课改领导小组,月报制度利于课改领导小组掌握实施动态,推广阶段经验,进行过程管理。

③.研讨制度:每学期在教学活动中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新课程研究课,确保实施健康发展。 ④.培训制度:与上级课改培训同步进行,通过不断培训,形成良性循环,注意实施教师与非实施教师之间的观念渗透。

⑤.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课改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优生奖、学科竞赛奖、进步奖、特长奖等,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⑥.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⑦.选修课指导制度:学校为学生提供课程设施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之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形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讲究效率和操作便捷的选课制度,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学校要有两个课表:必修课表和选修课。

4、经费保障:树立后勤服务于教学一线的思想,设立深化课程改革专项资金,加大对新课程实施投入,不断改善、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

5、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深化课程改革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学校要制定切实可靠的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6、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性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组织机构

一、深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董国伟(校长)

副组长:高海华、周俊、郑玉英、沈根寿、吕学庚

成 员:王博威、王群飞、王俊伟、沈红斌、高煜、嵇盛怡、年级组长

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课程资源评审委员会

5

主 任:董国伟

副主任:高海华、王博威、王群飞、各学科教研组长

主要职责:审定各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对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做出科学的检测与评价。 三、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及选课指导中心(设在教务处) 主任:高海华

副主任:王博威、王群飞、

成员:年级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势,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教研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四、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 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副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 成 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五、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 组 长:年级组长 副组长:各班学习委员

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协助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六、学分认定委员会 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董国伟 副主任:高海华

成员:教务处其他领导,政教处、团委领导,年级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

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 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5.学分结构: 学习领域

必 修 6

选 修(至少48学分) 科 目 语言 与文学 数 学 语 文 英 语 数 学 思想政治 人文 与社会 历 史 地 理 物 理 科 学 化 学 生 物 信息技术 技 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艺 术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96学分 10 10 分类 内 容 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知识拓介绍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性课展类 程等。 10 8 6 6 职业 6 6 6 兴趣 4 特长类 4 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技能类 创业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的各类课程。 6 社会 12 2 实践类 指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课程。 专题教育 注:专题教育是指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拒绝毒品教育、反对邪教教育等等内

德清综合高级中学2012年11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