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言获诺贝尔奖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与影响

2023-08-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102010424

11级汉语言文学4班 赵一赫

1、莫言获诺贝尔奖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与影响?

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于莫言的,这一消息沸腾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从上世纪中期以后,国人翘首以盼的诺贝尔奖终于花落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它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它的名字那么简单。沉寂多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终于扬眉吐气,以胜利者的姿态站立在世界面前。在此之前,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虽有一点成就,但与中国古典文学相比,却是九牛一毛,其影响力远不及唐诗、汉赋、宋词。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必将一举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萧瑟处境,是给中国文坛打的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

然而,当兴奋的余温散去,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这个诺贝尔奖。毋庸置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孱弱现状令人堪忧,或许我们能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上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语言独特,穿透性强。首先,莫言在小说中善于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如在《金发婴儿》中:“她的叫声很响,具有一股臭豆腐的魅力”,化听觉为嗅觉,借此表达声音的穿透力,使人身临其境。其次,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如《红高粱》中这样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陌生化的语言却意外给人以音乐性的享受,生动淋漓地鲜活了奶奶的形象。最后,莫言小说中的比喻是非常有个性的。如把高密人比作白鳝鱼,肥肥的白鳝鱼——从头到脚一根刺,呆头呆脑,实在让人摸不清他是自豪,还是恨铁不成钢,抑或是褒扬。

无关成败,讴歌人性。莫言在一种不纯粹、不完美的环境中来表现人性的美,他把丑恶和美丽的东西杂糅在一起,在一个很混沌的、很复杂的时空中展现人性。他的作品《蛙》中充斥着对人性的描写。在国家政策与伦理道德的碰撞下,不同的人显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人性或许是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小说中面对鲜活的生命,“姑姑”从来没有半点手软这与年轻时如天使般的姑姑形成鲜明的对比。“姑姑”的美与丑对比,不以成败论英雄,让读者去感受人性。莫言相信这是一个正义的世界,他相信人性的善良。

关注现实,书写灵魂。通过对《蛙》的拜读,我们很容易通过莫言的描写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却又因为小说本身的存在而显得遥远。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贯穿于他的作品中,现实在于他的描写对象,乡土气息,总是很容易就给我们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魔幻于他的人物形象刻画又与我们真实中的人物有一点相异,比如《蛙》中全村人的名字都以器官来命名,这便是魔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谲、幻想的感观世界。

以文写文,接近纯粹。莫言曾说,你没有太认真地写,很随意、很放松地写,也许会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现在许多作家都以写作求生存,他们的写作带有严重的目的性。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对时下流行的话题、焦点趋之若鹜,使得纯文学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种做法短期内确实可以收到一定的甚至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这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是功利性的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应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作一个纯粹的写作者。莫言做到

1 / 3

了,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扎根乡土,描摹乡情。莫言善于用粗鄙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他作品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山东高密乡,仅是一片长满红高粱的地方就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乡土气息,接近自然。莫言不刻意的去模仿,他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表现自己家乡的故事,是用一种类似“移花接木”的手段为己所用。正是这种特点使他的作品让读者在感叹情节真实的同时又能看到一点外国的影子。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这种手法是他们所熟识的,也是易于接受的。莫言坚持了自己的乡土文学,也让他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在中国刮起了一股“莫言热”,也使得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收到世界的瞩目。在此之后,如果说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一直苦苦挣扎于黑暗中找不到出路的话,莫言的获奖放佛照进了一丝亮光,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是有益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要沿袭着莫言的足迹,不断创新,使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走向繁荣。

2、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席卷全国,“民主”与“科学”登上历史舞台,自由思想得到空前传播。1917年“文学革命”爆发,“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接踵而至,白话成为文学的主流,自由之思想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自由的思想主张得到进一步提倡。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使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中国封建枷锁,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孕育而生。

中国自古是有浪漫主义的传统,屈原的《离骚》便是中国浪漫主义的鼻祖。而中国的现当代浪漫主义从根本上讲,不是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的延续,而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一个横向移植,是西方浪漫主义在遥远的东方所激起的一次巨大的回声”。20世纪初,在西方的启蒙下,才逐渐有了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浪漫主义文学,所以,中国现当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西方影响下产生的。

受西方启蒙思想而产生的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在拥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同时又具有着本民族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与西方相比在个性主义上有着自己的特点。个性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五四运动”中被引进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影响,进而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光辉旗帜和锐利武器。然而,中国“五四”新文化的个性主义义承担着西方个性主义所不具备的“救国”功能,这是与当时中国的大环境紧密联系的。

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有着共同的主题,即自然。西方浪漫主义追求回归自然,不希望看到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工业文明,他们的作品突出人的自然本性,这是中外所共通的。在外国有卢梭对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的描绘,如《新爱洛绮丝》;而在中国有郭沫若的诗歌对自然的赞颂,如《太阳礼赞》。

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西方浪漫主义相比有明显差异,即攻击封建主义和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极度失望的差异。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由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浪漫主义运动的首要目标即推翻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外国的浪漫

2 / 3

主义发生在封建主义已被瓦解,自由思想已深入人心的时代。因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斗争对象。在郭沫若的诗中甚至还出现了对资产阶级文明表征的讴歌,这一讴歌的态度明显是对他诗歌中的攻击封建主义文化立场的支持,而他所借重的却恰是西方浪漫主义所竭力逃避的,中西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此出现了巨大的裂度。

中过现当代浪漫主义在想象性上与西方浪漫主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浪漫主义的想象更多的时候是在讲一种夸张的技巧,夸张是在现实层面上的夸大,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白发夸张的变现愁之深。而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想象则是超越了现实的构想,是纯精神层面上的构建。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柯尔律治的《古舟之咏》《忽必烈汗》

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的抒情在注重感情的主观性、直接性,注重感情的强烈程度和个人色彩的同时,又受当时中国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着更为可贵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更为注重对现实的思考和改造,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不得不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出绝对自由和个人幻想的世界,从个性主义走向大众,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革命。

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受执政党政策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共产党执掌大权以后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被深深得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文人们取消了对自我的颂扬,革命成为文学的主题,诗人们纷纷 “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使浪漫主义逐渐背离了它的初衷,越来越向 “畸形浪漫主义”发展。

总之,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当代浪漫主义在宣扬与西方相同的自由的浪漫主义的同时又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些特色虽与浪漫主义的初衷不相符合,却依然有着自己的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