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二轮:模块1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卷)

2023-07-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20届二轮:模块1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专题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江门模拟)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 )

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 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胥吏不属于等级序列之内,主要从事基层政治活动,不享受封地,但为统治阶层服务,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等级制度的加强,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四川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 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卿大夫,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得出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

1

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排除D项。

答案 B 0

0

3.(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

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项正确;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A项错误;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输网络通畅有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C项错误。

答案 D

4.(2019·广西柳州模拟)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刘邦晚年 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诸侯王相比初期,多为同姓诸侯王,这同样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B项错误;C项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同姓诸侯王势力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D项正确。

答案 D

5.(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

2

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 )

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解析 “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可以促进决策的正确,有助于形成贤明的政治,A项正确;对“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容易产生误读,因其是君主专制之下的制衡,不能对君主形成真正的制约,B项错误;“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C项错误;“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是指正皇帝的过失而不是分化皇帝的权力,D项错误。

答案 A

6.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解析 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D项错误。

答案 A

7.(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

3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解析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未涉及是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任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D项正确。

答案 D

8.(2019·博雅闻道高三)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解析 “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但等级的本质没有变化,A项错误;“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对过去传统的门阀有一定的打击作用,B项正确;“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没有体现庶民地位的上升,C项错误;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D项错误。

答案 B

9.(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 )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解析 根据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A项正确;文官担任军事长官,并非文职官员具有军事理论水平,所以未必能提高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军政,

4

C项错误;根据所学,二府三司制,行政权与军政权相分离,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9·“皖南八校”联考)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 )

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 C.内阁已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 题干论述的是内阁的职责,不涉及皇权问题,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中“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可知内阁并没有直接总理政务权力,B项正确;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不可能拥有部分的国是决策权,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六部问题,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9·博雅闻道高三)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解析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反映的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A项错误;“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无法体现规范,B项错误;“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体现出办事效率得到提高,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内廷机构外延化,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9·“江淮十校”联考)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作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

5

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随着明王朝废丞相、裁撤中书省实现权分六部以及设内阁,古代中国政府统治和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方才出现材料中“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的奇特现象,A项正确;理论上说,皇权空前加强而皇帝却频繁不上朝,只能使得明朝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迅速灭亡,这与材料给定的信息明显不相符,B项错误;根据所学,在两汉以来,古代中国的治国模式始终都是“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再也没有出现西汉初年那种“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C项错误;理学的迅猛发展并不能确保大明王朝在最高统治者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延续近300年之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

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

6

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三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9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概括趋势需要解读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从对象来看,西汉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唐代监察政府,宋代监督宰相;从制度成熟角度看,后世监察与谏官相配合。第二小问评价,注意评价要做到客观、辩证、全面,组织答案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防范腐败;也要看到监察制度演变过程中君主专制的强化。(2)据材料二“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得出监察制度体系化;据材料二“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得出监察制度制度化,服务于皇权;据材料二“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得出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得出有法律保障;据材料三“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得出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据

7

材料三“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得出议会对政府的监督。第二小问说明,从其服务的主体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 (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4分)

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4分)

(2)特点:体系化、制度化;服务于皇权;监察官员职高权重;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8分)

(3)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5分)

进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概括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中“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等信息,可以归纳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信息,可以归纳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等信息,可以归纳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等。然后结

8

合史实加以论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2分)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9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1分)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2分)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9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1分)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2分)

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9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1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