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文化差异及其协调
作者: 郭化林 何乒乒
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一、引言
文化观念是一个群体选择行动的标准,虽不是成文的规范,但却是该群体的历史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积淀,潜移默化地支配着该群体成员的行为。Hofstede(1980)曾对60个国家IBM分公司的16万雇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家文化特征对于工作态度与行为来说,是比个体特征和组织因素等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儒家学说是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力量,儒家文化圈(东亚地区)与基督教构成的欧洲文化圈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对会计制度设计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其会计差异基本特征相呼应,如,基于美国透明、开放的文化特征,其会计信息要求透明度高、披露事项多且十分详细具体;受我国含蓄、谨慎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在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时,比较审慎、保守,对不确定的收益(低估)和费用(高估)持稳健保守态度。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忽视文化变量将会使企业产生严重的运营问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及国际合作的经验表明,中国企业缺乏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与员工和客户打交道、并且具备在当地市场作决策的自信的会计等管理人员。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能力的基本要求(表1)表明,基于经济全球化、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沟通和领导能力、战略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客户和市场的关注能力、对综合信息的演绎能力、团队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ACCA、CGA、CIMA)”、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4+0”、“3+1”、“2+2”、“1+2+1”等)、“双语教学实验班”、“ 国际会计专业方向”等模式,普遍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会计工作背景,即中外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差异的教学;二是缺少职业价值与道德等一些理论指导意义较大的课程,如职业价值及道德、商业道德等,这部分内容常常在多门课程中被零星提及而没有系统教学;三是对会计学科学习方法传授不够,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欠缺。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会计理论国际趋同以及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协调中外价值取向、文化差异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否则,将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价值取向、文化差异在会计中的表象与实质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通常被认为具有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强不确定性的规避、长期导向和阴性文化等特征,不同文化所决定的会计取向具有较大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比较发达、强调职业主义、自律程度较高、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诚信意识,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干预较少,准则或制度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其独立机构制定。同时强调专业导向,较少依赖法规,对会计差异、专业判断更易容忍,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注重平等的权利,更愿意信任他人。 相反, 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统一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比较完善,并有很高的权威性, 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要求不同企业会计实务统一和企业不同期间会计方法一贯,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给企业“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会计处理的余地较小。同时,集体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通常强调计划,而对预算控制过程重视程度不够。
(二)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与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 前者决定了在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较弱的保密倾向,企业及会计愿意承担风险,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会计信息披露更倾向于透明公开、充分披露,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较激进,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直面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后者则与之相反,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和保密倾向,偏好稳健性。如我国文化自古信奉“有备无患”、“满招损,谦受益”等观念,有较强的避免不确定性的取向,对利润的计量一般比较保守。我国大多数公司偏向于不轻易或推迟向外界公布企业有关的重大决策信息,在年度报告中也较少有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且只倾向于公司管理活动和资本融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士披露会计信息,信息透明度和公开度低。
(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被称作“儒家文化动力”,主张追求未来回报、注重长远目标、持之以恒、节约、遵守秩序和持久的关系,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利润率,重视培养人际关系,愿意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更加关注产品的市场份额。短期导向着眼于过去和现在,尊重传统、重视自身稳定和履行社会义务,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盈亏状况和当前利润,对所有供应商和客户一视同仁。
(四)大权力距离与小权力距离 大跨度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而小跨度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的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此外,不同国家民主程度高低、左中右的势力结构与执政党派的主张、工会力量的强弱,在会计接受政府指导的程度、会计的服务对象、对会计内容的要求等方面直接显现出来,同时,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也直接受到民主程度的影响。
(五)阳性取向与阴性取向 阳性取向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讲究赚钱、同情强者、崇尚英雄主义等,它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披露倾向于公开性;而阴性取向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谦逊虚心、关心弱者、保护环境、讲究生活质量等,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保守性和信息披露倾向于保密性。
不过,会计实务是受文化取向的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不会是某个因素单方面起作用。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国家之间经济联系、交往日益增多,使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差异缩小拟或趋同的态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会计教育国际化中价值取向、文化差异协调的方式
基于中国与欧美等国在价值取向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满足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有必要对价值取向及文化差异进行协调。
(一)应用会计教育国际标准 《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一套国际标准,以便促进各国会计教育的相互协调,降低相互承认的成本,扩大会计服务的跨国交流。包括“对各国职业会计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和“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两个部分。后者是由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欧洲委员会、法语国家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的专家和来自学术界、国际会计公司的代表在各自能力范围内共同制定。旨在向国际社会指明职业会计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指南》基础教育标准认为,学员应具备以下能力:对思想和事件的发展历史、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知识;对经济、政治、社会差别的感知;取得和评价数据资料的经验和能力;调查、抽象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对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欣赏能力;判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观念、经验和程序;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地表达意见的技巧。《指南》职业教育标准将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知识,其核心内容包括经济学;针对企业的数量方法和统计;经营政策和组织行为;经营管理和战略;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第二类是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商务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内部控制;企业系统的原理和实务;信息技术的采用、实施和使用;评价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商务系统;信息安全的原则和实施信息安全技术的方法。第三类是会计及相关的知识,其核心内容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管理会计;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金融和财务管理;职业道德;环境会计与报告。
具体到会计国际化人才教育,应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素质型”转变。借鉴《指南》及其教学大纲范本中基础教育的标准,加大对非职业知识的教育,处理好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使其能够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合理地应对和解决今后工作中所面对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
(二)培养职业价值观与终身学习能力 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影响着所有职业会计师的工作,适当的道德行为同技术能力一样重要。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课程设置不能囿于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大包括经济与政治、文化、财政、管理、市场、税收、金融、投资、法律、决策分析、比较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财务报表分析、企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外语等相关课程比例。尤其是职业价值观与道德、商业环境与道德、公司治理、金融市场、组织行为、国际商务与全球化、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中的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框架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补充或强化,以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商业眼光、政治意识和全球观点、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人才。此外,引导学生关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等会计前沿理论及领域,以从容应对会计环境国际化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学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合格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长远来看,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认同品格,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远比传授知识重要,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教学、研究计划和模拟工作环境、小组学习、角色扮演、口头测试等。此外,应开设会计学习课程,研究会计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准则制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和基本变化规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工作变化奠定基础。
(三)互换留学生、互派教师 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的“2+2”、“1+2+1”是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理解不同国家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较为理想的模式,其比较优势在于学生有2年左右的海外学习经历,能够较充分地理解和融入不同国家的文化之中,同样,这种学习经历也会影响到学生视野、思维方式。当然,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学生学习成本要高于ACCA/CGA。 作为教学活动的编剧和导演,安排教师到海外进行为期1~3年的学习,是解决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中消除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较经济、有效、易于操作的一种路径。通过海外学习及其有意识地观察和关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将自己对他国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的理解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达到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与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的水乳交融。 (四)消弭语言文化差异 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包括哲学思维理念、经济后果理念、管理思维理念、政治思维理念、文化交融理念的国际化,只有在掌握流利外语的同时,在思想、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才能真正的国际化。在双语教学中,具有国际背景、卓越的师资是消除语言文化差异的关键。合格的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以及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国际背景或者具有多元文化的理念和知识,熟悉两种语言甚至多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具有从人类利益和全球观念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和素质,培养出具有“国际素质”的创新人才。
[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特色专业会计学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3]寇娟、 朱敏、 刘小敏等:《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IES1- 7)》,行业发展研究资料2004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编辑 熊年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