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痤疮治疗的进展

2022-03-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7年8月第24卷第4期

227

•名家笔谈•

项蕾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 旦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CDA

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皮肤科学会(

CSD)全国委员,中国整形美容

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微创与皮肤美容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

AAD)国际会员,欧洲皮肤科学会 (EADV)国际会员,亚洲色素病学会(ASPCR)委员、President-Elect,国际痤疮 联盟(GA)/亚洲痤疮联盟(AAB)委员、中国痤疮联盟(CAA)主席,第四届 CDA皮肤激光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侯任

会长,国际华人皮肤科协会(ICDA)理事长,亚洲皮肤性病学会(AADV)委员。

痤疮治疗的进展

项蕾红,马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40)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758.73+

痤疮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 issn. 1674 -8468.2017.04.002

吸收,增加毛囊皮脂腺单位的药物浓度,其主要的不良反 应是局部皮肤刺激。目前有很多外用剂型可以选择,包括 霜剂,凝胶,乳液,溶液和水剂等。不同的外用药物针对痤 疮发病的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外用药治疗的选择需要根 据痤疮类型和严重度,轻度痤疮一般外用维甲酸及过氧化 苯甲酰、壬二酸或水杨酸等。轻到中度痤疮可以选择外用 抗生素。

1. 1 维甲酸(retinoids)

外用维甲酸可以作为非炎性痤疮皮损的单一疗法,对 重度痤疮也可以作为联合治疗,同时也是维持治疗的选 择。其作用主要是控制微粉刺的形成,溶解已经产生的粉 刺,减少油脂分泌以及使过度角化的表皮正常化。治疗靶 目标是微粉刺,减少粉刺形成,同时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Gollnick教授认为外用维甲酸的优势在于:①应当是所有 痤疮类型的首选药物;②可以帮助修复瘢痕,减少炎症后 色素沉着;③与外用抗生素联用对炎性皮损更为有效;④ 对于维持治疗非常重要。主要的副作用是局部皮肤干燥、 脱屑及刺激症状,而患者耐受后会逐渐减轻。1. 1. 1 维A酸(tretinoin) 维A酸是维生素A的一■种外 用形式,作为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已经30余年,可以溶解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青少年中的 发病率达到80%以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估计痤疮的 人群发病率可以达到9. 4%。痤疮已成为了全球第八大 常见病,给患者及家庭都会带来很多身体和经济上的负担[1]。

痤疮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引起炎性或非炎性皮损,表 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后期会留下萎缩或增生 性瘢痕,对患者的外观和心理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及 时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适宜的治疗应当是根据患者痤疮类型和严重程度的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改善症状和减少 瘢痕形成。患者的依从性也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包括 对治疗周期,预期的效果,可预测的副作用以及对生活质 量的影响等,患者都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适宜的治 疗还应当减少外用和系统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抗生素耐药 的产生,建议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2]。本文就常见的治疗 作一全面的综述。1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减少系统

228

粉刺,使上皮角化正常化,减少毛囊角栓的形成,同时也有 一部分的抗炎作用[2]。1.1.2阿达帕林(adapalene)

阿达帕林是一种合成的维

甲酸,可以使毛囊上皮分化正常化从而抑制粉刺的形成, 也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氧化生成炎症介质,同时抑制人多 形核白细胞的趋化,由此发挥抗炎作用。由于亲脂性很 强,已经是痤疮外用治疗的一线用药[]。1. 1.3

他扎罗汀(tazarotene)

他扎罗汀通过影响角质形

成细胞的分化和上皮组织的增殖而起到抗角化的作用,同 时也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PropioMacterium ames,P. ac-

J Diagn Ther Dermato-\"Venereol,Aug. 2017. Vol. 24, No. 4

可以与外用抗生素联用,减少耐药,提高疗效。还可以与 外用维甲酸联用,但是由于外用维甲酸的不稳定性,仍需 分开使用。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灼热感、干燥、红 斑及轻微刺激性,但耐受性好,患者坚持使用可以逐步适 应,刺激性会消失[9]。1.4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水杨酸是一种角质松解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溶解细 胞间粘合质从而破坏上皮的完整性。具有较弱的抗炎作 用,低浓度下还有抑制真菌和细菌的作用。因此在很多治 疗痤疮的药物中都含有水杨酸[1〇]。ms)的繁殖而起到抗炎作用。在外用维A酸或者阿达帕

林治疗效果不佳时作为二线用药,主要副作用是可能会引 起局部皮肤刺激反应[]。

1.1.4其他维甲酸其他用于痤疮治疗的维甲酸包括异 维 A 酸(isotretinoin),维 A 酸 p-葡萄糖酸酸glucuronide(

rotinoyl p-

)以及莫维A胺(motrotinide)。然而这三种外 用药只在欧盟国家有使用,在南非也只有异维A酸的外用

制剂。

1.2 外用抗生素(topical antibiotics)

外用抗生素由于可以直接杀灭P. ame,被广泛用于 轻至中度的炎性痤疮患者。最常见的外用抗生素是红霉 素和克林霉素。外用氯霉素和四环素由于疗效欠佳,已逐 渐很少使用。但是近几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问 题逐渐严重[]。因此,外用抗生素作为单一疗法只能短期 使用,疗程要少于12周,而且建议与过氧化苯甲酰、锌制 剂或者外用维甲酸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口服抗生素和 外用抗生素也尽量避免同时使用[]。

1.2.1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醋类 抗生素,作用机制主要是与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单位相 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影响核糖核蛋白体的移位过程,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P. ame有抑菌活性,因其同 时能够减少表皮以及毛囊内的细菌,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非 常有效的抗痤疮药物。但是近期P. ame对红霉素的耐药 达到了 60%以上,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外用抗生素[]。 1.2.2克林霉素(clindamycin)

克林霉素属于林可酰胺

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 长P,从而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能够抑制皮肤表面的 . ame,但是近几年细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也逐渐上 升从而限制了其使用[]。

1.3 过氧化苯甲酰(benzoyl peroxide)

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有机氧化物,氧化能力强,能够 溶解粉刺同时具有抗菌作用,但是对脂质分泌没有作用。 其通过释放氧自由基减少细菌蛋白合成从而抑制P. am 对炎性和非炎性皮损均有作用。过氧化苯甲酰是轻 中度痤疮的首选用药,可以作为单一疗法治疗6 ~ 8周,也

1.5 壬二酸(azelaic acid)

壬二酸是一种在全谷类中发现的天然饱和九碳二羧 酸,能够抑制P. am

e的蛋白合成,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

和抗角化的作用。细菌对壬二酸不会产生耐药性,因此常 常与克林霉素、过氧化苯甲酰或者a羟基酸联用™。16用于化学剥脱的羟基酸(hydroxy acids )

化学剥脱术是通过使角质层分离,表真皮受到不同程 度的破坏以及再上皮化从而起到嫩肤的作用,也可以减少 色素沉着,改善浅表瘢痕。常见的有a羟基酸(如乙醇酸 和乳酸)和

P-羟基酸(如水杨酸)。高浓度的甘醇酸

(2%〜7%)和水杨酸(2%〜30%)是常用的化学剥脱 剂,可以作为痤疮的辅助治疗[1],但必须由医师或经过专 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17硫磺制剂((ulfur)

硫磺在角质形成细胞内代谢为硫化氢分解角蛋白,因 而具有轻微的角质溶解作用,同时可以抑制和杀灭P. am ~e。但由于其特殊的臭味和一定的皮肤刺激性,患者耐 受性差,使临床使用受到了限制。1.8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有报道使用含有过氧化氢的制剂治疗轻至中度痤疮, 与过氧化苯甲酰比较具有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患者耐受 性好[1]。

1.9 烟酰胺(niacinamide )

烟酰胺是维生素B3的活性酰胺,其作用机理是抑制 皮脂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从而减少皮肤油脂。其结构中特 有的吡啶环具有抗炎活性,能消除炎症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而发挥抗炎作

用,被证明对丘疹脓疱型痤疮有效。4%的烟酰胺凝胶被 全球广泛使用[14]。1.10 三氯生(triclosan)

三氯生作为一种抗菌物质可以用于痤疮治疗,但是治 疗的前提条件是细菌菌群没有对三氯生产生抗药性[15]。1.11 磺胺醋酰钠(

odium sulfacetamide)

磺胺醋酰钠属于磺胺类抗生素,其抑菌作用是通过竞 争性拮抗对氨基苯甲酸(PAB A )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的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7年8月第24卷第4期

合成。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活性,但是通常只在 患者对其他外用药不能耐受的情况下选择使用[16]。1. 12 氣苯讽(dapsone)

氨苯砜是一种砜类化合物,作用于细菌二氢叶酸合成 酶,干扰叶酸的合成,同时具有抗菌和抗炎特性。5%的氨 苯砜凝胶可以同时减少炎性和非炎性痤疮。这种药物价 格低廉,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使用,但是并不能作为一线 用药[17]。Draelos等进行了一项3 010例患者的临床研 究,外用5%的氨苯砜凝胶12周,一天两次,结果发现药物 对不同类型的皮损均有治疗效果,总体评估显示疗效满 229

脂腺单位[21]。四环素由于其有效性以及价格低廉被广泛 使用。其中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较少引起胃肠道反应,具 有更好的亲脂性,能够有效地渗透到毛囊皮脂腺单位。四 环素家族同时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而且P. a

ce对四环

素的耐药也要少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目前很少有研究 报道阿奇霉素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克林霉素和红霉素则

被广泛用于痤疮治疗,两者除了能够减少P. ace也有轻 微的抗炎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率逐年 增加,从而限制了这些药物的使用。为了较少耐药,提高 疗效,口服抗生素需要与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或者维甲酸联 意,可达到消退或完全消退。

1. 13 醋酸环丙孕丽(cyproterone acetate, CPA)

外用醋酸环丙孕酮通过固体脂质纳米粒子介质,能够 提高透皮率4倍以上,从而帮助药物渗透至毛囊单位,增 加雄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是痤疮治疗的一种新选择,而且 这种非系统性激素用药同样适用于男性患者[18]。2

系统治疗

系统疗法适用于对外用药耐受或者重度囊肿结节型 痤疮或者有瘢痕形成的痤疮患者。因痤疮导致有严重心 理负担和社会不适应的患者也可以选择系统治疗。常用 的系统用药包括异维A酸、口服抗生素以及激素制剂。2. 1

异维A酸

异维A酸是一种系统性维甲酸类药物,是维生素A 衍生物。是目前唯一可以针对痤疮四大发病因素的药物, 除了可以引起皮脂腺的去分化,减少皮脂分泌;也可以改 变皮肤细菌菌群的微环境,减少P.

在毛囊部位的定

植;还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去角化,减少毛囊上皮的过度 角化[1]。自1982年开始使用以来,异维A酸成为了重度 炎性痤疮的一线用药,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长期缓解痤 疮的药物。同时也可用于对外用药或其他治疗耐受的轻 至中度痤疮,对于面颈部重度痤疮导致严重瘢痕以及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的患者也是一线用药。异维A酸的治疗推 荐剂量为0• 1 mg/(kg • d),持续16 ~24周。主要副作用 为致畸、肝功能损害、血脂升高或皮肤黏膜干燥等。尽管 有报道异维A酸会引起或加重痤疮患者的抑郁,但基于

Halvorsen JA等™的大样本研究认为痤疮本身导致的抑

郁或社会不适应比使用药物更甚。

2.2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适用于中重度炎性痤疮或者对之前的外 用治疗耐受或者受累面积很大的痤疮患者。常用的口服 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罗 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类(多西环 素、米诺环素和赖甲环素)以及复方磺胺甲恶唑。这些抗 生素主要是抑制的生长以及减少细菌产生的炎症 介质,有效的抗生素应该能够达到P acraes定植的毛囊皮

合使用,且治疗周期不应该超过1周。有报道亚抑菌剂 量的抗生素(有抗炎作用而无抗菌作用)同时对痤疮炎性 和非炎性皮损有作用,但其是否导致耐药率的增加还需要 长时间的随访[2]。2.3性激素治疗

皮脂腺分泌是雄激素依赖的,因此可以使用性激素疗 法来治疗青春期或成年女性痤疮[3]。常用的是口服避孕 药,通过增加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减少活性游离睾酮, 从而减少雄激素促发的皮脂分泌,可以用于治疗激素相关 性痤疮。口服避孕药可以单独治疗或者与其他治疗联合 使用,治疗周期至少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最佳疗效 要在治疗后3 ~6个月才显现。螺内酯是一种雄激素受体 阻滞剂,也可以用于激素相关性痤疮的治疗,主要对炎性 痤疮有效。最新的研究认为反义siRNA寡核苷酸分子,能 够选择性抑制雄激素受体。在培养的人SZ95皮脂腺细胞 经转染反义寡核苷酸后能抑制雄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并 且是呈剂量相关性的,这对于雄激素相关性痤疮是一种新 的治疗趋势[4]。

2.4 5-脂氧合酶抑制剂(5-lipoxygenase inhibitors)

在脂质的合成与堆积过程中,皮脂腺细胞通过表达两 种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s)和过氧化 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调节脂质的合成。花生四 烯酸活化5-脂氧合酶,诱导天然PPARa配体白三烯B4 (leukotriene-B4,LTB4)的合成,导致炎症反应。Zileuton是 一种口服5-脂氧合酶抑制剂,能显著改善炎症性痤疮,直 接抑制皮脂合成,达到小剂量异维A酸效果[25]。2.5其他系统治疗

其他口服治疗作为辅助疗法包括硫酸锌、布洛芬和氯 法齐明。口服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的炎性痤疮尤其是聚 合性痤疮和面部脓皮病,也可以作为口服异维A酸后痤疮 加重的辅助治疗,剂量为0. 5〜1. 0 mg/(kg • d),维持4 ~ 6周,控制后逐渐减量。3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作为痤疮治疗的辅助疗法,有着起效 快、副作用少等优点,而且随着对痤疮发病机理的进一步

230

认识,物理治疗逐渐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3.1光学治疗

包括激光疗法和光动力疗法,常用于轻至中度炎性痤 疮,这些治疗起效快,副作用少,能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 目前有很多光源能够针对P.

从而起到治疗痤疮的作

用,包括荧光灯、全光谱灯、绿光、紫外线、蓝色的金属卤素 灯以及氙气灯等。另一类是针对皮脂腺和氧合血红蛋白 的激光仪器[26]。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利用光敏剂(如

JDiagnTherDermato-Venereol,Aug. 2017. Vol. 24, No.4

dase )的疫苗疗法(vaccines )将是一种全新的免疫疗法。

唾液酸酶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壁锚着酶,含有这种酶的皮脂

腺细胞能够显著增加P. ace的毒性与粘附力,而用唾液 酸酶免疫的小鼠能够产生抗体,以中和P. a提供针对P. a

ce的毒性以

及皮脂腺细胞产生IL-8。体内实验证实经免疫小鼠能够

ALA、MAL)被毛囊皮脂腺单位和异常

ce的保护力,能减轻鼠耳肿胀度,也能释放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MIP- 2)细胞因子。天然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因为

它们的高选择性,起效快速以及低耐药性,也将是一种很 有前景的抗菌药物。颗粒溶素衍生肽,盐酸奥米加南(一 角质形成细胞吸收,经血红蛋白合成途径代谢为具有活性 游离基团原卟啉K(PpK),后者被光线激活产生单线态 氧和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破坏,细胞死亡[27]。光动力疗法 还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粉刺和炎性皮损数 量、促进组织修复。但是PDT治疗比单纯光疗疼痛明显, 会出现红斑、肿胀、表皮剥脱和结痂等现象。

3.2皮损内激素注射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瘢痕形成,尤其是对 于结节性痤疮非常有效。副作用主要是注射时的疼痛以 及引起的皮肤萎缩。常用的药物是曲安奈德。3.3外科治疗

包括皮肤磨削术、粉刺挤压术、钻孔抬高术、钻孔移植 术、瘢痕切除术等。外科治疗作为辅助也可以取得直观快 速的疗效。4

联合治疗

针对痤疮的不同发病机理,需要考虑多通道的联合治 疗。联合治疗被证明比单一疗法更为有效,而且联合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疗效,降低细菌耐药率。

外用联合治疗包括过氧化苯甲酰与外用抗生素联合, 外用维甲酸与抗生素联合等。口服抗生素与外用药物(过 氧化苯甲酰、壬二酸或维甲酸)联合疗法用于中重度痤疮 的治疗,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治疗疗程。异维A 酸可以引起痤疮一过性加重,因此对于极其严重的炎性痤 疮(如脓肿、囊肿和结节)可以联合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 物理方法去除微囊肿、巨粉刺以及闭合性粉刺可以提高外 用药的治疗效果。过氧化苯甲酰和水杨酸有不同的作用 机制,因此也可以联合使用提高疗效。5

补充和替代药物治疗

补充和替代药物cations(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

, CAMs) 被广泛使用,包括芦荟,水果衍生酸,维生

素B6,kampo(日本草药)和印度草药等,虽然这些CAMs

用于治疗痤疮有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但是还有待高质量的 研究来证实它们的确切疗效。6

其他有前景的治疗

在不久的将来,基于杀灭P. acraes和唾液酸酶(Siali-

种人源性抗菌肽)以及蛙皮肽都含有抗P. a

ce的活性成

份,而且同时有抗炎作用。目前报道有五种蛙皮肽

([bravininD4k ] ascaphin-8, [ G4K ] XT-7, [ T5k ] temporin-DRa,

-2GU和B2RP-ERa)被证实具有较低的针对人类

红细胞溶血活性,对P. ace有抑制作用,也能抑制外周血 单核细胞产生炎症因子[29]。月桂酸(luric acid)[30]是一

种天然的饱和脂肪酸,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也是一种很有 潜力的替代抗菌药物。7

结语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治疗主要是针对疾病 的四大发病因素进行。包括外用药、系统用药、物理治疗 以及其他一些有治疗前景的药物,然而由于P. ace耐药 率的上升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需要我们区别对待每一位 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开 发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V0ST,FLAXMAN A D,NAGHAVI M,et al. livedYears

diseases with disability (YLDs) for 1160 sequelae of 289 theGlobaland injuries 1990-2010: of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Burden Disease Study 2010 [ J ]. Lancet,

2012, 380(9859) : 2163-2196.

[2]

YEH L, B0NATI L M, SII.VERBERG N B. Topical reti­noids for acne [ J ]. Semin Cutan Med Surg,2016,35

(2) : 50-56.

[3] In brief: DragsAn over-the-counter retinoid for acne[ J]. LettMed

Thera 2016, 58(1504) : 16.[4]

DEL R0SS0 J,TANGHETTI E. A status calreport on topi­Drugs tazarotene in the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 J ]. J Dermatol, 2013,12(3) : s53-s58.[5]

SI^^NOTT S J, BHATE K, MARG0LIS DJ, et al. Anti­biotics and acne : an emerging iceberg of anceantibiotic resist­? [J]. BrJ Dermatol, 2016, 175(6): 1127-1128.[6]

LECCIAM T,AUFFRET N,P0LI F,et al. treatmentsTopical acne in Europe and the issu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7年8月第24卷第4期

231

[9] [20]

take[J]. Pharm Res, 2007, 24(5) : 991-1000.

GANCEVICIENER, ZOUBOULIS C C. Isotretinoin: state of the art treatment for acne vulgaris [ J ]. J Dtsch Dermatol Ges,2010, 8(Suppl 1) : S47-S59.

HALVORSEN J A, STERN R S, DALGARD F, et al.Suicidal ideation , mental health problems , and social im­pairment are increased in adolescents with acne :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 J ]. J Invest Dermatol , 2011 , 131 (2) : 363-370.

BIE:NENFELD A , NAGLER A R , ORLOW S J. Oral an­tibacterial therapy for acne vulgaris : an evidence-based [7]

[8]

[9]

anc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 29(8): 1485-1492.

AUSTI^^ B A, FLEISCHER AB JR. The extinction of top­ical erythromycin therapy for acne vulgaris and concern for the future of topical clindamycin[ J]. J Dermatolog Treat, 2017, 28(2) : 145-148.

HOOVER W D, DAVIS S A, FLEISCHER A B, et al.Topical antibiotic monotherapy prescribing practices in ac­ne vulgaris[ J]. J Dermatolog Treat, 2014, 25 (2) : 97­99.

KAWASHIMAM,SATO S, FURUKAWA F, et al.[21 ] Twelve-week, multi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 parallel-group , comparative phase II III study of benzoyl peroxide gel in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 :a secondary publication[ J]. J Dermatol, 2017,244 (7) .774 -782.

[10] ARIF T. Salicylic acid as a peeling agen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15 , 8 : 455-461.

[11]

SCHULTE B C, WU W, ROSEN T. Azelaic acid: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 J ]. J Drugs Dermatol, 2015, 14(9) : 964­968.

[2]

KIM RH, ARMSTRONG A W. Current state of acne treatment : highlighting lasers,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chemical peels [ J ]. Dermatol Online J, 2011, 17(3): 2.

[13]

MUIZZUDDIN N, SCHNITTGER S, MAHER W, et al.Enzymatically generated hydrogen peroxide reduces the number of acne lesions in acne vulgaris [ J ]. J Cosmet Sci , 2013 , 64(1) : 1-8.

[14] WALOCKO F M , EBER A E , KERI J E , et al. The role of nicotinamide in acne treatment [ J ]. Dermatol Ther, 2017,21. doi: 10.1111/dth. 12481.

[15]

RODRICKS J V, SWENBERGJ A, BORZELLECAJ F,et al. Triclosan :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development of margins of s^ety for consumer prod- ucts[J]. Crit Rev Toxicol, 2010, 40(5) : 422-484.[16] DEL ROSSO JQ. The use of sodium sulfacetamide 10%- sulfur 5% emollient foam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J].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09, 2(8) : 26-29.[17] AL-SALAMA Z T, DEEKS E D. Dapsone 7.5% gel: a reviewin acne vulgaris [J]. Am J Clin Dermatol,2017, 18(1) : 139-145.

[18]

STECOVAJ, MEHNERT W, BLASCHKE T, et al. Cyproterone acetate loading to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topi­cal acne treatment: particle characterisation and skin up­

review[J]. Am J Clin Dermatol, 2017,18(4) :469-490. [22]

TOOSSI P, FARSHCHIAN M, MALEKZAD F, et al. Subantimicrobial-dose doxycyc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facial acne [ J ]. J Drugs Dermatol, 2008 , 7(12) : 1149-1152.

[23 ] ELSAIE M L. Hormonal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 an update [ J ].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16, 9: 241-248.

[24]

FIMMEL S,SABOROWSKI A, TEROUANNEB, et al. Inhibition of the androgen receptor by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regulates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androgens in SZ95 sebocytes [ J ]. Horm Metab Res, 2007, 39 ( 2 ): 149-156.

[25]

ZOUBOULIS C C, SELTMANN H, ALESTAS T. Zileu- ton prevents the activation of the leukotriene pathway and reduces sebaceous lipogenesis[ J]. Exp Dermatol, 2010, 19(2) : 148-150.

[26] PERPER M, TSATALIS J, EBER A E, et al. Lasers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 J ]. G Ital Dermatol Venereol, 2017,152(4) :360-372.

[27] BOEN M, BROWNELL J, PATEL P, et al. The role ofphotodynamic therapy in acne : an evidence-based review^[J]. Am J Clin Dermatol , 2017,18(3) :311-321.

[28]

RUBI^^CHIKE , DUGOURD D , ALGARA T , et al.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a novel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 , omiganan , in experimental skin coloni­sation models [ J ]. (5)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 2009 , 34 : 457-461.

[29]

POPOVIC S , URBAN E , LUKIC M , et al. Peptides withantimicrob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that have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 [ J ]. Peptides , 2012 , 34(2) : 275-282.

[30]

NAKATSUJI T , KAO M C , FANG J Y , et al. Antimicro­bial property of lauric acid against Propionibacterium ac- nes :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inflammatory acne vulgar-is[J]. J Invest Dermatol , 2009 , 129(10) : 2480-2488.

[收稿日期]2017 -08 -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