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狐狸与孩子》影评 摘要:导演让最纯真的狐狸和孩子告诉我们,人与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需要的是平等。而且,人类作为有能力的一方,需要爱护动物,但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一种相互的成全。
关键词:狐狸 孩子 平等 爱与占有 生态 正文:
小女孩和狐狸已经能像朋友那般相处,但当小女孩关上门的那一刻,狐狸却选择了破窗
而出。小女孩说,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狐狸一见到我就会跑开,它早就知道,我们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动物的天性是惧怕人类,让人与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无疑很难,两个不同的物种想要达到平等,中间不知道有多少鸿沟。人对动物的态度,最多的还是驯服。当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狐狸,就一直念念不忘,她想要驯服那只狐狸。人类总是想把动物变成自己的一种所有物,甚至“人化”。“朋友”是驯化后的朋友,人与动物从未达到过真正的平等,人们对动物杀戮、残害、驯化。或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利欲和控制欲,或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人类总是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去控制,去主宰动物的生存状态。
然而,人类却忘了,人与动物都是属于自然的。人从来都不是万物的主宰,动物回归自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回到它应该在的地方,狐狸见到人类会跑开,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因为人类对它有威胁,即使对方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都有可能让它受到伤害,也许它后来会因为时间和善意放下顾虑,甚至是慢慢地信任,但不可能完全信任,因为作为弱者,只有距离才不会让它们受伤害。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欲的体现。 影片从一开始给人的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影片开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朝阳初升下狐狸肆意蹦跳的画面,在温和的阳光下显得一切都那么朝气蓬勃。整个故事时间跨过整个秋冬春夏,故事情节很简单,角色主要有一个小女孩和一只狐狸,外加像狼,鼠这样的小动物。如梦如幻的森林景色,纯真的小女孩,安居乐业的动物们,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影片最后狐狸的自杀无疑是理想的一种破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那么近又那么远,狐狸不愿意伤害更不愿意被豢养,或许只有选择这种决绝的方式才能回归,才能不去伤害。 吕克·雅克导演果然是动物拍摄领域的领军人物。《狐狸与孩子》同他的另一部影片《帝企鹅的日记》一样,影片中用了大量的航拍和摇移的拍摄方法。导演对动物拍摄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细节的捕捉往往精妙之极,十分细腻生动。动物的生存,生育,死亡,捕食,追击,狐狸捕捉老鼠,狼捕杀狐狸,这些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生物链,在紧张的氛围下,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给观影者带来的无疑是一场视听盛宴。 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小狐狸与女孩一直在躲藏与寻找这场冒险里进进退退。当小女孩从森林里醒来,轻抚着狐狸的毛发,那时候,小女孩真正获得了狐狸的接纳,两个成为朋友,他们在一起很快乐,慢慢地了解。小女孩说:“它是我的秘密”当小女孩把狐狸带回家,狐狸不安,挣扎,最后选择决绝的方式破窗而出。小女孩把满身鲜血的狐狸送回森林,因为她明白森林才是狐狸最终的归属,当小狐狸“死而复活”后与小女孩进行最后的告别,小狐狸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他们相识从秋天开始也在秋天结束,这是森林的轮回,也是生命的轮回。
很多人总是混淆爱和占有,很多人总是认为爱就应该拥有。小女孩最后明白了,“我喜欢它,但我不能拥有它,因为他不是我的宠物,我可以做的就是等它主动来找我,他们不属于我,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人与动物之间最好的相处状态就是不打扰,不干涉,不伤害。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人与动物如此,人与人亦如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