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共工氏地望考辨

2021-05-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口河洛文化研究 共工氏地望考辨 牛红 (河南师范大学杜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共工氏是古史传说时期的著名部族之一,其事迹上及三皇,下至虞夏。相关古文献的记载表明, 共工氏'r长期活动在河洛地区。豫西和晋南之问的黄河两岸是共工氏活动的中心区域,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 诫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关键谰:共工氏;地望:河洛地区 中圈分类号:K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o6)仇一0O24—03 收稿日期:2005—10—14 . 作者筒介:牛红广(1971一),男,河南滑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共工,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作“共攻”,是古史传 有关共工氏地望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该书 说时期的著名部族。蒙文通先生认为:“共工固世 的部分内容是古代地理的实录,是书与共工氏地望 为诸侯之强,自伏羲以来下至伯禹,常为中国患, 相关的记录有共山、共水、共谷等几处: 而共工固姜姓炎帝之裔也。”…(蹦’世为诸侯之强。 <北次三经>:“又东三百七十里,日泰头之山, 说明共工氏作为一个势力颇为强大的部族,曾长期 共水出焉。”徐旭生先生认为当在今山西省五台县 存在于三皇五帝时代。这一点是基本可信的。但共 境内心】《 ),但徐先生并没有进行详细注解,不知 工氏是否常为中国患呢?<文子》日:“共工为水 何据。郭郛先生注:其地或在河南济源,或在山西 害,故颛顼诛之。”<史记・楚世家>日:“共工氏作 芮城。或在河南辉县。[3】《 ’我国古代地名有以族 乱,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庚寅日诛重黎。” 氏命名的规则,共工氏部族活动区域内的山川河流 <国语・周语>日:“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 也因其族名而名日共,后因共工氏部族迁徙而族迁 堕高湮庳,以害天下。”这些文献记载似乎说明共 名随。以上三地均在河南、山西之间的黄河两岸, 工氏常为中国患。所谓的“患”,是说共工氏振滔洪 皆有共山、共水等古地名,位于山西芮城的共水见 水造成的水害,这实际上是指共工氏和炎帝部族、 下文的<中次一经>。<水经注・清水>云:“共伯既 黄帝部族之间的争战。共工氏与以三皇五帝为代表 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 的正统势力多次争战,且屡战屡败,因而这个失败 也。”此共山即今河南辉县市北的九峰山。<汉书・ 的部族在世代相传的古史传说中就背上了恶名。共 地理志・河内郡共县>,班固自注:“古国。”共县 工氏的后裔后土平九土,被祀以为社;尧之时。共 即为今河南辉县市。郦道元云:“稽之群书,共县本 工之从孙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日姜,氏日有 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则今河南辉县的古共山、 吕。这说明共工氏的历史功绩也很显著。共工氏在 共水之名有可能源自该处是共和之故国。最后来看 羲、农之间有域,当时已是显赫的部族,<左传>记 河南济源说,<海内东经>云:“济水出共山南东丘, 郯子述祖之言,叙炎帝于共工之后,则认为共工氏 绝巨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毕沅注:“云 是炎帝之裔有不当之处。 ‘出共山南东丘’者,出今河南济源县共山,在县北 概而言之,共工氏部族初盛于三皇时期,在伏 十二里。”[4】《 ¨’<水经>云:“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 羲、神农之间其势力已相当强大。五帝时期与祝 屋山,为浼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注云:“潜 融、颛顼、帝喾、尧、舜、禹多次发生战争。虽然共 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 工氏最终战败了,但仍不啻为三皇五帝时期的著名 城。”泰头之山有可能就是<海内东经>所记之共山, 部族。历史应该给共工氏部族一个公允的评价。 发源于此的共水也和下文的两处共水地缘相近。因 作为三皇五帝时代的顽强部族,共工氏的活动 此该处所记之共水的所在地当以今河南济源为确。 区域何在?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依靠古文献的记载。 《=中次一经>:“中山经薄山之首,日甘枣之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5・ 共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徐旭生先生指出: (诊。视也)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 水为共水。地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离黄河 东曲处不远。”[2】(嘲’徐说甚是。此共水位于今山西 芮城县东北三十里。今名朱吕沟。源出甘枣山,南 流人黄河。 而颛顼是五帝之一,他的兴盛时代要晚于共工。共 “<水经注-河水》(卷四)引此文,又说:‘今诊 工又不独与颛顼战。古文献表明共工还同祝融、帝 喾、尧、舜、禹发生过战争。共工氏部族曾活动在 辉县。并与地处濮阳的颛顼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存 在的。但其它几处共山、共水离濮阳也不算远。仅 凭这一点并无法证明辉县的“共”地就是共工氏的 旧居。 《中次六经》:“又西百里。日长石之山。无草 王震中先生认为:“共工部落曾为古九州之伯。 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日共谷。多竹。共水出 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水经注>引此 文日:“洛水又东。其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 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 得尹溪口,又西南与左涧水会。又南与李谷水合。 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长石之山。郝 懿行和毕沅都认为在河南新安县。[ 】(n凹’[ 】(№’徐 旭生先生也认为“地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内。西离 ‘莘、虢之间’不过一二百里。”【 】(附)“《北次三经 ・泰头山》、《中次一经・甘枣山>均发源有共水。 共水发源于共谷似乎更名正言顺。可能与先夏时期 的望族共工氏有关。”[‘】(肿 ’共水当以源出之山有 共谷而得名 】。而共谷乃因共工氏部族在此处聚居 而得名为“共”。 <诗经=》对古共国也有记载,<诗-大雅・皇 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汉 书・地理志・安定郡阴密县》下,班圃自注说: “《诗》密人国。”则密在今甘肃灵台县境内。《读史 方舆纪要》卷五十八“泾州百泉”条下云:“共池在 州北五里”。泾州今为泾川县。与灵台县相邻。这一 共地在今甘肃灵台、泾川县一带。 《山海经》中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和其他古 文献记载的古共国。应该全部是共工氏及其子族先 后活动过的地方。至于共工氏的地望。诸多学者已 在论著或论文中论及。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下文分别进行说明。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 对共工氏的旧居进行了考证。认为共工氏的旧地是 汉代的共县,即今河南辉县市境内。[21(Ps3- ̄)杨国 宜先生也从此说。[I 徐旭生先生认同今河南辉县的 主要依据是:“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 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 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 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 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项与共工战才有可 能。”[2】(嘲 共工氏在伏羲、神农之间已经有域, 其前后活动范围。西起渭河上游。东至豫中嵩山脚 下。北达豫北辉县及山西境内。南至熊耳山乃至南 阳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其活动中心。起初在渭河 流域。后来移到中原地区。”【9 他的主要依据是:共 工是炎帝之裔。以炎帝为宗神的姜姓部落集团。最 初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姜水之滨。共工部落的一 支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包括四岳在内的共工 部落。其早期活动中心,也应在姜姓部族集团的发 祥地——渭水上游。共工是否就如王先生所言发祥 于渭水上游呢?我看未必。首先。共工氏并非炎帝 之裔。他最初兴盛于三皇时代,要早于炎帝。因而 就不能根据炎帝的发祥地推断共工氏最初也活动在 渭水上游。其次。四岳是共工的从孙。也就是说四 岳为共工的子族。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这只 能说明共工氏的一支曾发展到这一带。因此,共工 氏的活动中心起初就在中原地区。并长期活动于 此。其后裔即四岳曾发展到渭水上游。 景以恩先生认为:“共工氏源于山东东部的莒 县之阪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后又沿古济水播 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l 景先生的根据有 二:一是《山海经-海内经》云祝融生共工于江水。 江水为今山东省东部的沂河;二是沂河之东今有莒 县,春秋时称莒国。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 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关于《山海经・海内经》 的记载。许顺湛先生的看法可资借鉴。他认为:“其 实祝融也是伏牺、女娲时代的族团。曾经战败过共 工。后来祝融族团衰败了。炎帝族团把祝融又扶持 起来。祝融族团在江水兴盛起来之后。发现共工族 团的首领被杀后一直有空缺。祝融协助共工族团确 立了首领。共工族团又振兴起来。这应该是祝融生 共工的真相。”[n'l(in4o)江水是否就是沂河先搁置不 论。祝融所生之共工并非最初之共工。因而江水并 不是共工氏的生地。最多说明共工氏的一支在祝融 的协助下于江水一带兴盛起来。共工之从孙四岳协 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赐姓日姜。氏日有吕”。四 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佐禹治水时活动在中原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区,吕地是四岳治水有功的封地。认为“共工之从 其核心地区大概西自陕西之秦岭,北至晋南,东到 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是 河南中部之嵩山,南达豫西南。”[9】从上述范围可 没有根据的。 以看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正好是“九州” <山海经>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等以“共”为 的中心地带。<管子・揆度篇>日:“共工氏之王, 名的古地名,肯定与共工氏的地望密切相关。诸多 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 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的认为:“仅有共之 工氏夹黄河而居,活动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段 地名而无史实流传,不能作为共工氏居地的依 黄河又有不少的支流,正好符合“水处十之七,陆 据。”【loJ古史传说失真的成分比较大,而古地名相 处十之三”的地理特征。其地水多而陆少。所以经 对来说还是靠得住的。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有以 常遭受水患,长期与洪水作斗争使该部族长于治 族氏名地、以地名族氏、族迁名随等地名命名规 水,共工氏的从孙四岳也曾佐禹治水。综上所述, 则。共工氏最初活动在长石之山的共谷,即今河南 共工氏源于河洛地区,并长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共 新安一带。后来由于治理洪水而频繁迁徙,因此河 山、共水、共谷等地,这些以共命名的古地皆在今 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路史》云:“共 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 工,地在弘农,虞帝时共工或云居此。”就是说虞帝 地的黄河两岸。因此,共工氏的中心活动区域应定 时共工的居住之地在莘、虢之间,这正好也位于今 义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其它共工氏的聚 河南西部。由此可以断定,《山海经》中的共山、共 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水、共谷等地是共工族团的活动中心,而这些共 参考文献: 山、共水、共谷分别位于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 [1]蒙文通.古史甄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芮城一带,这一区域即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 [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应该是共工氏部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中心,而其 社。2003. 它以“共”为名的地方是共工氏及其后裔的迁居地 【3]郭郛.山海经注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A].丛书集成初编. 或扩展地。唐善纯先生认为“共工氏曾在黄河中游 [5][清]郝越行.山海经笺疏[A].万有文库. 活动过。共工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河南西部伊水和 [6]王红旗.经典图读山海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洛水流域”。【 】(踯 许顺湛先生也倾向于河南西部 [7]贾雯鹤.<山海经>专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说。【¨】(H 说豫西地区是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 [8]杨国宜.共工传说史实探源[J].文史(第三辑).中华书局, 1963. 这当然不误。但《山海经》中所记共工氏的聚居地如 [9]王震中.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辨【J].人文杂志,1985,(2) 共山、共水和共谷等,依上所述皆在豫西和晋南之 [1O]景以恩.共工氏考[J】.济宁师专学报,2000。(5). 间的黄河两岸。《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 【l1]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也”,这里的“九有”就是“九州”,《礼记・祭法》就 [12]唐善纯.中国的神秘文化[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说是“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对于“九州”的范围,王 [责任编校伍纯初】 震中先生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当时九州之区域。 Gong Gong Clan’S Geographic Location NIU Hong-guang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Gong Gong clan was one of the best known clans in the ancient history.Its stories were told from the times of The Three Emperors to Yu and Xia Dynasties.Historical records say Gong Gong clna’S Was long htere in He Luo area and between west Yu area nad south Jin Brea was the central territory of Gong Gong clna.Other areas oGng Gong clna inhabited were where they ersetlted and expanded. Key words:Gong Gong clna;geographic location;He Luo are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