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
2、熟背全文,理解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寓言寓意,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2.庄子名言集锦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④哀莫大于心死。
⑤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⑥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⑦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作品介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主要作品有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南华经),《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4.庄子的寓言故事有:庄周梦蝶、鹏程万里、望洋兴叹、
庖丁解牛、 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螳臂当车、
呆若木鸡、越俎代庖、探骊得珠等。
5.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①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②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6.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子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重要字音
五石 之瓠 瓠 落 呺 然 掊
拙 龟手 鬻 洴澼絖
2.熟读课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
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 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一)文言知识
1.重要实词
①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
②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固
③ 不过数金 过
2.重要虚词
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③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④我世世为洴澼絖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何辞为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3)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能不龟手一也
4.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②状语后置句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③ 省略句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④ 判断句 ①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三)寓言哲理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三、骊得珠赏技法
(1)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2)鲜明的感情色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3)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贯穿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文中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4)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和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四、老子庄子的道家智慧
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
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五石之瓠》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手段的单调,忽略了学习的主体,缺乏对学生兴趣、情感等主观体验的人文关怀,导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无兴趣、少情趣。这就使文言文教学继续陷入学生厌学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文言文教学回到一种良性循环当中来。
1.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选择古文·,正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高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在“能学”、“想学”的前提下,掌握学习古文鉴赏的策略,达到“会学”,为今后探究古文并“坚持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究、交流、合作的阵地。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表述自我的情感与体验。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千古咏唱的岳阳楼其资料极其丰富,不是教师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学生智慧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现代媒体参与教师备课,在广度、深度上创建开阔的课堂思维空间。
3.尊重个性体验。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让学生把眼光集于作品的美感美质,关注作者审美意识的投射。引导学生由课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学生从文本中的寓意生发开去,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事的评议,体现自己审美创造的个性。
《五石之瓠》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成了预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等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厘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能够体会庄子借助语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故事的寓言;能够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五石之瓠》教材分析
《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二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篇讲读性质的课文,纵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篇文言文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重视学生心灵品悟和个性化解读。作为一篇文采斐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文言文,学生不仅能被其美妙的语言所打动,吸取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营养,感叹古人的智慧,更能学的深刻的哲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主要作品有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南华经),《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子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五石之瓠》 评测练习
一、立足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答案】D
【解答】根据句意“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答案】C
【解析】C项,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
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答案】C
【解决】C项,对“大而无用”和“众所同去也”理解不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答案】(1)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解析】翻译文言文时,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的大语境,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和句式的转化。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虚、亢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①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②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
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逍遥游》)
(注)①樽:葫芦形酒器,可缚系于腰作浮水济渡之用;②蓬之心:心如蓬草塞蔽,不开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句意为: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于”做介词,引出地点,连接整个分句,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C、D三项。故选A。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天子七庙。
C.惠子,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古代祭品用的纯色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故选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
学之士,也会受到他的驳难。
B.庄子淡薄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都是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错误,从文本中文意的理解: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庄子并没有否定大樗。故选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答案】①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使自己的心志愉快。②它的主干肥粗而不正,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枝弯弯曲
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曲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都不看它一眼。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宁”宁愿;“为——所”被动句式;“以”连词,来;“焉”句末语气助词。②“其”代词,它的;“而”并列连词;“不中”不合乎;“涂”通假字,通“途”道路。
【参考译文】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问无所不包,然而他的核心思想还是属于老子一派。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部分都是寓言。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文章,都是诋毁孔子一派,而彰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写事物,传达感情,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年高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文章气势壮阔,任意发挥,连当世的王公大人也对他毫无办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品去聘请他,请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祭祀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使自己的心志愉快。”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质地太脆无法提举。把它剖开做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
东西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法容纳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肥粗而不正,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曲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它捕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看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可以说够大了,但是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看似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五石之瓠》 课后反思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其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五石之瓠》课标分析
这篇文言文《五石之瓠》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重视学生心灵品悟和个性化解读。作为一篇文采斐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文言文,学生不仅能被其美妙的语言所打动,吸取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营养,感叹古人的智慧,更能学到深刻的哲理。这些都足以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讨论一定能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标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知识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
2、熟背全文,理解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寓言寓意,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
能力目标:这一目标确定的核心是教师需要明确如何去教,如何吸引学生实践并掌握一定求知的方法。
情感目标:
一、吸引鼓励激发阅读兴致
二、浸润陶冶提高文化品位
三、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思想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一般是知识目标或者能力目标中的内容)
结合(高二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教学难点:(一般是教材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可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较抽象,复杂,深奥的知识点,有时重难点可能会交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