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国培(2017)研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8年5月8日,由蕲春县教研室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小学科学送教下乡活动如期在美丽的狮子镇中心小学举行。我有幸作为参训学员观摩了几位一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聆听了专家们的独到的点评和精彩的讲座。这两天的学习经历,让我对小学科学的学科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围绕参训内容分享个人学习的一些见解。
根据县教研室科学学科项目组安排,本次送课下乡的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含四节科学课,其中两节是分别来自狮子黄赵小学的饶金玉老师的《沉浮的秘密》,大同中心小学杜全老师的《玩“潜水艇”》,另外两节是县讲学团的科学教师三实小朱吉祥校长带来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和实验小学陈天思老师的《各种各样的纸》。总的来说,四位老师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1、小组合作来探究问题,新课程标准中谈到要倡导探究式学习,几位老师在课程设计时,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明确分工,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如杜全老师的《玩“潜水艇”》一课,杜老师在展示讲解潜艇潜水的基本原理后,把材料提供给各小组,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潜水艇,通过让学生设计—微课指导—教师指点—学生完善等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不仅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制作中来,而且,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得到巩固;2、善用教具来解决问题,无论是课程导入还是难点突破,几节课上老师们准备的教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课不是简单的说教,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更要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二者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陈天思老师为导入新课,她在课前用材料纸制作了一束美丽的鲜花作为母亲节的礼物,让学生感受纸的特点同时迅速拉近情感,点燃孩子们探究问题的欲望;饶金玉老师为了突破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物体沉浮与其质量及体积之间的关系,课前制作了几套学具,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影响沉浮的关键因素,还让学生学习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3、充分准备设计问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
精彩的课程离不开教师们在课前的辛勤付出。在课前,咱们这几位老师不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还动手搜集制作课程所需要的材料。朱吉祥校长让学生感知一次性生活材料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利与弊,他设计的小组调查汇报表启发学生反思,这些给我生活提供便利的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后将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呢?朱校长启发学生如何理智地对待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这个问题。饶金玉老师的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实际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最终通过结果来验证问题。几位老师在课程收尾的时候,注意到课程前后的衔接,为下节课预留问题,这一点做的也很出色!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由实验小学王志全主任对几节课进行评课。王主任围绕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对几节课的亮点及不足给予了全面而细致的讲解。他也给结合几节课,对我们在实际科学教学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宝贵的建议。实验小学资深科学教师王金红老师最后为我们做了“分享—学习—改变”的主题讲座。她汇报了近年来参加国培计划外出学习的点滴。小学科学课程在我们农村地区一直都是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几乎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为此,她引用邓从新教授的“科学教师是派往课堂的代表”来提升我们对科学学科地位的认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启蒙。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而是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提供一种思维认知。她也为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提供了思路,打造“凤头”,让学生以情入境;强化“豹尾”,让学生意犹未尽;精心准备材料,让探究点燃火花,反观这几节课,几位老师的设计都能看到这些影子。接着,她对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进行了讲解,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要全面理解课程本身在整个学科脉络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把握到重难点。最后,王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自己对科学教学的看法以及平时教学中的做法。她指出,没有探究欲望的老师无法培养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小学科学已经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了,从我们目前手中的教材就可以得知,教材不会提供太多现成的知识点,要完成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必须做足功课,必要时设计探究实验,甚至亲身实践。王
老师是一位很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蚕的进化,她亲自买来蚕卵,像呵护自己孩子一般照顾蚕宝宝,为蚕宝宝采集鲜嫩的桑叶,和学生分享养蚕的经验,把科学课堂延伸到课外。而孩子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开始体验养蚕的乐趣,感受自然的奥秘。而她自己也在养蚕的过程中,真正收获了关于蚕的形态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对比自己,我总是习惯于去查找资料,借用他人的经验,缺少亲身实践是无法理解和突破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像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聂利同学,这位同学偶然发现蜜蜂不靠双翅振动依然可发出嗡嗡声音,于是她对书本上“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观点提出质疑。经过反复的实验后,聂利认定,蜜蜂真正发声器应该是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并在邓从新老师的辅导下撰写出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我们在心中默默为这位同学点赞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下自己是否仅仅只是个教材内容的搬运工,而没有真正走近学科本身,走近学生内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了这几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觉受益匪浅。而静下心来以旁观者角度来看待科学这一学科,我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做的远远不够好。科学学科的发展的道路任重而艰辛,尤其在我们农村地区,我们无论作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学科教师,对学科作用的理解要转变观念,不能满足于学生能考试,得高分。我觉得,咱们科学的价值更多应该体现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