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学表格
问寒热
1. 恶寒重发 热轻
一、恶寒发热
感觉显然怕冷,稍微发热
风寒表证
2. 发热轻而
自觉稍微发热, 遇风觉冷、 避之可缓
自觉发热较重,稍微怕冷
伤风表证
恶风
3. 发热重恶 寒轻
风热表证
1.新病恶寒
二、但寒不热
2.久病恶寒
忽然感觉怕冷,体温不高 常常怕冷,四肢凉,得温 可缓
里实寒证 里虚寒证
1.壮热
高热( 39℃以上)连续不
( 1)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
退,不恶寒只恶热
( 1)日哺潮热(阳明潮
( 2)温病气分阶段
热):下午 3-5 时(申时) 阳明腑实证热势较高
2.潮热
( 2)午后和夜间有低热
( 3)骨蒸发热: 热自骨内 阴虚火旺向外透发的感觉
( 4)身热夜甚: 发热以夜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 耗伤营阴)
间为甚者
三、但热不寒
( 5)身热不扬: : 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 稍久即感灼手, 午后热甚,
湿温病
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 1)长久微热,劳苦则甚, 兼疲备、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
( 2)时有低热,兼面白、 头晕、舌淡、脉细等
3.微热
血虚发热
( 3)长久低热,兼颧红、 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
( 4)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
微热,兼胸闷、焦躁易怒气郁发热(郁热) 等
.
( 5)小儿于夏天长久微 热,兼有烦渴、多尿、无 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1. 寒 热 往 来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 无准时
发生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气阴两虚发热
四、寒热来往
2. 寒热来往一次,
( 1)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生,每天或二三日发生
有准时 发有准时。兼强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 2)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来往,似疟非疟。
表 3-问汗
1.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 1)气虚证 ( 2)阳虚证
阴虚证
2.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颜之斟酌
病势危重,盗汗淋漓如水,面 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一、特别汗出
3.绝汗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 扰烦渴,脉细数疾
浑身寒战抖动,尔后汗出
亡阴
正邪抗争,提示疾病发展的转
4.战汗
折点
1.头汗
( 1)上焦热盛( 2)中焦湿热( 3)元气将脱( 3)虚阳上越
( 4)进食辛辣、酒等
特色:汗出常有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常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态
二、局部汗出
2.半身汗
3.手足心汗
表 4-问痛苦
1.胀痛
( 1)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 2)怒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头领胀痛 瘀血
( 1)实证:寒邪阻滞
2.刺痛
一、痛苦性质
3.冷痛
( 2)虚证:阳气亏虚 ( 1)实证:火邪窜络
4.灼痛
( 2)虚证:阴虚火旺 湿邪困阻气机
5.重痛
.
6.酸痛
7.绞痛
8.空痛 9.隐痛
( 1)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转不畅
( 2)肾虚骨髓失养
( 1)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 2)寒邪呆滞气机
( 1)气血亏虚 (2)阴精不足
阳气精血亏虚
( 1)胸胁脘腹痛苦而走窜不定气滞
( 2)四肢关节痛苦游走不定,
风邪偏胜
痹证
10.走窜痛
( 1)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11.固定痛
瘀血
寒湿、湿热、血瘀
( 2)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 1)前额连眉棱骨痛
阳明经头痛 太阳经头痛 少阳经头痛 厥阴经头痛
( 2)后面连项痛
1.头痛
( 3)头双侧痛
( 4)巅顶痛
颜之斟酌
( 1)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 痛时止
胸痹:痰瘀阻滞心脉
( 2)胸背掣痛强烈, 面色青灰, 手足冷清
诚心疼
二、痛苦部位
( 3)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 热
( 4)胸痛,咳喘息粗,壮热面
2.胸痛
赤
肺痨: 肺阴亏虚、 虚火灼络
肺热病:热邪壅肺
( 5)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 臭痰
肺痈: 痰热阻肺、 热壅血瘀
颜之斟酌
颜之斟酌
.
( 1)与肝胆病相关: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 胆火盛、
肝阴亏虚、寒凝肝脉
3.胁痛
( 2)少阳证 ( 3)悬饮
( 1)实证:寒、热、气滞、瘀血、食积 ( 2)虚证:胃阴虚、胃阳不足 颜之斟酌
( 1)实证:寒、热、寒湿、湿 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 食积
2)虚证: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
( 1)腰部常常酸软而痛
( 2)腰部冷痛深重,阴雨天加 重
( 3)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 4)腰部忽然剧痛,向少腹部 放射,尿血
4.胃脘痛
腹痛
5.腹痛
6.腰痛
肾虚
寒湿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结石
表 5-问头身胸腹
1.口苦,易怒,脉弦数
2.头晕面白,神疲备力,舌淡 脉弱
3.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 苔腻
4.头晕耳鸣,腰酸遗精 5.外伤后面晕刺痛
怒火上炎、肝阳上亢
气血亏虚
一、头晕
痰湿内阻、脾阳不升
头晕耳鸣 瘀血阻滞
1.忽然吃惊
心胆气虚 心气亏虚 心血不足
2.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二、心悸
3.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4.血行不畅 5.水气凌心
心脉痹阻 脾肾阳虚
表 6-问耳目 一、耳鸣
1.实证
耳聋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 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聋
.
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
结、
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 伤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 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 力减退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肾精亏虚,或性情亏虚,清阳不 升,
或肝阴、肝血不足,耳窍失养
2.虚证
1. 肝 火 上 炎
二、目痛
2. 风 热 上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袭
3. 阴 虚 火
旺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
肝阳上亢、怒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1.实证
三、眼花
2.虚证
四、目昏 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表 7-问睡眠
1.虚证
一、失眠
2.实证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心胆气虚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食滞胃脘
1、痰湿困脾,清阳 不升
困倦嗜睡,头领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2.脾失健运,清阳不
二、嗜睡
升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3.心肾阳虚,神失温 养
精神极度疲倦,神识模糊,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表 8-问饮食口胃
邪热伤津不甚、
1.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温热病早期 里热炽盛
2.大渴喜冷 饮
3.口渴咽干
壮热,大汗出
津液大伤 阴虚津亏
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
一、口渴欲饮
热
小便量多,形体消瘦
4.口渴而多 饮
5.渴不多饮
消渴病
湿热证
( 1)兼身热不扬,心中愁闷,
热入营分证
.
苔黄腻者
( 2)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
舌红绛者
( 3)渴喜热饮而量不多, 或水 入即吐
痰饮内停
( 4)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血瘀证
1.外邪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响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备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
2.脾胃虚弱
二、食欲减退
3.湿邪困脾
4.食滞胃脘
颜之斟酌
1.食滞胃脘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
三、厌食
2.湿热蕴脾
3.肝胆湿热
1、消渴病
四、消谷善饥
2、胃强脾弱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
胃阴虚
五、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
1.口淡
味觉渐退,口中无聊,甚至无 味
脾胃虚弱、
寒湿中阻
寒邪犯胃 湿热蕴结 性情亏虚 痰热内盛
2.口甜
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
六、口胃变化
3.口黏腻 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 湿热衷
阻寒湿困脾
4.口酸
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 甚至闻之有酸腐气味
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伤食 肝胃郁热 心火上炎 肝胆火旺
燥热伤津
5.口苦
6.口涩 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
.
子,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
气火上逆 肾病 寒水上泛
7.口咸
表 9-问二便
1.便秘
一、大便便 次异样
2.泄泻
1.完谷不化
2.溏结不调
二、大便便 质异样
3.脓血便
( 1)燥化太甚 -胃肠积热
( 2)传导缓慢 -阳虚寒凝
( 3)肠失濡养 -气血阴津损失
( 4)气机阻滞 -腹内癥块阻结
( 1)外感风寒湿热疫毒
( 2)饮食所伤,食品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
( 3)情志失调、肝气郁滞
( 4)脾肾阳虚
( 1)久病:脾虚、肾虚
( 2)新起:伤食积滞
( 1)肝郁脾虚
( 2)脾虚(先干后稀)
痢疾、湿热疫毒、肠癌
( 1)赤色暗红或紫黑或柏油样 便
远血:胃脘部出血
4.便血
( 2)赤色鲜红,血附在大便表 面或排便前后滴出
1.肛门灼热 2.里急后重
三、大便排 便感异样
3.排便不爽
近血:内痔、肛裂、息
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
大肠湿热、 热结旁流、 热迫直肠 湿热痢疾的特色是:肛门灼
湿热痢疾
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1)湿热蕴结: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臭秽)
( 2)肠道气滞(肝郁脾虚) :腹痛欲便而清除不爽,抑郁易怒
( 3)食积化腐:大便酸腐臭秽
( 1)新病:尿频、尿急、尿痛、 小便短赤
1.小便频数
淋证:湿热蕴结膀胱
三、小便尿 次异样
( 2)久病:尿频、色清量多、 夜间显然
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
( 1)实证(尿路堵塞) :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
术
.
1.尿量增加
四、小便尿
( 2)虚证(气化不利) :久病、年迈气虚、阳虚 (1)小便清长量多 -虚寒证
( 2)多尿、多饮、消瘦 -消渴
( 1)热盛伤津、腹泻伤津、汗吐下伤津
量异样
2.尿量减少
( 2)心阳衰
竭及脾、肺、肾功能失态
( 3)湿热蕴结,尿路损害、堵塞水道
1.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结石或瘀血、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 久病体虚、肾阳亏虚、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膀胱负约;脾虚气陷;膀胱虚寒
2.余溺不尽
五、小便排
尿感异样
3.小便失禁
尿路损失;邪闭心包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膀胱虚寒
4.遗尿
表 10-问经带
脾肾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阳盛血热,
1.月经先期
肝郁化火,阴虚火旺
营血亏虚,肾精不足,阳气虚衰,气滞血瘀 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肝郁气滞;脾肾虚损 血热,气虚,血瘀
一、经期异样
2.月经后期
3.先后无按期
1.月经过多
2.月经过少
营血不足,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寒凝、 血瘀、痰湿阻滞
血热,血瘀,性情虚,肾阳虚,肾阴虚, 阴虚火旺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痨虫侵入胞宫,
胞宫阻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二、经量异样
3.崩漏
4.闭经
1.色淡红质稀:血少
三、经色、经质异样
2.色深红质稠:血热
3.色紫暗有血块:血瘀
1.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 小腹灼痛拒按,向来带下黄稠臭秽 小腹冷痛,遇暖则减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肝经郁热,湿毒蕴结,癌症
四、痛经
2.湿热蕴结
3.寒凝阳虚
4.气血两虚
1.白带
五、带下
2.黄带
3.赤白带
.
表 11-望神
两目灵巧,光明有神,面色荣
一、得神(有神) 润,委婉不露,神志清楚,表
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响敏捷
1.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 现。
2.虽病而精气未衰, 病轻易治预后优秀。
1.精亏神衰而失神:两目昏暗,目无 光彩,面色昏暗无华,精神委靡,意 识模糊,反响愚钝,手撒尿遗,骨枯 肉脱,形体羸瘦
二、失神(无神)
2.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循衣
提示精气大伤。 常见于慢性久病 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提示邪气亢盛, 热扰神明, 邪陷
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阻
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
握固,牙关紧迫
闭经络。 常见于急性病人, 亦属 病重。
①如本来眼光晦滞,忽然目似 有光,但却浮光外露
②本为面色昏暗,一时面似有 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
③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委靡,
三、假神
忽然意识似清,想见亲人,言 语不休,但精神浮躁不安 ④原自己体深重难移,忽思起 床活动,但其实不可以自制转动 ⑤原来毫无食欲,久不可以食, 忽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
阳,虚阳外越,阴阳马上离决所致,常
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狂躁妄动,胡说八道,打人骂詈, 多属阳证, 见于狂病, 痰火扰
1.狂躁不安
不避亲疏
表情冷淡,神识痴呆,喃喃自语, 哭笑无常
乱心神所致。
常有于癫痫、 痴呆等, 为痰浊
四、神乱
2.冷淡痴呆
蒙蔽心神, 或先天赋赋不足所 致。
3.卒然昏迷
忽然昏迷,口吐涎沫,两目上视, 属痫病, 肝风夹痰上逆, 阻闭
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清窍所致
表 12-望面色
一、常色
总特色 明润委婉 -健康人 1.主色
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世基本 不变
分类及特色
2.客色
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外界要素(季节、日夜、 天气)、生活条件等发生变化
.
总特色
二、病色
分类及特色
昏暗、裸露 1.善色
面色虽有异样,但仍光明滋润 未衰
-病变尚浅、脏腑精气
2.恶色 面色异样,且枯槁昏暗 -病变较重、脏腑精气已衰
三、五色主
①实热证 ②阴虚证
满面通红 午后两颧潮红
1.赤色
(1)主热证 (2)主戴阳证
③戴阳证(阴盛 久病重病面无人色,却时而泛红 格阳)
①气虚血少,阳 衰寒盛
②血虚证,失血
如妆、游移不定者 面色发白
(1)主虚证(血虚、 气
2.白色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虚、阳虚) (2)主寒证 (3)主失血证
证
③阳虚证 ④阳虚水泛 ⑤亡阳、气血暴 脱或阴寒内盛 ①脾虚,湿邪内 蕴
②脾胃气虚,气 血不足
面色晄白
面色晄白虚浮 面无人色
面色发黄
面色萎黄
3.黄色
(1)主脾虚 (2)主湿证
③脾虚湿蕴
面黄虚浮
④黄疸阳黄 -湿 热 湿
①寒盛、痛剧
面黄鲜亮如橘皮色
⑤黄疸阴黄 -寒 面黄暗如烟熏色者
(1)主寒证 (2)主气滞 (3)主血瘀
4.青色
面色淡青或青黑
②心阳暴脱,心 血瘀阻
③心气、心阳虚 衰,血行瘀阻, 肺气闭塞,呼吸 不利
突会面色青灰, 口唇青紫, 肢凉脉微
(4)主痛苦 (5)主惊风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
.
④肝郁脾虚
面色青黄 (即面色青黄相兼, 又称苍 黄)
⑤惊风
小儿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发青
①肾阳虚、剧痛 面色发黑
( 1)主肾虚 ( 2)主寒证 ( 3)主水饮 ( 4)主血瘀 ( 5)主剧痛
②肾阳虚
面黑黯淡或黧黑
③肾阴虚(阴虚 火旺)
④肾虚,水饮, 寒湿带下 ⑤血瘀
面黑干焦
5.黑色
眼眶四周发黑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四、望色十法
浮
面色浮显 于皮肤之 外
沉
面色沉隐 于皮肤之 内
清 浊 微 甚 散
面 色 疏 散 其 色 开
主 新 病 将解
砖(聚) 面色壅滞其 色闭
泽泽 夭夭
面色面色面色面色
清明 浊暗 浅淡 深浓
面色润面色枯 泽
槁
表证
里证
阳证 阴证 虚证 实证 或 病 邪
主久病或病 邪渐聚
精气未精气已
衰病轻衰病轻 易治
难治
表 13-望形态一、形体强弱
1. 体 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分,皮 强 肤滋润,筋强力壮 2. 体 骨骼渺小,胸廓狭小,肌肉瘦削,皮 弱 肤枯槁,筋弱无力
形气有余——体魄强健, 盛
形气不足——体质虚衰, 足
内脏坚固, 气血旺
内脏柔弱, 气血不
二、形体胖瘦
( 1)胖而能食
1. 肥
形气有余——健康、实证、热证
胖 2.
( 2)肥而食少
消 ( 1)形瘦食多 ( 2)形瘦食少
形盛气虚——阳虚脾弱、多痰多湿
中焦有火 中气虚弱
.
瘦
三、动静姿态
( 1)坐而仰首
①哮病②肺胀③气胸④痰饮停肺⑤
肺气壅滞 体弱气虚
( 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
1.坐形
( 3)但坐不可以卧,卧则气逆,咳逆倚 息
①肺胀②心阳不足③水气凌心④肺
有伏饮
( 1)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 不可以转侧
①阴证②寒证③虚证
( 2)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 自能转侧
①阳证②热证③实证
2.卧式
( 3)仰卧伸足,掀去衣被
实热证 虚寒证
①气血俱虚②肝阳化风③脱血夺气
( 4)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 5)但卧不可以坐,坐则眩晕,不持久 坐
四、异样动作
1.病人唇、睑、指、趾抖动者
①动风预兆②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肝风内动 中风 痫病 痿病 痹病
2.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
3.卒然摔倒,昏迷不醒,口眼倾斜,半身不遂者
4.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
5.肢体脆弱,行动不便
6、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表 15-望头面五官一、囟门
( 1)实证——温病火邪上攻
1.囟填
囟门崛起
( 2)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
( 3)小儿在呜咽时囟门临时崛起为正常
.
2.囟陷
( 1)虚证——①吐泻伤津②气血不足③天生肾精亏虚
囟门凹陷
( 2)但 6 个月之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 1)肾气不足,发育不。常见于“佝偻病患儿” 软”“五迟”
,常兼有“五
3.解颅
囟门迟闭
( 2)常兼有“五软” ;头软、项软、口软、手足软、肌肉软; “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二、头发
( 1)精血不足(重病或慢 性虚损)
1.发黄
发黄枯竭,稀少易落
( 2)天生不足,肾精损失
小儿头发稀少黄软,生长缓慢,甚至久不生发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伴耳鸣、腰酸 伴失眠、健忘 因先天赋赋所致
( 3)疳积
( 1)肾虚
2.发白
( 2)费神伤血
( 3)不属病态
( 1)血虚受风
片状脱发,显现圆形或椭圆形光明头皮,称为“斑 秃”
青壮年头发稀少易落,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3.脱发
( 2)肾虚
( 3)血热化燥
三、面形异样
( 1)阳水 ( 2)阴水
1.面肿
( 3 )水气凌 心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 面色晄白,发病较慢
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可以平卧
心肾阳衰,血行瘀阻
(1)口僻
患侧面肌缓和, 额纹消逝, 眼不可以 闭合, 鼻唇沟变浅, 吵嘴下垂, 向
风邪中络
2. 斜
(2)中风 ①肝阳化风②风痰阻闭经络
四、望口与唇
.
( 1)吵嘴流 ①小儿: 脾虚湿盛 涎
( 2)口糜 ( 3)鹅口疮
成人:中风口歪不收 湿热内蕴
①感觉邪毒②心脾
口腔肌膜腐败成片,口气臭秽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
1.口之形色
积热 虚证
( 1)口张
口开而不闭。如鱼张口气但出不入,为肺气
将绝
( 2)口噤
①实证—筋脉拘 急:中风、痫病、
惊风、破伤风 ②马钱子中毒
口闭而难开,牙关紧迫。
2.口之动向
( 3)口撮
①邪正交争—重生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 ②破伤风——角弓反张
( 4
①口僻—
②中风:风痰阻络
五、齿与龈
( 1)洁白滋润牢固正常人,肾气充分津液未伤
( 2)牙齿干燥胃阴已伤
1.牙齿色彩
( 3)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 4)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温热病后期)
( 1)牙关紧迫①风痰阻络②热极动风
2.牙齿动向
( 2)咬牙啮齿 ( 3)睡中咬齿
热盛动风
①胃热②虫积③消化不良
正常人,胃气充分,气血
调匀
( 1)牙龈淡红而滋润
3.牙龈色彩
( 2)牙龈淡白 ( 3)牙龈红肿痛苦
①血虚②失血 胃火亢盛
六、咽喉
1.咽喉色 泽
( 1)咽部深红,肿痛
显然
实热证 -肺胃热毒壅盛 凝集
阴虚证 -肾阴亏虚、 虚火上扰 痰湿
( 2)咽部嫩红,肿痛
.
不显然
( 3)咽部淡红漫肿
①乳蛾
( 1)红肿
②喉痈
①肺胃热盛②虚火上炎③气血瘀滞 热毒
腐烂分别表浅
( 2)腐烂
腐烂成片或洼陷
①肺胃之热轻浅②虚火上炎 肺胃热毒壅盛
2.咽喉形 态
溃腐日久, 淡红或 苍白
伪膜松厚, 简单拭 去
( 3)伪膜
虚证
肺胃热浊
伪膜坚韧, 不易拭
去,重剥出血, 很 白喉 快复生)
表 16-望躯体
一、颈项
颈部喉结处有肿块崛起,或大或
( 1)瘿瘤
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
上下挪动
肝郁气结,痰
1.外形
( 2)瘰疬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 珠
肺肾阴虚,虚火灼痰
2.动向 颈脉怒张 颈部脉管显然胀大,平卧时更其 心血瘀阻,肺气壅滞、水气凌心
二、手足
( 1)肢体痿废
肢体肌肉萎缩,筋脉缓和,痿废 不用
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 交替,动作有力
痿病;中风;腰脊外伤
( 2)四肢抽搐
动向
( 3)手足拘急 ( 4)手足抖动
惊风,肝风内动
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 双手或下肢发抖或振摇不定,不 能自主
寒邪呆滞,气血亏虚
血虚,喝酒过分,动风之兆
表 17-望皮肤
.
( 1)外感温热邪毒, 热毒窜络,
内迫营血
( 2)脾虚血失统摄, 阳衰寒凝 气血
( 3)外伤, 使血不循经, 外溢
1.斑
一、斑疹
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
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
肌肤
2.疹
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超出
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
( 1)麻疹、风疹、隐疹
( 2)温热病,外感风热或过敏,
或热入营血
( 1)白碚:晶莹如粟,超出皮肤,
根部肤色不变,内含浆液,擦破流
水,多发于颈胸部
1.白碚
。
( 2)晶痞:白痞晶莹饱满, 颗粒清
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 出不彻,蕴酿而发,乃湿温病
人湿热之邪透泄外达之机。
楚
津气尚充分 津气已亏竭
( 3)枯痞:白痞色枯估而白, 枯瘠无浆
二、水疱
指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
快变为椭圆形的小水疱。
2.水痘
特色:顶满无脐,晶莹光明,浆液 外感时邪,内蕴湿热稀少,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常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
周身皮肤出现红斑, 快速形成丘疹、
3.湿疹
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润湿之 湿热蕴结,复感风邪腐败面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 痛
特色: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 易敛
阳证。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 滞
1.痈
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痛苦不 已
阴证。气血亏虚、阴寒呆滞、
2.疽
三、疮疡
特色: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 寒痰呆滞伤筋骨
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
3.疔
热,麻痹痛苦,多发于颜面和手足
感觉疫毒、疠毒、火毒
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
简单化服
暑湿阻于肌肤。 外感火热毒邪, 湿热蕴结
4.疖
特色:根浅、脓出即愈
.
表 18-望排泄物与分泌物一、痰
1.痰白清稀
寒痰 块痰 燥痰 湿痰
2.痰黄稠有块
3.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5.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 咯血
6.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 为肺痈
肺痨、肺癌 热毒蕴肺
二、涕
1.新病鼻塞流清涕 2.鼻流浊涕
3.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者, 多属鼻鼽
4.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多 为鼻渊
外感风寒 外感风热
风寒束于肺卫
湿热蕴阻
三、呕吐物
1.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 或呕吐清水痰涎; 朝 食暮吐
胃阳不足,寒邪犯胃,胃失和降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伤食,胃气上逆 肝胆郁热或湿热
胃有积热,怒火犯胃,胃腑血瘀
2.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3.吐不用化、味酸腐的食品
4.呕吐黄绿苦水
5.吐赤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品残渣
表 19-望小儿指纹
1.指纹显于风 关
一、三关测轻
重
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2.指纹达于气 关
3.指纹达于命
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
关
4.指纹直抵指 端
(透关射甲) 1.指纹浮而显 露
2.指纹沉隐不 显
1.指纹偏红 2.指纹紫红
三、红紫辨寒
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外感表证
二、浮沉分表
里
内伤里证
外感表证、寒证 里热证 痛苦、惊风
邪正相争,气血趋势于表,指纹浮显 里热炽盛,脉络扩充,气血壅滞
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
热
3.指纹青色
血不通
脾胃气虚, 生化不足, 气血不可以充养脉络
4.指纹淡白 5.指纹紫黑 1.指纹浅淡纤 细
2.指纹浓滞增 粗
脾虚、疳积 血络郁闭,重危 虚证
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 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四、淡滞定虚
实
实证 邪正相争,气血壅滞
表 20-望舌
舌象特色
舌色淡红滋润、白中透红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 多红色偏少
临床意义
常人,气血调解。病轻。
一、淡红舌
气血两虚、阳虚
二、淡白舌
①
②淡白润湿,舌体胖嫩,属 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三、枯白舌
舌色白,几无赤色
主实热、阴虚
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 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 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①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②实热证:舌体不小,色鲜红 ③心火上炎:舌尖红 ④肝经有热:舌两边红
⑤虚热证:舌体小,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 主热盛、阴虚火旺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 暗红色
① 热入营血:舌绛有苔
② 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更其 ③阴虚火旺: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四、红舌
五、绛舌
.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①瘀血:全舌青紫,浑身性血瘀;青紫斑点,局部血瘀
六、紫舌
舌紫色、青紫色、斑点 ②肺气壅滞,肝郁血瘀:舌色淡而泛现青紫
④热毒炽盛,内入营血:绛紫舌(红绛舌进一步发展)
一、老嫰舌
1.老舌:舌质年迈 2.嫰舌:舌嫰色淡白
实证(实邪亢盛)
气血不足,阳气亏虚
(1)胖大舌多
1.胖舌
水湿内停,痰湿热毒
(2)舌肿胀色红绛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二、胖瘦舌
(1)瘦薄舌
(2)舌体瘦薄而色淡
2.瘦舌
( 3 )舌体瘦薄而色红 绛干燥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气血两虚
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1、舌红而生芒刺 2、点刺色鲜红 3.点刺色绛紫
三、点刺舌
5.舌尖生点刺 6.舌边生点刺 7.舌中生点刺 1.舌红降而有裂纹 2.舌淡白而有裂纹
四、裂纹舌
3.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 见裂纹
气分热盛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热入营血
心火亢盛 肝胆火盛 胃肠热盛 热盛伤津 血虚不润
脾虚湿盛
1.舌淡胖大而润, 舌边有齿 痕
五、齿痕舌
2.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 3.舌红而肿胀满口, 舌有齿 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脾虚或气虚
湿热痰浊壅滞
.
表现
意义 气血俱虚
舌痿软,淡白无
华
舌痿软,红绛少 苔或无苔
血
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阴虚火旺
舌红干而渐痿
肝肾阴亏
邪热炽盛,邪入心包
舌强硬,色红绛 少津
、 舌强硬、胖大兼
厚腻苔
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 蹇
涩,伴肢麻、 眩 中风预兆 晕
、中风预兆
久病舌淡白, 颤 动
血虚动风
、
新病舌绛,抖动 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抖动 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吐舌
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热甚动风预兆 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
弄舌
吐弄舌
舌短缩,淡白或 气
极 舌短缩而胖, 苔 内 黄腻
青紫而润湿
脾虚,痰浊
舌短缩,红绛干 燥
热盛伤津
舌下络脉
1.气血不足 2.血瘀
舌下络脉短细,四周小络脉不显然,舌色偏淡
( 1)舌下络脉粗胀、青紫、红绛、紫绛、紫黑
( 2)舌下渺小络脉成暗红或紫色网络
.
( 3)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状结节
苔质
主证
表现 意义
外感表征病情较轻
( 1)薄苔
内伤病情较轻
胃气未伤
外感病邪入里
一、厚薄
1.邪正盛衰 2.邪气深浅
( 2)厚苔 胃肠食积
痰浊阻滞
( 3)由薄转厚:邪气渐盛,表邪入里,为病进
( 4)由厚转薄或舌复生新苔:正气胜邪,内邪消逝外达,为病退
( 5)薄苔忽然增厚:邪气极盛,速速入里( 6)忽然减退:正不胜邪,胃气暴绝。
( 1)润苔
正常舌苔 痰饮、主湿
津液已伤(高热、大汗、吐泻)
( 2)滑苔
( 3)燥苔
二、润燥
津液的盈亏 和输布
( 4)糙苔
热盛伤津之重证
( 1)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
三、腐腻
( 2)舌苔白腻而滑者,为痰浊、寒湿内阻;
阳 气 与 湿 浊( 3)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是脾胃湿热;
( 4)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
的消长
( 1)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积聚舌面,( 2)主食积胃肠,或
( 3)脓腐苔,常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 4)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正气胜邪,病邪消逝之象。
( 1)舌红苔剥 ( 2)舌淡苔剥或类 剥苔
阴虚
血虚或气血两虚
( 3)镜面舌色红绛 胃阴枯竭
1.胃气不足
四、剥(落) 2.胃阴枯竭
3.气血两虚
( 1)舌色光洁如镜
( 2)舌苔不规则剥
镜面舌
脱,边沿突出,界 限清楚,形似地图, 部位时有转移者
地图舌
.
( 3)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圆滑,
仍有重生苔质颗类剥苔粒,或舌乳 头可见
( 1)病之初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
鉴别疾病轻重、预
深重
(2)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五、真假
后
( 3)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 ( 4)久病出现假苔,胃气贫乏,病情危重
苔色
主证
舌象特色
润
( 1)薄白 干
滑
临床意义
正常舌像;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风热表证
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痰浊湿热内蕴
1.正常舌苔 2.主表证、寒 证、湿证 3.热证
干 腻
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白苔
( 2)厚白
积 粉 苔
(扪之不 秽浊湿邪、热毒(瘟疫或内痈) 燥)
燥裂(粗
糙 如 沙 燥热伤津,阴液损失 石)
1. 薄 黄
苔 2. 黄 热滑苔3. 苔薄白而黄 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证 黄燥苔 里 4.
苔黄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阳虚寒湿化热;气血亏虚复
感湿热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二、黄
干燥, 或苔干而硬, 颗粒粗大, 扪之糙 腻
苔
焦 黄 手 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 黄苔而质
证 苔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湿热、寒痰内蕴;食积化热
5. 黄 腻 苔
三、灰黑 苔
1.阴寒内 ( 1)白腻灰黑苔舌面润湿
阳虚寒湿内盛;痰饮内停
盛 ( 2)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
.
2.里热炽 ( 3)苔焦黑干燥舌干裂起刺 盛
( 4)苔黄黑(霉酱苔)
一、舌质舌苔综合剖析
热极津枯;阴虚火旺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
一般不论病之新久, 提示病情尚属纯真。 如淡红舌而伴有干、 厚、
1.舌质与舌苔一方面异 常
腻、滑、剥等苔质变化,或苔色出现黄、灰、黑等异样时,主要
提示病邪性质、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方面的状况,正气还没有显然损害。
( 1 )舌质与 揭露病机同样,所主病证一致,说明病变比较纯真。 舌 苔 变 化 一 比如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2.舌苔和舌质均出现
提示病因病
异样
致 ( 2)舌苔 机比较复杂, 此时应付两者的病因病机以及互相关系
和 舌 质 变 化 进行综合剖析。如淡白舌黄腻苔,舌色淡白主虚寒, 不一致
而苔黄腻又主湿热,舌色与舌苔反应的病性相反。
1、判断邪正盛衰 2.差别病邪性质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3.鉴别病位性质 4、推测病势进退 5.预计病情预后
表 21-闻诊一、听声音
( 1)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
1.音哑与音 失音 ( 2)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
实证: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痰湿壅肺,肺失
清肃
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
音
2.叹气
惋惜,不自觉地发出叹气声,太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息后处觉舒畅
神识不清, 颠三倒四, 声高有
3.谵语
外感热病,温热内入心包; 阳明腑实证;
实证
力
神识不清, 语言重复, 时断时 续,语声低弱模糊
痰热挠心
久病脏气衰竭、心神凌乱,后期重病
4.郑声
虚证
喃喃自语, 喃喃不休, 见人语 心气虚弱,神气不足
5.独语
止,首尾不续
阴证:癫病、郁病
.
气郁痰阻,蒙蔽心神 心气虚弱;神气不足
6.错语
神识清楚, 语言时有错杂, 语
后自知言错
虚证 实证
痰湿、瘀血、气滞阻挡心 窍
发生急骤,呼吸深长,息粗声高,呼出
呼吸困难,
为快
实喘:风寒袭肺或痰热壅 肺,痰饮停肺,水气凌心
7.喘
迫切、张口
病势缓慢,呼吸短浅,息微声低,深吸
抬肩
为快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虚喘:肺肾亏虚,心阳气
虚
8.哮
痰饮内伏,感邪引发;久 居寒湿;食酸生冷 体质虚弱,元气虚损
自 觉 呼 吸 声低息微,兼形瘦神疲、乏力、自汗 短促不相
9.短气
接续,气短 呼吸声粗,兼胸闷、胸腹胀满
不足以息
痰饮、胃肠积滞、气滞、
瘀阻
诸虚劳损(久病体虚,肺
10.少气
气微。呼吸轻微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语言无力
肾气虚)
咳嗽特色
咳嗽特色
临床意义
1.咳声重浊紧闷
2.咳声重浊,痰稀色白 3.咳声卑微无力
寒痰湿浊 外感风寒 肺气亏虚
4.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 5.咳有痰声,痰多易咯 6.咳声洪亮
热证(热邪犯肺) 痰湿阻肺 燥热
7.干咳无痰或少痰 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风邪痰热搏结
8.顿咳(百日咳)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
连续不停,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频频发生 9.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沙哑,吸气困难
肺肾阴虚,疫毒攻喉
胃肠异样 声音 一、呕吐
特色
意义
吐势徐缓, 声音轻微, 呕吐物清稀 吐势较猛, 声音壮厉,虚寒证 实热证 热
.
呕吐出粘稠黄水,或酸或苦 的食糜
呕吐呈发射状 呕吐酸腐味 扰神明 暴饮暴食,
食滞胃脘 实证 虚证 热邪客于胃 败之危候
二、呃逆
呃声频作, 高亢而短, 其声有力 呃声低落, 声弱无力 新 病呃逆, 其声有力 久病、 重病呃逆不只, 声低气怯无力
寒邪或
胃气衰
嗳气酸腐, 兼脘腹胀满 嗳气频作而响亮, 嗳气后脘腹胀 宿食内停 减,嗳气发生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得温症减 嗳声低落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
肝气犯胃
三、嗳气
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 寒邪犯胃, 或为胃阳
亏虚 胃虚气逆
口气
1.口臭:是指患者张口时,口中发散臭气 2.口气酸臭,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3.口气臭秽
4.口气腐臭,兼咳吐脓血 5.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化 1.血腥味 2.臭气触人 3.腐臭气 4.尸臭味
5.尿臊气(氨气味)
6.烂苹果气味(酮体气味)
意义
口腔不洁、蛀牙、消化不良 食积肠胃
胃热 溃腐脓疡 牙疳 失血 瘟疫 溃腐疮疡
脏腑衰落,病情重笃 肾衰
消渴病危重期
有机磷中毒
7.蒜臭气味
表 22-脉诊
一、布 指
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
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
举法(浮 取) 按法 (沉取) 寻法(中 取)
二、运 指
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以体察脉象
使劲较重,甚至按到
筋骨以体察脉象 指力适中,使劲不轻不重,左右推寻以体察脉象
1.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 2.一息 4~ 5 至,相当于是
72~ 80 次/分钟(成年人) 3.不大不小,冷静缓和,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必定的力量 4.并随生理活动、天气、季节和环境等的不一样而有 相应变化 5.先人将正常脉象的特色归纳称为 “有胃”、“有神”、“有根”
脉之胃气, 主要反应脾胃运化
有胃气
冷静、徐和、软滑 功能的盛衰、 营养状况的好坏和能量的
贮备状况
三、正常脉象
.
有神
脉律齐整、轻柔有力 尺脉有力、沉取不停
诊脉神之有无, 可察精气之盈
亏,并与胃气的盛衰相关 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有根
相 类 脉 脉 名 浮
脉 象
主 病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脉体阔大,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洪
充分有力, 来盛去衰
阳明气分热盛
濡
浮细无力而 软
浮取涣散而
虚证、湿困
散
无根,数而 脉力不匀
元气失散、正气将绝
芤
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 浮大搏指,
失血、伤阴
革
中空外坚, 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沉
轻取不该, 重按始得 重按推至筋 骨始得 沉细无力而 软
沉、实、大、 弦、长 一息不足四 至
一息四至,
里证、亦见于平人
伏 邪闭、厥病、痛极
弱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牢
阴寒内盛、疝气、癥积
至
迟
寒证、邪热结聚(如阳明腑实证)
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
脉来怠缓
涩
来往晦涩, 迟滞不畅 迟而时一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结 止,止无定
数
一息五至以
数 上,不足七
至
疾
脉来急疾, 一息七八至 数而时一
促 止,止无定
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聚集
热证、亦主里虚证
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上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肿痈
脉短如豆,
动 厥厥摇动,
滑数有力 三部脉举按
虚 无力,按之
空虚
脉细如线, 应指显然
细 【相像脉】
濡脉、弱脉、 微脉
微
极细极软, 按之欲绝 迟而中断, 止有定数 首尾俱短, 不及本部 举按充分而 有力
来往流畅, 应指圆滑 端直以长, 如按琴弦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气血两虚、湿证 气血两虚 痛苦、惊慌
代
脏气衰微、痛苦、惊慌、跌仆损害
短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虚
实
实证、平人
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弦
肝胆病、痛苦、痰饮、老年健康者
.
紧
绷急弹指, 状如转 首尾端直, 超出本位 脉体宽大, 无汹涌之势
实寒证、痛苦、食积(宿食)
长
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大
健康人、病进
一、小儿正常脉
较成人脉软而速,年纪愈小,脉搏愈快
( 1)浮脉常见于表证 ( 2)浮而有力为表实 ( 3)浮而无力为表虚 ( 4)沉脉常见于里证
1.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
( 5)沉而有力为里实 ( 6)沉而无力为里虚 ( 7)迟脉常见于寒证 ( 8)迟而有力为实寒 ( 9)迟而无力为虚寒 ( 11)浮数为表热 ( 12)沉数为食积
二、小儿病脉
表、里、寒、热
2.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 实。
( 10)数脉常见于热证
表 23-按诊
1.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直下稍内侧
一、虚里按诊
2.虚里为诸脉之所宗。正常状况下,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楚一致,一息 4-5 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为平人无病的征象
( 1)虚里按之其动轻微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的支饮 ( 2)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皆为心阳不足 ( 3)按之弹手,洪大而博,或绝而不该者,是心肺气绝,证属危候
1.主要认识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的大小,以推测脏腑病位和疾病性质
2.以手分置腹之双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颠簸感,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 ;以手叩之如鼓,无颠簸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气臌。
;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属气分,为聚集
;
二、按脘腹 3.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属血分,为徵积
(1)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分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
(2)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3)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4)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臌胀。
.
1.诊寒热
( 1)阳气衰少
肌肤严寒、体温偏低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 肌肤灼热,体温高升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 久按其热反甚 皮肤无汗而灼热
( 2)亡阳
( 3)亡阴
( 4)实热证
( 5)真热假寒证
( 6)表邪已解
( 7)热在表(卫分)
三、按肌肤
( 8)热在里 ( 9)热甚
( 10)身热不扬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主 湿热蕴结证
2.诊润燥滑涩
( 1)皮肤干燥者,还没有出汗 ( 2)润湿者,身已汗出 ( 2)枯瘠者,津液不足 ( 3)肌肤滑润者,气血充分 ( 4)皮肤枯涩者,气血不足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