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2023-11-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作者:陈建明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0年第04期

目前,上公开课的教师似乎陷入了两难之境,没有电教手段和辅助方法的装饰,课似乎上得不够出彩,没有亮点;运用这些方法、手段,又难以把握一个“度”,恐怕会让激情演绎变成“本末倒置”,丢失了语文的本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和本真和激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一、做到切实和新颖的导语设计

导语要切合教学内容,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使导语与上课目标脱节,尽管导语是多么的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导语时,要考虑一堂课的整体性。

有位教师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课伊始,让学生听一首与离别有关的歌曲,并要求讲讲自己和好朋友分别的心情,再介绍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知识,足足花了 十多分钟。适当的背景介绍是必要的,但拖沓的导入显得喧宾夺主了。另外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赠汪伦》。李白广交朋友,《赠汪伦》描写的是朋友汪伦送李白的情景,《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叙写李白送朋友孟浩然的故事,都体现了深厚的朋友情谊。这样自然地引入相关学习内容,是很切合课文内容与思想实际的导课。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故事导入、温故知新、悬念质疑、标题入手等都是我们常用的。不管哪种设计,新颖独特的导入往往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走入课文的情境中。

二、做到充分和个性化的整体感知

教师平时上阅读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时间要充分一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顺课文,并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整体感知的环节也可以和课外的预习相结合,以便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感受。

初读课文以后,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就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交流中产生成功的阅读体验,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如教《小音乐家杨科》,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你觉得扬科最快乐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最热爱的是什么?最不幸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独特的感受汇集在一起,这既是对课文初步感受的交流,又激起了学生对扬科的喜爱、敬佩、同情,似乎个个成了扬科的知音。有新意的多元交流为接下来的深入了解扬科做好了铺垫。 三、做到扎实和有起伏的重点研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扎实研读指的是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进入情境、咬文嚼字、合作探究、合理想象、读写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文章中来回行走,把书读薄又读厚,深入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练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

有一篇文章题为《给予是快乐的》,被安排在四年级语文教材“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文本的人文意义显得浅显和直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依据文题,无需多少思考便能“直达人文”。如果研读话题仍然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那么,由此引发的阅读探讨是不扎实的,只会停留在对直白文本的低层次重复上。

那么,如何扎实研读,让学生实现人文的多元体验和独特感受呢?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研读话题:寻找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然后以此为目标导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寻找最快乐的人”,“说最快乐的理由”。通过自主研读,学生体会到了弟弟、男孩、保罗的快乐理由。

学生在“找到快乐说理由”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了多元的人文体验,这样的研读无疑是扎实有效而又富有创意的。

四、应有朴实和适度的拓展练习

阅读课的拓展包括听取或阅读相关资料以及完成一些相关书面练习。通过拓展,能让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例如,课后练习中的选做题和阅读链接就属于阅读拓展;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研读文本后,为使课文上得更加丰富而引进的相关资料,拓宽了阅读视野,也是阅读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从一些公开课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已经把拓展作为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课堂的出彩之处,使语文课失去了本真,体现为无度拓展、无序拓展和低效拓展。这是盲目拔高、忽略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现状,把学生当研究生看待,所以,为使阅读拓展扎实有效,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拓展必须朴实和适度。拓展要朴实,指的是要依文拓展,拓得实际,拓得实在,不必“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朴实”不等于“平庸”,拓展的设计,要能起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而这一切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即生本出发。比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之后,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白居易对江南的深深怀念,但白居易的《忆江南》有好几首,后几首更加详细、具体地写出他回忆的事和物。由于词牌相同,章法类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理解起来不是难事,因此,可以适当拓展阅读、背诵《忆江南之二》、《忆江南之三》,学生融会贯通,感受会更深刻。 (责编侯艳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