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程改革 发展地理教学
摘要: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将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本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理念。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改创新教学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
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对于地图,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知识。(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这样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即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又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学
们,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联系生活实际:许多地理知识都和国家经济建设、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完全可以从现实中提出一个课题,作为一种问题情景。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它们最容易给学生带来乐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要通过它们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除按教材相应的内容组织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活入手。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有些还是边远山区。但学校却位于城郊,因此他们对城镇和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比较熟悉。因此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本县城镇和农村人口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城镇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疏?然后以点带面,进一步明确全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和成因。再如:在学习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可联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如: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各大城市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地铁、有得城市利用电车交通,有得城市推广汽车使用液化气和无铅汽油?2城市市区为什么要禁鸣喇叭,管制工地施工时间?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城市环境状况的严峻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设问:如果你是环保局长或市长你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设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环境意识教育。
地理教育可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条件各要素和自然整体发展变化知识,可使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使工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参考文献:
[1]邓红英.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2006,3
[2]周彦.地理基础素质的培养.[J].2006-6.
[3]苏卫红.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创新精神引导[J].200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