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共同生化精气(包括水谷精微、物质),维持、推动全身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功能。脾肾两脏的互相滋养,相需为用,对营血、精血、精髓的充盛起决定性作用。营气注入于血脉之中,变化而赤,血的有形细胞部分,来源于精髓的造血。脉管中的血液,包括了从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和精髓造血的各种血细胞成分,故常营血并称。精血相互转化,肾精生髓,主骨。骨髓是人体造血和免疫细胞产生的主要器官,上述文中已有叙述,不再累赘。
脾肾养精在临床运用上,主要用于肾精亏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胃肾阴虚)等证。分述于下:
1.肾精亏虚。成因有二,一者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其二后天失养,脾虚运化失常,后天之精不能充养先天肾精,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肾,或房劳失度损耗肾精,或久病伤肾等原因。症见小儿发育迟缓。表现为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又可见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属生长发育障碍,可见于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先天禀赋不足病证。身材矮小,智力、动作迟钝,骨骼瘦弱,囟门迟闭。成人则见早衰、须发早白、脱发、齿摇、健忘乏力、足膝痿软、腰痛、动作反应迟缓,男子精弱不育,女子经闭不孕等肾精虚损、随海空虚、骨骼失养之象,在治法上宜补益肾精。方书中推荐用大补元煎、河车大造丸为基本方。
大补元煎中,用人参、淮山、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助脾运。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杜仲补肾益精,当归补血,在补肾药中,从六味地黄丸和右归化裁而来。这是张景岳对补益肾精用药的贡献,但他很注重补脾。先后天互相为助,故用人参、山药、甘草培脾以滋肾精。
河车大造丸出自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在熟地、杜仲、龟板等补肾精要药中,以紫河车补气养血益精为主药,以党参、茯苓补脾运脾化湿,用药立法同大补元煎同出一辙,足见补益肾精,要重视补脾,脾肾双补以资养精气。
余对肾精虚损者,以上法为圭臬,根据患者具体病因作方药调整。小儿五迟五软病证,治之甚少,没有临床经验。治疗成人肾精不足证,在健脾滋肾的治法上,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补肾填精,加淫羊藿温肾阳、强筋骨。取阴阳互根互用,且能使地黄枸杞不至于滋腻。正如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或用补骨酯、仙茅、巴戟天等药亦可,肾精亏虚者虽精虚,但阴阳尚能平衡,未出现阴阳失调的肾阴虚或肾阳虚证。在用药上,若单方面用滋补肾精之药,多偏于滋腻、阴柔,长时间服用便会碍滞肾阳。佐用少量的温壮肾阳药物,既为阴阳互用,又能纠正之肾益精药物的阴柔。
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肝肾的补阴基础方,其“三补三泻”之配伍寓意通补开合,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以致平和。原方是北宋医家钱乙从《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中化裁而来。后经钱乙学生闫继忠将其理论经验整理,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收入书中。据史料记载,某天有位大夫带来钱乙治儿科的一张方子来“讨教”,并带有讽刺的口吻对钱乙说:“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药有地黄、山萸肉、淮山、泽泻、丹皮、茯苓、附子、肉桂组成,您这张方子好像少开了附子、肉桂。不会是遗忘了吧。”钱乙笑道,“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附桂这两味益火温阳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燥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称佩服致谢。可见,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补肾宜平和变通。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用阴阳互生理论,在六味地黄丸中“三补”的基础上,制成左归丸、右归丸两方,左归丸由熟地、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胶、川牛膝八味药组成,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精血亏损,症见腰腿萎软、眩晕、耳鸣、盗汗、口舌干燥、遗泄不禁、小便自遗等症。后世认为纯甘壮水之剂,有补无泻,滋补之力大于六味地黄丸,方名左归,有补肾阴、壮水降虚火之意,作为治肾阴虚的基础方。这也说明成人劳倦失养,阴精易耗,滋阴补肾用药不同于小儿。右归丸于左归丸中,去川牛膝、龟胶,加当
归、杜仲、熟附子、肉桂,是温肾壮阳治疗肾阳虚衰的方子,很好地体现出张景岳阳中求阴的用药经验。掌握这些用药方法,对治疗肾精亏损及肾阴阳失调的阴虚、阳虚证或阴阳两虚夹杂症,便有了理论基础和方药配伍的用药原则和灵活性。
补脾益气,以四君子汤加黄芪为基本用药。但要注意是否因脾虚失其健运,水湿内留,而兼夹痰浊,若见脘腹痞满,痰多苔白者,要加用二陈汤或平胃散。痰饮者,加苓桂术甘汤等燥湿化痰药。即使没有湿浊内阻,在用补脾滋肾的药物时,要注意适当选用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布渣叶、枳壳等药,以行气导滞,以防滋腻碍脾。脾胃受纳,运化健旺,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以及内分泌激素等物质,酶等血浆成分)。即营气与有形的血细胞同行与血脉之中。营血互相为助,营气滋肾益精以充先天。深入对营气的临床研究,可能对脾胃功能的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由脾阳虚和肾阳虚两者兼见并发之证。在发病机制上,肾阳主一身之阳气,若禀赋薄弱、久病伤阳、过食生冷、感受寒冷、寒水久踞或久泄损阳等病因损伤肾阳,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脾阳虚失其健运,不能充养肾阳,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终致脾肾阳虚之证。症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便溏或下利清谷,甚或五更泄泻,食寒凉食物或腹部受凉时更甚,腰膝或胃脘、少腹冷痛,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甚或水膨胀满,阳痿,妇女带下清稀,口淡,流涎,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弱。在治法上,温补脾肾,温阳利水或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或附桂理中汤为主方。若见中下焦虚寒,出现胃脘下腹冷痛者,用小建中汤加附子、小茴香亦妙。小建中汤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补益脾阳不如理中汤,临床上可灵活运用。
脾肾阳虚,水液内留,出现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者,用实脾饮以温阳健脾,化湿消肿。余运用实脾饮时,因脾肾阳虚水泛,常加黄芪、党参,黄芪与茯苓相配,善于益气利水,党参与方中白术、茯苓,炙
甘草为四君健脾。有附子,干姜组成了附子理中汤,加强了补脾气、温脾肾之功,因木瓜酸敛,若无肝旺筋急,吐泻转筋者,且对利水没有好处,故去木瓜不用。
五更泄泻,四神丸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是常用之方。在临床五更泻者,常患病时间较长,且脾阳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泄泻难愈。余加上黄芪、葛根,取其补气升提下陷之中气,疗效更佳(自拟方,芪葛四神汤),止泻后,用补中益气丸、附桂理中丸善后、以防复发。
3、脾肾阴虚证
脾阴虚证是否独立存在,有不同的意见,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三版、第四版、第六版教材,在脾胃病辨证中,都没有脾阴虚证的分型,代表了主流意见。大多医家将之归为胃阴虚症,如第二版教材将饥不欲食、脘痞不舒、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脾阴虚症状归入胃阴虚证中,将本为脾约证的大便秘结,难以排出,津亏失润的审证要点设为肠燥津亏证,放在胃肠病辨证里。《伤寒论》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此为脾约证,脉浮为胃中有热,脉涩为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输布津液的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实为手阳明大肠)行津液,偏渗膀胱则小便频数,使肠中干燥。津亏便难解。
脾约证属脾阴虚的范畴。现在教材不提脾阴虚,似与叶天士强调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有关。他指出:“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能协和,与脾土有别故也。”“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宣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胃宜降则和”,喜用玉竹、花粉、石斛、麦冬、天冬、蔗汁、生地、木瓜、乌梅、麻仁等药,发展了滋补胃阴的学术观点。后世胃阴虚之论,追随了叶氏之说。
在邓铁涛主编《实用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4月第1版)书中脾与胃辨证条下,明确分脾阴虚证和胃阴虚证。脾阴虚证的主症为:消瘦乏力,纳呆不思食,食之腹胀,唇干口
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舌红苔少,脉细数而涩。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的唇干口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舌红脉细数。脾失健运的纳呆不思食,食之腹胀,脾阴不足,阴虚日久,脾不主四肢而见消瘦;若以肠燥便秘脉涩者,为脾约症。胃阴虚证主症为:口干舌燥,渴而能饮,不纳食,或消谷善饥,脘部灼痛,嘈杂痞胀,干呕呃逆,或见消渴,噎膈,舌干红少苔或舌绛而光亮,脉细数。胃阴虚证多见于温热病后,热伤阴液,胃阴亏耗;或过食煎炸燥热,胃中积热,灼伤胃津;或肝郁肝热化火,木亢克土,化火劫夺胃津;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误用辛温药物致胃热津伤等。
胃阴虚大多由胃火盛劫津所致,故症状可见口干渴而能饮,消谷善饥,胃脘灼热,舌干红或绛少苔,胃中虚火表现明显,这与脾阴虚的阴液不足,无虚火熏灼不同,这是两者的鉴别点。在临床上是有差别,本人认为脾阴虚证应独立分出。
在临床上,虚损久病者,脾肾两伤,既可见眩晕耳鸣、腰膝痿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肾阴虚症状,也兼见纳呆腹胀、四肢消瘦、尿黄便结等脾阴不足、脾失健运的症状。表现为脾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大补阴煎等方加减运用,大家所熟知。脾阴虚证成方不多,清·吴澄的《不居集》中,中和理阴汤颇有代表性。该方由人参、燕窝、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组成。用人参补脾气且可生津而不燥,燕窝大补脾胃之阴而不滋腻,佐以山药、扁豆健脾,莲子甘涩平,益脾胃兼养心益肾,有“脾果”之称。陈年老米养胃,共成滋补脾阳,益气健脾养胃之方。补脾阴,补脾益气,养阴润燥,中药常选用红参、西洋参、山药、太子参、沙参、知母、莲子等药,由于脾阴虚,脾运失职,常见饥不纳食或食后腹胀,大便黏腻不爽等,在补脾养阴的基础上,宜配伍陈皮、麦芽、扁豆、枳壳、鸡内金、山楂、荷叶、神曲等理气消导化食之药以利于脾复健运,醒脾升清,脾阴渐复。这有别于胃阴虚的用药,盖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阴虚多兼见胃中虚火,出现消谷善饥,脘部灼热,烦热口渴,口靡,齿龈肿痛或者吐血衄血等症。玉女煎、益胃汤治之,玉女煎中用生石膏、知母泻火清胃,清胃火与滋阴兼治,玉女煎重用
生地以清热凉血,泻火生津。可见脾阴虚,胃阴虚在治疗用药上都是有差别的,临床上应加以区别辩证。
在脾肾阴虚的治疗用药,应将两者辩证配伍选药,滋养脾肾时共同点,但还要注重两者的孰轻孰重,若以脾阴虚明显者,重在滋养脾阴,醒脾行气消导,益以滋肾阴,降肾火,助以养脾行气,以防滋阴药的碍气阻滞,脾不失其健运,水谷精微之营气便能生血滋肾,以充肾精。
临床举例 1.急性白血病两例 例一
刘X媛,女,62岁。2017年5月因发热不退,在广州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活检,流式细胞仅基因检测等检查,确诊为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M2a),曾做化疗四次,未能缓解,因骨髓严重抑制,不能再行化疗,患者也拒绝化疗,随转求中医治疗。2017?2019?年11月6日收住我院血液科。查血液分析,白细胞0.9×109/L,血红蛋白54g/L,血小板32×109/L,骨髓穿刺:原粒+早幼粒细胞36.5%,M2a未缓解。肝肾功能正常。
症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短气懒言,乏力,心悸,头晕,动则甚,腰膝废软,四肢畏冷,胃纳差,进食欲呕,大便烂,每日一次,量少,小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腻,脉浮大数,重按弱,证属气血大亏,脾肾阳虚,髓毒害精之证,住院用中医治疗,辅以必要的支持疗法。处方:
吉林红参20另炖服 黄芪30 白术15 干姜15 炙甘草10 法夏15 苍术10桂枝10 当归10
补骨脂30 枸杞子20 黄精30 白花蛇舌草30 胡黄连10 七剂,每日一剂,复渣再服。
中成药配用院内制剂:养正片6片 每日三次;清毒片6片 每日三次,
二诊 2019年11月13号
症见:精神,短气懒言有改善,恶心欲吐已止,胃纳增加,舌质
淡,舌苔白,厚腻消失,脉较前平和,转沉细。心脾气虚湿浊内阻有好转。基本症候同前。守上方,去法夏,苍术,加熟附子10先煎 以肉桂5后下 易桂枝,七剂,服法同前。症状改善,于2019年12月2日出院,此后在本门诊坚持中药治疗,疗法用药大体同上,精神,体力,头晕,畏冷等症状均好转,加用石上柏,白英等解毒祛邪之药。三个月后行骨髓穿刺,原+早3.5%,血液分析:门诊期间 白细胞0.7-1.36×109/L,中性粒细胞0.3-0.82×109/L,血红蛋白82-102g/L,血小板85-112×109/L,.白细胞上升不明显,生活正常自理。急性白血病得到较好的控制,原+早幼粒细胞比例正常,患者及家属很满意,继续门诊治疗。
2019年3月25日,因右手中指不慎外伤红肿,发热不退,再次入院治疗,查白细胞0.51×10,中性粒细胞0.02×109/L血红蛋白63g/L。血小板39×109/L。骨髓穿刺原+早24.5%,白血病复发,入院后,经用抗生素,中渗治疗,查房证见发热,39.2℃无寒,疲乏懒言,面色苍白,头晕,汗出较多,口干欲饮,但饮水不多,轻咳,无痰,纳呆,眠差,便秘,大便两日未解,小便正常,舌质淡,干,苔薄白,脉洪大虚数,重按无力,诊断:急髓毒,证型:阳明热毒,气血两虚。治法:辛寒清热,益气养阴,方用白虎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石膏40先煎 知母20 炙甘草15 红参20另炖兑服 黄芪30,当归10 陈皮10, 柴胡20,蝉蜕10 薄荷10后下, 北杏仁15,紫菀15 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19年4月30日上午查房,服上药三剂,热退,至查房时热退已三天,汗出,口干,便秘消失,纳呆有所改善,仍偶咳嗽,白痰,精神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右手中指红肿疼痛基本消失。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吉林红参20另炖兑服 黄芪30 当归10 白术15 法夏15 陈皮10 茯苓20 枸杞子20 熟地15
补骨脂30 黄精30 鸡内金10山楂15 ×3剂
无发热,病情稳定,于2019年4月6日出院。出院后仍在门诊,但血象无明显改善,体力精神下降,时易感冒,咳嗽,发热,虚弱难受。2019年6月初放弃治疗回老家,数日病逝。
例二:
马x环,女,59岁,2019.5.21就诊,自诉进周来牙龈出血,,皮下偶有小量出血点,疲乏,时头晕,门诊查血液分析,白细胞8.23×109/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13×109/L,疑血小板减少查因,收入血液科住院作进一步治疗。入院后经骨髓穿刺及流式细胞、基因、染色体等检查,骨髓粒细胞系统占56.00%,增生活跃,以原粒细胞为主,占41%,见Auer’s小体,有核细胞占17%,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系统占10.00%,形态基本正常,单核细胞系统占16.5%,,比例增高,见原始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11.5%,见Auer’s小体,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CEBPA双突变),住院共化疗四个疗程(1A方案两次,大剂量阿糖胞苷两次),每次化疗后均出现较严重的肺部细菌合真菌感染,高热,咳嗽,痰多,气喘,呕吐,不能进食等症状明显,积极用抗生素、抗真菌联合治疗支持疗法、中医治疗、控制感染,症状改善,但骨穿结果仍为部分缓解。2019年12月12日,血液分析:白细胞2.38×109/L,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9×109/L,因身体一般情况较差,血小板计数低,患者及家属拒绝再行化疗,转中医门诊治疗。
一诊。2020年1月22日
症见:疲乏,头晕,心悸,咳嗽,痰白,无明显皮下出血,舌质淡,太白,脉沉细,血象:白细胞2.16×109/L,血红蛋白71g/L,血小板11×109/L,诊为急髓毒,气血不足,髓亏毒蕴,治以补益气血、补肾生髓。因化疗后骨髓抑制严重,以扶正为主,解毒祛邪暂宜少用。处方:
黄芪30 当归10 熟地15 山萸肉20 巴戟天30肉苁蓉15补骨脂30 黄精30 石斛30 晚蚕砂15 玉米须30 茯苓20
泽泻10 北杏仁15 款冬花15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复渣再服。 二诊:2020年2月6日
症见:近日感风寒,干咳明显,喉痒,无喉痛,眠差,难入睡,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血象:白细胞2.38×109/L,,血红蛋白73g/L,血小板13×109/L。正虚外感风寒,补益气血,祛风宣肺。处方:
前胡10 苏梗10 荆芥10 款冬花15 沙参20 党参15 白术15 伏神30 黄芪30 当归10 龙眼肉20补骨脂30 巴戟天30 远志10 合欢花15 14剂,服法同前。 三诊:2020年2月20日
症见:干咳,喉痒基本消失,无皮下出血,无齿衄,右胁时胀痛,口苦,体力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腻,脉弦细,两尺无力。血象:白细胞2.97×109/L,,血红蛋白80g/L,血小20×109/L。身体情况有所好转,扶正解毒并用。院内制剂:清毒片6片 每日三次,养正丸6片 每日三次。处方:
柴胡10 黄芩10 枳壳10 补骨脂30 黄精30 黄芪30 当归10 巴戟天30 枸杞子20桑椹子20 玉米须30 茜根30 白花蛇舌草30 白英30 14剂,服法同前。 四诊:2020年3月19日
自诉无明显不适,活动量较大时有少许头晕乏力,胃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略暗,苔厚腻,脉弦细。
守上方,加莪术10 天麻20,14剂,服法同上,院内制剂同上。 五诊:2020年4月30号
见骨穿复查:白细胞4.25×109/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38×109/L。血象情况明显改善,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为1%,自觉少
许白痰,口略苦,胃纳正常,二便正常,舌略淡,苔白,脉细。处方:
柴胡10 黄芩15 法夏15 党参20 茯苓20 陈皮10 神曲10 佩兰15 补骨脂30 黄芪30 黄精30 巴戟天30 玉米须30 白花蛇舌草30 白英30 石上柏30 14剂,服法同上。 六诊:2020年8月3日
2020年7月27日?数字定量(Digital-PCR)分析检查:CEBRA-L8Ifs实变比例<0.001%,结果为隐性。2020年7月24日骨穿复查:增生尚活跃,原粒细胞0.5%,各系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全片查见1个颗粒型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分布。诊断意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完全缓解骨髓相。患者无明显不适,回复正常生活状况,仍坚持门诊治疗。中成药及中药治疗处方基本同上并服用本科养阴生血膏方治疗。多次复查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已正常,血小板波动在52-70×109/L之间,未完全恢复正常。
例三:
一诊:郑×珍,女,52岁。2020年3月5日初诊。
缘患者于2020年1月12日,因发热38.2℃,在汕头当地医院查白细胞降低,贫血,血小板降低(具体血液分析数据不详),未做相关检查,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一院血液科就诊,入院治疗,经相关检查,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2),用阿糖胞苷+1A化疗一次,化疗后仍发热不退,疲乏,头晕,心悸,至本院初诊时已45天,从医院来门诊,不同意再做化疗,查白细胞1.75×109/L,HGB>2g/L,PLT37××109/L。症见:低热(37.2-37.6摄氏度),无恶风寒,晚上睡觉时怕热,无汗出,纳可,二便正常,疲乏,头晕,皮下未见明显出血点,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
诊断:急髓劳(气血量亏,髓毒内蕴),治宜补脾益髓,解毒祛邪,处方:
补骨脂30 黄芪30 黄精30 当归10 石苇30 黄柏10 砂仁10后下 炙甘草15
伏神30 枸杞子20 巴戟天30 玉米须30 石上柏30 白花蛇舌草30 ×14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服本院清毒片6片每日三次,养正片6片 每日三次。 二诊:2020年4月30日
来初诊后,已出院回家服上述中药,查WBC:2.77×109/,HGB:105g/L,PLT:19×109/L刻下见:发热已退,皮下见少许出血点,头晕心悸、疲乏已明显改善,纳可,大便烂,每日3-4次,无咳嗽,无痰,眠可,舌质略淡,苔白,脉沉细。
守上方,处方略作加减,正气渐复,加强解毒抗癌扶髓。 处方:
补骨脂30 黄芪30 黄精30 石?30 巴戟天30 枸杞子30 法夏15 白术15 茯苓20 陈皮20 仙鹤草30 玉米须30 白英30 石上柏30 白花蛇舌草30
×3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带药回汕头老家继续治疗。 三诊:2020年6月11日家属代诉
查WBC:3.8×109/,HGB:116g/L,PLT:40×109/L。头晕心悸、疲乏症状消失,能做家务,正常生活,活动。觉左小指僵硬疼痛感,不剧,口臭,无发热,余无明显不适。
病情已稳定,骨髓抑制已逐步恢复,血小板尚低,守上法,盖以和胃行气之品。
补骨脂30 黄精30 枸杞子30 巴戟天30 黄芪30 白术15 陈皮10 佛手15 玉米须30 仙鹤草30 白英30 石上柏30白花蛇舌草30 3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清毒片、养正片每日服用。 四诊:2020年9月3号 家属代诉
查WBC:2.94×109/L,HGB:105g/L,PLT:22×109/L,无特殊明显不适,能维持日常生活活动。
中药守上方,加石?30 当归10 3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五诊:2020年10月15日
2020年10月13日在本院复查骨髓穿刺,诊断意见:骨髓增生尚活跃,原粒细胞1%,早幼粒细胞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完全缓解骨髓相。
附:2020年1月16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髓报告:原粒细胞22%,早幼粒细胞5%.诊断意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骨髓相。
血象:WBC:3.8×109/,HGB:112g/L,PLT:67×109/L 自诉:近日胃肠不适,每日烂便3次,下腹胀,纳可,无恶心呕吐,无心悸、头晕,精神体力尚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纯中医中药治疗近半年,急性白血病已完全缓解,恢复正常生活状态,遵继续服用中药治疗,定期复查血液分析及骨髓相。处方:
黄芪30 党参20 白术15 茯苓20 干姜10 鸡内金10 麦芽30 玉米须30 仙鹤草30 白花蛇舌草30 白英30 胡黄连15 3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继续补益脾肾,解读抗癌,扶正祛邪。 讨论
上三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案,均为经化疗后未?缓解,因骨髓抑制严重,不能再行化疗,且病人要求不再化疗,单用纯中医治疗而获缓解,究其原因:一是患者能坚持服用中药,使病情逐步改善,二是中医首要辩证,重在治本,佐以解毒,调治恶血。急性白血病中医为急髓毒,内外因各种毒邪侵犯骨髓,精髓化血的正常机能受到破坏,出现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且抑制了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正常生长,这些克隆性的原粒、早幼粒性白血病细胞形成了非正常的血液。应属于恶血的范畴。(见《血液病中医明?疏于》侯丽、许亚梅等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营血同行于血脉中,精血互生,在治疗上便要健脾益气以充营气之源,填精益髓以盖空虚受邪之地,
佐以解读,活血化瘀,顺气化痰以治其标,标本相顾,皆在邪去正复,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多次化疗,且化疗后感染,大量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累药物后,临床上大多数表现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毒邪蕴积。在治疗上,要辨清虚实,标本主次,先要留人,后图治病。数次化疗后仍未能缓解者,均为难治性白血病,预后不良,这阶段应重视治本。
治本在于补益脾肾,健脾益气,补肾填精,方能气血壮旺。用药上,健脾益气首选吉林红参、黄芪、白术。湿浊内阻加平胃散,湿浊明显加二陈汤,脾阳虚便溏加干姜。因多次化疗,胃肠功能受损,消化不良,可选山楂、神曲、佛手、春砂仁等药以行气消食,且防补气,滋肾填精等药之滋腻。补肾填精多选补骨脂、枸杞子、熟地、巴戟天、黄精、山萸肉等药。肾阳虚者可用右归饮加理中汤。待气血有所改善,脾胃消化功能好转,病情转为稳定后,在上法的基础上,可选用白花蛇舌草、胡黄连、石上柏、白英等解毒中药,适当加用川芎、丹参、田七片、莪术等活血化瘀,改善骨髓微循环的药物,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体虚,易得感冒、上呼吸道、肺部感染等。要注意急则治标,可暂停温补,辩证治疗新感,灵活对待标本先后的用药调整,医患互相配合,坚持治疗,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