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诗人,他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军事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毛泽东,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伟人的足迹,再游长沙,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的记游之作。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 和革命斗争生涯。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因有此作。 三、文体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 。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如:“醉花阴”“菩萨蛮”“水调歌头”
3、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4、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四、齐读全词,并标出生字词。
(1)沁园春(qìn) (2)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不平凡) (3)百舸争流( gě ) (大船)
(4)怅寥廓( liáo )(kuò)(广远空阔) (5)挥斥方遒( qiú ) (强劲有力) (6)浪遏飞舟( è )(阻止)
四、听录音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结构、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慨,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
2、第二层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
天竞自由。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湘江秋景图) 3、第三层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直抒胸臆、抒发感慨,引发了诗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承上启下)
下阕:追忆往年,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学生时代生活的回忆,对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思念)
2、第二层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中描绘了代表国家与民族希望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3、第三层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忆击水湘江,展现了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豪迈气概,也巧妙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六、整体感知、想象分析 1、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2、请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七、字词分析、写景结构分析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
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
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八、拓展
中国古代有哪些写秋的诗词?和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④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九、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 背景 二、 文体知识
注意: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三、 结构、内容分析 四、 意向分析
山、林、江、舸、鹰、鱼、 五、 字词分析 六、 整体感知 上阕
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下阕
情: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