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美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2024-03-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86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第11卷第2期 2014年 ・综述与讲座・ 完美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廖燕然,张进辅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完美主义是一种重要人格特质,与多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关系密切并参与其发生机制。完美主义领域内 目前仍存在概念界定不一、性质与核心特征存有争议等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问题,需要进一步探 讨。本文就完美主义的定性描述、测量工具、理论模型、完美主义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的区分、完美主义的人 一.~ 州 ㈣一~ 一一~~一篡 一 ~一 一 l_蚕一~帆 ~~一  ~一~ 一~ 群聚类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提出了未来应借助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和拓展研 究视域,建立中国人的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理论。 关键词:完美主义;完美主义量表;积极完美主义;消极完美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Perfectionism LIAO Yah—r口 ,ZHANG Jin (Faculty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近十年来,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完美主义研究。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修 订及信效度检验工作;另一类是探索完美主义与 一美、追求卓越和与生俱来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使 人克服自卑,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追求 完美是人类至纯至本的动机。他认为追求完美必 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社会型),其他指向的生活 方式(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将导致诸多心理问 题。Adler是极少数将追求完美视作人类正常天 性的学者代表,在他之后的研究者大多从心理疾 病的临床角度出发,认为完美主义与一系列心理 障碍相联系。例如Horney认为完美主义是神经 系列心理或行为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究,通常由完美主义扮演路径中的预测、中介或调 节角色,后一类研究较为常见 不难发现,针对完 美主义自身性质和机制的探索反而较少。尽管完 美主义研究已有一段历史,但学界对于其概念内 外延、核心特征的界定仍持有较大争议。这既关 系到完美主义定量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视域的拓 展,也对它所参与的相关心理现象的机制研究颇 有影响。为此,本研究从概念界定和测量理论人 症的一个亚型,这类个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 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为 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理想自我形 手,进行较为系统的文献梳理,以期厘清其中一些 基础性问题,使后续研究得以更好开展。 象,并按此形象生活,体验着一种自恋式满足 。 一旦他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或发现自己并非完美 l完美主义的定性描述 完美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个体心 理学派创始者Adlerl1]。他认为人类具有追求完 无缺时,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失衡。与之观点不同, 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塑造高标准的目的 并非为获得自恋式满足,而是为获取他人的接纳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廖燕然(1990 ),通讯作者:张进辅(1951 ),男,博士,教授。 Vol_11,NO.2 2014 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87 和认可l_3]。他们的努力过程中伴随着“我还不够 好、我必须更好”的糟糕感觉,这种感觉剥夺了他 们本应在自己的良好表现中体验到的满意感。 Burns则提出,完美主义是一种单维消极的人格 特质,它不同于Adler所谓健康积极的追求卓越, 而是包括不现实的高目标设定、强迫无休止的追 求,并以是否达成这个目标来衡量自我价值 ]。 Frost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设置过高标准的工 作任务并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其中伴随批判性 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_5]。这种高标准与恐 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失败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 为意味着个体必须不断处于警戒和防御之中,以 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 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中途放弃 等。Hewitt等人提出,完美主义包括两种成分: 其一是对个体行为表现的期望,反映出个体追求 高标准的倾向;其二是适应不良的自我评价,包括 个体的不完备感和神经症性的自我怀疑[6]。 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历来争论不断,例如完美 主义究竟是什么,其核心特质是什么,具有哪些表 现可被界定为完美主义者。不同的研究主张使得 完美主义领域内显得混乱,Flett和Hewitt曾总 结出20个完美主义的相关术语,如主动完美主 义、被动完美主义、自我批评完美主义、个人标准 完美主义等[7]。获得完美主义统一的概念界定难 以实现,参考完美主义的成分核心或许能更好把 握其特征和轮廓。王敬群等通过文献分析,归纳 出完美主义的4个核心特征:自我强加的高标准, 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 和自我怀疑,恐惧失败 ]。王晓文通过因子分析, 提取出5个因子:不容瑕疵、高标准、理想化、十全 十美、投入 。 2 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和理论模型 完美主义的测量经历了从单维结构到多维结 构,从临床心理疾病测量、成人测量到一般测量、 青少年测量的发展,测量理论和测量工具不断丰 富完善,完美主义测量趋于客观、标准、稳定。 2.1单维完美主义量表 Burns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病态的单维人格 特质。他描述了1O种完美主义者常见的歪曲认 知模式,如全或无思考、过度概括化、对失败的选 择性注意等 ]。结合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不合 理信念量表,编制出第一个完美主义测量工具: Burns完美主义量表(BPS)。该量表由10个条目 组成,采用Likert 5点计分。根据得分情况,分为 健康的非完美主义、轻度完美主义、中度完美主 义、重度完美主义和彻底的完美主义5级,得分越 高代表完美主义程度越重。Burns开创了完美主 义定量研究的先河,但单一维度假设受到后续研 究驳斥。近年来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不但具有消 极成分,也具有积极成分,两成分相互独立并存在 低的正相关l_6j。 2.2正常完美主义和神经症性完美主义 由Hamachek首次提出,完美主义分为正常 的完美主义和神经症性的完美主义两类n 。二 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会对自己的良好表现感到满意,而后者则无论 做得多好,也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能产生满意 感。Hamachek认为,正常完美主义者由追求成 功的动机驱动,神经症性完美主义者由害怕失败 的动机驱动。Hamachek的区分方法为后来的分 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3三维模型与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 Hewitt等人提出,完美主义的自我指向仅仅 是完美主义结构的一个基本成分,应同时还具有 人际指向的成分u 。因此,他从完美主义的指向 角度提出三维模型: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他人导 向的完美主义,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自我导向 的完美主义包括为自己设置高标准、对自身行为 进行苛刻评价和显著的动机因素;他人导向的完 美主义是以不切实际的完美为标准要求和苛责他 人,方向指向他人和外部;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指 个体尽力去满足他人对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期望, 在该维度上获得高分的个体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符 合他人的标准,害怕得到负面评价,获得他人的认 可及避免负面评价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 在此基础上,Hewitt等人编制出多维完美主 义心理量表(HMPS),上述3个维度共形成45个 条目,采用Likert 7点计分。HMPS被证明具有 良好信效度,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0.87,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75~0.88。 国内陈思远、寇或等人分别采用大学生样本和中 学生样本对其进行了中文修订,其内部一致性系 数和重测信度均保持在0.67以上l】 。 2.4双成分模型与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 Frost等人指出,既往研究将完美主义的核心 特征放在高标准上,这种特征无法对正常完美主义 者和神经症性完美主义者作出区分[5]。相比之下, 88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第11卷第2期 2O14年 对自我的过度批判性评价应更接近完美主义的概 念核心。由他首次明确提出,完美主义应属于多维 的人格特质,且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成分。 Frost从完美主义心理产生的角度概括出6 个维度:错误在意度(CM),行为迟疑度(DA),个 人标准(PS),父母期望(PE),父母批评(PC),条 理组织(O)。据此编制了Frost多维完美主义心 理量表(FMPS)。该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采用 Likert 5点计分。PS因子和O因子是积极完美 主义的指标,其余因子是消极完美主义的指标。 总分为前5个因子的得分之和,O因子不计入总 分。FMPS被证明具有较好信效度,与其他完美 主义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在0.91以上,各因子内部 一致性系数为0.78~0.92。国内訾非、杨宏飞等 人进行了中文版修订,各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6O~0.8l,重测信度为0.63~O.821 ]]。 2.5 二维结构理论与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 Slaney等人从完美主义的行为角度出发,编 制了近乎完美主义量表(APS),主要用于测量大 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_l 。该量表共计32个条 目,4个维度:标准与秩序,人际关系,焦虑,拖延。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0.86,间隔4周后的重 测信度为0.79~0.87。此后,Slaney等在文献回 顾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的概念,即 个体感知到目标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并 认为差异当属于完美主义消极维度的核心_l 。 据此,Slaney在APS的基础上修订编制了近乎完 美量表修订版(APS—R)。APS—R包括高标准、秩 序、差异3个维度,其中高标准和秩序是积极完美 主义的指标,差异是消极完美主义的指标,各分量 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0.92。 APS—R建立在完美主义两维结构理论之上。 这种完美主义的界定与以往描述性研究中所使用 的定义以及近年来实证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定义最 为接近。有研究者提出,检验差异分量表分值的变 化情况,可能是一个评价临床治疗进展的可行办 法口 。近年来,APS—R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信效度 证据逐渐累积。国内由杨丽等进行了APS—R的中 文版修订,共计22个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O.82,各分量表7周后的重测信度均大于o.68。 2.6其他量表 完美主义的其他测评工具还有Flett等编制 的完美认知问卷(PCI)和青少年完美量表 (CAPS),Terry—Short等编制的积极与消极完美 主义量表(PANPS),Jones的非理性信念测验 (IBT),Garner等的饮食性障碍量表(EDI), Slade等的心因性厌食症量表(SCANS), Mitzman等的神经质完美主义问卷(NPQ)等。 3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 Frost在对FMPS和HMPS进行因素分析 时获得两个高阶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FMPS的 错误在意度、行为迟疑度、父母期望、父母批评和 HMPS的社会决定完美主义;第二个因子包括 FMPS的个人标准、条理组织和HMPS的自我取 向完美主义、他人取向完美主义。将第一个因子 命名为“积极追求”,第二个因子命名为“适应不良 的在意评价”,证实了完美主义积极成分和消极成 分的并存和相互分离。SIaney等对HMPS, FMPS,APS进行因素分析,也获得了一致结论, 从FMPS,HMPS,APS—R中抽取出3个高阶因 子:因子1称为完美主义的非适应因子,包括 FMPS的错误在意度、行为迟疑度、父母期望、父 母批评、HMPS的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及APS—R 的差异;因子2称为完美主义的适应因子,包括 FMPS的个人标准、HMPS的自我取向完美主 义、他人取向完美主义、APS—R的高标准;因子 3称为秩序因子,包括FMPS的条理组织和 APS R的秩序_] 。此外,使用多种指标,包括 积极心理指标(如自尊、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 消极心理指标(如抑郁、焦虑)、成就指标(如平均 绩点、对成绩的满意度、成就动机)等结果显示,完 美主义的积极或消极成分与积极的心理指标或消 极的心理指标呈对应联系。 尽管完美主义的积极与消极性质之分获得许 多证据支持,但也有研究者对此予以驳斥。例如 Greenspon认为“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并不存在, 以往的实证结果也不足以证明积极完美主义的存 在[2 。简单来说,量表本身无分界点,无法区分 完美主义和非完美主义,所谓“健康完美主义者” 在量表上只有中等得分,他们很可能本身不是完 美主义者。 4完美主义的聚类研究 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划分人群,究竟聚为几类 更符合实际情况、更能突出群体间在不同指标上 的差异,也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分类方法 上,一些研究者认为若是将人群分为适应完美主 义者、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是削 弱了“差异”这一维度在完美主义成分中的贡献, Vo1.11,No.2 2014 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89 忽略了非完美主义者内部的异质性,认为采用两 步聚类分析法更为合理;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中 位数法更能反映三者间的区别。总的来说,三分 聚类和四分聚类最为常见。 4.1三分聚类 多数研究者基于Hamachek对正常完美主 义与神经症性完美主义的区分,作三分聚类,即适 应完美主义者、适应不良(或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者、非完美主义者。适应完美主义者具有高的积 极完美主义水平及低的消极完美主义水平;适应 不良完美主义者在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上水平都 较高,这类人既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易于自 我怀疑和产生自我挫败;非完美主义者在积极维 度上水平低,消极维度上没有统一特征,程度通常 介于前两者之间。从适应的完美主义者到非完美 主义者再到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在积极指标 上程度依次降低,在消极指标上程度依次增加。 4.2 四分聚类 Alden提出,完美主义具有高标准和适应不 良的自我评价两种成分,根据成分水平高低可构 成四种组合 ]。Gaudreau和Thompson也指出, 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划分人群不应直接使用成分本 身,而应使用两成分的交互作用_2 。采用高标准 和差异两个指标得到完美主义的2×2组合,分 别命名为非完美主义(低标准低差异)、纯粹的个 人标准完美主义(高标准低差异/适应完美主义 者/正常的完美主义者)、纯粹的在意评价完美主 义(低标准高差异)和}昆合的完美主义(高标准高 差异/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神经症性完美主义 者),四类完美主义在心理指标和内化机制上存在 显著差异。 低标准高差异组的独立划分与Wang等人在 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作聚类研究时发现的第四类 人群的结果相符。该类人群本身并没有设定高标 准,仅仅以不断自我监控、自我怀疑和贬低为特 征,属于高神经质的群体,且在人群中占较大比 重[2 。研究结果表明,低标准高差异组的自我效 能感、正性情绪和对成绩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低标 准低差异组,而抑郁、负性情绪和焦虑水平显著高 于低标准低差异组,而在平均绩点上二者无显著 差异。Wang等认为,该类人群可能与集体主义 文化背景有关。Oaudreau等也认为,这一类型的 完美主义可能代表了一种非内化的、受到外部控 制的完美主义,即个人动机、目标与价值受到社会 标准所驱动。 5问题及未来展望 完美主义领域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是研究者普 遍没有对其核心定义和性质达成共识,观点矛盾。 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术语和成分命名进行界定和操 作,导致概念和维度交叉、混乱。一方面,如果不 同的研究者所关注的实际是不同的心理现象,仅 仅只是使用了完美主义这个概念,那么再多的争 论也不会得出有实质意义的结论。其次,获得一 个公认的完美主义界定是否有必要,是否利于完 美主义理论建构的丰富和深入值得思考。要解决 上述问题,完美主义的本质就仍然值得探讨,需要 后续研究者对其性质作更深层次的探索,除量表 工具外,最好借助于不同的研究方法收集证据,如 质性研究、脑神经研究等。 当前的完美主义研究范围较为狭窄。首先, 尽管完美主义同时包含积极和消极成分的多维性 质得到普遍认可,但大部分研究仍着眼于其适应 不良性,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负性特质以及多种 消极心理和行为机制的潜在成分。针对积极完美 主义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匮乏,例如积极完美主 义的养成,积极完美主义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学 绩和业绩、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都是 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其次,当前将完美主义作 为某种心理机制发生的预测变量或中间变量比较 流行,但这类研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完美主义 本身的考察,若是探讨构成积极或消极完美主义 的路径上是否存在影响或决定其性质的中介或调 节变量,也许更具意义。 国内学者对该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近年来 出现了一批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的本土量表。尽 管这些量表均以实证方法考察了其维度结构的合 理性,但这些量表的结构效度仍然需要不断验证。 从根本上讲,这些量化研究还处于描述阶段,没有 提出系统的完美主义理论。我国背景下的完美主 义心理结构可能与西方理论有所出入,例如在对 秩序这一维度的探讨上,杨丽等在对我国大学生 的完美主义研究中就曾指出,秩序可能不是中国 文化背景下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_1引。因此,建立 一套中国人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理论很有必要。 参 考 文 献 [1] Adler A.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Iec— tion of later writings[M].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 (下转92页) 92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第1l卷第2期 2014年 [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6):52—53. [9]邓小花.人文关怀在护患关系中的运用[J].现代临 床护理,2008,7(11):40. [103李鹏.音乐治疗的发展及其对警察心理健康的作用 E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9(1):76—79. [11]于红.人文关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EJ].中国当 代医药,2O11,18(3):92—93. [12]栾伟,丁学易,赵爱平.病人隐私文化在护理服务过 程中的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985一 (上接89页) [2]Horney 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gle toward self-realization[M].ww Company,1991. T N h O e r [33 Hollender MH.Perfectionism.a neglr ected person— l 叫 ality trait『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1978,39(5):384. [4] Burns DD.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defeat [J].Psychology today,1980,14(6):34—52. [5] Randy O.Frost,Marten P,Lahart C,et a1.The di— 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0,14(5):449—468. [6] Hewitt PL,Flett GL,Sherry SB,et a1.The inter— personal expression of perfection: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 84(6):1303. [7] Flett GL,Hewitt PL.Perfectionism:Theory,re— search,and treatment[M].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 [8] 王敬群,梁宝勇,邵秀巧.完美主义研究综述[J].心 理学探新,2005,25(1):69—73. [9]王晓文.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实测 [D].重庆:西南大学,2012. r1O]Hamachek DE.Psychodynamics of normal and neu— rotic perfectionism[J].Psychology: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1978,15(1):27—33. r 1 1_Hewitt PL,Flett GI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daily stress,and depression:a test of the specific vulnerability hypothesi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3,102(1):58. [12]陈思远,管阳阳,张伟,等.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 表在529名大学生中的试用与修订[J].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8,16(7):823—825. [13]寇或,张兰鸽,张莉,等.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 (4):423—430. 987. [13]谢幸尔.同伴教育在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30~731. [14]许红力,李承瑞,阚一平.当病人拒绝治疗时[J].国 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692. [15]龙华,黄文彩,何天梅.出院电话随访延伸健康教育 [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146~147. [收稿日期]2013-10—29 ¨…¨一◆・ [14]訾非,周旭.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 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56O~563. [15]杨宏飞.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在740名本科生中的 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97—100. [1 6]Johnson DP,Slaney RB.Perfectionism:Scale devel— opment and a study of perfeetionistie clients in coun- seling[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6,37(1):29—41. [17]Slaney RB,Rice KG,Mobley M.et a1.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J].Measurement and Evalua— 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1,34(3): 130—145. [18]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 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19]Slaney RB,Ashby J,Trippi J.Perfectionism:Its measurement and career relevance[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5,3(4):279—297. [2o]Rice KG,Ashby JS,Gilman R.Classifying adoles— cent perfectionists[J].Psychol Assess,201l,23 (3):563~577. [2 1]Suddarth BH,Slaney RB.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 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in college students[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 velopment,2001,34(3):157一l65. [22]Greenspon TS.“Healthy Perfectionism”is an Oxy— moron: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logy of Perfection- 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J].Prufrock Jour— nal,2000,11(4):197—208. [23]Oaudreau P,Thompson A.Testing a 2×2 model of dispositional perfectionism[J].Personality and Indi— vidual Differences,2010,48(5):532—537. [24]Wang KT,Slaney RB,Rice KG.Perfectionism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aiwan: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nd achievement motiva—- 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42(7):1279—1290. [收稿日期]2013-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