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加强法治认同建设的现实意义
作者:章璇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9期
摘 要 法治认同是指公众对现有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等法律要素产生的认可和赞同。对目前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来说,法治认同可以提供思想基础、合理性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加强法治认同建设,需要加大法律的便利性和人文性、开展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规范法律的实施。
关键词 法治认同 法治社会 公众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章璇,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3-170-02
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来,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也早已成为政府执政的理念。但是在现实中,民众漠视法律、抵触法律的情况屡有发生,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因此受到了阻碍。究其原因,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制度层面的建设上,在非制度层面上的关注较少,造成了在非制度层面建设的严重不足,这里的非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法治认同建设。所以,研究民众的法治认同问题,探索加强我国法治认同建设的途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法治认同的内涵
法治认同是指公众在对法治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等法律要素产生的认可和赞同。这不仅仅是对这些法律要素的简单的评判,更是经过理性分析后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心悦诚服的心理状态。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认同是对良法的认同,而不是对恶法,抑或是对所有的法的认同。现代法治思想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有两重含义,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对良法的普遍服从。有良法人民却不服从,或者人民服从于所有的法律且不区分良法或恶法,都无法让国家实现法治,所以良法和对良法的普遍服从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这里之所以强调是对良法的认同,是因为,良法可以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并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重视人的主体作用,正是法治认同的特点之一。
法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呢?其一,法治认同来源于公众对自身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性认知。只有公众意识到自己是法治建设中的主体,才会去了解既有法律和法律制度、才会主动守法、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行使权力、才会积极的参与国家的法治建设,进而产生法治认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二,法治认同来源于公众对法律价值的认知。公众对法律的价值进行评判后,对其认为是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法律表示认可和赞同。当然,仅靠这些被认为是良法的法律就想让所有公众对法治产生普遍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法治要想获得普遍的认同,还需要在保障公众主体地位、保护其权利和义务、确保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既有法律和法律制度。此外,还要依法执政、公正执法,进而增强公众对法治的认同。
其三,法治认同来源于公众对法律维护利益的认知。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在《法理学》一书中指出:服从法律更多的是一个利益刺激问题,而不是敬重和尊重的问题。法律维护公众利益及解决利益冲突,是法治获得认同的前提。法治以保护公众的利益为己任,为公众带来效益,公众自然会自觉主动的去服从于法治,进而产生法治认同。 二、法治认同对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宪法规定的治国方略,还是每一个国人的殷切期盼。自中共十五大以来,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党中央不断出台各种文件来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近期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如此一来,如何行之有效的推进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法治认同,作为法治的非制度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的心理基础、促进法律的修正与完善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与现实针对性。 (一)法治认同树立了法律的权威,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法治认同是公众对良法的普遍服从,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群体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取利益。要想真正的从人治走向法治,就必须强调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这就要求当权者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法执政。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党和政府要遵守和认同法律,只要这样,才能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给人民做表率。政府依法执政、公民依法办事、全民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权威也就此树立。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只有树立了法律的权威,人民才会遵守法律、认可法律,法治社会才会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二)法治认同完善了既有法律,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基础
每一件事物都要经过不断的改进才会变得完善,法律也是如此。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法律最终才会被保留下来,那么,法律如何做到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呢?首先,只有能真正做到维护公众利益,解决利益纷争的法律才会被公众所认可,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良法。不能保护民众利益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危害人民利益的法律更是会被民众所唾弃,这两种法律都终将会消亡。其次,仅仅有了良法还不够,还要有良法之治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健全法律体制、不断拓展法律管辖和服务的范围,并把政府及政党的管理活动纳入到法治范围内,做到依法执政。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法律会不断的根据公众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也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法治认同扩大了法律的公开性,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心理基础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让公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做到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反之,如若公众难以做到有效的参与,公平、正义也就无从谈起。法治认同扩大了法律的公开性,因为只有在对法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理性的对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的表示认可或赞同。
法律的公开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法治认同是公众对法律进行了解后的自觉自愿的认同,而非在外力干扰下被迫做出的选择,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比较准确的表达公众对既有法律的态度。其二,法治认同是理性的认同,是对法律进行全面了解后做出的理性判断,而不是盲目的非理性崇尚法律,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法律万能主义的”泛滥。其三,法治认同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征求各利益团体的意见,从而增强法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正因为法治认同是公众在对法律进行了全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之后做出的评判,所以公众会真心拥护并遵守这些法律和法律制度,从而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心理基础。
三、加强法治认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一)加强法治认同建设,需要加大法律的便利性和人文性
民众作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只有在自身的利益得到维护的情况下,才会去拥护法律、认可法律。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民关心的多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或利益,如果自身利益或权利没有受到侵害,人民也不会花费时间去了解法律。可是人有旦夕祸福,一旦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民众就迫切的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此时法律可以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民众自然会感受到法律的好处,从而真心的接受和认可法律。所以,要不断的提高法律的便利性,进一步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法不容情是法律公平公正的表现,这里的情指的多是为了一己私利的私情。但是法不外乎人情,这里的人情,说的却是人之常情。良法应该是法与情的结合,法既要维护公平正义,又要合乎人情。这就要求现代法治不能教条主义,要在法律的基础上审情度理,表现出法律的人文关怀,相信这也会让更多的人信任和依赖法律、真心的认可法律。 (二)加强法治认同建设,需要开展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
对民众开展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民众的法治意识,是我国法治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对法治认同建设的加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我国目前的普法教育来说,对法律知识、法律条文的普及较多,对法律精神、法律理念的培养较少,民众做到了知法,但是不懂法、不会用法,进而产生了消极的守法意识,在这种消极的守法意识下,民众之所以会守法是因为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约束。当然,国家法治建设的推进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迫使民众守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国家开展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法律知识、法律条文的灌输,还要帮助民众树立法律理念、培养法律精神,帮助民众形成守法、用法意识,从而产生对法治的认同。
此外,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不仅是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更是对执法、司法人员的宣传教育。对执法、司法人员开展依法执政、依法执法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执法过程更为公正公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民众意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由衷的认同法律,产生法治认同。
(三)加强法治认同建设,需要规范法律的实施
*同志曾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明确指出了法律实施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目前来说,我国在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多存在于法律的实施领域,比如在立法层面,现有的法律不完善,法律的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在司法层面,罔顾事实,蔑视法律,不能主持和维护正义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执法层面,失职渎职、知法犯法、滥用职权的事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人民自是无法对法律产生认可和信服。要想改变人民对法律制定者和实施着长久以来的怀疑态度,就必须规范法律的实施,重塑政府形象。具体来说,立法机关要在体察民情、充分考虑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条文和法律体系;司法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依照法律处理案件,不徇私、不枉法;行政机关要公正执法、依法执政,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刷馆.1982. [2]波斯纳.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李春明.当代中国法治认同:意义、内容及形成机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龚廷泰.法治文化的认同: 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