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曹刿论战
撰稿 李爱军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传说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记叙____、____之间的战争,“_________”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
(2)小惠未徧( ) .
(3)神弗福也( ) .
(4)小大之狱( ) .
(5)小信未孚( ) .
(6)公问其故( ) .
(7)望其旗靡( ) .
(8)既克,公问其故( )( ) ..
(9)彼竭我盈( ) .
(10)忠之属也( ) .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古义:
今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古义:
今义: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古义:
今义: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古义:
今义:
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3. 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问题研究
1. 课文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鲁庄公的“鄙” ?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3.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试举例分析。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B. 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
C. 公将战 上使外将兵 ..
D. 夫战,勇气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4.根据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5.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①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②伤,不禽二毛③。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④,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⑤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⑥,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⑦可也。”
【注释】①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②重(chóng):重复,再次。③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④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⑤勍(qíng)敌:强敌。 ⑥胡耉(gǒu):很老的人。 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
的军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宋人既成列( ) (2)宋师败绩( ) ...
(3)公伤股( ) (4)鼓儳可也( ) ..
2. 用文中的话回答。
(1)楚人未既济,司马“请击之”,公曰“不可”的理由是什么?
(2)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的理由是什么?
(3)子鱼对宋襄公的评价是什么?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襄公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是他拘泥仁义之道用军,结果落得大败的下场。
B.宋襄公用军讲究仁义,不杀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获年纪大的敌人,不利用有利时机攻击敌人,虽败犹荣,可称为仁义之师。
C.子鱼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大司马,他多次劝说宋襄公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时机攻击楚
军。
D.宋军大败后,子鱼针对宋襄公的错误论调,进行驳论,说明两军对垒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时机,去取得战争的胜利。
4. 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 宋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曹刿论战】
一、1.《左传》 春秋时期 左丘明 齐 鲁 长勺之战
2. (1)参与(2)“徧”通“遍”,遍及,普遍(3)赐福,保佑(4)案件(5)为人所信服(6)原因(缘故)(7)倒下(8)已经 战胜(9)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0)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 (1)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2)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3)目光短浅;品质低劣(4)第二次;同一动作的重复或继续
4.(1)居高官、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按实情判断。(4)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二、(一)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曹刿:有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和卓越的才能、过人的谋略,是一名有 “远谋” 的军事家。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二)1.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述取胜的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部分,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2.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体现了他的“鄙”;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表现了他的“远见”。
3.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三、1.B 2.D 3. B 4.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四、1.(1)已经(2)大败(3)大腿(4)击鼓进军
2.(1)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不鼓不成列。(3)君未知战。
3.B
4. 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大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5. 刚愎自用、不知变通、愚蠢之极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