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荐-激电中梯设计书 精品

2024-03-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测网网度与比例尺关系表

比例尺 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1:2000 线距 (米) 500 250 100 50 20 点距 (米) 100—200 50—100 20—50 10—20 5—10

二、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大功激电测量DJF10-2系统。主要测量方式有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 (一)、仪器性能检查 1、不极化电极 (1)、内阻

不极化电极内阻要求小于2KΩ。 (2)、电极间的电位差

每组不极化电极间的电位差要求小于2mV。 2、导线

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内阻小、轻便、强度高的导线。要求导线内阻小于10Ω/Km,耐压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Ω/500V。对于长度为D(Km)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大于2/D(KΩ)。

3、仪器一致性检查

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异常地段、测点数大于20、选择AB、MN、和I,使ΔU1在100mV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取均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计算均方相对误差的公式为:

SiSi1M2ni1Sin 2

式中:Si为第i点被测仪器观测数据;

为第i点“标准”仪器观测数据; Si n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当某台仪器计算的均方相对误差大于设计总精度的2/3时,应对该仪器进行调试,使其达到要求或不在本测区使用。 (二)、装置类型选择

装置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测区的地质条件和勘查任务而定,装置类型有中间梯度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偶极装置和对称四极测深装置。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选用中间梯度装置和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1、激电中梯

激电中梯分横向和纵向装置,当极化体的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接近或为高阻时,应选用纵向中梯(横剖面)装置;当极化体的电阻率为低阻时,应选用横向中梯(纵剖面)装置。 2、激电测深

激电测深采用不等比对称四极装置。

(三)、仪器参数的选择

1、充、放电时间和供电周期的选择

该系统发射机的供电制式为双向短脉冲制式, 2、延时的选择

为减小电磁耦合效应对激电法的干扰,应尽量选择较长的延时,一般选为几百毫秒,当延时大于500ms时,电磁耦合效应对直流激电法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同时,延时太大会降低观测精度。一般选择200-400ms。 3、采样宽度

为提高观测精度, 采样宽度应适当大些, 4、叠加次数

增加叠加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叠加次数多,生产效率低,所以,选择时应考虑以上因数。 (四)、极距的选择 1、激电中梯 (1)、供电极距

供电极距的选择应结合地质任务在野外实地通过测深实验选择,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容许的条件下,供电极距尽量的大一些,当供电极距增大到某一值时,异常减小,此时的供电极距为最大。 (2)、测量极距

测量极距MN一般应大AB,当围岩极化率不均匀或有地表干扰时,可选择较大的测量极距。 2、激电测深

(1)、电极排列方向的选择

电极排列方向应视任务而定,当要研究极化体的产状时,电极排列方向应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布极;当要确定极化体的走向长度时,应顺极化体走向布极;当极化体上方地形起伏较大时,电极排列方向应尽可能与地形等高线一致;当研究极化体的方向性时,可做十字测深。 (2)、极距的选择

在模数为6.25cm的对数纸上,取0.8-1.2cm长且使其均匀分布,相应的段长作为供电极距。不等比装置的测量极距MN与供电极距AB的比,一般保持在1/3-1/30的范围;等比装置的测量极距MN与供电极距AB的比,一般保持在1/3-1/10。通常采用如下表的测深极距。

激电测深极距表

AB/2 MN/2 AB/2 MN/2 3 1 150 20 5 1 230 20 9 1 340 20 15 5 500 20 25 5 750 20 40 5 1000 20 65 5 100 20

(五)、供电电流

为提高信噪比,要求有足够大的供电电流,即I≥

U2KSS。当工作地区

的干扰比较小时, U2值要求不小于0.5 mV;当工作地区有明显干扰时,

U2值应为干扰信号幅值的三倍。对于中梯装置供电电极AB中点的测点而

0.000125AB言,K≈, I≥。

4MNSSMN2AB2(六)、测量要求 1、准备工作

(1)、组织学习《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和设计书的有关规定,使每一个参加野外工作的人员都了解总体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术要求。

(2)、对仪器和其他技术准备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调试和标定。 (3)、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和安全教育。 2、供电站

(1)、应尽量设置在靠近测线的观测段,对供电站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晒的措施。

(2)、每天观测开始前,供电站操作员应进行以下操作 a、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和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 b、检查仪器、装备和通讯工具的基本性能; c、检查各线路连接是否正确; d、检查导线是否漏电;

e、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和人员离开电极后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 f、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电线号 3、供电电极

(1)、供电电极常采用并联接地方式,一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一排或几排。无穷远极常打成圆圈状;

(2)、各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二倍; (3)、电极的数量应使供电电流稳定;

(4)、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应采取减小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解决。 4、测量电极

(1)、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5 KΩ,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测点岩石裸露时,应填湿土。 (2)、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沙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间的温差;

(3)、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严禁在接收机附近用对讲机通话;

(4)、当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接地点位时,一般在测地误差容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当需要移动较大距离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作同方向、同距离移动,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4%内时,可不改算K值。 5、接收机重复观测

(1)、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干扰现象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时; (2)、视极化率异常的突变点; (3)、仪器显示出超差的错误指示时;

(4)、参与平均的一组视极化率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其平均值之比应小于2n•M;在需要用均方误差衡量观测质量的地段,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应小于2n•(M,分别为设计观测均方相对误差与均方误差;n为参与平均的观测次数)。

(5)、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不参与计算平均值,但舍去的次数应少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若超限的观测数据过多,应停止观测进行检查和处理。

(6)、在观测中发现有漏电存在时,应立即排除,并根据漏电点的位置等因数分析漏电对已有观测结果的影响。应在漏电排除后逐点返回重新观测,

直到有连续三个点的结果符合要求时为止。

(7)、当外部影响不严重时,可适当增加重复观测次数;当严重影响观测数据而又无法避免时,应停止观测。 6、安全操作

(1)、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必须遵守有关规程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的要求,汽油必须妥善保管;

(2)、所有野外工作人员,必须有安全用电和触电后急救的常识,电源和发送机必须有绝缘设备;

(3)、开工前,必须在确信供电回路、电极接地均正常并布极人员离开裸露导线和供电电极时方可供电;在未确认停止供电时不得触摸电极。在发电机停车后方可通知收线和移动电极; (4)、雷雨时不得进行野外工作。 (七)、质量检查

系统质量检查应根据生产情况安排在整个野外工作过程中。在时间和地段上都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应由与原始观测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日期进行。对解释推断、检查验证有意义的地段,必须进行质量检查。系统检查的工作量应占总工作量的3%-5%。当不能对质量做出肯定的评价时,应增加检查工作量,但增至总工作量的20%时,而质量仍不符合要求时,则相应范围内的原始观测资料应作废品处理。对面积性工作,如各区段的观测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分区评价。

对测深点的检查应对原始观测的所有极距都做检查测量。 系统检查按下式计算观测误差。 1、视极化率的均方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

SiSi1 M2ni1Sin 2式中:Si为第i点原始观测数据;

为第i点检查观测数据; Si的平均值; Si为Si与Si n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在低极化率(≤3%)的背景地段,可改用均方误差来评价。计算公式为:

1n2 SiSi 2ni1当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均方误差0.12)时,观测精度为A级;当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大于4%(均方误差0.12-0.21)时,观测精度为B级。 2、视电阻率的均方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

SiSi1 M2ni1Sin 2 式中:Si为第i点原始观测数据;

为第i点检查观测数据; Si

的平均值; Si为Si与Si

n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规定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时,观测精度为A级;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7%而小于12%(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4%而小于7%)时,观测精度为B级。

iSiSSiSiSiSi各受检点的值(或值)及值的分布应满足如

22Si2Si下要求:

(1)、超过设计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三分之一;

(2)、超过二倍设计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百分之五;

(3)、超过三倍设计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百分之一;

规定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时,观测精度为A级;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7%而小于12%(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4%而小于7%)时,观测精度为B级。 (八)、物性测量 1、标本采集

测区出露的各类岩石均应采集物性标本,每类岩石的标本数均应大于30块,异常和矿化蚀变地段,凡能采到新鲜岩石的地方,均应采集标本,进行电性参数的测定工作。标本形状尽量接近正方形,体积大于150cm3。 2、电性参数测定方法

电性参数测定采用物性架法,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岩样测试信号源作为供电电源,用DJF—8B接收机测定视极化率S并计算视电阻率强

S。具体测定方法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