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3-10-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

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

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奥/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的主阶称阼阶,故践作又指即帝位。 C.敕,汉朝时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南北朝以后则专指皇帝诏令。

D.科举,考试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分三级,会试由吏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5.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 【答案】1.D 2.D 3.D

4.(1)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2)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5.①试卷应封住姓名;

②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 ③录取时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 句中“居守”是一个词,指留守(北京)。据此排除AB。 “其后”表时间,作“成祖乘舆”的状语,不可断在上一句,排除C。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明代科举分三级”说法有误,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说法错误。赐给他们银章是提醒他们要随时进谏,纠正皇帝的过失。而便于直接进谏的办法是“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指示”,指给(他)看;“忽”,忽视;“顾”,只是;“渎天德”,是对冒犯皇帝的委婉说法。

(2)“条”,分条陈述;“闻”,上报;“被”,遭受;“振”,通“赈”,赈济;“罪”,名词作动词,加罪,得罪。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杨士奇提出的科举改革的措施,从文中“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可以总结出:要将试卷封住姓名,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在录取的比例上,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这样就可兼顾南方和北方,让南北人才都可以进入朝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成祖举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狡猾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想阴谋夺取嫡长子之位,说世子的坏话。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书,定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不启缄,驰马上报。然而,黄俨已先告诉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仁德的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或直问太子:“知道有讲坏话的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 永乐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壬午(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戊戌(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癸酉(二十六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辛巳(十二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政多的都写不完,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养,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媲美么? 材料二:

起初,仁宗皇帝与侍臣们讨论科举的弊端。

杨士奇说:“科举应当同时录取那北方的士子。”仁宗说:“北方人的学问远不及南方

人。” 杨士奇说:“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方人虽然有才华,但大多数轻浮。”仁宗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杨士奇说:“科举试卷还照例密封姓名,在卷子外写上‘南’‘北’二字,如果应该录取一百人,那么就录取六十个南方人,四十个北方人,这样,南北方的人才就都进入朝廷了。”仁宗说:“对。这样,北方的士人也会感奋而振作起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锜,国贞之子也。顺宗永贞元年春,以浙西观察使李锜为镇海节度使。宪宗元和二年,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亦不自安,求入朝,上许之,遣中使..

至京口慰抚,且劳其将士。锜虽署判官王澹为留后,实无行意,屡迁行期。澹与敕使数劝..谕之。锜不悦,上表称疾,请至岁暮入朝。上以问宰相武元衡,曰:“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上以为然,下诏征之。锜诈穷,遂谋反。元和二年十月乙丑,制削李锜官爵及属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

使。征宣武、武宁等兵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之。李锜以宣州富饶,欲先取之,遣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将兵三千袭之。三人知锜必败,与牙将裴行立同谋讨之。行立,锜之甥也,故悉知锜之密谋。三将营于城外,将发,召士卒谕之曰:“仆射反逆,官军四集,常、湖二将继死,其势已蹙。今乃欲使吾辈远取宣城,吾辈何为随之族灭?岂若去逆效顺,转祸为福乎!”众悦,许诺,即夜还趋城。行立举火鼓噪,应之于内,引兵趋牙门。锜闻子良等举兵,怒,闻行立应之,抚膺曰:“吾何望矣!”跣足..

匿楼下。亲将李钧引挽强三百趋山亭,欲战。行立伏兵邀斩之。锜举家皆哭,左右执锜,裹之以幕,缒于城下,械送京师。乙亥,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等谋反,何不斩之,然后入朝?”锜无以对。乃并其子师回腰斩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

B.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

C.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

D.群臣贺于紫宸殿/上愀然曰/朕之不德致宇内/数有干纪者/朕之愧也/何贺之为/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镇,亦称“方镇”。唐代中后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这些重要的军事设防区叫“藩镇”。

B.留后,古代官职名。唐中叶后,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

C.道,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秦朝时开始出现,与县同级别;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之后迭有增加,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D.牙门,将帅营门。古时行军扎营,在主帅或主将帐前牙旗(饰有象牙的大旗)以为军门,称为“牙门”,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武元衡认为,唐宪宗刚刚执政,李锜请求朝见就答应他,想不朝见就不朝见,那以后将无法号令天下,唐宪宗深以为然。

B.李锜认为宣州富饶,派张子良等三人领兵去夺取宣州,张子良等人知道李锜最后必败,就与李锜的外甥裴行立共谋讨伐李锜。

C.李锜听说张子良等反叛自己,外甥裴行立也背叛自己,愤怒绝望,顾不上穿鞋躲了起来,但最终被身边人抓获,押送到京城。

D.李锜企图将谋反责任推卸给张子良等人,说是张子良教他谋反的,唐宪宗起初对他表示同情,但最终还是揭穿了李锜的谎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澹与敕使数劝谕之。锜不悦,上表称疾,请至岁暮入朝。

(2)今乃欲使吾辈远取宣城,吾辈何为随之族灭?岂若去逆效顺,转祸为福乎! 【答案】1.A 2.C 3.D

4.(1)王澹与皇帝的使者屡次劝告晓喻。李锜很不愉快,上表声称患病,请求到年底进京朝见。

(2)现在却想叫我们远道去攻取宣州,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也被满门抄斩呢?不如抛弃叛逆,效力顺服朝廷,转祸为福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武百官在紫宸殿向皇帝祝贺,唐宪宗伤感地说:“我没有德行,致使天下屡屡有叛乱的,我感到惭愧,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甲中朔(初一日),李锜被押解到长安,唐宪宗登上宫城兴安门,当面诘问李锜。

“紫宸殿”是宫殿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上”指“皇上”,作下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C;

“十一月甲申朔”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锜”指“李锜”,作下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错误,唐代的“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后来历代有所不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 “唐宪宗起初对他表示同情”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子良等谋反,何不斩之,然后入朝?’锜无以对”可知,李锜回答

说:“我原来没有反叛,是张子良等教我反叛的。”唐宪宗说:“你是元帅,张子良等谋反,你为什么不斩了他们,然后入京朝见呢?”李锜无言以对。由此可知,原文没有说唐宪宗起初对他表示同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敕使”,皇帝的使者;“劝谕”,劝告晓谕;“疾”,患病。

(2)“乃”,却;“何为”,宾语前置句,为何,为什么;“岂若”,哪里像,意思是“不如”。 参考译文:

李锜,是李国贞的儿子。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春季,以浙西观察使李锜为镇海节度使。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夏、蜀两地平定之后,藩镇都感到危惧,很多人都请求到京城朝见。镇海节度使李锜也是内心不安,请求入京朝见,唐宪宗同意了,派遣宦官到京口慰问安抚,并犒劳他部下的将士。李锜虽然安排判官王澹为节度留后,但事实上并没有赴京城的意思,屡屡拖延行期。王澹与皇帝的使者屡次劝告晓谕。李锜很不愉快,上表声称患病,请求到年底进京朝见。唐宪宗将这个事征询宰相武元衡的意见,武元衡说:“陛下刚刚即位,李锜请求朝见就能够朝见,请求不朝见就能够不朝见,行不行都由李锜决定,这样一来,今后陛下拿什么来号令天下呢?”唐宪宗认为有理,于是下诏征召李锜。李锜的阴谋败露了,于是决定反叛。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月乙丑(十一日),唐宪宗下诏剥夺李锜的官爵,取消他的皇家户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领诸道军队,担任招讨处置使。征调宣武、武宁等地的军队都从宣州出发,江西的军队从信州出发,浙东的军队从杭州出发,共同讨伐李锜。因为宣州富饶,李锜想首先攻取宣州,于是派遣兵马使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率领军队三千人袭击宣州。这三位将领知道李锜必然失败,就与牙将裴行立共同谋划讨伐李锜。裴行立,是李锜的外甥,所以对李锜的阴谋全部知道。三位将领驻守京口城外,将要出发的时候,召集士兵宣布说:“仆射反叛,官军已经从四面八方过来,常州、湖州两位镇将先后被杀,形势已经非常紧迫。现在却想叫我们远道去攻取宣州,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也被满门抄斩呢?为什么不抛弃叛逆,效力顺服朝廷,转祸为福呢!”大家都很高兴,众口许诺,当天夜里就返回,直奔京口城。裴行立举着火把,擂着战鼓,高声呐喊,在城内接应,率领军队奔向衙门。李锜听说张子良等人起兵反叛自己,大怒,又听说裴行立也一起响应,就摸着胸口说:“我这还有什么希望呢!”光着脚逃到楼下躲了起来。他的亲信将领李钧带领挽强三百人跑到山亭,准备战斗。裴行立埋伏军队拦截,将他斩首。李锜全家都哭了起来,左右的人抓到了李锜,用帷幕将他裹住,用绳子从城上缒下,戴上脚镣手铐送至京城。乙亥(二十一日),文武百官在紫宸殿向皇帝祝贺,唐宪宗伤感地说:“我没有德行,致使天下屡屡有叛乱的,我感到惭愧,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甲中朔(初一日),李锜被押解到长安,唐宪宗登上宫城兴安门,当面诘问李锜。李锜回答说:“我原来没有反叛,是张子良等教我反叛的。”唐宪宗说:“你是元帅,张子良等谋反,你为什么不斩了他们,然后入京朝见呢?”李锜无言以对。于是连同儿子李师回,一起被腰斩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

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

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

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极:尽量 .C.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通“源” .统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故善者因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有

C.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首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三段中“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读?”两句从反面阐明政治教命对货殖之事(人们对物质富裕生活追求)难以起到阻止或规范约束作用。 B.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十分可贵。 C.上至王候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求财谋利,担忧贫穷。“人富而仁义附焉”,只要人们生活富有了,百姓自然懂得仁义礼仪,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

D.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图穷而匕..

B.①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②夫晋,何厌之..B.挽近世涂民耳目 涂:堵塞 .

D.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冠带衣履:领导、....

D.本文引古书,叙史实,有破有立,开篇否定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后以管仲助齐称霸的史实,正面肯定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2)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答案】1.A 2.D 3.C

4.(1)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及财物都归聚到那里。

(2)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极”,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句意: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介词,顺着,句意: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②副词,趁机,句意: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B.①代词,他,句意: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C.①代词,自己的,句意: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②代词,那些,句意: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不能穷尽。

D.都是连词,表承接。①句意: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②句意: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要……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富而仁义附焉”,目的是突出货殖之事的重要,并不能说明生活富有了,就不需要对他们进行教化。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劝”,鼓励;“极”,活用为动词,尽力施展,尽力展现;“通”,使动用法,使……流通;“归”,归聚。 参考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卿和女色;江南出产棻、梓树、生姜、桂皮、金、锡、连、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及财物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

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江东提刑赵汝腾荐汉于朝,诏免解差,充象山书院堂长。赴礼部别院试,正奏名,授上饶县主簿。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言:..

“汉,今海内知名士也,岂得吏之州县哉!”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 授太学博士,转对,言:“太祖之天下坏其半者,蔡京、王黼也。高宗之天下坏其半者,..

郑清之也。”又曰:“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舍此不务,而徒以九重之深、一笑之适以为乐。乐极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能治也,吾有黎民而无与保之也,起视四境,而外侮又至矣。虽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亦独何乐哉!”

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

谢。升秘书郎,转对,极言边事,以为:“今日扶危救乱无复他策,在乎人主清心无欲,尽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大臣公心无我,尽用天下之人才以强本,庶几尚有以亡为存之理耳。”

迁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疏论:“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陛下灼见其故,斥而远之,臣意其影灭而迹绝矣。岂料夫阴消而再凝,冰解而骤合,既得自便,即图复用,以其罪戾之余,一旦复使之出入壸奥

【注】

之中,给事宗庙

之内,此其重干神人之怒,再基祸乱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齿。自古小人复出,其害必惨。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有时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乞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度宗即位,累请致仕,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

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

(选自《宋史·汤汉传》,有删改)

【注】壸奥:内室深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B.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C.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D.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 B.转对,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C.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D.休致,指官吏年老去职,泛指官员辞职归家,也称“致仕”“致事”“致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汉才名俱显,颇受认可推重。汤汉得到柴中行等人的赏识,在上饶县主簿任上被越级提拔。

B.汤汉忠贞有识,敢于正言直谏。进言皇上要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避免国家陷于混乱之

中。

C.汤汉直斥奸佞,具有超凡胆识。他敢于犯颜上疏,直陈董宋臣危害之烈,坚决反对起用他。

D.汤汉品德高尚,淡泊官场名利。他极具操守,尽管多次辞官但皆未被许可,最后死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

(2)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有时而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 5.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 【答案】1.C 2.A 3.D

4.(1)近年董宋臣声威气焰逼人,排挤大臣,勾结凶徒的首领,导致战争接连不断的灾难。

(2)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招集他们的同类,颠倒乾坤,陛下的神威有时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 5.①朝廷不断给汤汉升迁官职。

②太子加冠时,皇帝让汤汉进《冠箴》,并让太子拜谢。 ③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写信挽留。 ④汤汉死后,朝廷追赠官职并加美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有志向啊,那么一定会先使他的纪纲正,使他的根本强大,使他的门户稳固,这样以后,内心悠闲,无拘无束地游玩,实在是很快乐的啊。

本题中,“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为对称句式,应该单独成句,三句应该断开,排除AB。

“优游”是一个词汇,意思是生活得十分闲适,不应该断开,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错,有些朝代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最后死于任上”错误。结合“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分析,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一岁去世。没有“死于任上”。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比年”,近年;“薰灼”,比喻以气势凌人;“凶渠”,凶徒的首领,元凶;“相寻”,相继,接连不断

(2)“逞”,肆意发泄;“俦伍”,同一类人;“自行”,自己施展;“甚可畏也”(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由“授上饶县主簿”“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授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可知,朝廷不断给汤汉升迁;

由“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谢”,可知太子加冠时,皇帝让其进《官箴》,并让太子拜谢;

由“乞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可知当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写书挽留他; 由“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可知,朝廷在汤汉死后追赠官职,并给谥号。从这几方面可看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 参考译文: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他的兄长干、巾、中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柴中行走有人看见都认为他们与众不同。真德秀在潭地,致汉作为宾客。曾经拜访赵汝谈,汝谈说:“第一流啊。”江东提刑赵汝腾向朝廷荐汤汉,下诏免解差,担任象山书院堂长。赶赴礼部别院试,上奏名号,授予上饶县主簿的官职。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说:“汤汉,如今海内的知名人士啊,哪里能够去做州县的官吏呢!”下诏提拔两个等级,做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

授予太学博士,转对,说:“使太祖的天下坏掉一半的人,是蔡京、王黼啊。使高宗的天下坏掉一半的人,郑清之啊。”又说:“如果有志向啊,那么一定会先使他的纪纲正,使他的根本强大,使他的门户稳固,这样以后,内心悠闲,无拘无束地游玩,实在是很快乐的啊。舍弃这些不做,只是把九重之深、一笑之适的那些事情作为欢乐。快乐之后再思考这些,我有朝廷却不能治理啊,我有黎民百姓却没有办法保护他们啊,起来看看四周边境,外敌又到了。即使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有什么快乐的呢!” 召试馆职,迁任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充当太常博士,接受命令进献《冠箴》,下诏让太子拜谢。升任秘书郎,上殿指陈时政得失,多说边境的事情,认为:“如今扶危救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主要需要人君清心无欲,用尽天下的财力来治理军事。大臣一片公心无私心,用尽天下的人才来使根基强大,差不多还有以亡为存的道理罢了。” 迁任太府少卿,上升兼任太子谕德。上疏谈论:“近年董宋臣气焰嚣张,排挤大臣,勾结匪首,而招致战乱不断的灾祸。陛下透彻明白这样的原因,排斥而疏远他,臣估计他应该要消失影迹了。哪里想到阴暗消失却又再次凝聚了,冰消解又突然聚合,既得自己便利,就是图谋再次被任用,按照他的罪恶,一旦再次让他出入朝堂之中,在朝堂之上做事,这就是他会惹来神人的怒气,增加祸乱的根源,使皇上迷惑,大家都是极端愤怒的。自古小人再次出山,他的害处一定很大。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呼召他们同类的人,颠倒乾坤,陛下的神威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

请求退休,提拔太常少卿,太子写信挽留。度宗即位,多次请求退休,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一岁去世。特赠正奉大夫,谥号文清。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作弟子育。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

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优,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无何,亦遁去。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或交游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扁舟往来山寺,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人买茶与器之足多者,赠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

【乙】

夫茶,始为“荼”,其属槚、蔎、茗、荈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费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

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正。 .B.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 裴回:通“徘徊”。 ..C.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 简:减少。 .D.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 腹:怀揣,抱着。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 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羽野服挈具而入 吾尝跂而望矣 ..

D.本乃凡贱,实为天骄 项伯闻之,乃夜驰之沛公军 ..

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B.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

/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C.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D.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的推崇的一组是 ( ) ①闻人善,若在己。

②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③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 ④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 ⑤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⑥一羽之轻,百姓珍重。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耻于削发,又不愿接受伶师一职,故几次逃离,最终专于读书、交流与著述。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2)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

7.请根据甲、乙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 【答案】1.C 2.C 3.B 4.B 5.D

6.(1)古话说,有人品性高洁,可行为表现却很糟糕,恐怕是讲陆羽这种人的吧? (2)卖茶的店家依据陆羽的样子制出瓷陶塑像,像对神一样来祭祀。

7.①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②推广茶文化。③推动了茶叶种植。④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⑤爱茶而不求名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简:选择。句意:才单单选了一种叫“茶”的南方美树进行研究。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在。句意: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

“于”: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会比弟子贤明。

B.“与”:介词,跟。句意: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 “与”:连词,和。句意: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C.“而”:连词,表修饰。句意:陆羽身穿农夫衣裳,拎着茶具,进到衙门去侍茶。 “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D.“乃”:动词,是。句意:出生平凡低贱,实为天之骄子。

“乃”:副词,于是。句意:项伯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当夜骑马到了沛公的军营里。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写“茶”字,呈现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试想)草木的叶芽在春天苏醒,美得如诗如画,农人在其中忙着采摘,有动有静,天人合一,如此巨大的生活意义寄寓在一片新生绿色,采摘秀美的芽尖正合于天下人品饮,此中妙处真是说不尽啊! “草木之芽”是“醒”的主语,“于春”表示季节,其间不应该断开,可以排除AC;

“如诗如画”是对“草木之芽醒于春”的评价,其后要断开;“采”的宾语是“秀色”,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闻人善,若在己”,是说陆羽对别人美德的推崇; ③“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是记叙陆羽的著作。

④“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是阐述“茶道流布”“茶艺张扬”的结果。 排除以上内容。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没有接受李的赏钱”错误。结合“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分析,原文并没有提到陆羽“没有接受李的赏钱”。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洁”,使动用法,使……高洁;“秽”,使动用法,使……污秽、糟糕;“其……乎”,恐怕……吧;“羽之谓”,宾语前置句,“谓羽”。

(2)“鬻”,卖;“因”,按照;“为”,制作;“神”,名词作状语,像对神一样。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可知,陆羽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陆羽推广茶文化。

从“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可知,陆羽推动了茶叶种植。

从“由是,以茶为生者众”可知,陆羽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

从“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可知,陆羽爱茶而不求名利。 参考译文:

文段甲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小时候,陆羽(偶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陆羽(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背诵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伤心不已。等到长大后,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后来)他耻于当和尚,就逃离寺庙,躲进了一个说唱搞笑的优伶班子,还撰写了几千字的诙谐文稿。天宝年间,官府任命他为优伶的老师,没办法,又跑了。古话说,有人品性高洁,可行为表现却很糟糕,恐怕是讲陆羽这种人的吧?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有时也与闻名的僧人或隐士往来,成天宴饮,交谈学问。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他常常驾着小舟在在山寺间来往,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像对神一样来祭祀,每当有人买茶和茶具多的时候,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衣裳,拎着茶具,进到衙门去侍茶。喝完茶,李季卿吩咐家奴给陆羽赏钱。陆羽认为这于自己是一种羞辱,写了一篇《毁茶论》(宣泄不快)。

文段乙

茶,当初叫做“荼”。它的品类包括槚、蔎、茗、荈等,混杂而繁多。到陆羽先生,才单单选了一种叫“茶”的南方美树进行研究。他推崇茶叶有助健康的效果、净化肺腑的作用,滋养容颜的功能,平静身心的美德,确定茶的专有名称,概括茶的定义,撰写成一部《茶经》,全面介绍了茶叶文化的起源、用具、炮制、器物、冲泡、品尝、生产、流通、简史等九个方面的知识,并且绘成图画,(这样)文字书写相同了,事务意义统一了,老百姓也都称之为“茶”了,尤以浙江、福建、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所属地区为胜,于是茶道茶艺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流传,大力发扬。从这开始,以种茶、卖茶为生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写“茶”字,呈现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试想)草木的叶芽在春天苏醒,美得如诗如画,农人在其中忙着采摘,有动有静,天人合一,如此巨大的生活意义寄寓在一片新生绿色,采摘秀美的芽尖正合于天下人品饮,此中妙处真是说不尽啊!由此看来,创立茶道这等取源于自然的文明学说,耗费提倡推广、发扬光大的心血,理当占有不可磨灭

功劳的人,一定是茶圣陆羽了!

历史记载,茶圣陆羽在婴儿时就被抛弃在江岸边上,浑身发抖,眼看快死。这时一群大雁为他栖落地下,用宽展的翅膀遮着他,发出长鸣,仿佛要告诉附近的人(这里有个婴儿)。智积方丈听到叫声,就前去拾起这个孩子,把他揣在怀里带回寺庙,每天喂些米浆茶水,终于让孩子活了下来。(老方丈)又根据《易经》占卜,得到一句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大雁栖落陆地,它的一根小小羽毛也是可以当作赠礼的)。”于是让这孩子姓陆,名羽,字鸿渐。有人写了一首诗评赞道:“陆羽啊,出生平凡低贱,实为天之骄子;母亲生而不养的弃儿,成人后竟然如同神仙下凡一般可敬。茶叶啊,一片羽毛那样轻微,却深得百姓万民的珍爱;一片细小的叶芽儿,却能助益人们万寿无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永平三年冬十月,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共父以女妻之与之和亲。四年冬十月,于..

阗王广德将诸国兵三万人攻莎车,诱莎车王贤,杀之,并其国。匈奴发诸国兵围于阗,广德请降。匈奴立贤质子不居徵为莎车王。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部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B.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C.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D.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

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为求和平而进行的联姻,始于汉朝。 B.质子,古代指派往敌方或他国去作抵押的人质,多为诸侯王之子。 C.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贰,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 D.绝域,古代指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文中指离汉朝极远的鄯善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班超受窦固之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收服鄯善王广而还。汉明帝听说后,在窦固请求更换出使西域使者时,仍派班超前往。

B.班超机警敏锐。他从鄯善王对汉朝使节的态度有所疏远怠慢的细节中,察知匈奴使者的到来使鄯善王广对汉朝有了二心。

C.班超功成不居。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下属将消灭匈奴使者的计划提前告知郭恂的建议,但事后对郭恂表示不会独居功劳。

D.班超有勇有谋。他先设计从侍胡嘴里诈出匈奴使团到达鄯善国的时间和驻地,然后进行周密部署,并亲自上阵,一举将其歼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2)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答案】1.D 2.A 3.C

4.(1)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使者来到,(鄯善王广)多疑犹豫而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在事情没发生时就会看到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

(2)如果让鄯善王广把我们逮捕送交匈奴:那么,我们的骸骨就会被豺狼吞食,(我们)应该怎么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莎车王贤用重兵威胁逼迫,夺取了于阗,并派将领驻守那里。于阗人杀死了莎车将领君德,拥立高位者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父亲原先被拘留在莎车。贤就放回了广德的父亲,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广德.

“夺于阗”和“使其将守之”是两件事,都是动宾结构,之间需要断开,排除AB。

“其将君德”是“杀”的宾语,指于阗人杀了莎车的将领君德,所以要在“君德”后面断开,排除C。

“归其父”指释放了广德的父亲,“其父”做“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的说法不准确,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为了和平所进行的联姻也可以叫和亲。“始于汉朝”的表达也不正确,广义的和亲,周朝时即已存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错,根据原文“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可见,班超是因为怕郭恂泄密才拒绝提前告知他。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狐疑”,多疑;“未萌”,还没发生;“著”,显著,明显。

(2)“收吾属”,逮捕我们;第一个“为”,被;“食”,吞食;“为之奈何”,怎么对付这件事,怎么办。 参考译文:

汉明帝刘庄永平三年的冬季十月,莎车王贤用重兵威胁逼迫,夺取了于阗,并派将领驻守那里。于阗人杀死了莎车将领君德,拥立高位者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仁攻打贤。广德的父亲原先被拘留在莎车。贤就放回了广德的父亲,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广德,跟于阗建立了和亲关系。汉明帝永平四年的冬季十月,于阗王广德率领多国联军三万人攻击莎车,把莎车王贤引诱出来,将他杀死,吞并了莎车国。匈奴征调多国军队包围了于阗,广德请求投降。匈奴立贤在匈奴做人质的儿子不居徵为莎车王。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讨伐匈奴的时候,派代理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一行到了鄯善,鄯善王广对班超用贵宾礼仪接待,十分周到,后来突然改变了态度,疏远并怠慢班超等人。班超对他的部下说:“你们可曾察觉出广对待我们的礼仪冷淡了吗?”部下说:“胡人行事无常性,应当没有别的原因。”班超说:“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使者来到,(鄯善王广)多疑犹豫而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在事情没发生时就会看到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于是他招来部善王广派来的侍胡,假装(已经知道实情),说:“匈奴的使者来几天了,如今住在哪里?”侍胡惊慌地说:“已来三天了,住在离此地三十里的地方。”班超于是就把侍胡禁闭起来,把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官员全叫来,与他们一起饮酒,饮到最酣畅时,就借酒激怒大家说:“你们与我都处离汉朝极远的地方,现在北匈奴的使者才来到几日,鄯善王广对我们就失去了礼敬,如果让鄯善王广把我们逮捕送交匈奴,那么我们的骸骨就会被豺狼吞食,(我们)应该怎么办?”官员都说:“现在我们身处危亡境地,愿跟司马您同生共死。”班超说:“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会得到老虎仔。现在的计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让对方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惊恐怖,这样我们可以消灭他们。消灭了这些匈奴使者,鄯善王就会吓破胆,我们的事情就会办成,也可以建立大功。”众人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胜败决定于今天,从事是个平庸的安于习俗的官吏.听到我们的计谋一定会因为恐惧而泄密,人死了不能留下英名,不是英雄。”大家说:“好吧。”天刚黑,班超就率领官兵奔向匈奴使者住的营帐。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的官兵杀死匈奴使者及其随从三十余人,其余约一百人全部被烧死。天亮时,班超等人才回到驻地,告诉郭恂事情的经过,郭恂大惊,接着就改变了脸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举手声称说:“你虽然没有去参加战斗,可我班超怎有心独居战功呢!”郭枸听后才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叫来鄯善王广,拿出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都震惊恐慌。班超将汉朝的威德告诉善王广,让他自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鄯善王广叩头说:“愿归属汉朝,不再有二心。”于是

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后,向窦固禀告,窦固大喜,向皇帝详细地报告了班超的功绩,并请求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说:“像班超这样有才能的官员,为什么不再派遣,却另去选拔其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前功。”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

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

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厦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乌孙国君)见骞,礼节甚倨。骞谕..

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朔,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此指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 B.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用于授官或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C.单于,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用作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 D.持节,“节”指代表皇帝身份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为联络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曲折找到大月氏,而此时大

月氏占领大夏的部分土地,没有报复匈奴之心。

B.张骞从大月氏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抓获,后逃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建议。

C.乌孙拒绝与汉朝交好,但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 D.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接受了张骞招纳西域各国为藩臣的建议,派张骞携带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

(2)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答案】1.A 2.C 3.C

4.(1)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

(2)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

“为”的宾语是“强国”,应在“强国”后停顿,排除BD。

“老上单于”作主语,“杀”作谓语,“月氏王”作宾语。故“月氏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错误,除了匈奴,只有鲜卑、乌丸的部落使用过单于这个称号。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拒绝与汉朝交好”不正确,依据原文“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可知乌孙并未拒绝与汉朝交好,他们只是“不欲移徙”。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得分点:

(1)“诚”,如果,表假设;“以义”,用仁义的手段;“属”,使……归属。 (2)“报谢”,回复并答谢;“因”,乘机;“窥”,窥伺。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月氏国西面逃去,到了大宛。大宛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侵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便离开那里回国,他沿南山走,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等都是大国,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汉朝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用贿赂引诱他们归附。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家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度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昆莫作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者几十人,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趁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当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

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

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

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

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

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B.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C.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D.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引申为监狱。决狱指判决关进监狱。 B.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通侯:秦汉以爵位赏有功者,通侯最高;初称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 D.裨将:裨,此处读pi,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分别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也不例外。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蒙恬不肯像扶苏一样就死,被使者交于官吏囚禁起来。胡亥本想将蒙恬释放,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答案】1.C

2.A 3.B

4.(1)蒙毅依法应判决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

(2)现在一个使者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欺诈呢!再次奏请后再去死,也不迟。

5.①自身优势不如蒙恬;②扶苏即位自己不能封侯;③胡亥即位对自己有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

“得幸于胡亥”是状语后置句,“于”引出对象,应在“于胡亥”后断开,据此排除AD; “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是前文“说”的内容,因为句子较长,应与前文断开,排除B。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决狱指判决关进监狱”,决狱仅指判决案件。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都赐给了胡亥”错误,皇帝把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暂时留在胡亥处,并不是赐给。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当”,判决;“以”,认为;“敏于事”,状语后置,办事机敏。 (2)“即自杀”省略句;“安”,怎么;“暮”,迟。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可知,赵高首先指出李斯的才能、功劳等都不如蒙恬,说明他不具备优势。

由“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可知,赵高指出一旦扶苏继位,必定任命蒙恬为丞相,李斯不能封侯。

由“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可知,赵高再说明胡亥的性格仁慈厚道,他继位对李斯有利。 参考译文:

最初,秦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特别信任他们。蒙恬在外带兵任大将,他的弟弟蒙毅常

在朝中参于谋划国事,被称为忠信之臣,因此即使那些将军与丞相也不敢与他们争高低。赵高,始皇帝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审理案件;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犯罪,始皇帝派蒙毅惩治他;蒙毅依法应判决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于是赵高求见李斯说:“皇上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定立太子,你和我说了就能决定此事。你看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讲这些亡国的话呢!此事可不是我们臣子之间可以议论的啊!”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口碑及得到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谁更有优势?”李斯回答说:“我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是这样,一旦长子扶苏即位,一定要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得不到封侯而荣归故乡的结局已是明摆着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希望您慎重考虑,决定此事!”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的有道理,便与赵高合谋,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定立胡亥为太子;又写了另一诏书给扶苏,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了解扶苏的想法却不加以纠正,一起赐死,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扶苏打开诏书,哭着进了室内,准备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在外,并未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境,公子担任监军,这可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一个使者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欺诈呢!再次奏请后再去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尽,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用再申诉!”随即自杀。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并囚禁在阳周,改派李斯的舍人为护军,然后回来报告李斯和赵高。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想将蒙恬释放。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赵高对胡亥进谗言说:“始皇帝打算选拔贤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好久了,而蒙毅规劝他,认为不可以。不如将他杀了!”于是将蒙毅囚禁到代郡。太子胡亥继承了帝位,想要杀掉蒙恬、蒙毅兄弟。秦二世的侄子子婴规劝说:“赵王赵迁杀了名将李牧而用颜聚,齐王田建杀了前代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把他们一下子杀掉。杀掉忠臣却要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样做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得将士们失去斗志啊!”秦二世根本不听其劝告,于是下令杀了蒙毅和内史蒙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仆(司马迁)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

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袭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

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脊,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

不怡。大臣忱惧,不如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B.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C.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D.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士,意思是一国之中被推崇敬仰的人物。文中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国士的风度。 B.媒孽,原指酵母和酒曲,文中比喻借机诬罔构陷他人的错失,以致其成罪。。 C.单于,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D.上寿,向人敬酒,祝颂长寿。文中指汉公卿王侯向皇上敬酒时说的祝福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与李陵虽然曾同在朝廷任职,但是二人向来没有多少交往,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但是司马迁知道李陵是一位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

B.李陵带兵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面对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C.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时,李陵振臂一呼,兵士流着眼泪,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

D.当李陵的军队胜利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汉武帝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汉武帝为此忧心忡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2)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5.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D 2.C 3.D

4.(1)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地位低下,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呈献一点我那忠实诚恳的愚忠。

(2)我恳切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向皇上陈述和辩白,于是因为欺骗圣上的罪名,皇上最终同意了法吏的判决。

5.(1)司马迁认为李陵作战勇敢悲壮,投降是绝境中的无奈。 (2)投降败坏了李家名誉,但不能掩盖李陵对国家的功劳。 (3)李陵依然心向汉朝,投降只是权宜之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句意: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万死不顾一生”是“计”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私心”是一个词,意思是“内心”,作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错误,“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当李陵的军队胜利的时候”错误,原文“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意思是,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窃”,私下里;“卑贱”,地位低下;“效”,呈上、尽。

(2)得分点:“拳拳”,诚恳、恳切的样子;“诬”,欺瞒、蒙骗、欺骗;“卒”,最终。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袭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脊,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可概括为:司马迁认为李陵作战勇敢悲壮,投降是绝境中的无奈。

依据“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可概括为:司马迁认为投降败坏了李家名誉,但不能掩盖李陵对国家的功劳。

依据“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可概括为:司马迁认为李陵依然心向汉

朝,投降只是权宜之计。 参考译文: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地位低下,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呈献一点我那忠实诚恳的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忠谨恳切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向皇上陈述和辩白,于是因为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

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

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述往事,思来者 思:使……思 .B.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 责:同“债” C.则仆偿前辱之责.

D.曼辞以自饰 曼:随意的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激愤之情。 B.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再严厉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司马迁有了为写史而忍辱苟活的决心,从复信的最后仍能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D.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最大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出自各地的民歌。

C.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传主多为历代有影响的人物。

D.再拜,旧时用于书信中表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与文中“再拜”同为此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1.D 2.C 3.D

4.(1)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2)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案板上的)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 “曼”,美。句意: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 “从复信的最后仍能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错误,复信最后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流露出的是悲凄之情,而不是愤怒之情,“愤怒之情”属于主观加强。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与文中‘再拜’同为此义”错误,《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皆”,都;“郁结”,压抑积聚不得发泄;“通其道”,实现他的理想;“往事”,过去的事迹;“来者”,将来的人。

(2)“草创”,刚开始写作;第一个“就”,完成;“会”,适逢;“是以”,因此;第二个“就”,接受;“极刑”,最严酷的刑罚;“愠色”,怒色。

(3)“刀俎”,刀和砧板;“鱼肉”,鱼和肉;“何……为”,何必……呢?还……干什么呢? 参考译文: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

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精神往往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仅是做了宫中的臣仆,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所以暂且随俗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粉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地拜两拜。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

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曰武侯。 .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又称采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来谋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为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倚重,高祖认为他可托大事。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诘问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释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 【答案】1.B 2.B 3.D

4.(1)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

(2)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谢罪请求归还相印。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中“勃欲反”是“告”的具体内容,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

“廷尉下其事长安”中“长安”应为“下其事”的后置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就国’指回到京城”说法错误。“就国”的“国”应该是指诸侯的封地。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曲解文意。原文“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日以公主为证”可知,应该是先贿赂收买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怎么救自己,那就是求助公主。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说士”,游说之士;“乡”,通“向”;“责”,责令、要求;“趣”通“促”,催促、赶紧。 (2)“自危”,自己感到危险;“谢”,谢罪。 参考译文:

周勃,是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徙到沛县。周勃靠编织养蚕的用具维持生活,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箫。高祖作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随从高祖攻打胡陵。周勃跟随(高祖)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汉王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攻打燕王臧荼,在易城下打败他。赐列侯的爵位,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作为食邑,号称绛侯。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在代地攻打韩王信,升任太尉。周勃为人质朴倔强、老实敦厚,高祖认为可以委任他大事。周勃不喜好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朴实无文就是这个样子。周勃平定了燕地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设太尉一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吕后)去世。周勃与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一起诛灭了吕姓诸人。于是迎立代王,即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十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姓诸人,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而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对此感到满足,那么灾祸将会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谢罪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起用周勃担任丞相。过了十多个月,皇上说:“前些天我下诏让列侯前往自己的封地。很多人没有去,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可要替我率领列侯回封地。”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行所主之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经常披着铠甲,命令家人手里拿着武器来会见(郡守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在木简背后写字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弟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以前绛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周勃出狱以后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周勃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武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