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教师:杨训娟 教学地点: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2019.8.28
参考书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知觉
*内容简介
知觉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知觉的心理机制、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分类,错觉等。
*教学内容
掌握知觉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特别是有关知觉的特征及现象。培养学生对知觉心理学兴趣,正确认识心理是人脑对世界的主观反映这--科学论断。
第一节,知觉概述
第二节,知觉的特征
第三节,时间知觉
第四节,空间知觉
第五节,运动知觉
第六节,错觉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知觉的特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幼儿个体在知觉方面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解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分类
一、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过程。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
以苹果为例,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颜色和味道,而且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东西(如西红柿、红皮球)区别开来,知道它是一种酸甜的水果,有益于人的健康。
二、对知觉的理解
第一,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
第二,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第三,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三、知觉的分类
(1)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
社会知觉(个人、人际、自我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3)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
正确知觉和错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 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作出反应,而是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当作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
二、 知觉的整体性
1.概念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体孤立的部分,而总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2.整体性的考察主要有三方面
①整体优先,比如下图的字母,我们第一眼看上去第一行是字母“H”,第二行字母我们会知觉为字母“S” ,就是因为我们从整体考虑,知觉为整个部分进行考量。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认知事物的能力,会容易忽略部分细节。
②从整体了解局部,比如人们纵向观察会看到“12”“13”“14”,中间部位知觉为
“13”,横向观察会看到“A”“B”“C”,中间部位知觉的“B”,体现了利用整体知觉局部,知觉的整体性
③从局部推导整体,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人们容易根据简单勾勒的大概轮廓就知道图片所示是一匹马,由整体轮廓得出结果,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3.幼儿的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发展:
4、5岁,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
6岁,开始看见整体;
7、8岁,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是不能把部分与整体连结起来。
三、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赐予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对一个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就会得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问题答案。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四、 知觉恒常性
1.概念: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
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2.形式
•大小恒常性(不因近大远小而改变)
个人从我面前走向教室后门,尽管他在我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变化,可是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改变。当距离逐渐增加时,我们没有把原物看得越来越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不因照明条件改变而使颜色与明度发生变化)
黑色的木炭,不管在暗处还是阳光下,总是知觉为黑色。红旗,无论是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总被知觉为红色。
•明度恒常性
将黑、白两匹布,一半置于亮处,一般置于暗处,虽然每匹布的两部分亮度存在差异,但是人仍然把它知觉为是一匹黑布或一匹白布,而不会知觉为是两段明暗不同的布料。
第三节 时间知觉
1.概念
人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它是在人的成长和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等。在计时工具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主要是根据这些现象来估计时间的。
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例如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一70次;从进食到饥饿,每个周期4- -6小时。人们依据身体组织的这些节律性活动,也能估计事件持续的时间。
借助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第四节 空间知觉
1. 概念
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2. 形式
主要有:深度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3. 深度知觉
视觉悬崖实验:
4.形色两维知觉
幼儿和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这是这个时期的知觉特点。
5.方位知觉
朱智贤观点: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第五节 运动知觉
1.定义
一个体对事物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是运动知觉(包括真正运动、似动)
2.似动的形式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一个刺激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诱发运动
当一个静止的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运动时,该静止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知觉现象。(最常见的是我们在火车上等待开车,旁边的火车开了,就好像自己的火车也发生了运动一样。)
自主运动
当人们在知觉物体时移动身体和头部,导致静止的物体连续刺激视网膜的不同位置。在夜晚抬头看星星,星星好像在动一样
运动后效
在注视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当我们注视一会儿瀑布后,将视线移到傍边的悬崖上,悬崖看起来在向上运动。
第六节 错觉
1.定义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2.形式
大小错觉: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
运动错觉:
螺旋错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