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秋杰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3期
文/陈秋杰
【摘要】关联整合模式结合了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两大具有强大解释力的两大理论,相互补充完善。这一推理模型可用于解释语言中的幽默现象。本文将结合谐音类歇后语的具体特点,利用其具体的关联整合模式对谐音类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的认知语用机理进行探究,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系统阐释了谐音类歇后语在关联整合模式下的认知语用特征以及推理过程,以期能从语用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歇后语。
【关键词】关联整合模式;谐音类歇后语;推理;认知语用
【作者简介】陈秋杰,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歇后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广泛被老百姓运用于生活中。歇后语也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同时,它也具有俏皮幽默,通俗形象等特点。歇后语在结构上主要有由两部分组成。学界对这两部分有多种命名方式,其中接受度较高的为“引”与“注”。歇后语的两个部分具有紧密的语义关联,而“注”就是整个歇后语的点睛之笔,它的巧妙设计正是歇后语丰富涵义的体现所在以及歇后语幽默性的传达之处。
歇后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歇后语的语义,句法,修辞等方面。谐音类歇后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但是对谐音类歇后语的专项研究却很少,从语用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的则更少。本文将会从具体的关联整合模式出发分析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二、关联整合模式
1.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 (1986,1995)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对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用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及交际现象。Sperber和Wilson 认为认为人类的认知和交际以关联为总则,言语交际过程就是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寻求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的平衡。关联理论强调寻找最佳关联,隐喻理解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周京励,陈盈盈 2013)关联理论强调动态概念化过程,认知随语境变化。王寅(2007)也提到交际对于受话者而言是不断建立新命题,新信息或基于其上所做的假设及认知语境或一系列认知语境之间关联的过程。因此,受话者在交际中认知理解谐音类歇后语也不断的假设中构成了自己的认知语境。
2.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又称概念融合理论,是Fauconnier &Tuner 在“心智空间”理论上发展起来关于认知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不同心智空间中进行跨空间映射和融合的能力,语言是概念融合的结构。概念整合主要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
(genetic space)以及一个融合空间(blend theory)。融合空间是一种新创结构,由组合,完善,扩充形成。
3.关联整合模式。王文斌和林波(2003)结合了关联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新的认知语用工作模型,用以研究幽默言语,以一种新的视角对其认知语用进行探究。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能有效弥补两个理论各自的不足,形成强大解释力,两大理论都注重研究语言的动态概念化过程,这也是两大理论契合的前提。(卢美艳,2010)关联理论规定了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语用制约原则,却忽视了其概念运作机制。(江晓红,2011)具体而言,关联理论本身属于较为宏观的大框架,它能为语言现象的理解提供总体关联原则,但是针对语言具体的认知解读过程描述则较为模糊。而概念整合理论则能针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利用其概念整合网络对认知过程进行具体解释。两大理论结合能将微观与宏观有效结合,从认知语用这一角度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探究。
三、关联整合模式下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机制探究
1.谐音类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式。以往研究在对歇后语的研究中缺乏对歇后语的语境处理以及谐音类歇后语交际作用解释。本文在前人对关联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整合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式来解读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理。本文中谐音歇后语关联整合模型的构建涉及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推理,认知假设以及冲突等概念,并将关联和推理纳入到理解过程中。其中认知语境能激活相应的背景知识,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以及词汇信息,而推理贯穿整个过程,涉及谐音类歇后语意义的构建及重组。关联理论是这一关联整合模式的总的原则。谐音歇后语关联整合模型中概念整合理论可视为具体的操作方式,主要包括跨空间映射,数个空间整合及新显结构的形成。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本文谐音类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式(谐音类歇后语认知理解过程)具体见下图。
该模型将关联以及推理这两个关联理论重要概念融合进概念整合理论当中。在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存在不断输入语言的现象。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两大步骤:1.由前言推理后语。2.由后语的基本意义推理其深层语用意义。谐音类歇后语关联整合模型共包括八个心理空间来系统阐释这两大推理过程,其中包括两个输入语言空间,与输入语言这一心理空间关系十分密切的是相关概念这一心理空间。在输入新信息后,受话者通过推理发现其最佳关联语境,由此引出相关概念。这便是谐音类歇后语的一大认知语境。而匹配关联这一心理空间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话者在推理联想最佳语境的一大前提便是输入语言与其相关概念必是相关的。在完成对相关语境,概念的推理之后。受话者将会针对谐音类歇后语形成第一步初步认知假设。在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存在不断输入语言的现象。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包括顺序处理或交互处理两种情况。当输入信息2存在与属于语言1不存在冲突时便可按顺序处理机制,但当前后输入信息存在冲突时则需要推翻原有认知假设,建立新的认知假设。以上认知假设经过关联语境检验其逻辑关系,百科知识过后便进入合成空间,进而形成新显结构,推理出后语的基础意义,初步完成谐音类歇后语推理步骤1。为完成推理步骤2,受话者须将谐音类歇后语的后语基础意义放置进输入语言1这一心理空间中。受话者通过关联推理其最佳关联语境激活后语的基础意义的其词汇信息,百科知识。在激活,推理,提出认知假设,检验认知假设的过程中,谐音类歇后语的巧妙以及诙谐之处也能为受话者所理解。
2.关联整合理论视角下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理分析。本文提出的谐音类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型为其认知语境处理方式以及交际作用提供了有效解释。谐音类歇后语具有强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因此从语用学角度来对其进行解读,能对其认知理解进行有效补充。由于习语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语的意义常常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语用推理往往是正确理解相关语境进而理解习语的关键,因为它能为意义的即时构建提供具体信息,促成新创结构的产生。(卢美艳,2010)同样的,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语境在理解其认知语用以及其认知过程十分重要。
基于上述提出的模式,本文将以具体的谐音类歇后语为例进行分析。以刘备的军师——无(吴)用为例。受话者在理解这一谐音类歇后语时,首先会将刘备这一语言概念输入到输入语言1,在寻求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中,以关联为前提,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人物,受话者能有效激活出“刘备”相关概念,并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并进行跨空间映射,受话者在提取以上信息之后进行概念整合,将信息汇集到融合空间中。与此同时,新信息“军师”作为不冲突信息,合理地进行了顺序认知。“军师”这一概念在通过推理认知关联语境过后,其最显著概念被凸显出来,最后进入到融合空间中。“刘备的军师”这一语言在两者的基础概念被整合凸显之后,形成整体,再次形成认知假设,经过检验后,信息整合映射到合成空间。“吴用”这一概念在步骤1被推理出来,进入输入空间1,进行再次处理,受话者在推理过程中,再次寻求最佳语境关联,最终发现“吴用”与“无用”在语音上具有相似性,具有最佳关联。最终得到这一谐音类歇后语解读结果,受话者也在认知语境中以及语境假设中明白说话者言外之意,达到对话效果。
又如灯草做琴弦——不值一谈(弹)。受话者在认知理解这一谐音类歇后语并推理出言外之意时,首先输入灯草这一词汇,受话人会结合相关概念,寻找最佳关联语境,发现词汇与相关概念的共有特征,如灯草一词会激活“棉花绳”“中药”“廉价”等概念,通过语境关联,推导出最佳的认知假设,便是“棉花绳”。同时“琴弦”这一新信息在通过受话者的最佳关联语境推理中推理出琴弦的突出特征。而“琴弦”的突出的特征与“灯草”的最佳认知假设相冲突。这种冲突也让受话者能够猜测出这一歇后语具有言外之意。通过推理,两大输入信息经过整合,经过一系列映射,在合成空间的基础上形成新显映射。这一新显结构得到了灯草做琴弦的基本意义(不值一谈)。为推导出其深层意义也是其语用意义,受话者在这个信息具有交际作用,有关联性的前提下,为寻求最佳关联语境,发现了与“不值一弹”具有语音相似性的“不值一谈”,认知主体将自己建立起的认知假设与认知语境进行匹配推理,最后整合映射得到新显结构,得到最后的歇后语解读结构。在认知理解过程中的两个冲突信息并置,这种语言现象区别于其他表达形式,能帮助认知主体构建特定概念,最终理解到灯草做琴弦——不值一谈(弹)这一谐音类歇后语的言外之意并增强了认知效果。
四、结论
本文通过将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两大解释力十分强大的理论结合,并基于谐音类歇后语的具体认知特征形成了谐音类歇后语的关联整合模式。这一模式弥补
了以往歇后语研究中语用语境方面的不足,并将关联理论中“关联”以及“推理”两大理念有效地贯穿于谐音类歇后语概念合成的过程中,为其具体的认知理解过程提供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同时,在理解谐音类歇后语的认知过程中,也能为认知主体理解其语用意义(谐音类歇后语的言外之意、深层意义)提供帮助。综上,本文分析表明,两大理论虽各有侧重点,但在谐音类歇后语的意义构建中是互补的,通过构建其关联整合模式,发现其具体认知过程,探究其认知语用机理,以期能为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Sperber, D.&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2]Fauconnier, G.&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 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2003(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3.
[5]卢美艳.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比较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1.
[6]周京励,陈盈盈.关联整合模式下汉英植物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3.
[7]江晓红,转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整合分析模式[J].现代外语,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