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2020-07-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潼南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编写人:李均 审核人:刘纯冰 分管领导:肖华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而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难点:学习、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方法指导】 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

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其次,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第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学案】 (1)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2)追溯背景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

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相关知识

A.《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林黛玉进府的行踪, 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潼南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2、基础知识 (1)正字音

忖(cǔn)度 宫绦(tāo) 嗔(chēn)视 敕(chì)造 阜(fù)盛 绾(wǎn)着 内帏(wéi) 盥(guàn)沐 两靥(yè) (2)辨字形

敕造 搀着 作揖 殉葬 笑靥 诞生 厢庑 台矶 宫绦 嫡亲 忖度 贾赦 馋嘴 缉拿 徇私 梦魇 垂涎 荒芜 珠玑 洗涤 贬谪 肘腕

(3)释词语

劳 什 子:北方方言。意思是指那些很头疼,很伤脑筋,很令人心烦的一些事或人。 破 落 户:指没有正当生活来源的无赖。文中是形容凤姐泼辣,是戏谑的称谓。 孽 障:(1)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2)旧时长辈骂不孝子弟的话

纨 绔: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可 怜:文中是可惜的意思。

态 度:文中指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偏僻:文中指偏激,不端正。 膏 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 (4)辨词义

何 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况 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一般不用于反问句。

委 屈:(1)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2)让人受到冤屈。(3)受到不好的待遇而感到不开心。 委 曲:(1)指曲意求全。例: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2)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烦他预先告知委曲。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侧重于“不合道理”。 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侧重于“无法考查”。 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矩,没有礼节。多指人的行为。

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极不真实;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多指人的言语。 甜言蜜语: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

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3、速读文本 初步感知

【问题】(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问题】(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问题】(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问题】(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合作学习探究案】

课内小节 强化重点

【问题】(1)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作者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怎样的环境?

【问题】(2)本文中的环境描写的有什么样的作用?

【拓展提升案】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

①󰀀 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 ②自然顺写一笔:

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

潼南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④傍见一笔,更妙: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选出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 )

A阜盛(fǔ) 敕造(chì) 规矩(ju)

B两靥(yè) 忖度(cǔn) 钗钏(chāichuàn) C怯弱(què) 纳罕(hǎn) 盥沐(guàn) D憨顽(hān) 嬷嬷(mómó) 惫懒(bèi) 2、选出加黑词解释全对的一组( )

A阜盛(盛、多) 放诞(欺诈) 不经之谈(常理)

B忖度(揣度、思量) 恍若(忽然) 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 C乖张(偏执、不驯顺) 韶光(美) 玷辱(白玉上的污点) D轩昂(高) 敕造(帝王的命令) 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 3、找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写出正字 粘惹( ) 撕混( ) 轩俊( ) 璀灿( ) 暮蔼( ) 牍职( ) 无与论比( ) 顶力相助( ) 功名利碌( ) 脍炙人口( )

【合作学习探究案】

小说表现主题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于塑造人物。因而对人物的审美鉴赏就应该是我们阅读、学习小说的重点。下面我们就王熙凤、林黛玉人物形象进行微观的审美考察。

王熙凤

1、间接描写——不同人物对她的评价

朗读描写王熙凤的两段文字,找出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

2、对王熙凤的直接描写主要包括哪几种?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问题:你能感受到林黛玉怎样的“美”(形象特点)?

2、黛玉的心理特点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问题:这一心理特点表现了黛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潼南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3.细节描写举例

贾母和宝玉问其读何书的不同回答,表现了什么?

【拓展提升案】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课文中对贾宝玉出场前和出场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分析贾宝玉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自主预习学案】

1、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轩峻壮丽 华冠丽服 鬓发如银 B.腮凝新荔 鼻腻额脂 彩绣辉皇 C.顾盼神飞 孽根祸胎 甜言密语 D.浑世魔王 眉尖若蹙 鬓若刀裁 2、请填写下列外貌服饰语句所描写的对象。

(1)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

(2)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3)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 (4)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5)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6)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苦笑,即目 真 视而有情。( ) 阅读两首《西江月》,回答3~4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遇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衤夸 与膏粱:莫效比儿形状!

3、这两首词用到的修辞方法是哪些,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对偶 借喻 引用 B.反语 对偶 比拟 C.夸张 比拟 比喻 D.反语 对偶 借代

4、对这两首词艺术手法的总体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贬于褒 B.似贬实褒 C.反文正作 D.避实就虚

【合作探究案】

探究阅读,讨论理解: 《林黛玉进贾府》中哭和笑:

1、 文中共多少处直接写笑,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么要笑?

2、本文中几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从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拓展提升案】 【拓展视角】

性格即命运。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寄人篱下的黛玉逐渐形成了“敏感”“自尊”“多疑”“小性儿”的性格。而这一性格又注定让她难以在风刀霜剑、人情险恶的贾府安身立命。可叹这块来自“西方”“可代画眉之墨”的珍贵美玉,只能浸透在黛青漆黑的墨色之中而永远见不到光明。

然而,态度又是决定命运的另一要素。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是十之八九,但若能常想想那如意的一二,或许你会发现人生之路并不缺乏美丽的风景。

黛玉错过了多少美

凉月满天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潼南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生活态度何等旷达!这固然和苏东坡粗犷的男性气质有关,但更在于他亦哲亦诗的两栖生活,或者二者中和的精神境界。他的哲学成为斗篷,成为拐杖,或者一眼清泉,一簇火苗,支撑他度过黑夜和风雨,甚至能在凄苦中找到一些乐子。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适,比如用“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东坡肉的得意,再比如,在其热无比的天气赶回家去,但山路弯弯总也走不完,他苦恼一秒旋即开解:其身如寄,哪里不是家不能随处坐卧休息呢?这样一想,赶路的心就淡了,索性欣赏起道旁的山景。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记得以前上班要穿过一段两旁是菜地的土路,五分钟就能走完,但我乐在其中,提前一刻钟出门,一步一步慢慢摇,看天看地,看树看云,看两旁的菜地和沟渠里的清清流水。春天来了,小草稚拙娇憨地拱出地面,而农人一边间苗一边大声谈笑„„

但前不久因为工作变动,我被迫改变了自己的上班路线。熟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拥挤的车流人群,是灰蒙蒙的冰凉楼房,让我莫名地烦躁。突然有一天,雾重霜浓,为杨柳披挂上一层银霜,路旁的衰草,也变成写意画里的金枝银条,美得我倒抽一口气: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呢?这些树多美呀,像流云,像彩灯,像流苏连着玉坠。有一处叫作崔氏双节祠的老房子,灰墙黑瓦,院里一株树繁茂如同华盖,湿气氤氲,温婉寂寞地度过多年光阴,仍旧生气勃勃。

之前我就是太执著于心中之景,把时间浪费在怀念和凭吊上,才会忽视眼前风光!想来,还是东坡说得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味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