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较分析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剩女”现象的报道与态度

2021-07-27 来源:好走旅游网
I论坛一 比较分析中西方媒体对中国 “剩女"现象的报道与态度 文/许王英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男大 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传统伦理现象在现代城市中也受到一定 冲击。近十年来,“剩女”这一概念进入大众的视野,逐渐演 变成一种社会舆论热点。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和意见领袖 理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剩女”现象的报道与 态度。 一、“剩女”的出现与再思考 “剩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网络上,而它正式进入社会语言 体系是在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中 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剩女” 是新词之一,它是指那些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未婚女性, 她们一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同时有较高的择偶 要求而被“剩下”的一个女性群体。随着该话题的不断发酵, “剩女”这一现象引发热议,也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将其音 译为“sheng ̄au”或译为“leftover women”。 而在实际情况中,根据瓦莱丽·赫德森( ̄alerieM.Hudson) 和安德烈亚·博尔(Andrea M.den BoeD在2004年出版的《光 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 (BareBranches:TheSecufi— ty Imp/ications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一书中指出,到 2020年,光棍将占到年轻的成年男性人口的12%至15%。不 难发现,“剩男 的概率比“剩女 的概率大的多。陈友华,吕程 (2011)也根据1995、2000与2005年的中国女性过剩的规模和 结构进行了估算,认为目前中国女性过剩实属伪命题,女性在 各组年龄组及教育程度下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另外,根据中 国2010年人12:普查数据,25—29岁与30—34岁人口中男女人口 比重,见袁1,我们可以发现男性人口占比均高于女性人口。 表1全国人口中各年龄段男女占比表 年龄 占全国人口比重 性别比 男 女 (女100) 25—29岁 3.81 3.76 101_32 30—34岁 3.72 3.57 104.00 同年龄女性人口偏少理应让她们在婚恋市场中占据上 风。然而,在社会中,适龄未婚女性这个群体被夸大强调。“剩 女”更像是眼球经济和消费社会下建构并催生的概念。而婚 姻本身并非单一的性别行为,“剩男 和 剩女 是相对的概 念。如果只考察女性未婚者,则容易被数据误导而造成对事实 的扭曲。 对于产生“剩女”现象的原因,从婚配的角度,诸多学者认 为,20世纪以来妇女生育率持续下降与8O年代以来妇女生育 率的出生性别比的不断攀升,对21世纪中国男性婚姻挤压以 及由此引发的择偶困难的忧虑。也有学者认为,婚姻的“梯度 理论”也是影响因素,男性倾向于找年龄比自己小,文化程度 比自己低的女性。而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攀升,男女受 教育程度的差异越来越小。另外,有学者提出“婚姻同质”理 论,即在婚配的过程中寻求门当户对。而从传播的角度,媒 体传播对“剩女”这一社会舆论热点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在2017年8月29日新华社发布文章《七夕调查职场男女 “剩”哪家?技术男财务女最多》,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对 “剩 的现象,不再是仅仅从女性的角度,而是将男女都设置进 调查对象中,叙述内容相对较客观: 七夕期间,某大型招聘网站发布(<2017中国职场人情感现 状大调奋>),结果显示,“技术男 和“财务女 单身最多。受访白 领认为交友方式较为单一,工作场合是认识异性主要渠道。 68.73%的人不排斥相亲。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关键理论之一,其中 心是社会公众是怎样形成舆论的。新闻媒介对形成公众意见 的焦点施加影响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影响效果的因素 分为两部分:媒介和受众。媒介方面有:媒介的类型、新闻工作 人员的价值观、报道时间的长短等;受众方面有:受众本人的 兴趣、爱好、人际交流等因素。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对“剩女 这一议程设 置的变化对公众意见焦.羔所带来的影响。2007年开始,媒体对 “剩女 现象的持续报道,主流媒体的大量转发,使得“剩女 现 象俨然成为一种舆论热点。早期,新闻媒体将“剩女”纳入议程 时,媒体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倾向于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尽早结 婚,这是新闻工作者所带来的价值导向。而在女性思想和地位 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尽管接受过高等教育,受社会舆论导向的 影响,未婚女性陷入了焦虑。“剩女 的舆论压力同样来自家 庭,父母姑姨的传统观念似乎突然觉醒,认为女性只有结婚才 是完整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的言论压得 ̄-ffl喘不过气来。 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这些女性因为担心嫁不出去,婚配时在 个人和经济方面做大幅让步。这种压力也会一直延续到婚 后,她们担心离了婚就“贬值 了,这种焦虑正是新闻媒介对 “剩女 现象的夸大、长期报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所带 来的。 到后期,从新闻媒介对“剩女 态度从负面到客观,使用 2018 i下 MOTHERLAND 28 “剩女”一词时开始为其加上引号,以及之后发布性歧视类禁 用词等方面可以看出,媒体对“剩女”议程设置的改变,以及新 性,知识在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上略微高出。意见领袖更关注 媒体中关于意见领袖地位的话题。与非意见领袖相比,他们信 息更加灵通,更加活跃。 闻工作者在价值导向上开始鼓励追求现代女性的权利,这样 持续的报道再一次影响了公众对“剩女”现象的焦点,舆论导 向发生改变。可见,议程设置对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三、中西方媒体对“剩女”现象的态度对比 在“剩女”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媒介对 “剩女”的价值观从“女性只有结婚才完整”到鼓励追求现代女 二、西方媒体对中国“剩女”现象的报道与态度——以 BBC、New York Times为例 相比较于国内媒体从2007开始对“剩女 的广泛关注并形 成舆论热点,西方媒体对中国“剩女 现象的关注开始于2013 性的权利,传播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西方媒体在报道中议程 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认为“剩女”这样的称呼是对女性的 不尊重。对“剩女”报道的态度,中方媒体有一个从负面到 年左右。在2013年2月21日BBC的一篇题目为 中国27岁 未婚女性成“剩女”55(China S leftover women’,unmarried at 27) 的文章中描述了中国“剩女”现象讽刺的一面:黄媛媛(名字为 音译)在北京的广播新闻问加班,明天她就29岁了,对此她感 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太可怕了,我又老了一岁,我很紧张。”问 其原因,她说:“我单身,没有男朋友,对结婚感到很大的压 力。”黄媛媛是一个自信、收入高、品貌兼优的年轻女性,有自 己的房子,本科毕业于中国一流高校,生活中也有很多朋友。 但是,如今像她一样“单身~城市~高学历 这样的字眼叠加 在一起的女性在中国被称为“剩女”,在中国社会的舆论压力 中很受伤。 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媒体掀起的“剩女”社会舆论热点,是 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的全方位努力的措施之一。2013年4 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拒绝“剩女”标 (Reject- ingthe’LeftoverWomen’Labe1)的文章,文中写道:根据官方的 新闻报道,中国3O岁以下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约2000万,很 大程度上是源于许多父母重男轻女从而进行选择性别的流 产。那么,为什么“剩女”现象会成为舆论热点呢?难道不应该 是绝望的男性竞相追逐适龄的未婚女性吗? 2016年4月8日,BBC网站一篇名为《中国“剩女”广告的 爆缈(Emotional advert about China S leftover women。∞es vira1) 的报道中,介绍了一部由日本护肤品牌SKII制作的四分钟视 频,介绍了被标签为“剩女”的女性在中国承受的社会舆论压 力。视频记录了一些单身女性催人泪下的心声和她们因单身 遇到的一些困扰。视频中有人说:“在中国这个社会,一定要结 婚,那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 燃55(Leftover Women: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的作者洪理达称,单身女性目前处在一个“转折点”,很 多女性开始拥抱单身的生活方式并反抗社会用“剩女”这一标 签对女性带来的“污名 。她告诉BBC,“这些被迫使结婚群体 是坚强、自信的年轻女性。今天的中国女性受到了更好的教 育,她们开始越来越抗拒婚姻。”洪理达女士在视频里作为一 个咨询的身份出现,并称该视频最有影响力的一点在于对中 国女性的“真实现状 的描述。 在关于中国“剩女”现象国外的媒体报道中,常能看到洪 理达(Let ̄HongFincher)的身影。在该领域,洪理达显然是一位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 节,对信息传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见领袖在所有群体中都 存在,总体而言,意见领袖与他们所处的阶层有很大的相似 29o祖国2018 1 F 正面的转变过程,而西方对女性初婚年龄推迟的现象已经习 以为常。BBC的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不婚》(Why people age!"l’t getting married in cihna)的报道中说道,中国出 现的结婚率下降,初婚年龄推迟是全球共同存在的一种趋 势。美国、大多数经济合作和贸易组织(OECD)成员国、日本 都在最近几年经历了相同的过程,中国部分地区如香港、 台湾也是如此,相比于中国大陆初婚年龄明显推迟。许多工 业化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初婚年龄呈现了明显 的上升趋势。 从日本平均初婚年龄来看,男性为31.1岁,女性为29.4 岁,均与上一年相同。另据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2014年挪威 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创新高,男性为34.3岁,女性为31.6岁。在 1974年,挪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25.3岁和 22.8岁。在欧美,男女初婚年龄在28岁,甚至30岁之后都很普 遍。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15年中国人婚 恋状况调查报虫>),数据显示,中国34省份地区初婚年龄都在 27岁左右。而在经济高发展水平的地区初婚年龄更迟。据咨询 公司欧睿汇编的政府统计数据,在上海,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 经达到30岁,高于2011年的27岁。面对初婚年龄推迟,个人 主义较明显的西方国家对此的包容度远高于中国,在面对初 婚年龄推迟的现象时,并未如中国媒体那样用所谓“剩女 这 样的侮辱性词汇来评价。在西方的观念里,结婚不是必选项, 结婚时间早晚只是一种选择,没那么急切。而中国传统的观念 是女性只有结婚才完整,而媒体对这一点夸大传播,并创造了 “剩女”这样的字眼,使其成为舆论热点。 男女初婚年龄推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全球化趋势 的影响下,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社会初婚年龄推迟都普 遍存在。男女受教育的时间都在延长,而教育对提升女性的社 会地位和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女性读完硕士博士, 二十七八岁走出校园,自然会推迟初婚年龄。不同于西方的包 容性,中国社会将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女性冠以“剩 女 的称号。国人对“适婚年龄”的认知依然固守传统的尺度, 这是文化观念变迁滞后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 近十年来,国内媒体对“剩女”现象的报道态度有一个转 变的过程,从负,面到客观的过程,继而开始鼓励女性追求现代 女性的权利。而作为初婚年龄早已推迟的西方国家认为,高 龄未婚是高学历、高收入带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产物,对女 性是加分项,不会将高学历高龄未婚女性划分到“剩”的一 类。而中国公众现在 ̄-,]--k-性的初婚年龄延迟(下转第202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人本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告诉我们, 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进行健康产业的 规划设计时,应该以人文本。首先,健康产业规划设计应该从 服务对象出发,考虑其具体需求,这也是所有生产领域需要做 的事情,只有当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时候,消费者才会去 购买,才会去消费。健康产业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充分 了解市场需求,知道市场的导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市场需 求的产品设计路线,在产品投入使用以后,应该及时进行用户 反馈,实时了解产品有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定期做 回访工作,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 要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健康产业只有随时了解消费者的 消费心理,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才能紧跟时代,抓住消费者 的心理,健康产业才能实长久的发展。其次,健康产业在进行 强大的制度支持和技术支撑。 (六)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实现健康产业的创新和革新 马克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事物 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要具有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 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当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产业的发展也是如 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工作者的处境。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工作者的支持,只有工作者努力 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健康产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健康产业在 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改善、福利待遇的 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给予重视,改善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和生活状况,解决其工作的后顾之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工作 者才会对企业有归属感,认认真真工作,只有所有的工作者能 够坚守自己的岗位,健康产业的发展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任何行业都要有自 己的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健康产业也不例外。健康产业的服 务对象各种各样,但是总的来说,是是以人的健康为主要关注 点,这一关注点充分说明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谨慎,因为毕 竞关乎人们的健康问题。但是目前为止,健康产业并没有完整 的产业制度用于统一规范健康产业的生产和运行,各种质量 参差不齐的保健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甚至将目光对准了没有 分辨能力的老年人群体,有的健康类产品并没有取得合格证 明,但是却通过很多渠道到迭消费者的手中,所以健康产业需 要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和完善的产业制度,对产业进行严格 的把关,这样做,一方面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规范健康产业的需要,只有健康产业拥有了一 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产业标准,才能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市 场化。健康产业的发展,目前为止其实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 地方,健康产业包括许多种类型,而目前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 缺乏横向的联合,发展比较缓慢,健康产业的产业化面临一定 的困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制度的不断探 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大环境背景,因此健康产业要抓住深化改革的机会,把健康产 业的发展推向产业化,转变过去的松散的发展状态,实现不同 类型的产业的横向联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产业规 模,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在此同时, 此,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促进产业的不断创新,促 进产业理念和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 业,其包含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组多健身器材和医 疗器材,而这些产品都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健康产业的发 展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利用科技知识创造出新的产品,提高 创新意识,实现产品的及时更新换代,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在 进行健康产业的规划设计时,应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 科技含量,走创新取胜的道路。同时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是在不断地接近完美,健康产业也不例外,由于健康产业正处 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许多方面肯定是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许多发展理论并不成熟,发展模式并不科学,在这种情况 下,健康产业要学会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改掉发展中不合理 的因素,仔细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不断地探索发展路子,在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四、结语 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国家的富强,人们生活水 平的改善,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健康产 业应该抓住机遏,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 理念,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设计,从哲学的高度对健康产业的 发展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目前,健康产业正处于不 断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完善的地方,这就 需要健康产业转变发展理念,要以哲学的智慧对健康产业进 行发展规划,为健康产业的发展绘出发展蓝图,指出正确的方 向,给予健康产业发展以强的的理论支持。窭曦鏊{ 参考文献: f11侯韵,李国平.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 示Ⅱ】.世界地理研究,2016,(o6). [2]邱灵.加快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新增长点U】.宏观经济管理, 201 6,(¨). [31秦雯,尉捷,王国宝,等.浅谈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具备中药传统 技能的人才培养Ⅱ】.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3). I41倪春霞,张晓燕.从公共产品理论看健康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卟卫生经济研究,2016,(06). [5]谭雪杰,刘欢仪.辽宁省健康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UJ.中 外企业家,2016,(10). 【6】孙子涵.中国健康产业应大有所为——钟祥市百岁老人长寿 因素调查与思考口】.科技创业月-1:0,2o16,(O6). 汪堂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教育?——评哲学教育的理 念与危机【AJ.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一纪念“芜湖会议 暨“两学会”成立3O周年论文集【q.200g. 还要注重健康产业的纵向发展,在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最 好,不论是科研环节,还是生产环节,甚至是服务环节,都要提 高自己的能力,形成纵向的完整结构,使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 (作者简介:罗立洁,大学本科,太原市健康教育中心,助理 研究员,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工作。) (上接第290页)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网,201"7—06—05. [5】挪威育龄妇女生育率连续6年下降 】.人民网,2017—03—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吕程.剩女:一个构建失实的伪命题U】.学海,2011,(02). [2】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0o). [3】王鹏,吴愈晓.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 的研究卟社会,2013,(03). 03. 【6]2015年国人婚恋调查:七年之瘁变五年 .&KN2o16—1—11_ 李婕,甄艺博.“单身经济”带来商家大生意[NI.&KN3-01v一9—8, f8]李江山.从“女大当嫁 到“剩女当道”——透过语言比较中西 方婚姻观Ⅱ】_文学界:理论版,2010,(1 O). 【4】日媒:日本人口连续十年减少?少予化趋势或加剧 】.人民 292祖国2o18.1下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