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文纸钢琴

2021-04-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散文纸钢琴

【篇一:散文,纸钢琴】

20《天亮了》 21《生命的姿势》 命》 25《哑巴父亲的爱》 26《一个人的双人舞》 27《血色母爱》 28《一篓水果》 29《昨天已经过去》 30《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31《可怕的实验》 32《不要闭上眼睛》 33《海中救援》 34《我做得到》 35《兄弟,我们不哭》 36《钟声》 37《 二泉映月》 38《军礼》 39《珍爱万物呵护生命》 40《永远的九岁》 43《强者不吹牛》 44《蠢驴》 45《镜子》 46《一头学问渊博的猪》 47《少年雄鸡》 48《洁白的手帕》 49《红肚兜》 50《最爱是兵》 51《跪拜的藏羚羊》 52《 纸钢琴》 53《老师,我们嫁给你》 54《满仓娘》 55《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 56《小站歌声》 《青衣》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她们对视了一眼,都没有开口。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采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地安静。

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

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远行的孩子 》 这是黄昏留下的最后一抹晚霞,在山峦叠成背影,河水泛起青光,黑夜即将来临的时候,你从山的背后走来,走进暮色,走向远方,走进一个永久的寓言。你是一个孩子,你象风一样远行。 寂静,旷野的寂静听不到风的声音。你置身于旷野中,用散淡的目光铺就你的行程,这个时候,你知道,没有人前来告诉你那即将来临的盛放与凋零,你只有沿着那条千古不变的道路行走,象朝圣的歌声一样悠远着无尽的漫长。月光打湿了你的脸颊泛起青色的光,如湖面散发出的沉寂平和的光芒。你享受着这份寂静,享受着一种迷茫和沉醉。你发现,内心的风光比旷野更迷人,更能让你沿着树的方向从容不迫地向着远方嘹望。这个夜晚,你不会寂寞,因为你始终是一个追寻遥远的孩子,遥远的地方定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乐土。 无数个白昼和黑夜,你以行走的姿态书写着你的传奇,从原野到村庄,从山川到河流,从城镇到都市,在行走的过程中你一直找寻着能让你刻骨铭心的记忆。

终于,你听到了一种声音,那是盘鼓开天的声音。这声音随着奔涌的人群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时而雄壮如万马奔腾,黄河咆哮,时而轻盈如平湖泛舟,春雨润物。那是一种真正的震撼,可以震天震地,震山震河。那时而似雁阵飞舞,时而似莲花盛开的阵势,让你热血沸腾,兴奋不已。那击之如雷,动之如涛,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雄浑火爆使你击骨震髓,酣畅淋漓。此刻,你感到有一种生命中原始的激情与豪放正从体内喷薄而出。于是,你开始沸腾,挫骨扬灰地沸腾,并随着上下翻飞的令旗雷霆般撞击自己的灵魂。

你知道,你是属于江湖的。每次的远行,每次的流浪,你从不在乎这个路程有多远,你只在乎路上能否遇到那曾令你动容的风景和震撼灵魂的鼓声。因为这是你生命中最本质的旅程。这里包括了你一生的情爱。你的远行从来就没有起点,你的存在因为江湖的存在而

被一颗颗热切的心盼望着,与众多远行的孩子一起等待着又一次分别和重逢的到来。

这将是又一次的远行,在母亲关切的目光下,在以黎明为背景的清晨。 《月若有情月长吟》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恨恨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呆多一刻。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

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我做得到》 一天,洛克和母亲开着小货车行经阿拉巴马的乡间小道上,由于路况原因,车子冲出了路面,掉到了二十英尺下的峡谷中。母亲凯丽满脸是血,不辩东西,牙龈残破,脸颊损毁,肩膀也被压碎,整个人被支离破碎的车门压得动弹不得。洛克则奇迹般地毫发未伤,洛克从车窗爬出了小货车,试图将母亲

拉出车子,但凯丽一动也不动,洛克急得大喊:“妈妈,洛克会带你出去,你要支持住,千万别睡着啊!” 洛克又钻进了小货车,并将母亲推出了车子的残骸。接着又用瘦小的身子将两倍半重的母亲一寸一寸往上推,准备爬到马路上求救,就这样一点点犹如蜗牛爬行。凯丽感到如此疼痛,几乎要放弃希望,但洛克始终鼓舞着她。

为了鼓励凯丽,洛克告诉妈妈想想《小火车》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小火车虽然只有小小引擎却能爬上陡峭的山头,洛克不断重复着故事中提到的:“我相信你能做到,我相信你能……”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他们终于爬到路边,洛克才借着光亮看清母亲受重创的脸,他开始泪流满面,挥舞着双手,对着驶过的货车呼喊:“停下来,请停下来!请带我妈妈到医院去!” 总共花了八个小时,缝了344针来整合凯丽的脸,虽然看起来和以往不大相同,但妈妈还是痊愈了。洛克成了新闻人物,但他自己却说:“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任何人在当时都会那样做的。

《愉快的假期》 今天是圣诞节,玛莉一个人在家,有些孤独。当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喝着香槟的时候,她听到了敲门声。玛莉带着些许的愉悦,开了门。一看却是个劫匪,拿着枪。

“不许出声!进去!”劫匪用枪抵着玛莉进了屋,“拿钱!所有的!”篇二: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 第四章 朗读测试 朗读是指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正确的念出来。是把视觉上的书面语言,转化成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既是对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朗读人掌握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检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测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节 朗读测试的要求 朗读有三大特点,其一是规范化,指朗读时的语音必须是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其二是口语化,指以口头语言为基础,明白通俗,流畅自然;其三是艺术化,指朗读人要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生动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就朗读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

朗读要求应试人要在深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受,长生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着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听着的共鸣,达到朗读的最终目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的朗读项,要求没有这么高,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2003年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规定,朗读测试项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

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这就是说,朗读测试重点考查的是朗读过程中应试人语音的规范程度,只要求应试人把所朗读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准确、清楚、流畅的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尽管如此,我们说,在朗读测试中,应试人仍然应该遵循朗读的一般规律,以求得最佳的测试结果。

第二节 朗读测试的技巧及训练方法 在测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普通话朗读习惯,或者对朗读测试项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应试者在朗读时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比如:1.把朗读变成夸张表演。朗读时刻意突出所谓感情因素,使得朗读成为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全无了朗读中质朴的效果;2.把朗读变成唱读。朗读者将朗读中表情达意的效果变成了单纯声音的外壳,削弱了朗读的作用;3.把朗读变成了诵经。朗读中缺少停连、重音、更无感情色彩而言;4.把朗读变成了念字。许多应试人在朗读的过程中,单纯的去读字音,既无词句之分,也无轻重之别。5.把朗读变成当堂识字。应试人测试前毫无准备,自我感觉良好,待到朗读时,只得一边翻语音提示,一边自我猜测,一篇好好的文章在其口中成了谁也听不懂的内容。

对于朗读,每一个应试人都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要把朗读的目的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强调朗读的准确性、深刻性、严谨性和规范化。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理解把握所要朗读文章的基调和内容 首先,把握作品的基调。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

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面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其次,把握作品的内容。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以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应试人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朗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朗读者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号作品《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可通过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应试人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再如,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十三号作品《散步》时,要努力把握住文章的内涵。这篇小文章是一家人在散步时对所遇到的“分歧”做出最后的“决断”,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文章处处体现出家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理解的亲情美、伦理美、人性美、生命美。

由此来看,加强指导应试人的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二、明确实现所要朗读文章的最终目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朗读一题是通过抽签进行的,应试人测试前并不能决定自己朗读哪一篇文章,但是在测试前的准备阶段,应试人对每一篇作品都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准备。

我们这里所说的朗读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朗读,正确使用普通话,使测试员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规范程度作一个准确客观的评定;其二是在朗读过程中,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升,真正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朗读者自己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七号《二十美金的价值》时,我们首先分析的是作品的内在感情。这篇小文章通过写儿子花钱雇父亲吃晚餐的情节,体现出一种对亲情的渴望和呼唤。但如果我们只是把问题显示在一个表面上,只去看一个小孩如何要求父亲多一点时间陪自己,就大错特错了。作品是以一种以小现大的表现手法,从生活的一个侧面为我们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类生存的艰难和人类对情感的忽视。读上几遍,我们自然会对文章内容产生多种思考,朗读的基调自然就会变得深沉,再者,由于文章中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语调多次变化,产生了一种朗读中的特别效果,到文章结尾时,孩子的计划成功,故事戛然而止。上面对文章的理解,加上应试人如果能够使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那么,测试朗读项的目的就可以说达到了。

三、把握较为稳定的朗读状态 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都知道,尽管朗读项是借助于书面文字,但往往因为测试场上的一点紧张就会影响到测试的整体成绩,把握好测试心态,可以说是测试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朗读状态主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在朗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对朗读内容要熟悉。2.对朗读进程要能够驾驭。3.对自己要有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朗读优势。4.对朗读技巧要掌握。有了上面四个方面的准备,就可以说有了毕生的条件,再加上朗读是平时的刻苦、测试时的注意力集中,就可以使测试轻松自如的进行了。

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要我们将书面上的文字形之于声。掌握和运用朗读技巧是发挥有声语言,实现朗读目的的有效手段。那么,朗读的基本技巧包括哪些呢? (一)朗读的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在朗读中,重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这些重读

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如: ①(朱自清《春》) 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但如果读起来不注意重音的位置,也会影响到朗读的效果。如: ②(作品第48号)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逻辑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朗读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逻辑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逻辑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而是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逻辑重音又叫强调重音。如: ①他吃了一块糖。 ②他吃了一块糖。 ③他吃了一块糖。 ④他吃了一块糖。

一句话中以哪些词语为重音,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如: ①伙!(冯骥才《珍珠鸟》) ②那位学生更加激动了:多。”(作品第15号) 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25号) (二)朗读的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篇三:散文阅读精编篇 散文阅读 第一版块:清理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浙考解读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阅读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住散文的中心。因此理清行文脉络往往是考点之一。由于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或主题也是散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之一。

分析近几年浙江的中考试题,命题角度有: 1.找出行文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2.根据线索,梳理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的内容。 3.还原关键性语句,理解关键句的作用。 4.筛选相关信息,说明行文思路。 5.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文章主题。 6.理解标题内涵。

7.理解或补写文章结尾。

我家离木兰溪不远,只有二里的路程。我自小怕水,母亲连小潭也不让我接近,但她无法禁止一个孩子对河的想像,她更不会想到木兰溪以后会成为我的血脉。在幼时的想像中,木兰溪像一朵兰花,会开放和凋谢,且有一种深湛的蓝,有天空一样的蔚蓝色。小时候我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天空除了白云就是那看不透的蓝了,木兰溪和天空一样,都是幼时的我捉摸不透的,因此溪水是蓝的,一种与思绪一样的蓝。少时的我,虽未见过溪,但耳畔总萦绕着木兰溪隐约的水声,那水声也是蓝色的。

木兰溪的水确实是蓝的,如宝石的晶莹,天空的纯净,兰花的幽雅,或者如一段逶迤的心曲一样蓝得忧郁。这是我八岁时初见木兰溪的印象。时值冬天,寒草衰烟凝霜。母亲带我走亲戚,走在岸畔,凉风的手指不停地扯动我的衣裳,但兰溪的水仿佛一种忧郁的眼神直照进我的内心深处。多年以后我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词句时,我突然看见兰溪的眼睛穿透了我多年来的风尘。水声仿佛一段悠扬的旋律,一直缭绕进我的心底。沙渚上几只银白的鹤或翔起,或停落,给静谧的画面带来一点灵动的色彩,鹤唳增添了幽静的质地。“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里没有萧萧落下的无边落木,但潺湲的水比滚滚江水更容易陷入思绪。我感觉一种水意正包围、浸渍了我,使我渐渐成为另一片在风中如蓝绸展开的水。

多年以后,我头脑里多次涌现少时所见的那幅图景。虽然我不是杜甫,身后没有落木的萧瑟背影,眼前也没有长江水倾注我干枯的眼眶,但我也有杜甫心头的那种沉郁顿挫。“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我同样有,只不过杜甫的心境是漂泊经历造成的,我的漂泊感与生俱来,深藏生命深处,如一只飞鸟,总将在苍茫天空的飞翔愿望敛紧于自己的翅膀,将悲凉的嘶叫潜藏于心灵。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秋天,我独自一人来到溪畔。顺便提一句,看水宜静,唯有静才能使自己慢慢沉入内心的微澜之下。溪水还是那

样的蓝,只不见白鹤,岸畔白鹤起落的地方现在长满比人高的芦苇, 秋风轻吹,就有芦絮沿风向悠然飘出,风势强时在半空扬,弱时又沾落水面,倏地不见影迹,而江水更显得清冽了。这情景到现在还不能形容备足。白雪似乎太重,杨花又太浮,他只能是芦絮,就如我只能是我。我头脑中浮现一个句子:芦絮飘落如一声叹息。秋天到了,万物萧索,来的如水,去的如水,在微凉的风中,这叹息该是木兰溪的吧,又传自我的心底。但溪不管我的思绪,只是不动声

色地流着,在远处转弯的地方盘成几个结。面对木兰溪展现给我的轻盈一面,我感觉忧伤竟然是这样的真实。等到片片白的芦絮驮着红的斜晖沉入蓝的水中时,天黑了,我明白:我的忧伤与幼时的想像有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骑车来到溪畔,什么事也不做,能与木兰溪宁静厮守,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木兰溪的妙处就在于它那看不透的、空灵的蓝,就如生命本身的质地。我有时花几毛钱乘渡船到对岸后又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我赤足站在水中,让微凉的水意湿淋淋地沿脚踝而上,爬满心窝,我静静地站立着,不感慨,面对水,原本就无须抒情。黄昏时水面铺满一层金光,微风拂来,水波漾起,仿佛是一朵花在粼粼开放;风拂远,水波也渐渐平了,又似花在粼粼凋谢。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想像。兰溪,是一条开满兰花的溪。

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兰溪水一点也不蓝。我说这又有什么关系

呢,只要我的木兰溪是蓝的。谁的内心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呢。 水一直在寻找,寻找前方的过程中产生了江和河,水寻找的结果还是水,于是寻找和漂泊成为水的全部主题。我生长在木兰溪畔,注定要用流水的脚步踏向远方,寻找一种如水纯净、空灵的生命过程,我的寻找过程也是结果。

我执著于自己的蓝色旅程。(选自《沧桑的是流水》,有删改) )

1.本文写“溪”也写“心”,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思路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从“小时候”“八岁时”“有一次秋天”“有很长一段时间”等短语来看,作者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了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所以,填写“场景”栏中空缺的内容时,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其次,在填写“景物特点”和“作者心境”栏空缺的内容时,可以分别去找以上五个场景所属的段落,要么摘抄词或短语,要么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八岁时初见的木兰溪 灵动、幽静(晶莹、纯净、幽雅)轻盈(芦絮飘零,溪水清冽) 忧伤(叹息)经常骑车到木兰溪宁静(平静,不感慨) 一点也不蓝 2.作者为什么说“木兰溪”后来成为“我的血脉”?(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我的血脉”中“血脉”一词的含义:比喻极亲近的关系。然后,仔细阅读作者所描绘的几个场景,把表明“我”和“木兰溪”亲近关系的句子找到,并据此提取概括即可。

①“我”从小与木兰溪相伴成长;②木兰溪使“我”产生了与生俱来的漂泊感;③木兰溪是“我”心中的河流;④“我”和木兰溪一样在寻找生命的过程。

故乡滋味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需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1.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 [思路分析] 把握文章内容,先要理出叙事的线索。“晚上”“天亮了”“吃过母亲的早酒”标志着本文大体上以时间为序交代事件。概括时,一是要理清共有几件事,二是要注意语言的组织模式应为“什么人做什么”。

①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 ②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 ③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④重走故乡的山路。

2.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言行、神态的句子,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描述即可。当然,文中的关键词,如“质朴”“依旧”“温暖”等词,要牢牢抓住。

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3.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去找文中的议论抒情

句,这类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本文的开头与结尾,告诉了我们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是怎样的。

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地依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点石成金 考点一:理清行文脉络 题型1:找出行文线索。(见06年温州中考) 答题技巧: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题型2: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题型3: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1)内容上的作用。①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中心);②主题的深化、升华等。

(2)结构上的作用。统摄全篇,领起下文,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等。

(3)艺术效果方面的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含蓄蕴藉,留有想像的余地等。

考点二:把握文章大意 题型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答题技巧:(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题型2:理解标题的内涵。

答题技巧: (1)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2)善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分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

【篇二:散文,纸钢琴】

第一章:流金岁月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 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 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 时代……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的好 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 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 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 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 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 无奈。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再 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 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

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 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 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 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再看一看吧……

那赫然相对的男生楼,就在去年 的这个时候,还曾经硝烟四起; 窗外的晾衣绳,飘荡着不知哪个 宿舍落下来的白衬衫;

插着爱护花草牌子的草坪,记不 清什么时候已经被抄近路打水的兄弟 们踩出了一条小路;

路旁的女生楼,对男生来说,几 乎成为永远的禁区;

综合楼自习室的门还开着么,考 研时鏖战过几个月的那个屋子,如今 应该没有什么人了吧,一直对那段埋 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不论结果如 何,它让我收获了很多……

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 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 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 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 的友谊和爱情!

来到这片校园之前,想象大学生 因为象牙塔是白色的, 活是白色的。

整个生活就好像它折射的光:纯净而 自由。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是橙色 的。太多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 烂,热情而紧张。橙色的记忆里,有 第一次见到知名教授的激动,第一次 加入社团的好奇,第一次考试的紧 张……

大二的时候,生活是绿色的,青 春拔节生长,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 树,梦想也一点点接近现实。跟老师 讨论问题时,看见他脸上满意的微 笑;跟老外对话时,给自己打了个满 意的分数;开始熟悉校园里任何一处 美食,也常常在bbs上呆到很晚……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蓝色。我 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 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出国, 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 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包括我们 的爱情,那还年轻没经历过风雨的爱

大四的生活,像有一层薄薄的灰 色。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 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写完的 诗,匆匆开始就要匆匆告别

收起回复|来自8楼2015-12-26 23:02

【篇三:散文,纸钢琴】

为现在,做点什么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一面喘着气,一面说:“请问,你是林清玄吗?” 我说:“是的。”

她很欢喜地说:“我正想打电话到出版社找你,没想到就在路上遇见你。”

“你有什么事吗?”我说。

“我……”她欲言又止,接着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学佛以前很快乐,现在旺活却过得很痛苦,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 然后,我们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化南路散步,人声与车流在身边奔驰,有时我感觉这样看着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奔向何处的车流,总感觉是在看一个默片电影的段落,那样匆忙,又那样沉寂。

我身旁的中年女士向我倾诉着生活与学佛的冲突、挣扎,与苦痛: “我每天要做早晚功课,每次诵经一个小时。为了做早晚功课,我不能接送小孩上下学,先生很不满意,认为我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我的小孩很喜欢热门音乐,可是我们家只有一套音响,如果我放来做早晚课,他们就不能听音乐,常因此发生争执,孩子也因此不信佛教,讲话时对佛菩萨也很不礼貌,我听了更加痛苦。”

“我的公婆、先生、小姑都信仰民间信仰,过年过节都要杀鸡宰鸭拜拜,我不能那样做,那样做就违背我的信仰,如果不做,就要吵架,弄得鸡犬不宁。”

“我很想度他们,可是他们排斥我,也排斥佛,使我们之间不能沟通,林先生,你看我该怎么办?”

她说到后来,大概是触及到伤心的地方,眼眶红了起来。 “你为什么要学佛呢?”我说。

她说:“这个人生是苦海,我希望死后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你为什么要每天做早晚功课呢?”我又问。

“因为我自己觉得业障很重,所以必须做功课来忏悔过去的业障。”她非常虔诚地说。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过去和为未来打算,应该为现在做点什么呢?” 她立刻呆住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因为确实在她学佛的过程中,她完全没有想过“现在”这个问题。

我就告诉她:好好地对待先生,这是很好的功课!每天关怀孩子,接送他们上下学,这也是很好的功课!试着不与人争辩,随顺别人,也是很好的功课!甚至与孩子一起听热门音乐,使他们感受到母亲的爱,因而安全无畏,也是很好的功课!菩萨行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讲的就是这些呀!如果我们体验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把自家里的那本经,读通、读熟了,体验真实的佛法就很简单了。 “因为,家里的这一本经和佛堂墙壁上的经是一样深奥、不可思议的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