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词分类鉴赏题(教师卷)

2021-03-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诗词鉴赏练习

一.思乡诗: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乡亲人, 睹物思人。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并州:古州名,太原旧称。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以秋霜的冷清与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2)“却望并州是故乡”怎样曲折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觉得久客的并州竟然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让人留恋,那么作者的家乡——咸阳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以此表达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1) 体会“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满”二字的妙处。

“散”“满”二字写出了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的景

象,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咏物诗: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1 -

注: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1)“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写出了菊花什么样的特点?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2)“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的“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抱”字写除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也表达了诗人表示自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 南冠:这里是指囚徒。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白头吟:乐府曲名,传说源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后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

骆宾王其人,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1)说说颈联中“露重”“风多” “飞难进” “响易沉”的比喻意义。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2)“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既有对自己清白的辩白和呐喊,又有对现实的悲愤与无奈

三、写景诗:这里的写景诗主要指以写景为主的写景小品,赏析时要抓住景物特点,尤其是时令。季节,如:春天的蓬勃生机、夏天的热烈绚烂、秋天的萧瑟冷清„„(注:不可绝对)

栾家濑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注释:①濑:石沙滩上流水湍急处。 ②飒飒:风雨的声音。 ③石溜:石上急流 (1)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秋雨、石溜、跳波、白鹭等景物,写出了一副静谧、幽静、宁静而又充满生气的画面。 (2)“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这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通过“白鹭”的虚惊这一“动”来反衬栾家濑的幽静和安宁,使意境显得愈发幽致。

- 2 -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答: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 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扣住第三句中的“杨花榆英”,谈谈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四、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那一句是写景的句子,请简析诗中写景句的作用。

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1)前两句诗句中的的“暗”、“孤”两字好在哪里?

“暗”字写出了青海湖上空的浓云罩住了雪山,使雪山变得黯淡无光,“孤”字写出了环境的险要与荒芜,二字衬托出边塞戍边的艰苦与紧张的情势。

(2)“穿”字写出了什么内容?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你可以体会到得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 3 -

穿,应该是动词,意思是刺穿,弄穿。夸张的手法说明战士们久经沙场,黄沙都把金甲弄穿了。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五、田园诗: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获得了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远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要赏析。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例:① 这两句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②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③ 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及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