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ON CAMPUS
接受美学视角下《葬花吟》英译本比较研究
文/李 丹 刘 焱
【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在翻译《葬花吟》时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十分重要,【关键词】接受美学;《葬花吟》;英译本;比较研究
文章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期待视野,视域融合,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审美距离四个方面对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葬花吟》英文版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在典籍翻译方面做一些探索。
【作者简介】李丹(197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通【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2015教改课题“英语专业执业能力培养的CDIO实践教学研究”课题号B2015003。讯作者)刘焱(199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引言
花诗发展而来。从落花到葬花,是对落花诗传统的一个突破,反映了生命个体主动与命运抗争的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对《葬花吟》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使文学作品的价值与读者的价值观挂钩,并且读者会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期待,这就要求译者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审美需求,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译文契合度,从而有利于提高译文的美学价值。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极具抒情性的重要诗篇,由落
现结构中。他的期待视野与源文本有一定互动性,从而创造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期待视野。在翻译过程中,好的译者会考虑译文读者,这是判断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它既能满足目标读者的预期视野,又能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促进读者的理解。体,在文学阅读之前或者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价值观、兴趣、文学素质和自身的认识对文学作品本身有一个预期的期盼。
一。接受美学的先驱伽达默尔认为,读者只能站在一定的视角
2.视域融合层面。视域融合是接受美学最核心的概念之1.期待视野层面。期待视野可以定义为作为文学接受的主
一、接受美学
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出现强烈的革新潮流对当时美学和文学中的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体系。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树起接受美学旗帜,其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读者不应该是被动的部分。相反,只有读者积极参与文学活动,文学作品才能最终完素组成。两个基本环节即指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三个要素即指作者,作品以及接受者。它们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彼此之间又紧密联系,无法分割,我们不能突出创作活动,作者和作品,也不能贬低和排斥接受活动和接受者。接受美学认为,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目光看待文学作品,而应该用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效果不是恒久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地域以及接受意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文学研究应把中心由关注艺术家和作品转移到接受活动和接受者上面来,接受者才是创造文学艺术历史的主题。接受美学理论肯定了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对等的作用,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方面的比较研究,对译者是否在进行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行一种考察,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高质量的完全翻译活动,还原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提供目的语读者的愉悦的阅读体验,实现文化译介与传播的功能。成。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应当由两个基本环节和三个要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perspective)去观察和接受事物,在某一个视角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视野(horizon)。译者开始翻译时,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以达到视域融合的效果。因此,译者尽其所能地发挥创造性以便把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进去。但是由于原文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译者不能随意翻译,所以对一个译者来说,重要的是达到读者与文学文本的融合,只有这样,接收和理解才会发生。白框架。当翻译行为在发生的时候,译者应当把目标读者考虑进去。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同时,要去创造一些不确定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在《葬花吟》这首诗歌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有些会保留这些不确定性,有些则会把不确定性具体化。
脱离创造了审美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在文学领域,这句话同样适用。所以,当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应适当调整好审美距离,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4.审美距离层面。文学作品的视域与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或3.文本不确定性。文学作品就像是一个读者可以去深掘的空
三、总结
究,强调目标读者的参与,在接受视野、视域融合、不确定性和审美距离四个方面分析接受美学在《葬花吟》中的运用。这是对传统文论的挑战,是从接受美学视角研究典籍翻译的一次探索。通过比较了解两个英译本的特点,首次将接受美学运用于《葬花吟》的研究,对拓宽红楼梦翻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意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研
参考文献:
2017.
[1]姜克滨.从落花到葬花——论葬花吟的诗意预叙[J].红楼梦学刊, [2]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03.
二、《葬花吟》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比较
当译者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时,他就沉浸在作者在原文中所呈
23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