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
2024-02-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O卷第2期 2008年4月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Vo1.30.No.2 Apr.2008 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 张兵锋 (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摘要:本文对紫花地丁的化学成分及分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为紫花地丁的进一步研究与 应用提供了较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紫花地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08)02—0088—03 Progress on Studies of Herba Violae ZHANG Bing—feng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Yichun Univers ,Yichun 336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ies about Herba Violaeg chemical constituent,quality analysis,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l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or its future re ̄am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Herba Violae;Chemical constituent;Pharmacdo ̄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 夏、秋季采收的紫花地丁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n=3) 分别为1.21、2.39和2.20。表明夏季采收的黄酮类化合物 含量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少。紫花地丁采收的最佳时 间应是夏季。 的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始 载于《救荒本草》,又名地丁草、独行虎、紫地丁,为多年 生草本植物。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全草入药,性苦、辛、寒,人心、 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用于痈肿疔疮,乳 痈肠痈,丹毒肿痛,毒蛇咬伤等症…。本文对紫花地丁化 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及其分析 1.2香豆素类 主要有菊苣苷、七叶内酯、早开堇菜苷等。秦波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以上三种香豆素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研究发现常用作紫花地丁的9种堇菜属植物中只有早开堇 菜、东北堇菜和野堇中含香豆素类成分,以早开堇菜中含 量最高。早开堇菜中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地上部分(叶) 中,其香豆素类成分以花期和闭花果期为高。这为药用紫 紫花地丁含有机酸、黄酮及其苷类、酚性成分、糖类、 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皂苷、植物甾醇、鞣质等十多种 有效成分 。 花地丁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1.3 糖类 文赤夫等 通过蒽酮比色法在6 ̄4nm处测定其总糖和 还原糖的含量。结果:紫花地丁叶片、叶柄、根中总糖的 含量分别为11.53%、12.1%、35.80%,还原糖的含量为 4.78%、4.44%、11.74%。 1.1黄酮类 全草含有黄酮及其苷类成分,已发现有芹菜素(5,7, 4 一三羟基黄酮)及木犀草素(5,7,3 4 一四羟基黄酮) 的c一糖苷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6,8一二一c— —L一 吡喃阿糖苷、芹菜素6一c— —L一吡喃阿糖基一8一c—B —D一吡喃葡糖苷、芹菜素6一C—B—D一吡喃葡糖基一8 C— —L一吡喃阿糖苷、芹菜素6一c—B—D一吡喃葡糖 —一1.4微量元素 含有cu、Fe、Mn、Zn、Ca、P、S等元素,史苍柏 基一8一C—B—L一吡喃阿糖苷、芹菜素6,8一二一c—B D一吡喃葡糖苷、芹菜素6一C— —L一吡喃阿糖基一8一 8一C— —L一吡喃阿糖苷、芹菜素6一C— —L一吡喃 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结果为Cu458ppm、Fe213. 92ppm、Mn42.08ppm、Zn28.77ppm、Ca9372ppm,以磷目 兰比色法测定P含量为1270.2ppm,以硅钼比色法测定Si 的含量为1300ppm。 c—B—D一吡喃木糖苷、芹菜素6一c—B—D一吡喃木糖基 一阿糖基一8一c—B—L一吡喃阿糖苷、木犀草素6一c—B— D一吡喃葡糖苷、木犀草素6一C— —L一吡喃阿糖基一8一 C—B—D一吡喃葡糖苷 。 董爱文等 用uV法测定紫花地丁中总黄酮的含量, 检测波长为510nm,平均回收率为99.8%。试验结果显示, 不同季节采收的紫花地丁中总黄酮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春、 2药理作用 2.1抑菌作用 紫花地丁所含黄酮苷类及有机酸对金色葡萄球菌、猪 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都有较强的抑菌 作用 。 童延清等 研究发现紫花地丁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 收稿日期:2008—01—07 作者简介:张兵锋(1979一),男(汉族),河南上蔡人,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新制剂研究。 ・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张兵锋:紫花地丁的研究进展 次。86例患者均治愈 。 第3O卷 菌、腐生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有较强 的抑菌作用,并发现紫花地丁和蒲公英按质量比1:4配伍 使用时体外抗菌活性较强,对4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4种 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对大肠埃希氏菌 和克雷伯氏菌表现出一定的杀菌作用。 张武岗等 采用活性跟踪法从紫花地丁的氯仿萃取物 取鲜紫花地丁lOOg,捣成泥状,加入食醋少许,调匀, 涂布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固定,1d换药1次,重者 ld2次。21例患者均在3d内痊愈 。 3.5治疗皮肤急性化脓性炎症 紫花地丁结合西药治疗皮肤急性化脓性炎症43例,结 中分离得到1个抗菌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初步鉴定为黄酮 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成分对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沙门氏菌供试菌的 果:显效32例,有效1O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98%[21]。 4小结 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0.039、0.078、0.156、0.313、0.625 和1.25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 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2.5mg/mL,对停乳链球菌、沙门氏 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2.5ms/mL。 2.2调节免疫 紫花地丁水煎剂调节免疫的途径有:通过抑制小鼠由 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下调抗体的生成 ;通过 下调IL一2、TNF一 的分泌调控小鼠免疫细胞功能,减少 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通过调控小鼠巨噬细胞活性从 而下调小鼠的免疫功能u 。 2.3抑制HIV 紫花地丁提取物在低于毒性剂量的浓度下,可抑制艾 滋病毒(HIV)的生长 。紫花地丁的二甲亚砜提取物和 甲醇提取物有体外抑制HIV活性的作用,后者较弱,且同 时还有细胞毒性作用 。 3临床应用 3.1治疗扁桃体炎 紫花地丁40g,水煎2次,混合后1d内服完,服时缓 缓咽下,2d痊愈 。 3.2治疗疖肿 取新鲜紫花地丁300~500g,洗净,除去多余水分,加 入食盐3~5g,捣烂成糊状。取适量药糊敷于患处,包扎固 定,每日换药2次。治疗22例患者,均在一周内痊愈 。 紫花地丁3O~50g、当归30g、金银花3O~60g、明矾 lOg、生甘草lOg,头部者可选加川芎、白芷各lOg,眼部者 加桑叶、菊花各lOg,颈部加葛根30g,手部加桑枝lOg, 足部加牛膝lOg。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分服。本方用 于治疗疔毒痈疮毒盛肿甚之症,是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的 重剂,临证用之,每获良效 。 3.3治疗蜂窝组织炎 取鲜嫩的紫花地丁适量,捣烂,将捣烂的紫花地丁敷 于患处,轻轻包扎,严禁挤压,每日早晚换药。另取紫花 地丁、蒲公英各30g,或两者鲜品各60g,洗净加水350ml, 猛火煎5~6min,滤汁250ml,两煎药汁混和后分2次饭前 温服,儿童酌减。经治疗3d后,2O例痊愈,15例好转, 总有效率为100%… 。 3.4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将紫花地丁及蒲公英鲜品捣烂为糊,平敷于患处,若 无鲜品可用干品各lOg~15g,鸡蛋清调为糊状同法敷于患 处,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0min,7d为1疗程,一般2~ 3d肿胀减轻,5~7d可痊愈 。 取鲜紫花地丁全草(或干品浸透)100~250g洗净, 加雄黄约0.5g,共捣烂,外敷患处,每次敷1~2h,每13 2 紫花地丁用途广泛,具有药用、食用价值,同时也是 园艺花卉。紫花地丁是我国民问应用较早的中药之一,含 有黄酮类等多种活性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疗疮肿毒,痈 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等症。现有紫花地丁软膏剂、栓 剂、片剂等剂型,用于治疗疖肿、乳腺炎、痔疮等。但是 作为药用的紫花地丁品种较多,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对于紫花地丁的药用开发是一大制约,因此,有必要从中 药鉴定人手结合化学与药理等方法,找出有代表性的活性 成分,制订相应标准来控制原药材及制剂质量,为紫花地 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9:45O8 [2]刘湘新,刘进辉,刘自逵,等.紫花地丁的有效成分分析 及抗菌作用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3):16 [3]肖苏萍(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6): 355 [4]董爱文,朱声文,何征.紫花地丁在不同季节总黄酮含 量的变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10):592 [5]Bo Qin,et a1.Separation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ree Coumarin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rug Zihua- Diidng,Herba Violae,by His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 matography[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 ences,1994,3(2):157 [6]文赤夫,董爱文,李国章,等.蒽酮比色法测定紫花地丁 中总糖及还原糖含量[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3): 122 [7]史苍柏.紫花地丁微量元素含量测定[J].中国民问疗 法,1998,6(1):50 [8]童延清,李晖.紫花地丁、蒲公英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3,23(9):669 [9]张武岗,李定刚,宋毓民,等.紫花地丁抑菌活性成分的 研究初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4(11):125 [1O]赵红,顾定伟,张淑杰,等.紫花地丁水煎剂调节小鼠 免疫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J].四川中医,2003,21 (9):18 [11]李海涛,杨琳,章广玲,等.紫花地丁煎剂调节小鼠巨 噬细胞功能的体内实验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 报,2004,6(5):553 [12]Chang R S.et a1.Antiviral Res,1988,9(3):163 [13]Ngan F,et a1.C A,1989,110:725;40 [14]赵丽娟.紫花地丁治疗扁桃体炎[J].河北职工医学 ・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30卷 院学报,2001,18(4):14 [15]张勤义,杜桂玲.紫花地丁治疗疖肿疗效观察[J].中 国社区医师,2005,21(1):36 [16]邓守俭.地丁饮治疗疔毒痈疮[J].山东中医杂志, 2000,19(3):156 [17]叶春芝.紫花地丁治疗蜂窝组织炎[J].浙江中医杂 志,2006,41(3):170 [18]庄淑萍.紫花地丁合蒲公英外敷治疗腮腺炎[J]. (上接第84页) 者均增加。而当分子大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单体的量增加 导致接枝密度的增加。继续增加单体量,分子链足够多,分 子量的增加抑制了接枝密度的增大,使得接枝密度反而减 小。 表1不同单体含量下PS微球表面PAA的接枝密度 固含率:2%,聚合时间:120 min 表2所示为种子浓度的变化对于接枝密度的影响。种 子的浓度从0.5%增大到0.7%,接枝密度增加。而当种子 的浓度至1.5%,接枝密度减小。种子浓度增加到2.0%时, 接枝密度趋向于恒定,分子量增加。由于光引发剂被负载于 微球上,当引发剂断裂时,一部分自由基留在微球上,而另一 部分“掉”入水相中,因而聚合反应存在两个场所。种子含量 的增加,直接影响单体在两量中的反应,因而对于微球上聚 合物的接枝密度产生影响。 表2不同种子浓度下PS微球表面PAA的接枝密度 AA加入量:种子的100%(mo1),聚合时间:120min 3结论 研究表明,将聚苯乙烯微球表面上的高分子刷“剪裁”下 来的方法有效。将“剪”下来的分子链进行直接表征,结果表 明,分子量基本不随时问变化。结合不同时间的接枝密度, 发现微球上的高分子刷的生长遵循自由基聚合的机理,分子 链瞬间形成,壳层厚度的增加并非单体逐渐反应形成更长的 链段所致,而是由于越来越多链段之间的相互排斥导致链段 由蜷缩变为伸直。考察单体含量和种子浓度对于接枝密度 的影响,初始加入AA的量从种子含量的50%(mo1)增加到 75%时,接枝密度急剧增大,而且分子量也同步增加。当加 ・9O・ Journal of External Therapy fo TCM,2002,11(4):44 [19] 李西文,田美香,刘霞.紫花地丁加雄黄外敷治疗流行 性腮腺炎8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12):35 [20] 余淑芳.紫花地丁调醋外敷治疗痄腮21例[J].J0 nal of External Therapy foTCM,1999,8(6)48 [21] 王玉华.紫花地丁结合西药治疗局部皮肤组织一急性 炎症43例效果观察[J].南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77 入的从增加到100%时,分子量趋向于恒定,而接枝密度继 续增加。从继续增加至150%时,接枝密度反而变小。种子 的浓度从0.5%增大到0.7%,接枝密度增加。而当种子的 浓度至1.5%,接枝密度减小。种子浓度增加到2.0%时,接 枝密度趋向于恒定,分子量增加。 参考文献: [1]Zhao B,Brittain W J,Polymer brushes:surface—immo- biilzed macromolecules[J].Prog.Polmy.Sci,2000,25: 677—710 [2]Soga K,Zuchermann M J,Guo X H,Binary polmyer brush in a solvent[J].Macromolecules,1996,29:1998—2005 [3]Lindenblatt C,Schartl W,Syntheses of oplystyrene—graf- ted polyorgansiloxane microgels and their compatibility with linear polystyrene chains[J].Macromolecules,2000, 33:9340—9347 [4]Guo X,Veiss A,Ballauff M,SpatiM dimension fo clloidal polyelectrolyte brushes by phot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J].Macromolecules,1999,32:6043—6046 [5]Prucker O,Ruhe J,Synthesis fo oply(styrene)monolay— el'8 atmched to high Sllr ̄ace area siilca gels through serf— assembled monolayers of 8ZO iniators[J].Macromocules, 1998,31:602—613 [6]HuT J,YouY Z,Pan CY et a1.111e coil—to—globule —to—brush transition of ilnearr htermally sensitive oply(N —isopropylacrylamide 1 chains graftde on a spherical mi— crogel[J].J.Phys.Chem.B,2002,106,6659—6662 [7]Mei Y,Wittemann A,Sharma G et a1.Macromolecules, [J].2003,36:3452—3456 [8]Cairns D B,AFlnes S P,Synthesis and charaterization fo submicrometer・—sized polypyrrole・—polystyrene composite particles[J].Langmuir,1999,15:8052—8058 [9]顾井丽,曹垄,黄源.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亚微米级单分 散聚苯乙烯微球[J].合成橡胶工业,2004,27:213— 216 [10]Cao K,Gu J L,Huang Y,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 uln on Polymers in Dispersed Media[C].2004,April 4— 8:Lyon(France):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