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回味一下目前所谓“货币战争”的背景:
上周二,日本央行投票决定将通胀目标从1%上调到2%,并要“尽早”达成这一目标。并且日本央行将在一年后开始实施债券购买项目,每个月购买数额为13万亿日元(1400亿美元),主要购买对象是短期国债。
日本这一举措引发了全球各大央行关于“货币战争”的警告,称有可能会立即导致“货币战争”。率先发难的是俄罗斯央行第一副主席Alexei Ulyukayev,警告货币战争即将爆发,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和韩国财政部长朴宰完。
魏德曼暗指日本央行的举动是一次“惊人的违规行为”,代表着“央行独立性的终结”。对此日本人迅速做出回应,经济财政大臣甘利明回击说:“德国是出口受益于欧元区固定汇率制度最多的国家,没资格做出这种批评。”央行之间的口水战就此展开。 随后,中国和欧盟方面也有官员对“货币战争”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警告。
对此,FT专栏中,哈佛大学教授Laurence A. Tisch认为,日本并没有发动货币战争,他总结了四个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
首先,回到上世纪30年代,究竟是谁发动了货币战争,答案很明显。
在大萧条之前,多数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也就是货币与黄金的兑换率固定。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时引发了一波竞争性贬值的热潮。正如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指出的那样,脱离金本位是从大萧条走向复苏的第一个必要步骤。英镑采取浮动汇率不仅令英国出口商品更廉价,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英国央行能够采取关注国内需求的货币政策。
然而,如今我们生活在法定货币时代,汇率多数是浮动的。1971年8月份,当尼克松(Richard Nixon)终止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之时,金本位的最后遗迹也被扫除干净。从这点来说,2013年一个国家指责另一个国家发动货币战争是荒谬的。实际上这场战争已经进行了逾40年,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其次,我们应思考日本的形势有多么严峻。
这个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以日元计的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与20年前的水平差不多。日本的公共债务处于极高的、难以为继的水平。日本的人口状况是世界上最糟的。
第三,日本央行的措施根本算不上革命性。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2013年没有提出新的资产购买计划,2014年的资产购买计划净影响也将有限,因为计划购买的大部分资产都将是即将到期的短期债 券。2014年资产购买净增
额将仅为1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2%左右。
比较一下美联储的政策。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美联储的政策一直比日本央行的极端。两周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首次超过了3万亿美元。 如果美联储在2013年剩余的时间里继续以每个月85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资产,它的长期资产将进一步增加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至7%。这还只是今年的数字,不包括明年的。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客和公众往往关注名义汇率短期变动,这可能制造很大响动,但却没有多少效果。
诚然,日元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自去年9月 以来显著走弱。那时,1美元仅能兑换77日元。如今,1美元可兑换90多日元。但回想上世纪90年代初,1美元还可兑换158日元,另外除1995年一段 短暂的时期之外,1美元只能兑换不到90日元的日子自2010年中期才开始,那么如今日元这17%的贬值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论如何,单单一种货币的名义汇率实际上并不十分重要。国际清算银行(BIS)编制的各种实际汇率要重要得多,这些汇率的编制考虑了与一国进行贸易的所有不同经济体,尤其关键的是,还考虑了相对价格的变化。
考虑这些因素,日本的情形就迥然不同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缩效应已经使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走弱。从1994年至2007年年中,日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幅度超过三分之一。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不得不把之前所获的竞争力优势部分拱手让出。从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幅27%。日本近来的政策只是部分逆转了这一趋势。
英国和韩国对货币战争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韩国和英国一直是过去5年半时间里动作最大的货币斗士(自2007年8月以来,韩元和英镑分别实际贬值了19%和17%)。有些聪明的保守党成员反对英国加入欧元区,英国首相卡梅伦正是其中之一。此外,正因为英国央行一直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才缓解了卡梅伦政府实施紧缩政策的痛苦。
卡梅伦入住唐宁街10号以来所推行政策的部分内容就是悄悄地让英镑贬值。英国央行行长金默文(Mervyn King)向来乐于助人。他的继任者卡尼(Mark Carney)更是如此。
天真的评论人士认为,卡梅伦承诺在下一次大选之后举行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决,是一种鲁莽的举动。其实,这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有经济意义,因为它是英镑悄悄贬值策略的一部分。Laurence A. Tisch教授表示,要给日本提个醒:汇率战的胜利属于采取秘密行动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