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说明:1、本卷分卷Ⅰ卷Ⅱ,共18题11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卷Ⅰ(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
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
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但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十月卒,年六十。(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ǎo)隘: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改变,背叛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依靠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多次D.舟楫病之 病:担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5分)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宋•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8.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 ”句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3)刘禹锡《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选做
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 命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
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
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
上”这些举动表明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内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6分)
答: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
适。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材料一
据《解放网》报道,上海学生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
英国出分册了。昨天,记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核实,《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而《一课一练》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
近年来,虽然反思中国应试教育的声音依然不时传来,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已逐渐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和推崇。尤其是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数据显示,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 能力均为世界第一。数学成绩方面,上海学生平均分是 613 分, 英国学生仅为494分。其中,上海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均成绩为600分,比第二名高38分。这一权威的评估结果在西方引起轰动。
就在今年1月,华东师大出版社与英国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 版社签订协议,将推出《一课一练》数学分册的英国版,名字定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目前,这套书正在翻译过程中,有望于今年暑假正式出版。“把‘上海数学’放进书名里,就是因为英国方面非常重视上海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经验。”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表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透露,《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有11册,分别对应英国从小学到初中的11个年级,将以原书中题目为基础,进行适当改变,但不会降低难度。该书将以原书中题目为基础,根据当地教育的需要,由既熟悉国内教材、又对英国教育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团队,负责翻译与改编。
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一课一练》,并在1999 年将品牌做大,覆盖一至十二年级全部学科。《一课一练》曾三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在其全盛时期,开学前的销售量曾高达280万册左右,还曾创下单册的销售数超过在校学生数的奇迹。目前,上海学生平均人手一册《一课一练》。目前,《一课一练》系列共有七十多个品种,拥有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百余人编者团队。
(节选自《东方网》,2015年2月28日)
材料二
上海学生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了。昨天,记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核实,《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而《一课一练》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事实上,多年来,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有它的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去年2月下旬,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来沪“取经”,探访福山外国语小学、建平中学西校、上海中学,了解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学生数学成绩出众的原因。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与英国教育代表团就“PISA2012上海领先与上海中学数学有潜质学生培育”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 (节选自《新闻晨报》,2015年3月3日)材料三
2月底,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关注。在中国父母热捧各种国外教材、国外课程的当下,中国教辅《一课一练》却能出口到英国,这个现象值得思考。
由于学校办学模式不同,升学评价体系不同,走出国门的教辅读物无疑是受到肯定和欢迎的教辅精品。事实上,《一课一练》已经雄霸上海教辅书市场20多年。
王焰说,好的教辅应该承担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处事态度、传播科学知识等4个方面职能。经过教学研究,精心挑选习题的教辅,可以让学生做比较少的题就能掌握核心知识,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利的。“《一课一练》相较于国外的 教辅,主要区别在于它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每个孩子都能稳步前进,这正是国外所
缺乏的。”
王焰同时表示,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且必须不断创新。即使教材没有变动,《一课一练》也是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订一次。从2013年秋季开始,《一课一练》针对书中的难点题目,请名师录制了微视频,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解题过程,“网上一课一练课堂”也已上线。
(节选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3月3日)材料四
有舆论认为,教辅读物走出国门,这是给饱受诟病的教辅读物正名。在国内被质疑为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教辅,现今被国外引进,我们不应对国内基础教育妄自菲薄。而其实,教辅读物的问题,不是其该不该有的问题,而是太过泛滥,以及学生们都必须采用。国内的教辅读物走出国门到国外,不太可能复制国内的模式,其在国外市场的运作,可以让我们看到国外教育和我们的不同。
客观而言,教辅读物对部分学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辅导读物,在国外书店和超市,我也曾看到有学科辅导书籍,但不像国内那么多,学生选购也不踊跃。国内则不同,教辅读物则成为学生的必备品,由于教辅需求旺盛,利益可观,不少出版机构都进入教辅市场,导致教辅读物鱼龙混杂。 (节选自《熊丙奇博客》)
(1)阅读材料一请概括说明材料传递的重要信息。(5分)
答: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内容的异同点。(6分)
答: (3)阅读材料三,请概括教辅书《一课一练》有哪些特点。(6分)
答: (4)结合四则材料,请你依据教辅资料的使用经历,就教辅泛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
卷Ⅱ(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市长对那件古董玉器的历史______,深刻了解它的意义,于是命令他们不惜代价,将原物完好无损地找回来。
②凭着20年的刑侦经验,老杨对这起案件_____,认定这是嫁祸他人的凶杀案。
③马警官在办案中十分细心,能够____,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他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A.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B.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C.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D.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了3天,石家庄市民对“禁炮”规定遵守的如何?记者走访多个省会小区,在采访中了解到市民对于“禁炮”规定已经有所了解。
B如今,各种打车软件风生水起,其实,早在熊超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就萌生了以打车软件为产品创业。然而,仅仅3个月时间,他就败下阵来。
C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当普通学生对着成绩单愁眉不展时,总有一两个不识趣的学霸神情凝重地说“我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道该报清华还是报北大”,于是招致白眼无数。
D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
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提
前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高收入伴随着高风险”,____,____,____, ,____、____,无异于痴人说梦。可以说,一个人爱不爱冒险,敢不敢冒险,与他的收入息息相关。
①靠每个月拿固定工资变成世界前500强的富豪②比如抓住机遇进行风险投资③在股市和房市中大赚一笔等④那些站在食物链顶层的能人⑤大多都有着“险中取胜”的经历,
⑥若想要只依靠天天卖煎饼卖成亿万富翁
A.④①⑤⑥②③ B.④⑥⑤②③① C.①⑥⑤②③④ D.④⑤②③⑥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5分)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我们可以理解为距今约5000年前,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可以肯定地说,③________,湖南、湖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炎帝遗迹和炎帝文化,是炎帝或其后裔迁徙的结果。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看下面的“‘T’ 型人才示意图”,按要求答题。(6分)
(1) 简要说明用字母“T”来命名这类人才的理由。(3分) (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T’型人才”的认识。(不超过60字)(3分)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大师很有童心,对现代发明有浓厚兴趣。他看到一台小巧的计算器,便饶有兴趣地端详着。许久之后,大师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很多人好像都有这样的计算器,但是他们的口袋里没有多少东西值得计算。”
此后的一天,有人问大师教给了弟子们一些什么知识,大师回答:我教会了他们认识事情的轻重,可以有钱,但不要整天计算它;可以有一些经历,但不要武断它的对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山一中2015语文仿真一答案
1.C(第四段提到的是“俗人”和“一部人的雅人”)
2.B(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
3.D(A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4.D(病:以……为困难)
5.C(原文标点为“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A(“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错,应是“〈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7.(1)译文: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
(得分点:王师、翕然、相属、于道 各1分,句意1分)
(2)译文: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
(得分点:履、示、贵近、革 各1分,句意1分)
8.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2分)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1分),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2分)
(答满两种手法满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3分)②贺诗表达
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3分)
【简要赏析】
《送客归京》: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作者对朋友行路的担忧与二人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颔联以轻快笔调,想象朋友在烟雨朦胧的三峡渡口登舟而去,抵达京城时,快马扬鞭,意气风发穿行于繁华街市的情形,无比欣羡。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尾联对朋友寄予厚望,希望朋友归京后替他向君王传话,请君王回忆当年科考放榜时君臣一起在曲江池宴饮欢谈的美好情景。
《东城送客马上》:前两句写晌午时分,孤烟袅袅,朋友乘船从城东离开时,诗人远远望见一池春水中双宿双栖的鸳鸯,心中生发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后两句写渔童如果懂得沧浪歌中寄寓的“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的道理,就会嘲笑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自己,以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尘世功名利禄束缚,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苦恼。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11.(1)A 2分,E 3分,B 1分,C、D不给分。解析:B项,没有心理描写;C项,并不是他认为自己无能,而是在乞求百姓不要抢馒头,让前线战士吃饱打鬼子;D项,并不是在欺骗她。
(2)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黄昏;②同时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两军交战,形势危急;③为下文抢馒头事件的发生做了铺垫。(每点2分,意思正确即可)
(3)①这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② 他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小青年听,目的是想让人们在关键时刻能够舍小我利益甚至生命去保全国家、
民族的利益;③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这种精神需要传承下去。(每点2分,意思正确即可)
(4)观点一:“生命”最合适。①生命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翠用自己平凡的生命,换来国军的生命,国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人的生命。②生命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小翠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人的生命,这体现了她生命的伟大,也是对生命的讴歌。③用“生命”做标题,更用深意,更耐人寻味。
观点二:“小翠”更合适。①小翠是主要人物,文章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小翠展开的。②文章前面虽然篇幅很长,但都是为了后面主要人物小翠的出场做铺垫的。③文章的主旨也主要是通过小翠体现出来的,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却有着如此伟大的精神,这是值得讴歌的。(观点2分,分析6分)
12.(1)(5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①报道《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消息;②介绍《一课一练》出英国版的缘由;③介绍《一课一练》英国版定名的原因;④介绍《一课一练》英国版出版前的准备工作;⑤简介《一课一练》的发展、销售与影响。
(2)(6分)异:①材料一更为全面地报道了《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事情,包括原因、出版前的准备工作、《一课一练》的发展状况与影响力。(2分)②材料二侧重报道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来沪“取经”的事。(2分)
同:①都报道了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消息和原因;②都谈及中国基础教育模式已受到英国的重视和推崇的情况。(2分)
(3)(6分)《一课一练》是在国内外受到肯定和欢迎的教辅精品:①《一课一练》具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科学知识等作用;(2分)②《一课一练》常修常新,自始至今保持活力;(2分)③《一课一练》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分)
(4)(8分)【答案示例】我国有精品教辅走出国门,但与此同
时,教辅泛滥问题也应得到解决,提高教辅书质量和水平是根本,相关部门的监管也不能少。(2分)①我国教辅应向《一课一练》看齐,加大质量改革,创出更多优质教辅以满足旺盛的教辅需求,让劣质教辅失去市场,缓解教辅泛滥问题;(结合材料三、四得出)(2分)②做教辅要像《一课一练》那样,了解并研究学生的教育模式和不同学情,做贴合学生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教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基础上从教辅中得到有益的辅导;(结合材料一、二得出)(2分)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合理地提高教辅的准入标准,要让那些为逐利而生却质量不高的教辅无法进入市场。(2分)(答案不求雷同,考生扣住材料中的“监管”“泛滥”“针对性”等关键词作答,表述言之成理即可)13.答案D(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整理。)14.答案:C(A语序不当。“多个”应放在“省会”后面;B成份残缺。“萌生”后面应搭配“想法”;D“提前预测”重复)15.答案:D
16. ①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或:姜水生息了古老的姜炎族)
②姜水在哪里
③宝鸡是第一代炎帝的始生地(或:宝鸡是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答对一句1分,两句2分,三句满分)
17.(6分)(1)“一”可表示横向知识的广博性,“∣”可代表纵向技能的精深度,两者合成“T”,能准确、形象、简明地昭示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鲜明特点。(3分)
(2)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因此我们不但要努力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应主动、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自身全面发展的各种能力。(3分)
18. 参考立意:
精于算计的人,常常缺乏有价值的东西
有些经历型财富,是无法算计的先有财富,方能算,不要本末倒置
有些经历,可能价值在于长远,不要短视
【参考译文】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奉大夫。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周淙计算人口供给食物,用酒肉犒劳在路上的人,到达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动高兴。张浚视察部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淙的谋略,就称赞叹赏,并且说:“有紧急情况,您应该和我一同赴死。”周淙也感动奋发,甚至说“头可断,身体不可退却”。张浚进入朝廷,全面陈述这些情况,皇帝称赞叹叹赏不停,进官直徽酞阁,帅守维扬。
恰逢钱端礼凭着尚书的身份任淮东宣谕史,又把周淙作为推荐对象,进官直显漠阁。当时两淮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很多百姓流离逃亡,周淙尽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也专一任用周淙,多次赐给亲笔书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进官直龙图阁,授任两浙转运副使。不久,任临安府知府,进言说:“自古风俗教化一定从亲近的人开始。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于是逐条递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称赞接受他的建议,下诏书奖励,赐给金
带。皇帝停留临安的时间长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洼狭窄,行船困难,周淙请求疏浚。完工后,授任秘阁修撰,进官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回乡。皇帝怀念周淙不能忘记,授任敷文阁待制,起用做了宁国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皇帝慰劳安抚更加优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年六十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