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乐于习作到勤于日记

2023-09-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写法导引从乐于习作到勤于日记

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  钱寄洲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而开展“每月一事”活动,是实现这个理念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实现这个理念的重要保证。

我从五年级接手这个班级,自然不必像三年级那样从最基本的日记格式开始,不需要再阐述日记分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随感日记诸多种类。让高年级的学生写日记时,如果强迫学生写,到最后日记慢慢就会变成三言两语的敷衍,而日记的真实性和私密性使我们老师不适合批改真正的日记。把写日记和习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习作中乐于表达,让他们能自觉地养成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习惯,引导他们从习作自觉过渡到写日记不失为好方法。如何让学生从乐于习作转到勤于日记?我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索。

一、扩大课外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

每个学期,我通过每周二、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必读书目,做读书笔记,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读后体会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及时整理阅读收获,及时交流阅读感受,感悟文章表达技巧,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与阅读教学结合

我们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我在教学中努力用好这个例子,把习作教学与课文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力求为学生的习作服务,使习作与阅读教学结合。

我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游览路线,大家都能很快发现,叫明线;一条是泉水流经的线路,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需要仔细找一找,是暗线,我们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学着安排线索。写孔隙那段为什么那么详细?因为作者写了过孔隙的独特方式,写了小船的小,写了自己过孔隙的感受,只有这样写才叫具体。我们习作的时候也要仔细观察,把感受写具体,这叫学习的迁移。基本上每节课我都尝试引导学生从课文作者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实现语文课堂从“教课文内容”到“教表达方法”的转变,找出课文中的表达训练点,小到标点、字词句,大到段落和篇章。

我也结合相关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改写、写收获,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作素养。

三、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相得益彰

事实上,阅读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怎么表达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内容安排、篇章结构,这就是作前指导,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学习表达的范例。作后讲评中我主要记录学生的真实情况,主要是欣赏好句,诊疗病句,再做方法技巧点拨。

曾经和学生讲评过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这样的自主命题习作,小学生作文辅导50为了让学生知道题目的重要性,我出示了荠菜豆腐羹的照片并让大家给美食取个更形象且让人印象深刻的菜名。学生取的名字大都较为平淡,当屏幕上出现“小青青白娘娘”这几个字时,大家都不禁笑出来,然后我再出示习作中给老师印象深刻的两个题目《快乐体验》《那一刻,我笑了》,让学生懂得好的题目能使人产生阅读期待,甚至题好文一半。接着赏析了不同的开头:开头从声音切入,开头从动作切入,开头充满新鲜感、不合情理,矛盾的开头切入,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效果很好。

习作讲评完将自己的习作输入电脑,既锻炼自己的键盘输入速度,又能在输入时进行再修改。修改的习作都积极投稿、发表,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班级小报是学生表达和交流最接地气的平台,于是创设班级小报很有必要,我班的班级小报应运而生。

1.让班级小报“热”起来

班级小报的名字叫“笛声何处”,寓意是不论是谁,都可以各抒己见,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班级小报就是这个交流平台。班级小报的第一期,有我写给孩子们的一段话:“网上流传着‘竹子理论’:据说自然界中有一种竹子,起初5年的时候只能长三五厘米,到第六年的时候,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一直长到15米。老师想到了同学们的作文,很多同学不愿写,不想写,怕写。然而,一直不写,自己永远得不到锻炼。同学们学了四年多语文,就像竹子一样在向下扎根,现在是时候往上生长了。虽然同学们的电子稿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还不会用键盘输入标点,比如有的同学写得比较短,句子还不够流畅,但是这又能怎样呢?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第一次,我相信只要第一步迈下去,并且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2.让同学们“评”起来

办了一段时间的班级小报后发现,能在班级小报上发表习作只是局限于一部分同学,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发表,为了让所有同学能充分交流,班级小报进行了改版——增设了美文集锦区和开辟了评论区。特别是评论区,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像老师一样在评论区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好的好在哪里,不足的又存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又发现,学生往往写完作文就认为万事大吉,很少认真修改。即使教师精心批阅之后,发下作文本来,大部分学生常常只看一眼等级,自觉一点的可能改改错别字,不自觉的往往连看也不看,就束之高阁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把班级小报的评论经验用到平时学生写的习作上,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先进行自我评价,接着学生互换作文,默读他人的初稿,分析词语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选材是否典型等,最后写下自己的评价和建议。从修改自己的习作到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我看到了进步。

有人说新教育实验的“每月一事”与制定人生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每月一事制定了一个个短期目标,通过“每月一事”活动的开展,实现短期目标,以达到实现人生的长期目标。我又想到“核心素养”这个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每月一事”正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让学生从乐于习作到勤于日记,我也在实践着、收获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