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爱”
作者:张仁堂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2期
摘 要: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农村地区的离婚率近些年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多的家庭由此成为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的学生相比,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更需要他人的关爱。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用“师爱”弥补学生缺少的父爱或母爱,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管理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身心正在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只有在健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单亲家庭由于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导致孩子稚嫩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些家庭变故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阻碍。在当前这个“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手段去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实施关爱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1]。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这给教师的深入了解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化,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这个基础上为单亲孩子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之间的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际交往情况等信息。还可以通过与家长的进一步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还未破碎之前的性格特点,这样方便教师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生活指导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与家长保持联系,给家长传授一定的家教经验,让父母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爱,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对孩子的关爱,并且让父母知道如何正确去对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换言之,要想让孩子学习成绩理想,获得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行的,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然而,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部分单亲家庭孩子的抚养人由于工作忙碌、重新组织家庭等各种原因,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要针对这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普通家庭的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请教家长,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无人请教往往导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不断积累,最后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兴趣下降等情况。而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等与学生在课下的时候保持线上交流。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拍照发给教师,教师再通过图片、语音或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此保障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长此以往,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在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越来越自信。 三、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由于家庭的破裂,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灵或多或少会蒙上一层阴影,加上往往缺少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和生活教养,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思想,而且在行为上经常出现各种陋习以及异常的极端表现。与此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很可能因为家庭的破裂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嫉妒心理、自卑心理,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十分渴望他人的关爱。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去弥补这份“爱”,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加QQ、微信等,通过学生的QQ空间、朋友圈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课下的时候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其他的不解。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比如学生性格比较自卑,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最后成为伟人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家庭的破裂并不会阻碍自己的成功。诸如此类。将学生引向心理健康之路,使学生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好“教书”工作,更要做好“育人”工作。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对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保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用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去弥补学生缺少的父爱或母爱,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赵志民,程文红,钱昀,等.农民工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79-81.
注: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8]GHB1385。 编辑 刘瑞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